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探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培养策略,旨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小学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而且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 可见,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灵感应作用的一种审美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接受新观念、新知识的欣赏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1.化简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高年级学生还会面临着升初中的压力,因为这样的背景情况使得美术课更应注重于吸引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化简法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将美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内容更加容易理解。美术不是文字能够简单概括的,一幅画在不同的观者眼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这正是美术的魅力所在。大部分学生因不理解课本中枯燥的知识,导致对于美术欣赏没有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本末倒置的。相比课本中的知识,一幅优秀的作品会给学生更加直接生动的印象,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名画中,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日后接触其他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知识点的背诵并不能够让学生灵活运用,而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提高对于美术欣赏的兴趣,也大幅度提高中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2.注重文化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我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3.运用临摹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审美能力的建立对于不同的小学生难度也是不同的。有一小部分学生有艺术方面的天赋,对于这样的学生,美术审美能力自然也会比较容易培养。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部分小学生,临摹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临摹大师的美术作品会让学生对于颜色的运用,点线面的组合,笔触的轻重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只是用眼睛欣赏一幅作品,很多时候会漏掉很多细节,许多名画的点睛之笔就体现在细节处,所以这样的欣赏是片面的。艺术赏析中的大忌即为“管中窥豹”,所以要从学生学习初期避免此类问题。当然,小学生的美术背景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的绘画水平并不可能將作品临摹得一模一样,完美的复制也不是临摹法的目的。只需要小学生在临摹过程中有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审美,培养一种体系的全面认识。
4.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审美的实效性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培养与激发,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等,而是应该通过多媒体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小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
5.鉴赏名家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由于大部分美术作品都是由点、线、面、色彩以及肌理构成,画面上体现了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些会由于不同的人视觉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得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学生的审美角度会随着实际经验和想法的不同而不同。学生通过鉴赏形成审美经验,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鉴赏,使得学生理解了美与丑,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审美感,提升了感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名家作品称得上完全艺术品,它不但传播着美术知识,而是审美教育的教材,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美术作品,看到它们所反映的自然美、形象美、社会美和思想美,体会和理解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的审美理想,通过诠释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的学生形成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把握和领悟形象整体,使学生乐于审美,促使学生在心灵上达到共鸣,真正领悟美的东西,使得学生审美鉴别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美术课有效的促进小学美育教育。美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动机增强,关键就是要注重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促使学生成为知美懂美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我深信,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寻求适合小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培养方式,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张鹤峰.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J].美术大观,2009(8)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罗起联.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1(18)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小学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而且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 可见,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灵感应作用的一种审美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接受新观念、新知识的欣赏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1.化简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高年级学生还会面临着升初中的压力,因为这样的背景情况使得美术课更应注重于吸引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化简法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将美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内容更加容易理解。美术不是文字能够简单概括的,一幅画在不同的观者眼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这正是美术的魅力所在。大部分学生因不理解课本中枯燥的知识,导致对于美术欣赏没有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本末倒置的。相比课本中的知识,一幅优秀的作品会给学生更加直接生动的印象,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名画中,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日后接触其他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知识点的背诵并不能够让学生灵活运用,而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提高对于美术欣赏的兴趣,也大幅度提高中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2.注重文化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我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3.运用临摹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审美能力的建立对于不同的小学生难度也是不同的。有一小部分学生有艺术方面的天赋,对于这样的学生,美术审美能力自然也会比较容易培养。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部分小学生,临摹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临摹大师的美术作品会让学生对于颜色的运用,点线面的组合,笔触的轻重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只是用眼睛欣赏一幅作品,很多时候会漏掉很多细节,许多名画的点睛之笔就体现在细节处,所以这样的欣赏是片面的。艺术赏析中的大忌即为“管中窥豹”,所以要从学生学习初期避免此类问题。当然,小学生的美术背景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的绘画水平并不可能將作品临摹得一模一样,完美的复制也不是临摹法的目的。只需要小学生在临摹过程中有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审美,培养一种体系的全面认识。
4.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审美的实效性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培养与激发,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等,而是应该通过多媒体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小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
5.鉴赏名家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由于大部分美术作品都是由点、线、面、色彩以及肌理构成,画面上体现了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些会由于不同的人视觉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得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学生的审美角度会随着实际经验和想法的不同而不同。学生通过鉴赏形成审美经验,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鉴赏,使得学生理解了美与丑,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审美感,提升了感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名家作品称得上完全艺术品,它不但传播着美术知识,而是审美教育的教材,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美术作品,看到它们所反映的自然美、形象美、社会美和思想美,体会和理解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的审美理想,通过诠释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的学生形成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把握和领悟形象整体,使学生乐于审美,促使学生在心灵上达到共鸣,真正领悟美的东西,使得学生审美鉴别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美术课有效的促进小学美育教育。美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动机增强,关键就是要注重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促使学生成为知美懂美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我深信,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寻求适合小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培养方式,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张鹤峰.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J].美术大观,2009(8)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罗起联.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