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板块都设有“问题探讨”类课文,怎样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教学这类课文呢?本文以《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作些探讨。
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结合专题和板块整合课文。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从整个专题和板块的高度来处理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处于必修五专题三“直面人生”板块二“真的猛士”这一环节。“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本板块在第一板块“生存选择”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看看鲁迅笔下“三一八惨案”这个历史瞬间中种种的人生造型,尤其是刘和珍如何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引导学生在具体文本情境中拓展深化认识,学会人生的选择。把握了课文与专题、板块的关系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
我结合课文后的“问题探讨”中的第一个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的“有话要说”与“无话可说”?
“有话要说”的句子: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②“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③“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④“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无话可说”的句子:
①“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②“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通过讨论,学生认为,作者要抒发对爱国青年的哀悼之情,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所以“有话要说”,但接着作者就说“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反对派的下劣凶残和“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让作者愤怒到了极点,说不出话来。面对反对派的卑鄙凶残,作者满腔悲愤之情,对惨案的教训意义,他必须理性思考,这样强烈的悲愤情感和冷静的思考纠结在一起,互相冲突,形成感情表达的“一波三折”,忽而是“有话要说”,忽而是“无话可说”,结果长歌当哭,如火山一次次爆发,化做烈士灵前的哭诉,把“大爱”和“大憎”交织在一起,形成反差,情感上有巨大的力量之美,并且形成了全文的情感线索。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了文章感情基调,了解了刘和珍言行的社会背景,达到了从“大处着眼”的目的。
所谓“小处入手”,就是从课文的某一侧面或某一点入手,运用一些学习方法解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们就从刘和珍的形象入手,运用问题探讨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二、巧妙设计问题,结合文本探究文本中的核心问题,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打通,推动学生精神、情操、人格的提升。
《记念刘和珍君》是传统名篇,被公认为是比较难教的课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参考书》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像从前一样,字字疏解,句句落实,自以为很扎实,其实是满堂灌;二是放手不管,美其名曰“自主学习”,结果一篇文章学完,许多地方没有读懂,如入宝山空手回。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采用了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
怎样进行问题探讨呢?《教学参考书》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问题探讨必须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生发出来。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计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思考的素材、回答的理由,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探讨生成丰富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依据“教学建议”,我们发现《记念刘和珍君》文后在“问题探讨”栏目下设置了三个问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稳重“庸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鲁迅对“庸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这些问题启发我们从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入手,探究刘和珍的人生选择。但这些问题比较“大”,很难直接从文本中找到解读材料。我就把以上问题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从以下几个句子中能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①“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③“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从分析词语的角度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毅然——说明她渴望真理,要求进步;
黯然——说明她具有思想,有远见,有责任感;
欣然——说明她敢于斗争,是一位具有渴求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爱国青年。
这三个词语恰恰体现了刘和珍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可以说切入角度小,高度贴合文本,达到了探讨人生选择的目的。
2.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①“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无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②“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③“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④“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⑤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答案:①句写刘和珍的面部特征,点出刘和珍不屈的反抗精神。②句写刘和珍对真理和正义的孜孜追求和对鲁迅先生的尊敬。
③句用刘和珍的“始终微笑”、“和蔼”与段政府的暴行做对比,这样“无耻文人”的“阴险论调”说什么刘和珍是“暴徒”就不攻自破了;段政府竟然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下这样的毒手,可见他们卑鄙无耻到何种地步。④句写鲁迅先生深沉的哀痛。⑤句写刘和珍牺牲的意义、价值和鲁迅先生深深的悼念之情。作者这样写恰恰写出了刘和珍在这个历史瞬间中的人生造型,点出了刘和珍的人生选择及其价值。
3.“庸人”有什么表现?这与说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有什么关系?
学生认为,庸人在“是人非人的世界里”“暂得偷生”。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二者对比,“真的猛士”是何等的伟大,是何等的崇高!而“庸人”又是多么的庸俗,多么的令人不齿。在与“庸人”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刘和珍人生选择的伟大!
以上三个问题从一个角度——刘和珍的形象入手,恰当地体现了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问题探讨必须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生发出来”的要求,而且找到了“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沛县湖西中学]
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结合专题和板块整合课文。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从整个专题和板块的高度来处理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处于必修五专题三“直面人生”板块二“真的猛士”这一环节。“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本板块在第一板块“生存选择”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看看鲁迅笔下“三一八惨案”这个历史瞬间中种种的人生造型,尤其是刘和珍如何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引导学生在具体文本情境中拓展深化认识,学会人生的选择。把握了课文与专题、板块的关系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
我结合课文后的“问题探讨”中的第一个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的“有话要说”与“无话可说”?
“有话要说”的句子: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②“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③“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④“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无话可说”的句子:
①“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②“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通过讨论,学生认为,作者要抒发对爱国青年的哀悼之情,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所以“有话要说”,但接着作者就说“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反对派的下劣凶残和“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让作者愤怒到了极点,说不出话来。面对反对派的卑鄙凶残,作者满腔悲愤之情,对惨案的教训意义,他必须理性思考,这样强烈的悲愤情感和冷静的思考纠结在一起,互相冲突,形成感情表达的“一波三折”,忽而是“有话要说”,忽而是“无话可说”,结果长歌当哭,如火山一次次爆发,化做烈士灵前的哭诉,把“大爱”和“大憎”交织在一起,形成反差,情感上有巨大的力量之美,并且形成了全文的情感线索。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了文章感情基调,了解了刘和珍言行的社会背景,达到了从“大处着眼”的目的。
所谓“小处入手”,就是从课文的某一侧面或某一点入手,运用一些学习方法解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们就从刘和珍的形象入手,运用问题探讨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二、巧妙设计问题,结合文本探究文本中的核心问题,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打通,推动学生精神、情操、人格的提升。
《记念刘和珍君》是传统名篇,被公认为是比较难教的课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参考书》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像从前一样,字字疏解,句句落实,自以为很扎实,其实是满堂灌;二是放手不管,美其名曰“自主学习”,结果一篇文章学完,许多地方没有读懂,如入宝山空手回。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采用了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
怎样进行问题探讨呢?《教学参考书》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问题探讨必须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生发出来。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计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思考的素材、回答的理由,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探讨生成丰富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依据“教学建议”,我们发现《记念刘和珍君》文后在“问题探讨”栏目下设置了三个问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稳重“庸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鲁迅对“庸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这些问题启发我们从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入手,探究刘和珍的人生选择。但这些问题比较“大”,很难直接从文本中找到解读材料。我就把以上问题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从以下几个句子中能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①“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③“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从分析词语的角度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毅然——说明她渴望真理,要求进步;
黯然——说明她具有思想,有远见,有责任感;
欣然——说明她敢于斗争,是一位具有渴求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爱国青年。
这三个词语恰恰体现了刘和珍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可以说切入角度小,高度贴合文本,达到了探讨人生选择的目的。
2.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①“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无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②“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③“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④“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⑤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答案:①句写刘和珍的面部特征,点出刘和珍不屈的反抗精神。②句写刘和珍对真理和正义的孜孜追求和对鲁迅先生的尊敬。
③句用刘和珍的“始终微笑”、“和蔼”与段政府的暴行做对比,这样“无耻文人”的“阴险论调”说什么刘和珍是“暴徒”就不攻自破了;段政府竟然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下这样的毒手,可见他们卑鄙无耻到何种地步。④句写鲁迅先生深沉的哀痛。⑤句写刘和珍牺牲的意义、价值和鲁迅先生深深的悼念之情。作者这样写恰恰写出了刘和珍在这个历史瞬间中的人生造型,点出了刘和珍的人生选择及其价值。
3.“庸人”有什么表现?这与说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有什么关系?
学生认为,庸人在“是人非人的世界里”“暂得偷生”。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二者对比,“真的猛士”是何等的伟大,是何等的崇高!而“庸人”又是多么的庸俗,多么的令人不齿。在与“庸人”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刘和珍人生选择的伟大!
以上三个问题从一个角度——刘和珍的形象入手,恰当地体现了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问题探讨必须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生发出来”的要求,而且找到了“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沛县湖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