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提出使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并展示了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反馈中的一些实践应用。强调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调控角色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尤其关注了学困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 有效预习 有效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3-0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从教学活动构成情况看,它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流、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从而构成了动态的立体交流网络。这种互动方式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教师垄断、学生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側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过反复讲练,有的学生在同一知识上还是反复出错。这一部分学生尽管参与了学习活动但他们的学习是无效的。初中阶段很多学生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学习的能力,缺乏老师搭建的框架,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还要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根据我们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促进有效学习。
1.小组合作进行有效预习
若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摸黑走路,使学习过程顺利发生。如果学生把课堂学习目标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对学习产生责任感。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即是预习。可是由于学习能力和态度的差异,学生的预习效果大不相同。有些学生的预习是无效的。这就需要教师的调控指导,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目标框架,这就是预习学案。我在每节新授课前布置了预习学案,让学生根据预习学案的要求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个预先的了解,为课堂新授做好准备。通过预习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基础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预习还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加强理解和消化,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反馈
有时一节课热闹非凡,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课堂活动,教师顺利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皆大欢喜。可是课后进行反馈测试时,学生漏洞百出,连上课反复操练的基础题都出现错误。这种屡见不鲜的情况让教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需要一个认知—记忆—理解—应用—内化的过程。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对个体学生的关注更是有限。在课堂活动热闹的表面,还隐藏着许多死角。对于没有能力参加课堂活动任务的学困生来说,这一节课是无效的。对于基础知识有缺失的的中等生来说,虽然学到了新知识,但没有牢固的基础来支持,新知识也无法顺利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反馈。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习重难点知识时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应进行预判。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如相关练习)。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要设计再矫正练习,帮助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深挖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不可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改正即可。可采用个人思考——小组互助——班级探讨——教师答疑的过程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面向的不再是老师一人,而是面对自己的学习伙伴,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只有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组内的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可以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 “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捍卫集体荣誉也成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但有时也会出现个别学困生因为完成学习任务困难而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抱怨与排挤。这时需要教师及时适当的心理疏导。要树立学困生信心,降低其任务难度。同时要培养组内其他成员乐于助人和包容他人的交际情感,以及面对困难时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解决问题,对每一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适用于英语的课堂教学活动,也适用于课前、课后其他内容的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为我们提高有效学习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直接提升。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进行再加工整合,持之以恒必能收到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 有效预习 有效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3-0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从教学活动构成情况看,它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流、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从而构成了动态的立体交流网络。这种互动方式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教师垄断、学生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側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过反复讲练,有的学生在同一知识上还是反复出错。这一部分学生尽管参与了学习活动但他们的学习是无效的。初中阶段很多学生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学习的能力,缺乏老师搭建的框架,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还要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根据我们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促进有效学习。
1.小组合作进行有效预习
若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摸黑走路,使学习过程顺利发生。如果学生把课堂学习目标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对学习产生责任感。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即是预习。可是由于学习能力和态度的差异,学生的预习效果大不相同。有些学生的预习是无效的。这就需要教师的调控指导,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目标框架,这就是预习学案。我在每节新授课前布置了预习学案,让学生根据预习学案的要求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个预先的了解,为课堂新授做好准备。通过预习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基础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预习还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加强理解和消化,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反馈
有时一节课热闹非凡,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课堂活动,教师顺利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皆大欢喜。可是课后进行反馈测试时,学生漏洞百出,连上课反复操练的基础题都出现错误。这种屡见不鲜的情况让教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需要一个认知—记忆—理解—应用—内化的过程。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对个体学生的关注更是有限。在课堂活动热闹的表面,还隐藏着许多死角。对于没有能力参加课堂活动任务的学困生来说,这一节课是无效的。对于基础知识有缺失的的中等生来说,虽然学到了新知识,但没有牢固的基础来支持,新知识也无法顺利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反馈。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习重难点知识时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应进行预判。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如相关练习)。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要设计再矫正练习,帮助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深挖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不可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改正即可。可采用个人思考——小组互助——班级探讨——教师答疑的过程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面向的不再是老师一人,而是面对自己的学习伙伴,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只有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组内的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可以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 “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捍卫集体荣誉也成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但有时也会出现个别学困生因为完成学习任务困难而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抱怨与排挤。这时需要教师及时适当的心理疏导。要树立学困生信心,降低其任务难度。同时要培养组内其他成员乐于助人和包容他人的交际情感,以及面对困难时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解决问题,对每一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适用于英语的课堂教学活动,也适用于课前、课后其他内容的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为我们提高有效学习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直接提升。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进行再加工整合,持之以恒必能收到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