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作巨星、前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成名于一个叫“终结者”的电影角色。其招牌动作是手提一挺六管机枪疯狂扫射,从火力与气势观之,似乎即使有千军万马扑面而来,也难过他这一关。
“终结者”用的这个机枪威力大的惊人!谁又能想到,这种武器的发明者最初的动机,却是要用它来执行一种和平主义使命:威慑敌人、消灭战争。而且,此人还有一个医生的身份。
世人都叫他加特林医生,这位医生发明的枪,也称之为“加特林”。
加特林是活动于十九世纪的一位美国人。那是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西方列强全面瓜分地球的时代。相比于在拿破仑所掀起之惊涛骇浪中踏入十九世纪的欧洲,另一块正在工业革命中飞速前进的大陆显得是那样的平静。
这就是北美。这片土地上的霸主,即是美国。自1783年赢得独立战争以来,这个新生之国基本上是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在广阔的北美大陆上肆意扩张。这种扩张得到了大片土地,美国当时人口数量又不是太多,于是稍有头脑的人都能弄个几百亩土地在手里。在欧洲对棉纺织品的需求剧增之后,这些农场主又大量引入黑奴来种植棉花,形成一种名为种植园经济的形态。
加特林就出生于一个大农场主兼大奴隶主家庭。他的父亲拥有一个超过千亩的大农场,手下奴隶好几百,种植着以棉花为主的大量经济作物以及鸡鸭牛羊等等,除了偶尔需要外出买点面粉和杂物外,其他都能自给自足。
这个家族的主要兴趣,并不在如何更加“高效”地压榨剥削奴隶,追求金钱,而在于发明更加“高效”的机器。
比如其父老加特林,在经营产业、管理农场的同时,还有工夫去研究跟棉花有关的机器,并在1835年发明出一部来,获得了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专利许可证,是否投入了实际生产则不得而知。其兄詹姆斯·亨利也发明了一种播种机器,能在棉花收割之后挖出地下的棉花根茎,同时将松木树种丢进去实现自动播种。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对飞行器有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曾经造出了一架人力驱动的飞机,遗憾的是从未试飞成功。
在这些发明家光环照耀下长大的加特林,深受家风感染,头脑里面自然也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妙念头。但他并未受過多少正规教育,只在当地一所公立小学读了几年书,便回家自学去了。匪夷所思的是,他成年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居然还是当小学老师,但刚刚开始,就宣告结束。第二份工作是在一个乡村小镇上开了家杂货店。在杂货店由于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的同时,这位才二十岁出头的加特林,却差点将一项深深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专利发明收入囊中。
众所周知,现在的船舶都是靠螺旋桨推进,但在十九世纪初,那些原始的蒸汽船是用两个或者更多的轮子挂在外面直接击水而进,这也是轮船一词的来历。这种驱动方式需要消耗许多能量,同时效率极低,用到军舰上更是极不安全。许多天才人物都提出了用螺旋桨一类的装置来替代轮子的构想,但化为现实则要等到加特林这一类工程师型的人物去行动。
他在1841年一次外出旅行时,目睹了一艘慢如乌龟的轮船爬行于河流之上,顿时迸发了关于螺旋桨的灵感。回去后没用多少时间,他就画出了设计图。就在他信心满满地准备拿着设计图去华盛顿申请专利时,却意外地被他父亲强行阻拦。
这一拦,就是七个月之久。好不容易放行之后,心急火燎的加特林快马赶到华盛顿,专利商标局的官员却告诉他:不好意思,你来晚了。
原来当时美国海军重金聘请了一位瑞典工程师,名叫约翰·埃里克森,专门研究螺旋桨推进的问题。这位瑞典人在一些前辈的发明基础之上,搞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螺旋桨,并在军方的强势介入下,轻松注册了专利。
后来这种螺旋桨系统被各国海军大规模采用,带来了海军史的一场革命,其中最强者如英国海军,便开始在螺旋桨的推动下,成为掌控全球的一支强大力量。
加特林此后专心于发明,很快就造出来一种颇为先进的水稻播种机。为了推销这种机器,他离开了长久居住的北加州,前往农业发达的密苏里州,在那里建厂生产和销售,还开发出一个小麦播种版本来。在大赚特赚的同时,加特林还锻炼出了一副推销员的好口才。
不料在某次外出推销的路上,他染上了天花,在当时这可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更加糟糕的是,他被困在了一艘客船上,因为河面封冻,无法前行无法后退也无法靠岸,足足呆了两周才得以上岸。在这期间,他经历了地狱般的死亡旅行,并有了一番新的人生观,他决意在而立之年放弃自己的发明家本行,转而去学医。
以他的智力和当时的医学水平,这并非难事。大约四年之后,他便获得了医师执照。但后来的事实再次证明,这不是一个适合他的职业。加特林又转过身去,一头扎入了发明家的世界。
这一次,他带来了蒸汽犁,那是拖拉机的前身;大麻收割机,一种不算太新颖但很有市场的机器。而美国内战的爆发,刺激加特林产生一个灵感,并在这个灵感之下发明出一种超越了时代的恐怖武器。
仅仅从州的数量对比上来看,南方绝非北方的对手,但在战争初期,战局却呈现出一边倒的形势,南方节节胜利,北方步步后退。
之所以如此,首先就与林肯政府作战之决心不够坚定有很大关系,这场因为废除奴隶制而引发的战争,获胜关键就在于要以政府法令的方式公告天下:解放奴隶。但林肯政府却迟迟不敢做出此举。原因很简单,大奴隶主遍布全美国,南方集中,北方也有不少,他们的势力网络也是盘根错节,林肯政府不少官员、将军都与其有染。比如总司令麦克莱伦,就是一个亲奴隶主的家伙。
虽然出身贫寒,又长期以律师为业,但林肯却有着做发明家的梦想,他不仅大力推进保护专利的制度,还是唯一一位拥有注册专利的美国总统。这种特点,让他对于新式武器的渴求更加强烈,一时间,各方武器界的高手齐聚华盛顿,带着他们五花八门的发明,试图博得总统青睐,赢来大批军队订单。 加特林也在其中。不过,他来的目的却与那些想发笔战争财的人有很大不同。他是为了和平而来。当时他居住于印第安纳州,此地恰好位于南北方交战地带,战火所及,死伤惨重,加特林目之所及,甚是哀痛。忠于北方的该州,动员了大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参军上前线,于是又增添了许多伤员和尸体,这给了加特林更大的刺激。特别是当时交战双方都大量使用一种名为葡萄弹的炮弹,专门杀伤人员,一颗炮弹内装几十上百颗铁弹,炸裂开来钻入人体,景象更是惨不忍睹。
加特林便有了发明一种和平主义武器的想法。按照他的设想,虽然武器的基本功能是用来杀人,但如果这种武器的威力十分惊人,以至于到了没有人敢轻举妄动的程度,那么也就不会有战争爆发了。也就是要具备“吓阻”战争制造者的功能。
听起来很有些后来核武器的味道,因为威力过于巨大,美苏冷战五十余年,没人敢去丢一颗,得以保持一种悬崖边的和平。而在当时,最有这方面发展潜力的武器,一个是大炮,一个就是机枪。
大炮威力不俗,但改进空间不大,难度也不小。机枪则不同,这种刚刚出现的新式武器,有着广阔的前景,难度相对也比较低。事实上,当时齐聚华盛顿的发明家们,大多就是带着五花八门的机枪前来献宝的。
许多人想到的方案,都是简单的加法,也就是加枪管,从两根到三根再到四五六七根,最多的加到了三四十根。然后用基本雷同的机械装置,摇着手柄,一根枪管一根枪管地将子弹打出去,你摇得快就打得快。也有别具特色的单管机枪,机械装置另有一种设计,虽然也是摇着手柄,但射速和装填都优于多管机枪,但毛病不少,可靠性极低。
加特林充分吸收了各种枪械的优点,并尽力修正它们的缺点,最后造出来一种有六个枪管,但每个枪管各有机械装置的新式机枪,射速达到了每分钟一百二十发,这在当时可不算低,而且可靠性很高。
在成功注册专利之后,他便带着自己造出来的样枪,前去政府那儿推销。在出现于林肯总统面前时,他的机枪已经通过成功的试射,给了包括印第安纳州州长在内的许多高官以深刻印象。而林肯总统在观看了试射表演之后,也十分感兴趣,立即下令军方订购十挺试用。
此后加特林继续改进他的发明,很快又造出来一种射速高达每分钟三百发的版本,并十分期待军方能正式列装。不料军方却传来了坏消息。许多将领都称加特林机枪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糟糕,是一种不可靠的武器,拒绝装备。
无奈之下,加特林只得拿出自己的推销本事,低声下气地去“拜访”那些军界人物,屡屡碰壁之后,颇为恼怒的他,索性将这种武器推销到了海外去。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就对此枪十分感兴趣,并有意采购几十百把挺。不料林肯政府此时又出禁令,鉴于内战正烈,军火属于战略物资,禁止外贸。于是,加特林的机枪成了没人要的东西。
在林肯总统都不愿意再次接见的情况下,加特林写了大量的信件,继续推销他的机枪。但他写得越多,遭到的怀疑就越多,到后来竟然有人指控他是一个南方的奸细,推销有毛病的武器是为了给北方军队制造麻烦。这大约与他家的大奴隶主背景有些关系。
讽刺的是,在军方紧紧闭上大门时,却有民间机构对这种武器产生了兴趣。比如当年就已经赫赫有名的《纽约时报》,就在总部大楼中藏了几挺,以备不时之需。因为激进的反奴隶主立场而遭到许多人仇视的这家报社,曾遭到大群暴徒有组织地围攻。情急之下,主编领着几个训练过的枪手,在屋顶架好机枪,居高临下,摆出一副要扫射的架势,结果未发一弹,暴徒就如鸟兽散了。
这倒算是实践了加特林所设想之“吓阻”战争制造者的功能。不幸的是,这也是仅有的一次。
用不了多久,这种机枪就将成为列强侵略全球、屠戮弱国百姓的恐怖凶器,完全朝着加特林设想的反方向去了。
晚清政府从万里之外的英国、德国买来的军事武器中,就有加特林机枪。时间是1874年。
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一封名为《筹议海防折》的奏章中,谈到了要朝廷采购一种名为“格林连珠炮”的武器:“陆路行仗小炮,则以德国克鹿卜四磅弹后门钢炮、美国格林连珠炮为精捷。臣又各定购数十尊,以备游击要需”。这种“格林连珠炮”其实也就是加特林机枪,看来当时此种武器已经驰名全球了。
美国内战结束于1865年,而加特林的霉运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散。在战争期间备受歧视与打压的他,终于在1866年得到了军方的正眼相看,他发明的武器成为了美军的制式装备,開始大量生产。
此时他的合作伙伴是柯尔特公司,这是美国最能造枪的一家军火商,左轮手枪就是其代表产品。这家公司的销售网络也颇为发达,当时就在英国等地开有分部,这对于加特林机枪的扩散无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上战争一结束,美国就取消了武器禁运,加特林机枪外销的障碍也就不存在了。
欧洲列强林立、战争频繁,军事技术进步神速,所以加特林机枪的对手也不少。但柯尔特公司不愧是这一行的老手,深知既然加特林机枪性能超群,那么最好的推销方式就是与那些竞争对手进行公开较量,以胜负论英雄。
比较著名的一次较量发生在普鲁士,这个正试图一统德国的新兴势力,对于新式武器有极大的需求,但国内保守势力却很反感怪模怪样的加特林机枪,这与柯尔特公司所售高价不无关系。较量的一方是大约一百名精锐的普鲁士神枪手,用一百支新式的后膛步枪;另一方则是两个人,用一挺加特林机枪,用同样的子弹打击大约八百米外的靶子。较量结果是那一百个神枪手命中率不到30%,而加特林机枪却接近90%。
两个人一挺机枪,胜过了一百名精兵一百支步枪。奇怪的是,普鲁士却最终并未装备这种威力惊人的武器。此前信誓旦旦要大量采购的法国政府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因为他们已经开发出了自己的机枪,虽然性能远不及加特林机枪,但在高傲的拿破仑三世看来,“法国人就要用法国枪”。世界第一列强英国倒是颇有兴趣,但提出了一个苛刻的附加条件,那就是不用原装子弹,而要用英国的步枪子弹,于是加特林进行了一番很费精力的改装,等到改好了,英国又决定不要了。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客户,是沙皇俄国。1871年,有感于加特林机枪在一次次较量中的优异表现,正立志于富国强兵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派特使前去美国专程采购加特林机枪,一要就是四百挺,这些机枪后来全数参加了与土耳其的战争。
此后销路渐渐打开,英德等国也相继开始装备加特林机枪或者山寨版本。而那些饱受列强侵略的国家,也对这种武器产生了兴趣,因为落后挨打的他们,最有可能首先考虑的自强之路,必然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如埃及近代历史上的明君穆罕默德·阿里,在他的自强运动中,就购入了数量不少的加特林机枪,还“开发”出了装在骆驼上的沙漠机动版本,很有创意也很有实战价值。
至于清政府,除了大量采购之外,还进行了仿制。如李鸿章所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就在1884年成功仿制了加特林机枪的最新型号,还结合江南丘陵地带的实际情况配以独轮小推车。北洋水师更是于军舰和炮台上大量装备此枪,在甲午战争中,便有守卫旅顺港的黄金山炮台官兵,用加特林机枪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发明畅销全球,这是每一个发明家都应该感到自豪和高兴的事情,但加特林却越来越懊悔。因为加特林机枪非但未能“吓阻”战争,反而成为了一大战争凶器,在全球制造着越来越多的死亡,这些死亡还往往来自于列强侵略军对被侵略者的屠戮。
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便装备了大量的加特林机枪,美国更是编有单独的加特林机枪部队。讽刺的是,清军甚至义和团手中也有不少这种武器,结果就是侵略者在用其大肆屠戮时,也遭到了同样的反击。
而在非洲,面对那些落后而勇敢的手持长矛的土著,侵略者就可以毫无忌惮地大肆扫射了。
当时殖民侵略急先锋英国正在谋求建立一个从埃及到南非的“日不落帝国非洲大行省”,不料在南非崛起了一个祖鲁王国。这个王国的文明水平虽然还处于十分原始的阶段,还在用长矛盾牌作战,却无惧于殖民者的火枪大炮,开始了长期的抗战。
祖鲁的主要优势在于人力资源庞大,顶峰时期有一支四十余万的大军。英军则不然,忙于在全球各地横行霸道的结果,就是能投入到这里的人数必然不多,从未超过两万。但英军享有武器上的极大优势,除了精确度颇高的步枪与射程很远的野战炮外,还有大量的加特林机枪,面对祖鲁人漫山遍野地集体冲锋,只需要不停地装填子弹、摇动手柄,就可以制造一场大屠杀。
自恃有凶器在手而轻敌的英军,却在最初的战斗中连连失利,因为祖鲁人没有选择大白天来撞枪口,而是趁着夜色来偷袭,一旦近身肉搏起来,高傲的大英帝国的皇家战士就不堪一击了。
但当英军吃了几次亏后,加强了防御,步步紧逼,祖鲁人的形势就逐渐不妙了起来,在一次决战中,五千余名英军依靠加特林机枪和火炮将两万名祖鲁战士打得大败,伤亡比是1:15,祖鲁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抵抗之力。
就在加特林机枪已然化身为列强殖民霸权的死亡代言人時,发明他的加特林医生又在做什么呢?他在继续改进他的机枪,不过在得知他的发明非但没有实现他的和平主义理想,而是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猛烈地制造战争和死亡时,他也越来越怀疑,到底是自己错了,还是那些运用他武器的人错了。
最后他发现,是自己错了。步入晚年之后,他不仅淡出了世人的视线,也从不愿意有人提起他和他发明的杀人武器,甚至还说道:“早知如此,我宁可当年自己发明的是一台除草机。”
无独有偶,以研发AK-47而闻名世界的“枪王”卡拉什尼科夫也曾表示,他宁愿自己当初发明的是一台除草机。只不过加特林是出于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忏悔,而卡拉什尼科夫则是因为经济原因——他并未从AK-47中赚到多少钱,除草机似乎还有赚头一些。
而即将接替加特林的人物,又是另外一种类型,他将发明杀人武器赚取钱财视为理所当然之事,而且他居然还以此“功成名就”了。
他,就是马克沁。
“终结者”用的这个机枪威力大的惊人!谁又能想到,这种武器的发明者最初的动机,却是要用它来执行一种和平主义使命:威慑敌人、消灭战争。而且,此人还有一个医生的身份。
世人都叫他加特林医生,这位医生发明的枪,也称之为“加特林”。
家风传承
加特林是活动于十九世纪的一位美国人。那是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西方列强全面瓜分地球的时代。相比于在拿破仑所掀起之惊涛骇浪中踏入十九世纪的欧洲,另一块正在工业革命中飞速前进的大陆显得是那样的平静。
这就是北美。这片土地上的霸主,即是美国。自1783年赢得独立战争以来,这个新生之国基本上是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在广阔的北美大陆上肆意扩张。这种扩张得到了大片土地,美国当时人口数量又不是太多,于是稍有头脑的人都能弄个几百亩土地在手里。在欧洲对棉纺织品的需求剧增之后,这些农场主又大量引入黑奴来种植棉花,形成一种名为种植园经济的形态。
加特林就出生于一个大农场主兼大奴隶主家庭。他的父亲拥有一个超过千亩的大农场,手下奴隶好几百,种植着以棉花为主的大量经济作物以及鸡鸭牛羊等等,除了偶尔需要外出买点面粉和杂物外,其他都能自给自足。
这个家族的主要兴趣,并不在如何更加“高效”地压榨剥削奴隶,追求金钱,而在于发明更加“高效”的机器。
比如其父老加特林,在经营产业、管理农场的同时,还有工夫去研究跟棉花有关的机器,并在1835年发明出一部来,获得了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专利许可证,是否投入了实际生产则不得而知。其兄詹姆斯·亨利也发明了一种播种机器,能在棉花收割之后挖出地下的棉花根茎,同时将松木树种丢进去实现自动播种。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对飞行器有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曾经造出了一架人力驱动的飞机,遗憾的是从未试飞成功。
在这些发明家光环照耀下长大的加特林,深受家风感染,头脑里面自然也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妙念头。但他并未受過多少正规教育,只在当地一所公立小学读了几年书,便回家自学去了。匪夷所思的是,他成年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居然还是当小学老师,但刚刚开始,就宣告结束。第二份工作是在一个乡村小镇上开了家杂货店。在杂货店由于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的同时,这位才二十岁出头的加特林,却差点将一项深深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专利发明收入囊中。
众所周知,现在的船舶都是靠螺旋桨推进,但在十九世纪初,那些原始的蒸汽船是用两个或者更多的轮子挂在外面直接击水而进,这也是轮船一词的来历。这种驱动方式需要消耗许多能量,同时效率极低,用到军舰上更是极不安全。许多天才人物都提出了用螺旋桨一类的装置来替代轮子的构想,但化为现实则要等到加特林这一类工程师型的人物去行动。
他在1841年一次外出旅行时,目睹了一艘慢如乌龟的轮船爬行于河流之上,顿时迸发了关于螺旋桨的灵感。回去后没用多少时间,他就画出了设计图。就在他信心满满地准备拿着设计图去华盛顿申请专利时,却意外地被他父亲强行阻拦。
这一拦,就是七个月之久。好不容易放行之后,心急火燎的加特林快马赶到华盛顿,专利商标局的官员却告诉他:不好意思,你来晚了。
原来当时美国海军重金聘请了一位瑞典工程师,名叫约翰·埃里克森,专门研究螺旋桨推进的问题。这位瑞典人在一些前辈的发明基础之上,搞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螺旋桨,并在军方的强势介入下,轻松注册了专利。
后来这种螺旋桨系统被各国海军大规模采用,带来了海军史的一场革命,其中最强者如英国海军,便开始在螺旋桨的推动下,成为掌控全球的一支强大力量。
加特林此后专心于发明,很快就造出来一种颇为先进的水稻播种机。为了推销这种机器,他离开了长久居住的北加州,前往农业发达的密苏里州,在那里建厂生产和销售,还开发出一个小麦播种版本来。在大赚特赚的同时,加特林还锻炼出了一副推销员的好口才。
不料在某次外出推销的路上,他染上了天花,在当时这可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更加糟糕的是,他被困在了一艘客船上,因为河面封冻,无法前行无法后退也无法靠岸,足足呆了两周才得以上岸。在这期间,他经历了地狱般的死亡旅行,并有了一番新的人生观,他决意在而立之年放弃自己的发明家本行,转而去学医。
以他的智力和当时的医学水平,这并非难事。大约四年之后,他便获得了医师执照。但后来的事实再次证明,这不是一个适合他的职业。加特林又转过身去,一头扎入了发明家的世界。
这一次,他带来了蒸汽犁,那是拖拉机的前身;大麻收割机,一种不算太新颖但很有市场的机器。而美国内战的爆发,刺激加特林产生一个灵感,并在这个灵感之下发明出一种超越了时代的恐怖武器。
乱世刺激
仅仅从州的数量对比上来看,南方绝非北方的对手,但在战争初期,战局却呈现出一边倒的形势,南方节节胜利,北方步步后退。
之所以如此,首先就与林肯政府作战之决心不够坚定有很大关系,这场因为废除奴隶制而引发的战争,获胜关键就在于要以政府法令的方式公告天下:解放奴隶。但林肯政府却迟迟不敢做出此举。原因很简单,大奴隶主遍布全美国,南方集中,北方也有不少,他们的势力网络也是盘根错节,林肯政府不少官员、将军都与其有染。比如总司令麦克莱伦,就是一个亲奴隶主的家伙。
虽然出身贫寒,又长期以律师为业,但林肯却有着做发明家的梦想,他不仅大力推进保护专利的制度,还是唯一一位拥有注册专利的美国总统。这种特点,让他对于新式武器的渴求更加强烈,一时间,各方武器界的高手齐聚华盛顿,带着他们五花八门的发明,试图博得总统青睐,赢来大批军队订单。 加特林也在其中。不过,他来的目的却与那些想发笔战争财的人有很大不同。他是为了和平而来。当时他居住于印第安纳州,此地恰好位于南北方交战地带,战火所及,死伤惨重,加特林目之所及,甚是哀痛。忠于北方的该州,动员了大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参军上前线,于是又增添了许多伤员和尸体,这给了加特林更大的刺激。特别是当时交战双方都大量使用一种名为葡萄弹的炮弹,专门杀伤人员,一颗炮弹内装几十上百颗铁弹,炸裂开来钻入人体,景象更是惨不忍睹。
加特林便有了发明一种和平主义武器的想法。按照他的设想,虽然武器的基本功能是用来杀人,但如果这种武器的威力十分惊人,以至于到了没有人敢轻举妄动的程度,那么也就不会有战争爆发了。也就是要具备“吓阻”战争制造者的功能。
听起来很有些后来核武器的味道,因为威力过于巨大,美苏冷战五十余年,没人敢去丢一颗,得以保持一种悬崖边的和平。而在当时,最有这方面发展潜力的武器,一个是大炮,一个就是机枪。
大炮威力不俗,但改进空间不大,难度也不小。机枪则不同,这种刚刚出现的新式武器,有着广阔的前景,难度相对也比较低。事实上,当时齐聚华盛顿的发明家们,大多就是带着五花八门的机枪前来献宝的。
许多人想到的方案,都是简单的加法,也就是加枪管,从两根到三根再到四五六七根,最多的加到了三四十根。然后用基本雷同的机械装置,摇着手柄,一根枪管一根枪管地将子弹打出去,你摇得快就打得快。也有别具特色的单管机枪,机械装置另有一种设计,虽然也是摇着手柄,但射速和装填都优于多管机枪,但毛病不少,可靠性极低。
加特林充分吸收了各种枪械的优点,并尽力修正它们的缺点,最后造出来一种有六个枪管,但每个枪管各有机械装置的新式机枪,射速达到了每分钟一百二十发,这在当时可不算低,而且可靠性很高。
在成功注册专利之后,他便带着自己造出来的样枪,前去政府那儿推销。在出现于林肯总统面前时,他的机枪已经通过成功的试射,给了包括印第安纳州州长在内的许多高官以深刻印象。而林肯总统在观看了试射表演之后,也十分感兴趣,立即下令军方订购十挺试用。
此后加特林继续改进他的发明,很快又造出来一种射速高达每分钟三百发的版本,并十分期待军方能正式列装。不料军方却传来了坏消息。许多将领都称加特林机枪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糟糕,是一种不可靠的武器,拒绝装备。
无奈之下,加特林只得拿出自己的推销本事,低声下气地去“拜访”那些军界人物,屡屡碰壁之后,颇为恼怒的他,索性将这种武器推销到了海外去。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就对此枪十分感兴趣,并有意采购几十百把挺。不料林肯政府此时又出禁令,鉴于内战正烈,军火属于战略物资,禁止外贸。于是,加特林的机枪成了没人要的东西。
在林肯总统都不愿意再次接见的情况下,加特林写了大量的信件,继续推销他的机枪。但他写得越多,遭到的怀疑就越多,到后来竟然有人指控他是一个南方的奸细,推销有毛病的武器是为了给北方军队制造麻烦。这大约与他家的大奴隶主背景有些关系。
讽刺的是,在军方紧紧闭上大门时,却有民间机构对这种武器产生了兴趣。比如当年就已经赫赫有名的《纽约时报》,就在总部大楼中藏了几挺,以备不时之需。因为激进的反奴隶主立场而遭到许多人仇视的这家报社,曾遭到大群暴徒有组织地围攻。情急之下,主编领着几个训练过的枪手,在屋顶架好机枪,居高临下,摆出一副要扫射的架势,结果未发一弹,暴徒就如鸟兽散了。
这倒算是实践了加特林所设想之“吓阻”战争制造者的功能。不幸的是,这也是仅有的一次。
用不了多久,这种机枪就将成为列强侵略全球、屠戮弱国百姓的恐怖凶器,完全朝着加特林设想的反方向去了。
全球扩散
晚清政府从万里之外的英国、德国买来的军事武器中,就有加特林机枪。时间是1874年。
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一封名为《筹议海防折》的奏章中,谈到了要朝廷采购一种名为“格林连珠炮”的武器:“陆路行仗小炮,则以德国克鹿卜四磅弹后门钢炮、美国格林连珠炮为精捷。臣又各定购数十尊,以备游击要需”。这种“格林连珠炮”其实也就是加特林机枪,看来当时此种武器已经驰名全球了。
美国内战结束于1865年,而加特林的霉运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散。在战争期间备受歧视与打压的他,终于在1866年得到了军方的正眼相看,他发明的武器成为了美军的制式装备,開始大量生产。
此时他的合作伙伴是柯尔特公司,这是美国最能造枪的一家军火商,左轮手枪就是其代表产品。这家公司的销售网络也颇为发达,当时就在英国等地开有分部,这对于加特林机枪的扩散无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上战争一结束,美国就取消了武器禁运,加特林机枪外销的障碍也就不存在了。
欧洲列强林立、战争频繁,军事技术进步神速,所以加特林机枪的对手也不少。但柯尔特公司不愧是这一行的老手,深知既然加特林机枪性能超群,那么最好的推销方式就是与那些竞争对手进行公开较量,以胜负论英雄。
比较著名的一次较量发生在普鲁士,这个正试图一统德国的新兴势力,对于新式武器有极大的需求,但国内保守势力却很反感怪模怪样的加特林机枪,这与柯尔特公司所售高价不无关系。较量的一方是大约一百名精锐的普鲁士神枪手,用一百支新式的后膛步枪;另一方则是两个人,用一挺加特林机枪,用同样的子弹打击大约八百米外的靶子。较量结果是那一百个神枪手命中率不到30%,而加特林机枪却接近90%。
两个人一挺机枪,胜过了一百名精兵一百支步枪。奇怪的是,普鲁士却最终并未装备这种威力惊人的武器。此前信誓旦旦要大量采购的法国政府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因为他们已经开发出了自己的机枪,虽然性能远不及加特林机枪,但在高傲的拿破仑三世看来,“法国人就要用法国枪”。世界第一列强英国倒是颇有兴趣,但提出了一个苛刻的附加条件,那就是不用原装子弹,而要用英国的步枪子弹,于是加特林进行了一番很费精力的改装,等到改好了,英国又决定不要了。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客户,是沙皇俄国。1871年,有感于加特林机枪在一次次较量中的优异表现,正立志于富国强兵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派特使前去美国专程采购加特林机枪,一要就是四百挺,这些机枪后来全数参加了与土耳其的战争。
此后销路渐渐打开,英德等国也相继开始装备加特林机枪或者山寨版本。而那些饱受列强侵略的国家,也对这种武器产生了兴趣,因为落后挨打的他们,最有可能首先考虑的自强之路,必然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如埃及近代历史上的明君穆罕默德·阿里,在他的自强运动中,就购入了数量不少的加特林机枪,还“开发”出了装在骆驼上的沙漠机动版本,很有创意也很有实战价值。
至于清政府,除了大量采购之外,还进行了仿制。如李鸿章所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就在1884年成功仿制了加特林机枪的最新型号,还结合江南丘陵地带的实际情况配以独轮小推车。北洋水师更是于军舰和炮台上大量装备此枪,在甲午战争中,便有守卫旅顺港的黄金山炮台官兵,用加特林机枪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发明畅销全球,这是每一个发明家都应该感到自豪和高兴的事情,但加特林却越来越懊悔。因为加特林机枪非但未能“吓阻”战争,反而成为了一大战争凶器,在全球制造着越来越多的死亡,这些死亡还往往来自于列强侵略军对被侵略者的屠戮。
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便装备了大量的加特林机枪,美国更是编有单独的加特林机枪部队。讽刺的是,清军甚至义和团手中也有不少这种武器,结果就是侵略者在用其大肆屠戮时,也遭到了同样的反击。
而在非洲,面对那些落后而勇敢的手持长矛的土著,侵略者就可以毫无忌惮地大肆扫射了。
当时殖民侵略急先锋英国正在谋求建立一个从埃及到南非的“日不落帝国非洲大行省”,不料在南非崛起了一个祖鲁王国。这个王国的文明水平虽然还处于十分原始的阶段,还在用长矛盾牌作战,却无惧于殖民者的火枪大炮,开始了长期的抗战。
祖鲁的主要优势在于人力资源庞大,顶峰时期有一支四十余万的大军。英军则不然,忙于在全球各地横行霸道的结果,就是能投入到这里的人数必然不多,从未超过两万。但英军享有武器上的极大优势,除了精确度颇高的步枪与射程很远的野战炮外,还有大量的加特林机枪,面对祖鲁人漫山遍野地集体冲锋,只需要不停地装填子弹、摇动手柄,就可以制造一场大屠杀。
自恃有凶器在手而轻敌的英军,却在最初的战斗中连连失利,因为祖鲁人没有选择大白天来撞枪口,而是趁着夜色来偷袭,一旦近身肉搏起来,高傲的大英帝国的皇家战士就不堪一击了。
但当英军吃了几次亏后,加强了防御,步步紧逼,祖鲁人的形势就逐渐不妙了起来,在一次决战中,五千余名英军依靠加特林机枪和火炮将两万名祖鲁战士打得大败,伤亡比是1:15,祖鲁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抵抗之力。
就在加特林机枪已然化身为列强殖民霸权的死亡代言人時,发明他的加特林医生又在做什么呢?他在继续改进他的机枪,不过在得知他的发明非但没有实现他的和平主义理想,而是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猛烈地制造战争和死亡时,他也越来越怀疑,到底是自己错了,还是那些运用他武器的人错了。
最后他发现,是自己错了。步入晚年之后,他不仅淡出了世人的视线,也从不愿意有人提起他和他发明的杀人武器,甚至还说道:“早知如此,我宁可当年自己发明的是一台除草机。”
无独有偶,以研发AK-47而闻名世界的“枪王”卡拉什尼科夫也曾表示,他宁愿自己当初发明的是一台除草机。只不过加特林是出于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忏悔,而卡拉什尼科夫则是因为经济原因——他并未从AK-47中赚到多少钱,除草机似乎还有赚头一些。
而即将接替加特林的人物,又是另外一种类型,他将发明杀人武器赚取钱财视为理所当然之事,而且他居然还以此“功成名就”了。
他,就是马克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