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熊猫与世界互动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yr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是新华社负责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采编业务部门,以英文为主多语种向海内外媒体及机构播发有关中国内地的新闻,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回顾2019年前三季度对外部播发的英文稿件,除了在数量上取得较大提升,有亮点的稿件也层出不穷。从稿件的采用来看,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相关稿件、中美贸易争端、香港问题等是外媒采用较高的题材。
  除此之外,不少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新闻报道也引发外媒外电的关注,例如熊猫脸识别应用程序、广东基因编辑婴儿、西藏雪灾救援、云南大象食堂、肯德基“雷锋精神”主题餐厅,以及全国各地森林火灾、地震、台风、暴雨等突发事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本文通过新华社对外部播发的一篇《面部扫描——中国推出一款能识别熊猫脸的应用程序》与《华盛顿邮报》同样题材的稿件进行对比分析,浅談如何选取对外报道题材、抓好角度,向海外读者展示中国地方特色,提高对外报道质量。
  题材取胜 不愁落地
  2019年5月17日,对外部的英文稿件:《面部扫描——中国推出一款能识别熊猫脸的应用程序》,一经播发就受到广泛关注,数日内被221家媒体采用。在201家转载的境外媒体中,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包括法新社、英国《每日邮报》、《华盛顿邮报》、《每日电讯报》和今日俄罗斯等。
  这篇不到300个单词的消息,虽然短小,却“五脏俱全”,具备了一篇成功对外报道的多个要素。从题材上看,这篇稿子的“主角”是国宝大熊猫,同时又具有突破性的先进技术,这两大元素在一起必然是“大新闻”。
  提到关于熊猫的报道,有对外报道工作经验的编辑记者并不陌生。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名片,大熊猫的报道可谓是在中国地方新闻对外报道的历史上“出尽风头”——大熊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标签,一直以来广受海内外媒体关注。常年专注熊猫报道的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事件的新闻性。
  仅从境外主要通讯社的英文稿件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有关熊猫的稿件就有数十篇,主要来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其中包括马来西亚动物园用冰蛋糕为熊猫庆生、大熊猫双胞胎和和美美凸显中国野外引种技术新成果、比利时动物园出生一对大熊猫双胞胎、四岁熊猫贝贝即将从美返华、柏林动物园萌萌怀孕、泰国19岁大熊猫去世等稿件,从侧面反映出海外读者对熊猫的喜爱。
  新华社对外部2019年前三季度关于熊猫的报道近50条,其中包括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系列报道、野外大熊猫/圈养大熊猫宝宝出生、大熊猫研究机构成立、2020迪拜世博会将举办熊猫主题展、世界最重/轻熊猫宝宝诞生、熊猫“老寿星”过37岁生日、熊猫基地假日迎来游客高峰、四川发现罕见全白熊猫、熊猫巴士在江苏上路、世界邮票展发行太极熊猫邮票、熊猫主题图书馆在四川开馆、大熊猫启程前往奥地利、生活在熊猫保护区的人过上幸福生活等。
  这批稿件从熊猫本身延伸到熊猫相关的活动,也关注了熊猫身边的人、产业等,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因此更易于吸引海内外读者,获得较好采用。
  内容新颖 抓人眼球
  全世界对大熊猫的印象可能都停留在它圆滚滚的身子、呆呆的表情、全身雪白、只有四肢、眼睛和耳朵是黑的。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想要辨别出不同的熊猫不是件容易的事。
  新华社的稿件导语幽默风趣,开门见山,告诉读者:分不清熊猫没关系,现在有一个软件能够帮助人类。
  稿件详细介绍了这项核心技术,即通过两年时间对十几万张图像和上万个视频的收集、标记、分割和注释,生成一个数据库,熊猫“认脸”APP通过数据对比熊猫脸部独有特征,精确识别熊猫个体。
  记者还采访了熊猫基地研究员,借专家之口介绍程序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提高大熊猫保护和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同时,稿件也介绍了未来熊猫研究领域的发展——研发团队有望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圈养和野生大熊猫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对大熊猫的智能监测与保护管理水平。
  《华盛顿邮报》播发的稿件《中国研发出一款新的面部识别程序——专为识别熊猫脸》的导语也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分不清贝贝和宝宝?不要担心。中国的科技专家们已经将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到了令人恐惧的程度,现在他们已经开发出另外一款应用程序,可以分辨出两只样貌相似,白脸、黑眼圈的大熊猫。
  这样的导语非常具有代入感,贝贝和宝宝在海外是曝光率很高的两只熊猫。贝贝是刚满四岁、生活在美国国家动物园的明星熊猫,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和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共同取名。而宝宝也曾是美国动物界的人气明星,已于2017年“返乡”。对于多数美国人而言,要区别这两只他们熟悉的熊猫一定是件让人头疼的事,因此读者对熊猫脸识别技术应该更能体会其重要性。
  转载了新华社这篇稿件的外媒外电基本都引用了新华社对于这项技术描写的段落。《华盛顿邮报》的作者还关注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微博,从微博上抓取俏皮可爱的话以提升稿件的趣味性,例如“你再也不用担心因为叫错熊猫的名字会惹恼它们了”。
  稿件解释称,这项技术并不是吸引游客的噱头,而是真正对圈养和野生大熊猫数据的分析有所帮助。
  背景添加 升华主题
  添加背景在对外报道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适当的背景添加能够减少文化差异、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加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也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中国。
  新华社这篇稿件中,记者和编辑都为添加背景下了功夫,解释了为什么要推出这个程序:尽管我国已开展了四次野外大熊猫科学调查,获得了大量珍贵的野生大熊猫种群资料,基本摸清了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但我国野生大熊猫因其独居深山及活动地域广阔而难以被跟踪监测,其种群结构依然没有厘清。   另外,2019年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年周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全球圈养大熊猫的数量为548只,野生大熊猫不到2000只,这些也是重要背景,都被外电外媒引用。
  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还添加了相关背景,包括两只熊猫刚从圣地亚哥动物园返回成都、外界对于熊猫贝贝返回中国是因为中美贸易战争的质疑做出回应等。
  令人意外的是,这条“熊猫脸识别技术”的稿件引发外媒更多联想,关注到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
  《华盛顿邮报》的稿件在导语里就提到“中国的科技专家们已经将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到了令人恐惧的程度”。而文中也用了一些篇幅来报道中国的面部识别技术的发展。例如面部识别帮助警方在6万人的演唱会上抓到逃犯、肯德基餐厅则推出了“微笑支付”的面部识别系统等。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中国这项面部识别程序并不是首次用于非人类对象。2018年,美国发布一款名为“Finding Rover”的程序能够通过图像比对帮助人们找到丢失的宠物;2019年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一家意大利公司推出了一款猫咪喂食器,该产品能识别出正确的宠物,并拒绝为狐狸或其他猫科动物等投放食物。
  对于熊猫背景的添加,《每日电讯报》称,中国2018年宣布将建大熊猫国家公园,规模是美国黄石公园三倍。此举是为了鼓励低生育率的熊猫繁殖。
  此外,《每日电讯报》还列出中国面部识别技术应用时间表:2016年9月,中国一名大学老师开发了一种“面部识别系统”来捕捉学生的情绪;2017年5月,中国一所大学在女生宿舍安装了面部识别系统,以确保陌生人不会进入宿舍;2017年7月,中国称其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的领导者;2018年2月,中国警方使用配有面部识别技术的深色太阳镜来识别嫌疑人,这种眼镜与一个包含犯罪记录细节的数据库相连;2018年3月,北京天坛公园的公厕安装了面部识别摄像头,防止人们过度使用厕纸;2018年4月,中国面部识别提供商SenseTime从阿里巴巴获得6亿美元投资,打破了人工智能投资的世界纪录等。
  通过对新华社和《华盛顿邮报》这两篇关于熊猫脸识别技术稿件的对比可见,两篇报道工力悉敌,也有互相学习借鉴的地方。新华社稿件抓取热点中的亮点,内容权威,时效性强,背景添加紧扣主题;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趣味性更强、与读者互动、背景添加不单只加入了熊猫相关的内容,同时还延伸至更广泛的领域。
  被认为是中国软实力象征的大熊猫,出生就自带“光环”,也奠定了它在中国对外报道中的重要“地位”。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已与17个国家、22个动物园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有50多只大熊猫生活在海外。如何做好熊猫方面的对外新闻报道、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值得国内新闻工作者重视。我们也应当充分利用主战场优势、牢牢把握话语权,为世界呈现真实、全面、正面的國家形象。
其他文献
分不清贝贝和宝宝?不要担心。中国的科技专家们已经将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到了令人恐惧的程度,现在他们已经开发出另外一款应用程序,可以分辨出两只样貌相似,白脸、黑眼圈的大熊猫。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其微博上发布了这项“大熊猫面部识别”应用程序,并写到“你再也不用担心因为叫错熊猫的名字会惹恼它们了”。中国的微博是一款类似于推特的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  前往四川省会成都,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期刊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作者傅泰林(M.Taylor Fravel),美國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新生代中国问题专家。曾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2008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助理教授,2006-2007年担任普林斯顿—哈佛中国和世界项目研究员并在美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作者深入研究了中国在过去70年面临的安全威胁,详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
期刊
“如果你不了解北京,也就不了解中国。”一位外籍专家如是说。2018年11月12日至12月18日,为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推出《40年回眸,我们和北京一起绽放》——40位外籍专家评北京巨变微纪录片,全网推送、全球传播,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浏览量5亿人次,国外浏览量2000万人次,在海内外反响热烈。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肯定微纪录片“角度新颖,傳播力强”。该
期刊
《中国日报》作为国家英文日报,经过38年的发展,已经建成覆盖全球的媒体传播网络,有效进入了海外主流社会,形成了传播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分发渠道、运营经验和人脉资源优势。作为海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中国日报》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塑造中国改革开放形象的重要媒体平台。以中国日报社为代表的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指导下,发挥自身渠道、人脉、新闻报道优势,在高访配访工作中,取
期刊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媒体的格局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今日中国》杂志社作为中国外文局传统期刊社,拥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语言优势以及扎实的对外传播经验和基础。但在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起步晚、行动慢、发展滞后等问题,仍需紧跟时代、积极求变。  2018年,《今日中国》杂志社以法文部和新媒体部人员为班底,组建了“近观中国”法文短视频制作团队,并使用外籍主持人出镜,以时事评论的方式制作
期刊
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作为出版人来理解这句话,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当初策划《身临其境:艺术中的当代中国》英文版系列图书(以下简称“书系”)的初衷,是要把多种艺术形式转换成纸质出版物,广泛传播到英语世界。而此书系中包括电影、舞蹈、绘画、雕塑、摄影、话剧、纪录片、戏曲、建筑、音乐、美食、旅游等方面,那么如何将这些有动有静、有影像、有舞台、有时间线、有空间感的多种文化艺术形式跃然纸上,引导国外读者通过此书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当前,学界也普遍认为,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已由传统形态转向新兴模式,我国已进入重视开放、民心相通的公共外交新时代,国际传播主体也随之愈加多元。“讲好中国故事”是习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到的命题。与中国讲述者相比,外国讲述者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相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原生因素让外国讲述者在与海外受众、特别是其母语国受众交流时,几乎没有思维方
期刊
中国故事是时代写照。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2019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与河南省委在河南省兰考县共同举办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此次宣介会主要面向外国政要,以河南实现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动故事,全面展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期刊
前不久,英国埃塞克斯集装箱事件引起世界各国媒体关注及广泛报道。其中一些西方媒体滥用警方提供的案件信息,在挖掘受害人身份、赴英背景及原因時,任性地将此事件与中国联系在一起,妄加评论。在报道时无视自己始终引以为傲的客观、中立的新闻准则和忠于事实的职业操守,导致误导性的传播效应,引起中国民众的不满,其公信力大损。西方媒体对中国做不实报道屡见不鲜。西方新闻界不乏怀有崇高理想和操守的从业者,然而他们仍然囿于
期刊
达雅?屠苏(Daya Thussu)深耕国际传播领域近30年,现为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客座教授,原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国际传播学教授、中国传媒中心研究顾问、印度传媒中心创始人兼联合主任。他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全球媒体与传播》(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的创始人兼主编,同时也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主编。他独著的《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International Co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