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简言之就是对于语言的感觉,是指不经过分析程序,直接得出某种判断的心理过程。语感敏锐的读者往往能凭借直觉思维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及作者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某种微妙之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让他们在语感外化和言语作品内化的过程中,激发语感的灵性,激活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理解、品味、感悟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领悟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发展言语的感受、理解、生成和判断能力。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写,反复进行言语刺激,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能使学生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
1.诵读吟咏
这里的诵读吟咏,是指要读的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通过美读,学生才能从整体上体会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意义,体悟和品味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领会文中语言文字蕴涵的隽永的哲理。
如,朗读《春》一课时,就应让学生带着欣喜的语气去读,语调上扬,整体节奏为轻快型;读中间描绘春天部分时,应轻快与舒缓型交错,形成文章节奏回环往复。这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融进文本,体味情感,理解其中的诗情画意。
2.比较揣摩
“语感是将世界的‘意义’凝聚在语言中,沉淀进言语主体的精神世界,并且与主体精神世界达于同化状态,交融成一体,才能真正形成。”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赏析、感悟语言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发现其妙处,领略语义,体会感情色彩,揣摩表达效果,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向纵深发展。
如,在学习《春》一文开头两段时,应让学生抓住 “盼望着”“脚步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揣摩品味,斟酌语法、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内蕴,体会作品的真情实感。
3.切身体察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初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喜春、乐春、叹春的欣喜之情,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品味,这些无疑是学习《春》一课不可或缺的经验基础。
二、加强语感分析训练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以多角度的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分析关键字、词、句,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字、词、句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要深入透彻,具体、细腻地体会感悟文本含蓄丰富的内蕴,必须从这些构成语言基本单位的分析入手,体会其中语词搭配的技巧、字词推敲的功夫以及句子所负载丰富语感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真切感悟文本表达的情感。
如教学《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联时,就应引导学生抓住“大”“孤”“直”“长”“圆”等词语反复推敲、咀嚼、品味,使学生感悟到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真正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
2.缘读入文、披文入情,深切体会作品的情致意趣
一般而言,采用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方式的文章常常较为曲折含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缘读入文,披文入情,使学生在读文、悟情的过程中,与文本、作者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与升华,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
如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对“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色所带来的“一悲一喜”两种不同心情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与“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怀和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抱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
3.分析形象、立象尽意,形成最强的语感能力
抒情文学中的形象称为意象、意境,带有作者丰富的主观色彩的情绪、情感和意愿。这也为学生想象和联想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召唤者学生去透过心象之物窥视作者的心理世界,去体验没有体验过的经历,去感受没有感受过的情感,形成最强的语感能力。
总之,语感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言实践,高效的语感实践离不开语感实践的训练和语感分析的指导。只有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长期训练和实践,才能让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才能让学生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写,反复进行言语刺激,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能使学生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
1.诵读吟咏
这里的诵读吟咏,是指要读的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通过美读,学生才能从整体上体会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意义,体悟和品味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领会文中语言文字蕴涵的隽永的哲理。
如,朗读《春》一课时,就应让学生带着欣喜的语气去读,语调上扬,整体节奏为轻快型;读中间描绘春天部分时,应轻快与舒缓型交错,形成文章节奏回环往复。这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融进文本,体味情感,理解其中的诗情画意。
2.比较揣摩
“语感是将世界的‘意义’凝聚在语言中,沉淀进言语主体的精神世界,并且与主体精神世界达于同化状态,交融成一体,才能真正形成。”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赏析、感悟语言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发现其妙处,领略语义,体会感情色彩,揣摩表达效果,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向纵深发展。
如,在学习《春》一文开头两段时,应让学生抓住 “盼望着”“脚步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揣摩品味,斟酌语法、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内蕴,体会作品的真情实感。
3.切身体察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初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喜春、乐春、叹春的欣喜之情,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品味,这些无疑是学习《春》一课不可或缺的经验基础。
二、加强语感分析训练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以多角度的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分析关键字、词、句,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字、词、句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要深入透彻,具体、细腻地体会感悟文本含蓄丰富的内蕴,必须从这些构成语言基本单位的分析入手,体会其中语词搭配的技巧、字词推敲的功夫以及句子所负载丰富语感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真切感悟文本表达的情感。
如教学《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联时,就应引导学生抓住“大”“孤”“直”“长”“圆”等词语反复推敲、咀嚼、品味,使学生感悟到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真正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
2.缘读入文、披文入情,深切体会作品的情致意趣
一般而言,采用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方式的文章常常较为曲折含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缘读入文,披文入情,使学生在读文、悟情的过程中,与文本、作者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与升华,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
如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对“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色所带来的“一悲一喜”两种不同心情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与“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怀和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抱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
3.分析形象、立象尽意,形成最强的语感能力
抒情文学中的形象称为意象、意境,带有作者丰富的主观色彩的情绪、情感和意愿。这也为学生想象和联想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召唤者学生去透过心象之物窥视作者的心理世界,去体验没有体验过的经历,去感受没有感受过的情感,形成最强的语感能力。
总之,语感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言实践,高效的语感实践离不开语感实践的训练和语感分析的指导。只有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长期训练和实践,才能让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才能让学生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