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不聊茶,大红袍和正山小种都不谈,只说武夷山本身。初次造访武夷山是为寻茶,自然去了慧苑寺和天心永乐禅寺,还顺道在九曲溪坐了竹排,对武夷“千崖竞秀,万壑争流”的瑰丽有了大致的印象。但除此之外,我不知道武夷山还有什么。
对我而言,武夷这样的名山大川是令人却步的“阿格劳拉”。阿格劳拉,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它存在于传说中,有关它的各种说法为其建造了坚不可摧的形象。有时,“你会看到某种难以混淆的、罕见甚至辉煌的事物,你想讲述这事物,可那些关于它的传说已经把你的词汇给封住了,你只能重复那些传说的话,却讲不出自己的话”。
在九曲溪,我的词汇被朱熹的《九曲棹歌》封住,被摩崖石刻上的“世外沧浪”和“逝者如斯”封住;而在峰岩坑涧处,我的词汇被陆游的《初到武夷》和《游武夷山》封住,被古往今来的无数诗文封住;此刻,我坐在面朝崇阳溪、背依大王峰的武夷山庄里,沉浸在花香与红茶中,词汇却又被《武夷山庄记》中“啜茗观花,举杯邀月,无一不可”的形容封住。
想要书写武夷山,可能得离开武夷山,至少要离开这个游人如织的武夷山。
“狗官”建霖
通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路比想象中难走,尽管路况尚可,沿途风光美好,但因保护区早就不再对外开放,唯有当地居民才能进出,饶有当地人陪同,一路上还是哨卡重重,屡屡被拦下。
我们从武夷山庄出发,经过九曲溪漂流的起点星村,经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皮坑哨卡,在武夷山自然博物馆所在的三港停下。路边的草坪山有群嬉戏的短尾猴,少说也有20来只,个个浑圆壮实、憨厚可爱。“我小时候总能碰到,它们凶着呢,天天打架。”顺着向导手指的方向,我看见了几只缺胳膊断腿的猴子,它们正围着一瓶可乐打转,不一会儿,瓶盖就被拧开了,涌出的泡沫将猴子们吓得四散……
《武夷诗集序》有言:“峰峦岩谷,不一其状;奇花异草,不一其色;珍禽驯鸟,不一其声;阴晴朝暮,风烟雨雪,不一其变,使人应接不暇。”武夷山自然博物馆对此则更有科学的表述:“自然保护区未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成了许多古老生物的避难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系统发育和生长繁衍的场所。”
尽管武夷山丰饶如斯,仍有人觉得不满意,“狗官”建霖是其中之一。向导带我到大王峰麓的茶室找他,那是一间座落在青枝绿叶间的小亭,竹木构架,四周开窗,年逾古稀的陈建霖清瘦矍铄,递来的名片正面印着一枚鲜红篆章——“狗官建霖”。
向导和他是极熟的忘年交,便开玩笑道:“他是谁砍树就咬谁的狗官。”陈建霖微微一哂:“现在不怎么咬了。”言谈间有对现今自然保护的赞誉,也有对过往乱砍乱伐的无奈:“已经砍得差不多了。”
“举报”是陈建霖多年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关键词。他曾在武夷山景区管委会任基建科科长,每天清晨都会骑着车巡山护林,遇到乱砍乱伐的,就劝告、恳求乃至花钱买树,奔走无效之后就四处告状、求援乃至上访举报。武夷山今日绿意盎然,陈建霖功不可没。
南山北
在遇到“糕家庄”老板张世南之前,我一直以为武夷山遍地茶农,但他并不是。“我们岚谷是大米产地”,张世南说的是北临江西五府山的岚谷乡, “九山半水半分田”,这半分田就是稻田。
蜀道难,闽道却似乎更难,尤其在闽北的武夷山区。这里的山并不如何高大广袤,却被江河切割得支离破碎,以致常常要在悬崖峭壁上开路。在这样的环境里,主事农耕的岚谷都可以算作“鱼米之乡”了。
张世南此番回岚谷是为了取走之前断续收来的旧木印。类似模具的木印是制作当地特产“印糕子”的特别用具——先将五谷杂粮泡水、再炒熟磨成粉末,静置几日去除火气后,再把事先炒好的芝麻、熬好的糖浆和猪油倒进去搅拌;拌好的料填进木印里,压实之后拿起来、翻过去,用别的木印使劲儿一敲,糕子就掉下来了;之后再把成块的糕子用文火烤至焦黄、坚硬,米香四溢的糕子就做好了。
印糕子是张世南儿时印象最深的零食,不仅因为它有着“年味”,更因为糕子上林林总总的花纹图案。于是他长大后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旧木印,“越收越少,才发现做糕子的人家已经越来越少了”。张世南觉得实在可惜,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让这手艺重获新生,思来想去,最后开了“糕家庄”——有了其中展陈的木印,有了不同滋味的糕子,也有了一家老小皆可参与其中的工作坊。
张世南总记得旧时做印糕子,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大人小孩都有不同的分工,整个过程其乐融融,糕子也饱含着生活的滋味。
山水间的小村庄里依旧流淌着温情脉脉的日常。取木印时,准备做糕子的阿婆将拌好的米粉随手捏成香软的小团,塞给我们:“尝尝。”听说我们一会儿要回市区,她便请捎上一段,“要去寺里拜拜”。她说的是我全然不知的瑞岩寺,那是一座隐没在谷地密林中的恢弘庙宇,寺前溪水潺潺,寺中建筑多为民国乃至明末清初所筑,不似现今许多寺庙般金碧辉煌,坐落在风景之中,格外透出几分古意。
来杯咖啡吧
武夷山这样著名的茶区居然开了咖啡馆,多少让人有些意外。造访咖啡馆的多是游赏过武夷山的旅行者,好些人离开之前会在这个“画风与景区完全不同的地方”待上整个下午。
咖啡馆主人主业做设计,到武夷山写生,从兰汤桥回望村庄时,突然“很羡慕住在这里的人”,于是租下了兰汤民居,用旧木料、老门板、天南海北淘来的老物件和他多年来的画作将其打造成了现在的咖啡馆。他住在福州,偶尔来武夷山转转,也为店里添些东西。
在武夷山时,他有时会骑着车在村子的巷道里转悠;有时进山采些野花回来做装饰;有时在咖啡馆楼上静心画风景。事实上,兰汤住着不少像他一样的人,有潜心写作的,有涉及陶瓷器物的,有钻研土布纺织和古法印染的,他们大多深居简出,只安享山野灵气的滋养。
武夷山向来是个让人静下心来做事的地方。曾在这里居住多年的朱熹少时在山下的五夫里读书、写作,出仕为官之后又辞官归乡,在五曲隐屏峰下营建“武夷精舍”,著述、讲学不辍,将理学思想进一步弘扬开来。如今的五夫里已是莲叶接天、荷塘万亩的五夫镇了,但这里的生活依旧保持着“从前慢”的节奏,老房子、旧砖雕诉尽历史,老人们在其中度过一日又一日的舒缓光阴。在这里,住着山间采草药的阿婆,也住着养蜂酿花蜜的大叔,他们的生活与武夷山的物产相连,却与武夷山的喧嚣无关。
不讯山,不问水,纯以一片静默相待——这是这座被封住的阿格劳拉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我而言,武夷这样的名山大川是令人却步的“阿格劳拉”。阿格劳拉,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它存在于传说中,有关它的各种说法为其建造了坚不可摧的形象。有时,“你会看到某种难以混淆的、罕见甚至辉煌的事物,你想讲述这事物,可那些关于它的传说已经把你的词汇给封住了,你只能重复那些传说的话,却讲不出自己的话”。
在九曲溪,我的词汇被朱熹的《九曲棹歌》封住,被摩崖石刻上的“世外沧浪”和“逝者如斯”封住;而在峰岩坑涧处,我的词汇被陆游的《初到武夷》和《游武夷山》封住,被古往今来的无数诗文封住;此刻,我坐在面朝崇阳溪、背依大王峰的武夷山庄里,沉浸在花香与红茶中,词汇却又被《武夷山庄记》中“啜茗观花,举杯邀月,无一不可”的形容封住。
想要书写武夷山,可能得离开武夷山,至少要离开这个游人如织的武夷山。
“狗官”建霖
通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路比想象中难走,尽管路况尚可,沿途风光美好,但因保护区早就不再对外开放,唯有当地居民才能进出,饶有当地人陪同,一路上还是哨卡重重,屡屡被拦下。
我们从武夷山庄出发,经过九曲溪漂流的起点星村,经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皮坑哨卡,在武夷山自然博物馆所在的三港停下。路边的草坪山有群嬉戏的短尾猴,少说也有20来只,个个浑圆壮实、憨厚可爱。“我小时候总能碰到,它们凶着呢,天天打架。”顺着向导手指的方向,我看见了几只缺胳膊断腿的猴子,它们正围着一瓶可乐打转,不一会儿,瓶盖就被拧开了,涌出的泡沫将猴子们吓得四散……
《武夷诗集序》有言:“峰峦岩谷,不一其状;奇花异草,不一其色;珍禽驯鸟,不一其声;阴晴朝暮,风烟雨雪,不一其变,使人应接不暇。”武夷山自然博物馆对此则更有科学的表述:“自然保护区未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成了许多古老生物的避难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系统发育和生长繁衍的场所。”
尽管武夷山丰饶如斯,仍有人觉得不满意,“狗官”建霖是其中之一。向导带我到大王峰麓的茶室找他,那是一间座落在青枝绿叶间的小亭,竹木构架,四周开窗,年逾古稀的陈建霖清瘦矍铄,递来的名片正面印着一枚鲜红篆章——“狗官建霖”。
向导和他是极熟的忘年交,便开玩笑道:“他是谁砍树就咬谁的狗官。”陈建霖微微一哂:“现在不怎么咬了。”言谈间有对现今自然保护的赞誉,也有对过往乱砍乱伐的无奈:“已经砍得差不多了。”
“举报”是陈建霖多年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关键词。他曾在武夷山景区管委会任基建科科长,每天清晨都会骑着车巡山护林,遇到乱砍乱伐的,就劝告、恳求乃至花钱买树,奔走无效之后就四处告状、求援乃至上访举报。武夷山今日绿意盎然,陈建霖功不可没。
南山北
在遇到“糕家庄”老板张世南之前,我一直以为武夷山遍地茶农,但他并不是。“我们岚谷是大米产地”,张世南说的是北临江西五府山的岚谷乡, “九山半水半分田”,这半分田就是稻田。
蜀道难,闽道却似乎更难,尤其在闽北的武夷山区。这里的山并不如何高大广袤,却被江河切割得支离破碎,以致常常要在悬崖峭壁上开路。在这样的环境里,主事农耕的岚谷都可以算作“鱼米之乡”了。
张世南此番回岚谷是为了取走之前断续收来的旧木印。类似模具的木印是制作当地特产“印糕子”的特别用具——先将五谷杂粮泡水、再炒熟磨成粉末,静置几日去除火气后,再把事先炒好的芝麻、熬好的糖浆和猪油倒进去搅拌;拌好的料填进木印里,压实之后拿起来、翻过去,用别的木印使劲儿一敲,糕子就掉下来了;之后再把成块的糕子用文火烤至焦黄、坚硬,米香四溢的糕子就做好了。
印糕子是张世南儿时印象最深的零食,不仅因为它有着“年味”,更因为糕子上林林总总的花纹图案。于是他长大后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旧木印,“越收越少,才发现做糕子的人家已经越来越少了”。张世南觉得实在可惜,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让这手艺重获新生,思来想去,最后开了“糕家庄”——有了其中展陈的木印,有了不同滋味的糕子,也有了一家老小皆可参与其中的工作坊。
张世南总记得旧时做印糕子,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大人小孩都有不同的分工,整个过程其乐融融,糕子也饱含着生活的滋味。
山水间的小村庄里依旧流淌着温情脉脉的日常。取木印时,准备做糕子的阿婆将拌好的米粉随手捏成香软的小团,塞给我们:“尝尝。”听说我们一会儿要回市区,她便请捎上一段,“要去寺里拜拜”。她说的是我全然不知的瑞岩寺,那是一座隐没在谷地密林中的恢弘庙宇,寺前溪水潺潺,寺中建筑多为民国乃至明末清初所筑,不似现今许多寺庙般金碧辉煌,坐落在风景之中,格外透出几分古意。
来杯咖啡吧
武夷山这样著名的茶区居然开了咖啡馆,多少让人有些意外。造访咖啡馆的多是游赏过武夷山的旅行者,好些人离开之前会在这个“画风与景区完全不同的地方”待上整个下午。
咖啡馆主人主业做设计,到武夷山写生,从兰汤桥回望村庄时,突然“很羡慕住在这里的人”,于是租下了兰汤民居,用旧木料、老门板、天南海北淘来的老物件和他多年来的画作将其打造成了现在的咖啡馆。他住在福州,偶尔来武夷山转转,也为店里添些东西。
在武夷山时,他有时会骑着车在村子的巷道里转悠;有时进山采些野花回来做装饰;有时在咖啡馆楼上静心画风景。事实上,兰汤住着不少像他一样的人,有潜心写作的,有涉及陶瓷器物的,有钻研土布纺织和古法印染的,他们大多深居简出,只安享山野灵气的滋养。
武夷山向来是个让人静下心来做事的地方。曾在这里居住多年的朱熹少时在山下的五夫里读书、写作,出仕为官之后又辞官归乡,在五曲隐屏峰下营建“武夷精舍”,著述、讲学不辍,将理学思想进一步弘扬开来。如今的五夫里已是莲叶接天、荷塘万亩的五夫镇了,但这里的生活依旧保持着“从前慢”的节奏,老房子、旧砖雕诉尽历史,老人们在其中度过一日又一日的舒缓光阴。在这里,住着山间采草药的阿婆,也住着养蜂酿花蜜的大叔,他们的生活与武夷山的物产相连,却与武夷山的喧嚣无关。
不讯山,不问水,纯以一片静默相待——这是这座被封住的阿格劳拉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