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类职业院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全日制大中专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5万多名。即便是在近年来农业类专业生源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学院的农业类专业办学规模仍然保持在1500人以上,在湖南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方向阳在接受《教育与职业》采访时表示,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坚持以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二要适应新变化,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办学,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要改革创新,办出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发展;四要面向“三农”,服务区域经济,有作为才能有位置。
适应市场办专业,产学结合促就业
在整个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职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农业职业院校,是直接关系9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
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知识水平,把一般的、简单的劳动力造就成为专门的、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变“输血”为“造血”,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职业教育是农村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基础,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现实条件。
方向阳院长告诉记者,学院的专业设置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岗位群的需要,近几年来共开设了电子商务、环境艺术设计等17个新专业,并对园林花卉、畜牧兽医等6个专业进行了改造,先后有园艺技术等5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
以上专业的建设,真正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几年来,学院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产学结合促就业”的改革思路,探索建立了“专业系+企业群”、“专业系+自创经济实体”、“专业系+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产学研示范场”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
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作为“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毕业前职业技能鉴定率达到了100%,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实行产教结合是农业院校办学的重要方针和基本原则,没有数量可观、规模适中、层次较高、功能齐全的教学实训基地,产教结合就无从谈起。
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拥有产学研示范场、花卉园、果园、蔬菜园、种猪场、良种渔场、兽医院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这些集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示范于一体的基地,在服务于实践性教学的同时,在生产示范,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农村经济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建国以来,累计培训2万多人次。从2004年开始,学院每年举办3期农民科技骨干培训班,培训时间两个月,目标是力争为全省每个贫困村培训2-3名有一定规经验的科技骨干。迄今已成功举办了7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042人。这些学员回到家乡学以致用,绝大多数成为农民致富带头人。
为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学院还专门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选派教学和专业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周密制订教学计划,精心编写了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两套教材,让农民学员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
加大扶贫支教力度,定向培养农技人才
扶贫支教一直是学院服务农村建设的优良传统,学院曾先后选派13名技术过硬的青年骨干教师到湘西自治州的9个市县的乡镇开展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2000年,学院张志龙副教授应邀远赴云南省思茅市,开展边疆农业扶贫支教工作,被任命为市长助理,分管畜牧业,为思茅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5月,水产专业副教授刘伟光应邀前往广东惠来贫困县周口镇德安特种水产养殖场担任技术顾问,针对养殖密度不科学、孵化方法原始、孵化率低等技术问题,制订了以中华鳖原种制种为主的特种养殖经营方案,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该场年盈利200万元以上。
方向阳院长指出,加强学院与农业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实行定单培养是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学院积极进行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探索,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农业类专业系已与国内3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2007年4月,学院与北京资源集团合作开办“畜牧兽医资源班”与“食品加工技术资源班”,毕业后直接到资源集团就业;5月,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向该院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及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预订学生;6月,与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就“做好校企深层次合作教学,建立合作基地”达成一致协议,学院为该公司招收“种子与经营”专业新生,并冠名为“亚华种子班”。
转化成果服务农村,调整结构促进增收
学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和新品种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
学院在浏阳、怀化、龙山等山区建立了一千多亩马铃薯原良种繁殖基地,示范推广脱毒良种15000多亩,与一些品牌企业签订了马铃薯购销合同,实行订单式生产。
学院参加的“稻田高效种植模式及产业化开发”科研成果在107国道沿线推广应用,效益显著。另外,学院主持的“湖南山区发展绵羊的调查研究”成果,应用于邵阳市,产生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2001年5月,按照湖南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学院承担了“科教兴村富民工程计划”任务,派出专家智囊团,在经济发展规划、农民培训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口支援长沙县黄兴镇新冲子村。两年后,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700元增加到4260元。
湖南红豆食品有限公司由农民投资创办,以生产果汁饮料为主。由于缺乏技术,产品质量不过关,市场一度滞销,企业处境十分窘困。2000年至2002年,学院食品科技系派出食品专业师生组成的技术服务组,前往该公司帮助开发猕猴桃、草莓、枸杞等果汁饮料,很快打开了市场,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年利税达200多万元。
此外,学院老師通过担任企业技术副厂长或筹建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等,使不少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步入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事实表明,农业职业教育既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现实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农业职业院校所必须勇于承担的事业。
因此,谈到学院今后的发展时,方向阳院长深感责任重大。他指出,湖南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方向阳在接受《教育与职业》采访时表示,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坚持以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二要适应新变化,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办学,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要改革创新,办出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发展;四要面向“三农”,服务区域经济,有作为才能有位置。
适应市场办专业,产学结合促就业
在整个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职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农业职业院校,是直接关系9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
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知识水平,把一般的、简单的劳动力造就成为专门的、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变“输血”为“造血”,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职业教育是农村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基础,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现实条件。
方向阳院长告诉记者,学院的专业设置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岗位群的需要,近几年来共开设了电子商务、环境艺术设计等17个新专业,并对园林花卉、畜牧兽医等6个专业进行了改造,先后有园艺技术等5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
以上专业的建设,真正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几年来,学院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产学结合促就业”的改革思路,探索建立了“专业系+企业群”、“专业系+自创经济实体”、“专业系+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产学研示范场”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
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作为“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毕业前职业技能鉴定率达到了100%,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实行产教结合是农业院校办学的重要方针和基本原则,没有数量可观、规模适中、层次较高、功能齐全的教学实训基地,产教结合就无从谈起。
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拥有产学研示范场、花卉园、果园、蔬菜园、种猪场、良种渔场、兽医院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这些集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示范于一体的基地,在服务于实践性教学的同时,在生产示范,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农村经济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建国以来,累计培训2万多人次。从2004年开始,学院每年举办3期农民科技骨干培训班,培训时间两个月,目标是力争为全省每个贫困村培训2-3名有一定规经验的科技骨干。迄今已成功举办了7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042人。这些学员回到家乡学以致用,绝大多数成为农民致富带头人。
为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学院还专门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选派教学和专业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周密制订教学计划,精心编写了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两套教材,让农民学员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
加大扶贫支教力度,定向培养农技人才
扶贫支教一直是学院服务农村建设的优良传统,学院曾先后选派13名技术过硬的青年骨干教师到湘西自治州的9个市县的乡镇开展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2000年,学院张志龙副教授应邀远赴云南省思茅市,开展边疆农业扶贫支教工作,被任命为市长助理,分管畜牧业,为思茅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5月,水产专业副教授刘伟光应邀前往广东惠来贫困县周口镇德安特种水产养殖场担任技术顾问,针对养殖密度不科学、孵化方法原始、孵化率低等技术问题,制订了以中华鳖原种制种为主的特种养殖经营方案,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该场年盈利200万元以上。
方向阳院长指出,加强学院与农业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实行定单培养是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学院积极进行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探索,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农业类专业系已与国内3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2007年4月,学院与北京资源集团合作开办“畜牧兽医资源班”与“食品加工技术资源班”,毕业后直接到资源集团就业;5月,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向该院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及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预订学生;6月,与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就“做好校企深层次合作教学,建立合作基地”达成一致协议,学院为该公司招收“种子与经营”专业新生,并冠名为“亚华种子班”。
转化成果服务农村,调整结构促进增收
学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和新品种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
学院在浏阳、怀化、龙山等山区建立了一千多亩马铃薯原良种繁殖基地,示范推广脱毒良种15000多亩,与一些品牌企业签订了马铃薯购销合同,实行订单式生产。
学院参加的“稻田高效种植模式及产业化开发”科研成果在107国道沿线推广应用,效益显著。另外,学院主持的“湖南山区发展绵羊的调查研究”成果,应用于邵阳市,产生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2001年5月,按照湖南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学院承担了“科教兴村富民工程计划”任务,派出专家智囊团,在经济发展规划、农民培训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口支援长沙县黄兴镇新冲子村。两年后,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700元增加到4260元。
湖南红豆食品有限公司由农民投资创办,以生产果汁饮料为主。由于缺乏技术,产品质量不过关,市场一度滞销,企业处境十分窘困。2000年至2002年,学院食品科技系派出食品专业师生组成的技术服务组,前往该公司帮助开发猕猴桃、草莓、枸杞等果汁饮料,很快打开了市场,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年利税达200多万元。
此外,学院老師通过担任企业技术副厂长或筹建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等,使不少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步入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事实表明,农业职业教育既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现实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农业职业院校所必须勇于承担的事业。
因此,谈到学院今后的发展时,方向阳院长深感责任重大。他指出,湖南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