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前的李明伟一袭白衫,彬彬有礼。他的戏份虽不是古装戏里剑眉星目持剑走江湖的男主角,对开襟的上衣还是显得颇有些与众不同。
李明伟的办公室摆放着一套茶具,他娴熟地在几种茶叶罐里拿一包茶,“你爱喝哪种茶,这是我最喜欢的白茶,有一点苦味,不过会越喝越喜欢。”李明伟说,在媒体工作常常加班、不分昼夜,但相比现在的创业,之前的辛苦就算得上轻松了。
“这也许是我一生中最艰苦的岁月,不过我相信这种辛苦,就像泡着的茶一样,喝完他你再回忆,会别有一番滋味。
2011年12月,李明伟创办的“西十区”公司注册完毕。这家专注于演唱会、歌舞话剧等现场活动的票务机构,不同于团购网站的促销,也不同于“格瓦拉”、“大麦网”等电影票的直供,西十区是第一家做一手票务,还专业于二级市场票务交易的平台。
奋不顾身的爱情
2012年以前,李明伟曾任《中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主任,他形容自己的新闻之路,就像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念高一时,李明伟就有想要考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愿望。“当时所受的教育是心怀天下,想要做一些事情,能帮助别人影响别人。”两年后,李明伟也如愿以偿地考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这所中国新闻界最负盛名的院系里,开始追逐着他的新闻情。
李明伟念研究生2年级时开始在《21世纪经济报道》实习,至今他还记得,在2001年5月份长假、实习一周之时,在报社发表了第一篇稿件。
“那种激动之心,那份骄傲,永远都不会忘记。把那篇上版的稿子看了又看,好像每一个字都流着我的血液,都显示我的价值。”李明伟告诉《东方企业家》。
而让李明伟决定任职《中欧商业评论》的,是他关于文化和传媒的思考。
“世界没有因我而改变。我发现十年前写的东西,十年后还是一样写,只是新闻主角换了个人,事件换了个名字”,李明伟又漱了漱杯子,沏了一壶新茶悠悠说道。
从2008年到2011年,《中欧商业评论》两年内实现收支平衡,第三年开始盈利,也成为国内最好的管理期刊。
怀念起这十年的传媒理想之行,李明伟对《东方企业家》说,虽然离开了,但是对这个行业还是充满着热情和向往,它是一种价值,一种成就,也是一种使命。仔细思考过后,李明伟想要做一件与文化相关的事。
“我很贪心,想要有商业价值又有社会价值,恐怕是媒体人创业的通病。”李明伟笑道。只会赚钱的事会让李明伟开心,但是不会让他燃烧。
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说,完整的事业,包括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创办“西十区”无疑就是李明伟那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李明伟的团队找到一种和现场文化相关,又有新商业模式的领域——票务平台。目前的国内市场,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格瓦拉”主攻折扣电影票、运动场馆预订的网站,和“大麦网”做影剧院票务的网站在用户中非常流行。
美国的Stubhub网站票务于2000年诞生,并且快速成长,让电商巨头Ebay等寝食难安,并在2006年被Ebay以3.1亿美元收购。而之后,这家网站的创始人又在英国复制同样的商业模式创办Viagogo网站,再次成功,第一年就获得7000万美元的融资,欧洲的演出和赛事票务从他家首发。
不过现有的格瓦拉等都没有二级的票务交易业务,李明伟想,如果影戏剧演出等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观众在第一时间买不到票,二级的票务一定有市场。同时,这也提供了对“黄牛”打击和合作的机会。
虽然都是卖票,西十区与传统的票务网站有很大不同。西十区不再是B2C的分销平台,而是一个票源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其中票源方分个人和机构。
“希望大家想看的赛事都能买到票,所以我们有一级代理,也开放二级交易市场,在西十区能交易到原本交易不到的票和价格。”
这和阿里巴巴类似,不过淘宝是店铺化,西十区更像是一间超市,有超市的品牌,超市的服务。
创业做这个不熟悉的行业,兴奋之余更多是辛苦。“有时候我自己一天也在外面送票,边了解市场和用户需求”,李明伟亲力亲为着。
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困难第一是人才、团队的培养,这是做一项新的事情,这种商业模式国内目前没有,对公司人员的需求在慢慢摸索。另外就是互联网的学习和挑战,毕竟做了这么多年传媒,知道互联网是趋势,但对互联网传播不是行内人。
“而且不能过于急躁”,李明伟打开西十区的页面,指着各项功能对记者说,媒体的思维是以小见大,无限拔高的能力。而互联网讲究的是数据,环环相扣的逻辑,每个标点符号、每个视觉,功能的制作、上线、点击都要整体协同。媒体人的想法更跳跃灵活,会发现很多散光点,但是创业做这些真的要循序渐进。
从当初的一天二?三单,到一天突破300单,每单二?三张票,和上海98%的文化广场、音乐厅等影剧院场馆合作,现在,西十区上的交易量,每个月以1.5倍的速度增长着。
美国有个百老汇,英国有个伦敦西区,中国有个西十区——这便是李明伟理想之行的目的地。
李明伟的办公室摆放着一套茶具,他娴熟地在几种茶叶罐里拿一包茶,“你爱喝哪种茶,这是我最喜欢的白茶,有一点苦味,不过会越喝越喜欢。”李明伟说,在媒体工作常常加班、不分昼夜,但相比现在的创业,之前的辛苦就算得上轻松了。
“这也许是我一生中最艰苦的岁月,不过我相信这种辛苦,就像泡着的茶一样,喝完他你再回忆,会别有一番滋味。
2011年12月,李明伟创办的“西十区”公司注册完毕。这家专注于演唱会、歌舞话剧等现场活动的票务机构,不同于团购网站的促销,也不同于“格瓦拉”、“大麦网”等电影票的直供,西十区是第一家做一手票务,还专业于二级市场票务交易的平台。
奋不顾身的爱情
2012年以前,李明伟曾任《中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主任,他形容自己的新闻之路,就像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念高一时,李明伟就有想要考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愿望。“当时所受的教育是心怀天下,想要做一些事情,能帮助别人影响别人。”两年后,李明伟也如愿以偿地考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这所中国新闻界最负盛名的院系里,开始追逐着他的新闻情。
李明伟念研究生2年级时开始在《21世纪经济报道》实习,至今他还记得,在2001年5月份长假、实习一周之时,在报社发表了第一篇稿件。
“那种激动之心,那份骄傲,永远都不会忘记。把那篇上版的稿子看了又看,好像每一个字都流着我的血液,都显示我的价值。”李明伟告诉《东方企业家》。
而让李明伟决定任职《中欧商业评论》的,是他关于文化和传媒的思考。
“世界没有因我而改变。我发现十年前写的东西,十年后还是一样写,只是新闻主角换了个人,事件换了个名字”,李明伟又漱了漱杯子,沏了一壶新茶悠悠说道。
从2008年到2011年,《中欧商业评论》两年内实现收支平衡,第三年开始盈利,也成为国内最好的管理期刊。
怀念起这十年的传媒理想之行,李明伟对《东方企业家》说,虽然离开了,但是对这个行业还是充满着热情和向往,它是一种价值,一种成就,也是一种使命。仔细思考过后,李明伟想要做一件与文化相关的事。
“我很贪心,想要有商业价值又有社会价值,恐怕是媒体人创业的通病。”李明伟笑道。只会赚钱的事会让李明伟开心,但是不会让他燃烧。
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说,完整的事业,包括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创办“西十区”无疑就是李明伟那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李明伟的团队找到一种和现场文化相关,又有新商业模式的领域——票务平台。目前的国内市场,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格瓦拉”主攻折扣电影票、运动场馆预订的网站,和“大麦网”做影剧院票务的网站在用户中非常流行。
美国的Stubhub网站票务于2000年诞生,并且快速成长,让电商巨头Ebay等寝食难安,并在2006年被Ebay以3.1亿美元收购。而之后,这家网站的创始人又在英国复制同样的商业模式创办Viagogo网站,再次成功,第一年就获得7000万美元的融资,欧洲的演出和赛事票务从他家首发。
不过现有的格瓦拉等都没有二级的票务交易业务,李明伟想,如果影戏剧演出等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观众在第一时间买不到票,二级的票务一定有市场。同时,这也提供了对“黄牛”打击和合作的机会。
虽然都是卖票,西十区与传统的票务网站有很大不同。西十区不再是B2C的分销平台,而是一个票源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其中票源方分个人和机构。
“希望大家想看的赛事都能买到票,所以我们有一级代理,也开放二级交易市场,在西十区能交易到原本交易不到的票和价格。”
这和阿里巴巴类似,不过淘宝是店铺化,西十区更像是一间超市,有超市的品牌,超市的服务。
创业做这个不熟悉的行业,兴奋之余更多是辛苦。“有时候我自己一天也在外面送票,边了解市场和用户需求”,李明伟亲力亲为着。
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困难第一是人才、团队的培养,这是做一项新的事情,这种商业模式国内目前没有,对公司人员的需求在慢慢摸索。另外就是互联网的学习和挑战,毕竟做了这么多年传媒,知道互联网是趋势,但对互联网传播不是行内人。
“而且不能过于急躁”,李明伟打开西十区的页面,指着各项功能对记者说,媒体的思维是以小见大,无限拔高的能力。而互联网讲究的是数据,环环相扣的逻辑,每个标点符号、每个视觉,功能的制作、上线、点击都要整体协同。媒体人的想法更跳跃灵活,会发现很多散光点,但是创业做这些真的要循序渐进。
从当初的一天二?三单,到一天突破300单,每单二?三张票,和上海98%的文化广场、音乐厅等影剧院场馆合作,现在,西十区上的交易量,每个月以1.5倍的速度增长着。
美国有个百老汇,英国有个伦敦西区,中国有个西十区——这便是李明伟理想之行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