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困境,主要原因是对相关问题系统性研究不够、顶层设计缺乏、措施落实没有层次性。作者从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入手,提出对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涵义、组织架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机制保障等方面的认识与建议,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不仅成为技术技能型工作者,更成为职业和岗位的创造者。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倾注了巨大热情,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路还不够清晰,热衷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个别优秀团队的培养,对制度创新研究还不够,对课程体系建设思考不多,导师队伍建设力量不强,因而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环境尚未形成。因此,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进行深入思考。
一、明确目标定位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召开的东京会议对创业教育概念进行了“狭义”与“广义”的区分,指出:广义的创业教育“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狭义的创业教育则“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后,二者分别发展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基本确立。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普通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使之成为具有通识眼光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建立组织架构
科学完善的组织结构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顺畅运行的坚强保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在学校层面,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总体设计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内外联络沟通、统筹教学、就业、学工、系部等部门相关工作。成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发展中心,负责“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企业兼职教师等社会师资的日常管理。在院(系)层面,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由综合科室主导,协调教学、学工开展课程制定、平台建设、讲座组织、竞赛协调、社会实践等相关工作。在学生层面,可由团组织牵头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协会,搭建活动平台,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营造浓郁“双创”氛围。
三、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素质教育的通识性需要,又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特点,还要考虑特定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一)开设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全员性、基础性的教育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对大一学生开设通识性必修课程模块,让学生入校就获取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创业的意识及热情,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设专业发展匹配课程
注重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广度,增强創新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可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可强化创新创意教育,着眼文化创意产业;在企业管理专业帮助学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思维新方法设计创业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增加国际贸易知识,拓宽学生就业创业领域,等等。
(三)开设服务创新创业群体课程
对已经开始创新创业的学生群体,应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公司法、市场营销、财务税务、人力资源、生产安全等方面知识的集中辅导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开展模拟创业问题培训,把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班级的模式,以专业化的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揮集聚效应,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目的,不断促成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落地生效。
四、搭建实践平台
强化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建立开放式、系统化、强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创建训练类实践基地
以院(系)为主体,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创建实训室、实验室等实践基地,为学生营造良好创新实践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通过模拟“实战”环境训练、开放实训场地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二)创建竞赛类实践基地
由学校主导,为大学生创建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实践训练环境和必要条件。鼓励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各类工作室、竞赛团队,建立指导老师跟团制度,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资助必要的项目启动资金,助力竞赛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
(三)创建创业体验类实践基地
主要形式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等,让学生未出校门就能感知社会、了解市场,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四)创建创业孵化类实践基地
学校可与校外机构共建的创新创业园区,应当逐步建立起“苗圃 孵化器 加速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税务、融资、财务等方面的支持,达到既在市场风雨中长见识、增本领,又在平台扶持下长知识、增经验的目的。
五、完善机制保障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必须完善机制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一)建立激励机制
应在学分转换、评先评优、奖助学金评定、学干遴选、就业推荐等事项上,对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政策倾斜,既要达到激励先进的目的,又要达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全员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潮。
(二)建立考核机制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对学生全面考核指标当中,把“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融入到考核方式内容中,建立互动式、沟通式的考核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刚性作用,倒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三)建立服务机制
通过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创意分享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形成创业团队互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具有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服务支持,促进创新创业团队成功孵化,立足市场,产生效益,反哺其他创新创业团队。
参考文献
[1]张鹏.高校创新创业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
[3]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责任编辑 万永勇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倾注了巨大热情,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路还不够清晰,热衷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个别优秀团队的培养,对制度创新研究还不够,对课程体系建设思考不多,导师队伍建设力量不强,因而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环境尚未形成。因此,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进行深入思考。
一、明确目标定位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召开的东京会议对创业教育概念进行了“狭义”与“广义”的区分,指出:广义的创业教育“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狭义的创业教育则“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后,二者分别发展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基本确立。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普通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使之成为具有通识眼光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建立组织架构
科学完善的组织结构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顺畅运行的坚强保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在学校层面,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总体设计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内外联络沟通、统筹教学、就业、学工、系部等部门相关工作。成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发展中心,负责“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企业兼职教师等社会师资的日常管理。在院(系)层面,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由综合科室主导,协调教学、学工开展课程制定、平台建设、讲座组织、竞赛协调、社会实践等相关工作。在学生层面,可由团组织牵头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协会,搭建活动平台,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营造浓郁“双创”氛围。
三、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素质教育的通识性需要,又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特点,还要考虑特定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一)开设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全员性、基础性的教育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对大一学生开设通识性必修课程模块,让学生入校就获取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创业的意识及热情,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设专业发展匹配课程
注重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广度,增强創新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可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可强化创新创意教育,着眼文化创意产业;在企业管理专业帮助学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思维新方法设计创业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增加国际贸易知识,拓宽学生就业创业领域,等等。
(三)开设服务创新创业群体课程
对已经开始创新创业的学生群体,应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公司法、市场营销、财务税务、人力资源、生产安全等方面知识的集中辅导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开展模拟创业问题培训,把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班级的模式,以专业化的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揮集聚效应,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目的,不断促成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落地生效。
四、搭建实践平台
强化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建立开放式、系统化、强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创建训练类实践基地
以院(系)为主体,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创建实训室、实验室等实践基地,为学生营造良好创新实践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通过模拟“实战”环境训练、开放实训场地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二)创建竞赛类实践基地
由学校主导,为大学生创建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实践训练环境和必要条件。鼓励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各类工作室、竞赛团队,建立指导老师跟团制度,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资助必要的项目启动资金,助力竞赛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
(三)创建创业体验类实践基地
主要形式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等,让学生未出校门就能感知社会、了解市场,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四)创建创业孵化类实践基地
学校可与校外机构共建的创新创业园区,应当逐步建立起“苗圃 孵化器 加速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税务、融资、财务等方面的支持,达到既在市场风雨中长见识、增本领,又在平台扶持下长知识、增经验的目的。
五、完善机制保障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必须完善机制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一)建立激励机制
应在学分转换、评先评优、奖助学金评定、学干遴选、就业推荐等事项上,对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政策倾斜,既要达到激励先进的目的,又要达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全员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潮。
(二)建立考核机制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对学生全面考核指标当中,把“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融入到考核方式内容中,建立互动式、沟通式的考核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刚性作用,倒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三)建立服务机制
通过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创意分享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形成创业团队互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具有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服务支持,促进创新创业团队成功孵化,立足市场,产生效益,反哺其他创新创业团队。
参考文献
[1]张鹏.高校创新创业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
[3]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责任编辑 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