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阅读本质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21406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采雅集)成立于2010年5月,是一家专业从事图书策划、营销推广和发行代理的民营图书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年出版图书品种80种以上。
  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博采雅集始终坚持自己的出版方向,并逐渐站稳了脚跟。从涉足图书行业之初的每年10个品种的出书量,到2011年的近100个品种,博采雅集正以一种新兴企业特有的朝气在迅速成长。作为一家中小民营出版公司,博采雅集如何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稳定前行?从博采雅集总经理李银凤的口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它的发展之道。
  
  从工作室到企业
  “我是80后。”当笔者疑惑于一家企业的领头人居然在电话一端有着如此年轻清脆的嗓音的时候,李银凤爽朗地说。在进入图书出版行业之前,李银凤先后涉足建筑业和广告圈,但最终,她选择了图书出版。“这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喜好,我一直很喜欢书。”或许是想要实现一直以来埋在心中的梦想,她投入到了图书行业。“我在这行的经验不多,是在2009年的时候自己投资成立了这家公司。”最初,公司是以工作室的形式在运作的。“当时引导我进这一行的一些人,他们习惯了最早的工作室的模式。但是实际操作了一年后,对这个行业逐渐熟悉了,我们发现行业状况跟前几年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工作室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我们需要换一种模式。”于是,2010年,公司进行了结构改组,并以“博采雅集”的名字重新注册成立了公司。
  经过改组后的公司成立了较完善的企业架构,部门设置包括编辑部、营销部、发行部以及兼管行政人事事务的财务部。“原先工作室的局限比较多,而现在建立起基础框架之后,每个部门有相对应的工作内容,这样相互配合,工作就会顺手很多。”改组使公司逐渐走上了正轨,而逐渐深入市场后,李银凤也体会到了从事图书行业的艰辛。“渐渐地我意识到自己是在经营一个企业,单单依靠个人喜好或兴趣是做不好的。我们需要从市场的角度来做这件事情。”经过运营初期的摸爬滚打,李银凤将紧扣市场需求作为公司运营的重要原则。
  
  市场需求和图书质量“两手抓”
  博采雅集坚持出版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图书,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李银凤认为,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做一件事情,关键要看是谁来操作,怎样去操作。”李银凤用心集结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在操作着各种图书的出版事务。据李银凤介绍,在确立选题之前,公司的编辑会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市场上什么种类的书是比较受欢迎的。“我们要先把握读者的心理,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再去做什么”。
  在李银凤看来,选题是一切生产力的源泉,因此,博采雅集对选题有着极高的要求。每周五的选题会是公司雷打不动的惯例,编辑部、发行部、营销部共同参与选题的讨论,内容涉及选题的潜在读者、市场需求以及可能引起的社会效应。“我们对选题是比较重视的。因为如果是稿子写得不好的话,还有修改的可能;可是选题本身如果有缺陷的话,后期就很难弥补了。”
  确立了选题之后,博采雅集的编辑与作者再共同把控书稿的质量。“从作者写作提纲的罗列开始,我们的编辑就会保持跟进,随时掌握作者写作的内容以及情节走向。”李银凤介绍说,“我的观点是,书要想卖得好,内容一定要非常好,因为书卖的就是内容。一篇文稿出来后会经过初审、复审、终审,各级都会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比如社科的东西写得是不是实用,是不是对读者有益;小说类的写得是不是引人入胜。这是编辑和作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我们会不断修改,直到把书稿做到满意为止。”
  
  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乐趣
  博采雅集将自己的品牌理念定义为“还原阅读本质”。在被问及这个多少有点抽象的理念内涵时,李银凤说出了自己的简单却实在的理解:“每个人对阅读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样吧。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一方面,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自我,另一方面,是为了娱乐。读一本书,我们自身得到了提高,或是获得了娱乐的效果,我觉得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博采雅集出版的图书,也一直秉承着这一理念。在博采雅集出版的图书中,原创小说类占到了80%,其余20%则包括实用社科类以及心灵励志类。“我们做产品的方向和我们的品牌理念是一致的,一是娱乐性,比如原创小说中的言情或是悬疑小说,读者从中能得到乐趣;另外就是实用社科和心灵励志类,这类型的图书能够帮助读者增长知识、提高自我修养。”
  在原创类型上,博采雅集近年来推出了“倾城记”系列和“惊魂记”系列。“倾城记”恋爱言情系列相继推出了《对不起,爱上你》、《如果爱情可以转弯》、《爱你到时光尽头》、《只为命中与你相遇》、《读心卡:时光尽头的秘密》等情节动人、互动性强、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惊魂记”系列则以悬疑惊悚作品为主题,出版了诸如《407绝密档案》、《致命搜索》、《短信——我身边的恐怖故事》、《云贵高原诡事录》、《39区——神秘的青藏高原》、《刑警手记》等逻辑性强、丝丝入扣的作品。这两个系列都紧扣着阅读的“娱乐性”这一内涵。
  而“每天变好一点点”系列丛书则是博采雅集针对阅读的“实用性”推出的书系。这一书系将心理学经典理论与引人思辨的美文结合,是博采雅集推出的首个经典心灵学书系,先后出版的图书包括《通往幸福的五个阶梯》、《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心似一朵莲花开》等。“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少人都会觉得内心也越来越浮躁,很多读者希望从书里得到心灵的慰藉。因此这类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有稳定的市场需求量,并且又能帮助读者修身养性,这也符合我们做书的理念。”
  除了系列丛书之外,博采雅集出版的不少单品图书也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应。《规则》销量超过五万册,《当年华未曾老去》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连续两个月销量排名前十位,《世上没有懒孩子》在广州日报、北京晨报等多家报纸连载推荐,一个月内加印三次,《官场红颜》加印五次,上市四个月销量即超六万册……明确的市场定位,让这家公司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主动引导市场
  满足大众市场需求,是博采雅集从事图书出版的金科玉律。但在迎合读者阅读需要的同时,公司也不忘主动引导读者市场。为签约作者提供全程服务,就是公司在这方面做出的主要努力。据李银凤介绍,这一项工作主要集中在图书的营销方面。“现在市场上图书种类繁多,读者的选择面也广了很多,如何让他们选择我们的书?在这里,营销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目前业内做得比较成功的公司,在这方面一般都会做得很好。”认识到了营销的重要性,博采雅集在新书一出来时就展开全面的营销工作,其中涉及的环节繁多而琐碎,但李银凤认为,这样的付出很值得。“如果说我们做选题之前进行的市场调查是反向推导选题的话,那这种营销就算是从正面方向去引导读者市场。经过推广,我们让一本书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让大家去关注它,去阅读它。这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但做得好的话,取得的效果会非常惊人。”
  博采雅集的日常运营包括图书策划、营销推广、发行代理三个环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这三者良好的互动和配合,关乎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图书策划就是先生产出一个好的产品,之后就需要营销推广部门进行宣传,之后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确保产品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的每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环相对弱一点,可能就会相互制约。所以这些环节越流畅,就越有助于公司的运营。”
  
  “做好手上的工作”
  虽然是一家刚成立不久、正处于上升期的新兴企业,但博采雅集也必须面对来自市场的强大压力和挑战,其中就包括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数字出版。兴许是因为这几年在图书行业也经历了一些风浪,李银凤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有着一种淡定和本分。“我觉得,有些人喜欢阅读数字出版品,但总有一些人还是会选择去书店购买图书。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把自己的东西做好,把内容做扎实。”李银凤认为,面对数字出版,大量开发数字平台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这对于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是难以承担的。当然,尝试着多方面发展版权、影视业务,有助于企业的立体式发展,但是“最根本的是要把手上的工作做好,做好了就自然有人会去看。”
  作为一家年轻的出版企业,博采雅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期公司还需要继续完善内部的框架结构。“组织架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支持和团队结构。目前我们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仍然需要在这个框架的内部再填充更多的血肉,来支撑整个结构的运转。”
  在采访中,这位80后的企业家不断强调“人”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可能对于任何企业都是一样的,一个具有良好能力、工作勤快的团队,如果又能较好地把握住机遇,那么这个团队离成功就不会太远了。”
其他文献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有关这首诗和它背后的故事,早已为世人所知,而“人面桃花”这个美丽的意象从此就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心中定格了。当回首往昔的追梦生涯,记忆渐又清晰起来,格非就是沿着这条民族记忆的路线,重写时代的心灵史,追忆梦中的桃花源。  关于格非的评论太多了,作为1980年代崛起的实验小说家,从成名作短篇小说《迷舟》到
期刊
南京大学出版社,创立于1980年5月,秉承其母体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之精神、励学敦行之作风,着力打造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  现任总编辑金鑫荣,1988年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即入南京大学出版社从事人文学术类编辑出版工作。一晃,已将人生的过半精力投注在出版领域,而自己也近知天命之年。回望当时,时惠荣社长在仅有30万开办费,“二三十杆枪”的条件下,以新生之力,在全国出版大军中,揽得风光成清景。  在
期刊
“我的文字,我的歌,就是我的盲人影院,是我的手和脚,她们甚至比我的身体和房屋更具体,更实在。感谢她们承载着我在人群中漫游,给我带来面包、牛奶、爱情和酒。我把我黑暗的日子拧啊拧,拧出窗台上的一张专辑和一本书,为那些虚度的光阴命名,还有一些流逝的、不可命名的日子和人,为她们曾默默地微笑过存在过作见证。”周云蓬,新世纪的候鸟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北方唱,春秋去海边。九岁失明,学会了弹琴、写诗,云游四
期刊
一路追踪着黄碧云的小说人物,常可发觉他们身上总是充满预言与诅咒,带着自己的命运迎向未知。黄碧云为了安置这些人物,往往不遗余力地描述现象,给予生存的空间,让存在的诗意彰显出来。与其说黄碧云是小说家,我更愿意相信,她是用小说文体来写诗的诗人。她之前的作品《七宗罪》、《烈女图》、《媚行者》、《沉默。暗哑。微小》,一出手就让人惊艳,大叹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间隔七年再读到《末日酒店》,仍旧是那么骇人耳目,几
期刊
“我是一位只有高小学历的美术编辑,而在书籍装帧艺术界已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 新中国第一代著名书籍设计家张慈中先生总是这样谦虚地介绍自己。而了解他的人总是为他传奇的设计生涯而惊叹不止。从解放前在上海的广告设计打拼到为新中国设计红色经典,从被打成右派和下放五七干校到恢复工作后促进中国书籍装帧事业的发展……张慈中传奇的一生令人敬仰,而今八十多岁的高龄依然执着于中国的书籍设计事业,他说“中国是发明
期刊
当生命绽放繁盛鲜艳到了极至,紧随其后的便是衰败,而人的际遇也大抵不外乎于此。  常言道:“艺术天才总是短命”,观望历史上那种近乎纯粹的、不拘于当代世俗思维的创作者,每每以其大胆奇诡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仿佛他们早已洞视这个平凡且毫无意义的人生,遂将毕生精华尽皆浓缩在短暂而有限的年岁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话说日本明治末期被誉为天才的装帧美术家桥口五叶,最教人惋惜他正值四十壮年
期刊
在《可能的花蜜》附录中,陈大为肯定林婉瑜的作者风格之余,提到她还要“创造出一组或一部地景式的诗作,让我们在谈到‘林婉瑜’的时候,很具体浮现出完全属于她的诗歌图景。”陈大为说:“为了完成这一项工程,林婉瑜选择了都市诗视野下的台北书写。”  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先撇开诗人的诗歌图景是否必须仰赖“地景式诗作”的前提不说(夏宇的地景是何方?),我相信林婉瑜书写城市,打造个人成就的自觉较少,而出自台北文学年
期刊
《凝望·时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作者群之一的张靓蓓感知敏锐,她几乎是近十余年“台湾资深影人采访作家”的代称,不只因为她亲临了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发生的那个“时代”,更在于她对纪史的坚持与固执。  1988年张靓蓓进入《中国时报》担任记者,1989年她成为台湾各大报前往威尼斯影展的五位特派记者之一,其后她屡次为导演、幕后工作者作传,譬如《十年一觉电影梦》、《声色盒子》、《电影灵魂的
期刊
“起初以为,写作是为了抵挡遗忘,后来发现,写作其实是编织记忆——无论是那些未能亲历的故事,抑或确凿经验过的自己的少年。”马世芳在音乐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的自序中这样写道。  “晚出生”一个世代的他,编织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地下乡愁蓝调》;编织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昨日书》,他的文字糅合自己的青春记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他热爱比自己老一两个世代的歌,而且还讲得熟门熟路,因此被詹宏志形
期刊
买房置产,拥有一个自己的小窝,肯定是所有海内外华人心目中的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恐怕这也是六六的小说《蜗居》以及调查青年居住状况的《蚁族》推出后迅速引起广大回响的原因。很简单,说中了心坎里的那个痛。  遗憾而残酷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其实没办法像海萍那么幸运,有那么好的际遇,最后能够成为“有产阶级”,背起房贷却不用感觉喘与累;不过,相信大多数人也不认为自己会一辈子当个“蚁族”,我们其实是介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