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什么样的文字消息能获得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在新闻网站、移动新媒体作品被纳入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评选的当下,研究新闻界最高奖的获奖作品,不仅能在示范和标杆中找到新闻发展方向,还能指导地方媒体扬长避短,把握争创中国新闻奖的机遇。本文以近三年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获奖作品为例,从获奖作品的趋势和特点出发,浅析其对地方媒体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地方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146-02
一、趋势与机遇
(一)移动传播
纵观近三年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获奖作品,不仅文字内容充满贴近性与创新性,传播渠道也充分适应了全媒体时代的移动化特征,极具示范意义。比如,获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的作品《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刊播平台为人民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时间为2019年3月24日14点05分,这是精心选择的结果。该文首发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时间为2019年3月24日8点34分,后用人民网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报送平台,标志着它成为首个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移动新媒体文字消息,该文将“顺应融合报道新趋势、契合移动传播新业态”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地方特色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分别来自新华社《习近平首次沙场阅兵 号令解放军向世界一流军队进发》和珠江晚报《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分别来自福建日报《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和浙江日报《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 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分别来自人民网《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和羊城晚报《告别“同命不同价”!》。六件作品中两件为中央媒体,两件为省级党报,两件为都市类媒体。若再看历届二、三等奖获得者,省级媒体的比例就更多了。
从历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看,省级媒体获奖频率比较高,一些地市级媒体和县级媒体也有获奖。一方面,这体现了新闻界最高奖的“指挥棒”作用,积极引导地方媒体关注重大主题,反映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传播主张、记录时代、推动进步、守望正义;另一方面,这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地方媒体记者几乎无缘见证重大时政事件,同时还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特别是消息文体,更考验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这提示我们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立足地方特色,追求重大主题,推出独家角度,获得专业肯定。
二、特点与借鉴
(一)还原现场
好的文字消息,离不开好的新闻现场。
作品《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反映的是习近平2019年3月22日访问欧洲时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精彩对话。“最后,我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不知能不能问一下?”22日下午,意大利众议院,习近平同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临近结束时,“70后”的菲科突然抛出了这句话。“临近结束时”,表明这段对话的发生不是既定议程的内容。身为大国领袖,其一言一行受世界瞩目,临场反应更是新闻价值之所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充满力量的这8个字,饱含着人民情怀,诚挚且感人。这一重大历史瞬间被在场记者敏锐抓住,将“小插曲”变成了好新闻。419字的现场短新闻中,“全场目光注视着他”“听到众人的笑声”“稍作停顿,他继续讲道”等表述生动活泼,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配合使用,行文简洁,重点突出,读来身临其境,充满感染力[1]。
作品《告别“同命不同价”!》,是记者与广东省高院有关负责人聊天时,提前获知广东将试行人身损害赔偿统一按城镇居民标准计算,即告别“同命不同价”的重大消息,并提前与省高院对接、采访,最终实现“两个首发”。
作品《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是记者在体验采访时偶然获知,被称为交通界“珠穆朗玛峰”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其关键性控制工程“最终接头”被建设者们二次“精调”了,将对接精度由15厘米缩小到毫米级。
以上作品,都是记者在现场听到、看到,迅速调整采访思路完成的“短平快”稿件,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在信息媒介层出不穷的今天,记者采访的技巧和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但“到现场去”仍是应该坚守的基本方式。到现场去,不能听之任之,做个看热闹的观众,而是要竖起耳朵听、睁大眼睛看,尽力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让“小插曲”产生大影响。
(二)捕捉由头
时效性是消息的生命。全媒体时代,更要体现时度效要求。从近三年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获奖作品看,除考虑题材本身重要及记者采写速度外,选择一个适合移动传播的由头至关重要。《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对消息类作品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首发时间在前的作品,优先考虑短、实、新作品。因此,对于地方媒体而言,更要发挥贴近新闻一线的优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
以法规、文件出台为由头。浙江日报《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 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和羊城晚报《告别“同命不同价”!》,均为地方司法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的重大改革。在全国众多改革中,地方司法探索历来引人关注,蕴藏着巨大的新闻价值,应当借助法规出台的由头精心打磨。
以记者体验、观察为由头。福建日报《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以本部记者和驻台记者联合采访的方式,一路奔赴泉州晋江,一路前往金门,见证两岸通水的历史性时刻;珠江晚报《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以海底隧道工程安装成功可以步行穿越为新闻由头,记者前往采访获悉二次精调将对接精度从15厘米降至毫米级这一惊人成果,追述该桥建设者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以数据更新、对比为由头。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二等奖的浙江日报作品《丽水发布全国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 1.6亿元!这个村的绿水青山“有价”》是记者得知线索后,邀请浙江大学的GEP核算团队负责人一起实地走访,全方位了解村级GEP核算的背景、原理、方法、作用以及未来前景,并在报告正式通过专家评审当天发稿。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地方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146-02
一、趋势与机遇
(一)移动传播
纵观近三年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获奖作品,不仅文字内容充满贴近性与创新性,传播渠道也充分适应了全媒体时代的移动化特征,极具示范意义。比如,获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的作品《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刊播平台为人民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时间为2019年3月24日14点05分,这是精心选择的结果。该文首发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时间为2019年3月24日8点34分,后用人民网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报送平台,标志着它成为首个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移动新媒体文字消息,该文将“顺应融合报道新趋势、契合移动传播新业态”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地方特色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分别来自新华社《习近平首次沙场阅兵 号令解放军向世界一流军队进发》和珠江晚报《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分别来自福建日报《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和浙江日报《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 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分别来自人民网《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和羊城晚报《告别“同命不同价”!》。六件作品中两件为中央媒体,两件为省级党报,两件为都市类媒体。若再看历届二、三等奖获得者,省级媒体的比例就更多了。
从历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看,省级媒体获奖频率比较高,一些地市级媒体和县级媒体也有获奖。一方面,这体现了新闻界最高奖的“指挥棒”作用,积极引导地方媒体关注重大主题,反映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传播主张、记录时代、推动进步、守望正义;另一方面,这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地方媒体记者几乎无缘见证重大时政事件,同时还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特别是消息文体,更考验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这提示我们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立足地方特色,追求重大主题,推出独家角度,获得专业肯定。
二、特点与借鉴
(一)还原现场
好的文字消息,离不开好的新闻现场。
作品《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反映的是习近平2019年3月22日访问欧洲时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精彩对话。“最后,我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不知能不能问一下?”22日下午,意大利众议院,习近平同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临近结束时,“70后”的菲科突然抛出了这句话。“临近结束时”,表明这段对话的发生不是既定议程的内容。身为大国领袖,其一言一行受世界瞩目,临场反应更是新闻价值之所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充满力量的这8个字,饱含着人民情怀,诚挚且感人。这一重大历史瞬间被在场记者敏锐抓住,将“小插曲”变成了好新闻。419字的现场短新闻中,“全场目光注视着他”“听到众人的笑声”“稍作停顿,他继续讲道”等表述生动活泼,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配合使用,行文简洁,重点突出,读来身临其境,充满感染力[1]。
作品《告别“同命不同价”!》,是记者与广东省高院有关负责人聊天时,提前获知广东将试行人身损害赔偿统一按城镇居民标准计算,即告别“同命不同价”的重大消息,并提前与省高院对接、采访,最终实现“两个首发”。
作品《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是记者在体验采访时偶然获知,被称为交通界“珠穆朗玛峰”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其关键性控制工程“最终接头”被建设者们二次“精调”了,将对接精度由15厘米缩小到毫米级。
以上作品,都是记者在现场听到、看到,迅速调整采访思路完成的“短平快”稿件,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在信息媒介层出不穷的今天,记者采访的技巧和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但“到现场去”仍是应该坚守的基本方式。到现场去,不能听之任之,做个看热闹的观众,而是要竖起耳朵听、睁大眼睛看,尽力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让“小插曲”产生大影响。
(二)捕捉由头
时效性是消息的生命。全媒体时代,更要体现时度效要求。从近三年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获奖作品看,除考虑题材本身重要及记者采写速度外,选择一个适合移动传播的由头至关重要。《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对消息类作品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首发时间在前的作品,优先考虑短、实、新作品。因此,对于地方媒体而言,更要发挥贴近新闻一线的优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
以法规、文件出台为由头。浙江日报《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 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和羊城晚报《告别“同命不同价”!》,均为地方司法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的重大改革。在全国众多改革中,地方司法探索历来引人关注,蕴藏着巨大的新闻价值,应当借助法规出台的由头精心打磨。
以记者体验、观察为由头。福建日报《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以本部记者和驻台记者联合采访的方式,一路奔赴泉州晋江,一路前往金门,见证两岸通水的历史性时刻;珠江晚报《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以海底隧道工程安装成功可以步行穿越为新闻由头,记者前往采访获悉二次精调将对接精度从15厘米降至毫米级这一惊人成果,追述该桥建设者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以数据更新、对比为由头。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二等奖的浙江日报作品《丽水发布全国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 1.6亿元!这个村的绿水青山“有价”》是记者得知线索后,邀请浙江大学的GEP核算团队负责人一起实地走访,全方位了解村级GEP核算的背景、原理、方法、作用以及未来前景,并在报告正式通过专家评审当天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