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课堂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阅读情境,生活情境,实践情境中,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内在潜能,开拓创新空间,发展创造思维,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在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它总是能吸引着孩子们,各种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他们兴致勃勃地融入课堂的学习。
如在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节课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次,数学王国里的3、2、0与4发生了矛盾,于是它们联合起来组成最大的数320与4比大小,很显然320大于4,4伤心极了。这时,隐藏在320个位后面的小数点看到3、2、0联合起来欺负4,觉得很不公平,于是它显出原形,说:“4老兄,我来帮助你。”只要它向左移一位,320变成了32.0,又向左移一位,32.0变成了3.20,4欢呼:“我大啦!”小数点帮助4取得了胜利,那小数点是通过什么办法帮助4取得胜利的呢?你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此时,同学们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探索性思维活动,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孩子们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数学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国庆节你们过的快乐吗?老师在国庆期间也出去逛一逛,这是老师在千岛湖旅游时拍下的照片,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多媒体出示千岛湖的景点)。”学生看后,个个情趣被调动起来。教师继续说:“老师要想到达千岛湖最高峰,需要经过的路线是:(多媒体出示)宾馆→游船码头,有两种方式可以到达:一种是乘汽车要1/4小时,一种是骑自行车要1/3小时;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有两种方式可以到达:一种是坐缆车要1/4小时,一种是爬山要1/2小时。请同学们猜猜老师采用什么方式到达千岛湖最高峰,并列出算式算出所需要花的时间。”学生汇报,得出几个式子:1/4+1/2、1/3+1/2、1/4+1/4、1/3+1/4等等。教师再让学生给上面的式子分组归类,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再引入课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生活情境,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
三、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古人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自主研索”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突破定式,积极思维,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习新知识后,为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教材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四、创设实践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自由天地。创设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生开展春游活动,教师20人,学生86人。公园门前写着:“成人票每人30元,儿童票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 全买团体票:(20+86)×20=2120(元)
(2) 不买团体票:30×20+15×86=1890(元)
(3) 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0+10)×20+(86-10)×15=1740(元)
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不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理财的意识,同时发展了了学生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数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应用知识,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放飞思维,充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课堂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阅读情境,生活情境,实践情境中,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内在潜能,开拓创新空间,发展创造思维,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在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它总是能吸引着孩子们,各种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他们兴致勃勃地融入课堂的学习。
如在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节课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次,数学王国里的3、2、0与4发生了矛盾,于是它们联合起来组成最大的数320与4比大小,很显然320大于4,4伤心极了。这时,隐藏在320个位后面的小数点看到3、2、0联合起来欺负4,觉得很不公平,于是它显出原形,说:“4老兄,我来帮助你。”只要它向左移一位,320变成了32.0,又向左移一位,32.0变成了3.20,4欢呼:“我大啦!”小数点帮助4取得了胜利,那小数点是通过什么办法帮助4取得胜利的呢?你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此时,同学们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探索性思维活动,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孩子们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数学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国庆节你们过的快乐吗?老师在国庆期间也出去逛一逛,这是老师在千岛湖旅游时拍下的照片,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多媒体出示千岛湖的景点)。”学生看后,个个情趣被调动起来。教师继续说:“老师要想到达千岛湖最高峰,需要经过的路线是:(多媒体出示)宾馆→游船码头,有两种方式可以到达:一种是乘汽车要1/4小时,一种是骑自行车要1/3小时;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有两种方式可以到达:一种是坐缆车要1/4小时,一种是爬山要1/2小时。请同学们猜猜老师采用什么方式到达千岛湖最高峰,并列出算式算出所需要花的时间。”学生汇报,得出几个式子:1/4+1/2、1/3+1/2、1/4+1/4、1/3+1/4等等。教师再让学生给上面的式子分组归类,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再引入课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生活情境,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
三、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古人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自主研索”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突破定式,积极思维,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习新知识后,为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教材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四、创设实践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自由天地。创设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生开展春游活动,教师20人,学生86人。公园门前写着:“成人票每人30元,儿童票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 全买团体票:(20+86)×20=2120(元)
(2) 不买团体票:30×20+15×86=1890(元)
(3) 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0+10)×20+(86-10)×15=1740(元)
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不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理财的意识,同时发展了了学生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数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应用知识,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放飞思维,充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使数学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