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神话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很久很久以前……
  世界第二纪元,有十九枚力量之戒,无论谁戴上任何一枚,就能长生不死并被赋予神奇魔力。然而黑暗魔君索伦却暗中打造了一枚“至尊魔戒”融入自己的血与法力,其魔力足以控制十九枚戒指……
  当托尔金在创造这枚魔戒时,他一定没有想到这枚具有无穷魔力的戒指不仅能够左右书中所有人物的命运,更是在书外给他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魔戒三部曲》于1954年夏天在英国出版,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除了获得丰厚的报酬外,作者托尔金更是为广大魔戒迷所膜拜并被冠以现代魔幻文学鼻祖之称。到1968年,仅仅在这十余年间《魔戒三部曲》已被翻译成不计其数的语言,累计出版了三百万册以上。而随着前几年《魔戒三部曲》电影版的问世,在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一阵魔戒狂热,直到现在这股热情也未见有丝毫的消退。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而作者的生活经历又会给这部作品赋予怎样的生命力?
  
  二
  
  一位坚定的天主教徒。
  纵观托尔金的成长经历,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母亲梅布尔了。托尔金(1892.1.3-1973.9.2)出生于南非的布洛丰坦。四岁时因为父亲去世而举家迁回英格兰,并居住在伯明翰郊区。托尔金的母亲梅布尔是位坚强的女性,丈夫过世后她靠着自己微薄的力量独自承担起了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因为缺少家庭收入,梅布尔一家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分艰苦。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梅布尔做了个足以影响托尔金一生的决定,就是她由基督教改信天主教,并引导她的两个孩子信奉天主教。
  由于梅布尔和托尔金父亲的家族都是信奉新教的传统,梅布尔改信天主教的事顿时在她的周围激起了轩然大波。梅布尔的父亲从小在新教学校接受教育,并且是一个坚定的一神论者。女儿对信仰的背叛使他极为愤怒。而在那时对梅布尔还有一定经济资助的妹夫也拒绝继续对梅布尔进行经济资助。这些无疑使梅布尔本来就艰难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与家族关系的紧张和更为严峻的经济负担正逐步摧残着梅布尔的身体健康。在托尔金十二岁那年,梅布尔因为糖尿病去世。在她临终之前她指定摩根神父(注:摩根神父是梅布尔一家最重要的一位朋友。对梅布尔一家来说,摩根神父不仅是一位有同情心的神父,还是一位忠诚的朋友。)为两个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并要求她的新教亲属们都承诺不会试图去改变两个孩子的信仰。
  母亲对天主教坚定的信仰对托尔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年以后,托尔金回忆起母亲时,就曾讲过这样一段话:“为了给她的两个孩子传递信仰,我母亲一生中克服了迫害,贫困和随之而来的疾病。最后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在一间租用的小屋里去世,去世之前因为病入膏肓甚至无力享用临终圣餐。”(注:Letter 267, The Letters of J.R.R.Tolkien, edited by Humphrey Carpenter.)母亲为了坚持信仰一生生活在贫困之中,最后不幸中年去世,在童年的托尔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为了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托尔金更加坚定了对天主教的信仰,并使之成为其毕生的精神追求。
  当在生活中遭遇忧郁或者绝望时,托尔金总会通过宗教寻求慰藉。在写给他儿子的一封鼓励信里,托尔金曾经提到:“尽管我的生活黑暗而备受挫折,但我要告诉你地球上最伟大的东西让你去热爱,那就是圣餐礼…… 在那里你会找到爱,荣耀,尊敬,忠诚,和对人间正确的爱,那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注:Letter 53, The Letters of J.R.R.Tolkien, edited by Humphrey Carpenter.)尽管在生活中会有绝望和挫折,但总体来说,受天主教信仰的影响,托尔金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在托尔金信仰的深处,我们可以看到被创造和被救赎的愉悦。在一篇著名的演讲稿《关于童话故事》中托尔金曾经提到过:“因为我们是被创造的;不是简单地被造出来,而是造物主按照他的形象造出来的。”这种信仰使他面对生活有了乐观的态度,因为他深信,尽管这是一个堕落的世界,但如果我们是为寻求真理而生活的,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
  
  三
  
  一个作者的信仰往往会左右作家创作的情绪,并在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而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托尔金在写作时他的身份不仅是一个创作家,更为本质的是一位天主教徒。因此他的作品也一定会染上他的信仰色彩。但如果我们想要在托尔金的作品中找到明显的宗教痕迹却也不是件易事。托尔金从来不会在他的作品中直接捍卫天主教的道义。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甚至找不到诸如宗教之类的字眼,更不用说会有天主教堂、耶稣、上帝等等形象。他的霍比人没有宗教活动也没有宗教崇拜。这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有点困惑,作为一个如此坚定的天主教教徒,托尔金怎么会创造出这样一个没有上帝崇拜的世界?更为奇怪的是为什么作者又会称《魔戒三部曲》是一部深刻的天主教作品呢?
  在这个问题上托尔金曾说:“《魔戒三部曲》是一部受天主教影响深刻的宗教作品。刚开始写《魔戒三部曲》并无意识使之成为宗教作品,但在最后修订时却有意识地使它成为一部宗教作品。因此我没有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涉及任何和宗教有关的事物,同时也有意把原先在作品里和宗教相关的内容作了删改。这是因为他们已经通过象征手法包含在整个故事中了。”(注:Letter 142, The Letters of J.R.R.Tolkien, edited by Humphrey Carpenter.)
  托尔金不想在作品里直接表达宗教信仰是为了不想削弱整个故事的想象色彩,同时在作品中进行直接的说教也是托尔金非常反感的作法。那究竟作者的宗教思想在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下面我就选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中土世界的创造和堕落
  中土世界的邪恶力量并不一开始就是邪恶力量,他们的前身无一例外都是善良的,是因为堕落使他们扭曲成为令人憎恨却又可悲的邪恶力量。这正暗合了天主教教义中关于创造、堕落、善高于恶的观点。就比如说丑陋的兽人,谁都无法把它们和纯洁高贵的精灵联系起来,可他们确实就是堕落的精灵族的后代;而可怕的黑暗骑士在堕落前是勇敢的人类国王,因为经受不住权力的诱惑而坠入了黑暗。同样的,邪恶巫师索罗曼原先是一位和甘道夫并肩作战对抗邪恶力量的白袍巫师;甚至连格伦原先也是一个善良而又弱小的霍比人。在托尔金看来,善是原始的,恶是派生的,不管这个世界会遭遇怎样的恐怖和悲剧,恶都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托尔金正是借主人公弗罗多的口阐述了他自己对善恶的这种看法。在弗罗多和山姆前往末日火山的途中,有一次山姆好奇地问到那些兽人是否和普通人一样吃东西或者它们是住在污浊的环境里靠毒药为生,弗罗多答道:“不,山姆,它们同样是要吃喝的。黑暗之君只能模仿不能创造,因此黑暗之君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力量。它并不能赋予兽人生命,它只能使它们堕落或扭曲。如果兽人想要存活,它们必须要像常人一样生活。它们只能喝污浊的水吃污浊的食物,因为在黑暗里他们找不到更好的东西。但他们不会吃毒药的。”
  
  二、刑罚和复活
  我们再来看看《魔戒三部曲》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弗罗多、甘道夫和阿拉贡。他们三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救世主耶稣的影子。而三人都经历了某种形式的牺牲和复活。
  首先是弗罗多,他为整个中土世界而背负上了沉重的负担,正像是耶稣为人类赎罪背负上沉重的十字架。书中弗罗多痛苦挣扎的过程是整个故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刑罚的叙述也是福音书重要的组成部分。耶稣坠入坟墓时,弗罗多正在前往死亡之都魔多的途中。在魔多,弗罗多落入大蜘蛛手中,经历了像死亡一样的痛苦,才得以继续使命之旅。耶稣经历种种磨难最后步入天堂。同样当弗罗多最后和精灵们一起前往神秘的西方时,这个选择意味着弗罗多和中土世界永别而步入了另一片乐土。
  甘道夫是位先知。他有着无穷的知识可以预知未来,他能创造出各种奇迹,并在战争中给了人类巨大帮助。为了拯救朋友,他和黑暗力量作斗争,宁愿坠入地底牺牲自己。但最后,就如耶稣的复苏,甘道夫也成功地得到了重生,并获得了更强大的力量和荣耀,由灰袍巫师变为白袍巫师。最后,甘道夫和弗罗多一起乘船驶往西方乐土。
  再看阿拉贡,他是冈多国的无冕之王,是预言中人类的救世之王。为了躲避黑暗之君索伦的迫害,阿拉贡从小被精灵王收留。长大后的他成了北方荒野中一个神秘的流浪者。而在陪伴弗罗多前往灭日火山的途中,当他得知他冈多人民需要一个国王来拯救他们的时候,他毅然担负起了这个责任。正是他不畏炼狱之苦走入死亡谷与死神对话,借来冥兵之力,为最后决战取得胜利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战争胜利后他成了人类的新王。从阿拉贡的这个人物形象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同样生活在北方荒野的施洗约翰和耶稣为他的人民接受刑罚并重获新生的影子。
  尽管作品中有这些类似耶稣的人物形象,我们又不能完全把这些人物和耶稣划上等号。就比如我们来看弗罗多,和耶稣最后取得胜利相反,弗罗多并没有完成销毁魔戒的任务。在最后的决战中,所有人都冒着生命危险为弗罗多争取时间,弗罗多却在最后瞬间心生邪念,想把魔戒占为己有。格伦和弗罗多争抢魔戒,二人一同掉下悬崖。最后弗罗多是被山姆所救,格伦则与魔戒一起葬身火海。这或许正是托尔金为了避免作品落入说教的俗套之嫌而刻意刻画得一个细节吧。
  
  三、堕落和救赎
  虽然书中托尔金并没有解释戴上魔戒的人将会如何利用魔戒的力量来统治整个中土世界,魔戒对它的佩戴者产生的诱惑力却是显而易见的。原本无邪的霍比人斯麦戈被它吞噬而变成了邪恶的格伦;毕尔博也渐渐开始遭受到了魔戒的毒害;甘道夫甚至拒绝去碰它;波洛莫尔经受不住诱惑背叛同伴落得个死亡的下场;而弗罗多虽然身负重任,在前往灭日火山的旅途中以坚强的意志力一次又一次克服了魔戒的折磨,但终究还是没能成功抵制住诱惑。但在面对邪恶诱惑大家都快感到无能为力时,我们看到了救赎的希望。即使是格伦,被魔戒奴役和腐化了那么多年,在弗罗多怜悯和宽恕下也差点就得到了拯救,直到最后坠入悬崖时还在善与恶间作着激烈的斗争和选择。波洛莫尔在最后时刻克服了自己的弱点而获得救赎。这不仅表现在他为了补偿自己的过错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表现在他在弥留之际对别人忏悔了自己的罪行。再看弗罗多,他的获救并不是因为他在最后时刻的醒悟和忏悔,而是因为格伦的毁灭使他获得了这个难得的重生机会。而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之笔或是仅仅为了给故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路来弗罗多对格伦的仁慈使他在失败后得到了重生的机会。
  
  四、自大与谦卑
  为什么最后弗罗多终究没有抵挡住魔戒的诱惑?或者说为什么弗罗在艰难的旅途中能够克服魔戒的诱惑?或者再换句话说,为什么代表中土世界强大力量的巫师和精灵一致选择这个毫无抵抗能力的弱小的霍比人来完成这个肩负中土命运的危险任务?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勇敢的人类之王阿拉贡或者是拥有无穷法力的甘道夫?虽然在里凡多的议会会议上,中土世界的各族代表聚在一起商讨最后决定由弗罗多这个微不足道的霍比人来完成摧毁魔戒的使命,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子的一个小人物不容易引起敌人的警觉。然而这个解释还远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当弗罗多得知摧毁魔戒的任务是如此艰巨,感觉自己无力担当起这个责任时,他把戒指给了甘道夫。但甘道夫深知自己的弱点,拒绝接受这枚戒指。正是因为甘道夫这种谦卑的态度使他抵制住了魔戒的引诱。而与甘道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白袍巫师索罗曼。在对魔戒作了多年的研究后,索罗曼最终被占有戒指的欲望所腐化,并天真地认为他可以用这枚戒指来做好事。结果当然是索罗曼不可避免地沦为黑暗之君索伦的爪牙。索罗曼堕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自大使他残暴,而卑微感的缺失最终成了使他失去怜悯的品质。当甘道夫发现魔戒总会像是注定似的落到霍比人的手上的时候,甘道夫看到了拯救整个中土世界的一线希望。尽管弗罗多身体不如战士强壮,也不会任何法术,他却是希望的象征。自身的弱小使弗罗多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更加不会产生骄傲和自大。正是如此卑微的人物才不会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才更有可能取得超凡的成就。托尔金笔下的这个弱小的英雄正反映了圣保罗的一个观点“当我是弱小时,我却是强大的”。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足可以看出,托尔金的宗教信仰在他创作《魔戒》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我们在书中无法直接找到上帝或者耶稣,但是他们却无处不在。
  
  四
  
  毫无疑问,托尔金的宗教信仰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源泉和创作乐趣。正如托尔金曾说过:“我们都是上帝创造的,所以我们一定会去编织神话。尽管这些神话会有错误的地方,它们还是能够反映出上帝的永恒真理的片断。事实上,只有成为‘第二创造者’ 去创造神话,人类才能达到他们在堕落前就已知晓的完美状态。” 正是对上帝的真理这样不懈的追求和探寻,成了托尔金创作的动力,也成就了这部伟大的魔幻神话---《魔戒》。
其他文献
译:顾墟   文:[美] 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  比尔·布莱森,1951年生于美国衣阿华州。1973年往欧洲自助旅行,于英国结识发妻,后遂移居不列颠。为《泰晤士报》、《独立报》撰稿多年,亦写游记。1995年携妻儿五口返美。2003年复之英伦居住(窃恐至今未归)。文风善调笑戏谑,雅俗共赏。代表作《失落的大洲》、《母语》、《小林漫步》等。  《不是故乡非客乡:旅欧纪游》堪称其扛鼎之作
期刊
今年是法国戏剧作家、哲学家、小说家萨特的一百年诞辰。或许在过去的二十世纪里,诞生过很多伟大的作家,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萨特对于世界的意义仍是独一无二的。他受到无数人的推崇,也受到无数人的攻击;他给二十世纪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人们带来光明、热情与思考,但他也给人们带来了难以名状的混乱。全世界几乎都是一样的情况:他被无数张嘴谈论着,可是没有一个人敢说真正地理解他,甚至包括他自己在内。他只是不停地写着,以
期刊
保罗·麦卡尼的音乐出版公司座落于伦敦苏豪(S·h·)广场,占据着一幢优雅别致的十八世纪建筑内的整整三层。他本人的办公室在三楼,从大厅乘狭小的电梯可达,也可以走楼梯。楼梯窄窄的,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相框,里面都是麦卡尼自己和其他一些六十年代摇滚歌星的照片。其中还包括了一张布莱恩·琼斯(前滚石乐队的吉他手兼歌手)年轻时的黑白照。拍这张照片的人正是保罗的第一任爱妻琳达,她于1998年去世。  保罗的办公室
期刊
德国童话的底色有多黯,气味有多腥,读着中文版长大的我们这一代没什么体会——想也是,《格林童话》国内出过七版,国外引入的版本多是本自第七版,而须知初版的《格林童话》是一本“母亲念给女儿听时,会羞得满脸通红的故事集”。为了顾及祖国好苗苗的健康成长,可怜格林弟兄俩改了又改删了又删,这第七版基本就是“最洁版”了。加之中国的少儿读物向来唯教育意义马首是瞻,弄出个把阳光灿烂的“辛迪瑞拉”真是一点也不奇怪。别国
期刊
[美]艾伦·雅各布斯/著 张雅琳/译    如今,国内大多数读者都觉察到了所谓的“哈里·波特现象”。想要对其不知不觉也难,因为你光顾的任一家书店都摆满了一摞摞厚厚的《哈里·波特》系列——当《哈里·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在美国发行,该系列的小说已有三部。这第三部的欣然问世还曾经引发了一场小型的商业战:亚马逊英国是网上
期刊
文出租车在飞快地奔驰,车窗外的茂密树林在她的眼前不断闪现。那座意大利旅游城市的面貌正如她离开时一样又浮现在她的眼前,依然保持着它的古典贵族气质。九年的时间不算短,而它却依然如故,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只是出现了一些新的店铺和商场,古迹建筑和巨大雕塑得到了部分修缮,比往日更加光鲜、亮丽了。  车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她听到静静的刹车声,注意到司机手指着计价器,正与她说话。她端坐在座位上,将车钱递给了司机。
期刊
《古都》起首,千重子望着狭窄院子里的大树,心里想:“上边的紫花地丁和下边的可曾见过面?它们彼此相识吗?”仿佛梦示,天真怅惘的疑问里,少女千重子找寻自己生命来源的故事开始了。而来到京都——《古都》故事发生的地方,一间间挨着的两层房屋,木格子窗棂门扇,视线里山远远地就送了过来,杂货铺子和超市相邻,汽车销售店和瓷器小坊比肩,杂草在路边小阶生长,却干净得仿佛小窗明镜才梳洗,似乎亦然要问:这个地方可曾来过?
期刊
译:柏栎  文:[英]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注:该文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传记家。在此文中,她对伊迪丝·华顿的短篇小说作了一番研究。)(Margaret Drabble)    华顿对文艺、智辩、装饰和高级时装潮流中突如其来的事物和普遍遵循的东西生就了一双锐目。她能够发现伪品,也能够识别真货。在任何意义上,她都是一位行万里路的女性,而她鉴赏的领域也是十分广阔。  读短篇小说最好是读集子。伊迪
期刊
每天都换栀子花的人    “他身穿黑色套装,系白色领带,在纽扣上别着一枝他人送的栀子花,他向大家保证每天换一枝。但它们不是来自巴黎,那太普通了,是来自伦敦。”  这位派头十足、王尔德式的花花公子,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科克托,以上描写,出自达恩·弗兰克的《巴黎的放荡——一代风流才子的盛会》。该书引用布列东等不少当事人的说法,指科克托是个“贪图名利地位、一心向上爬的疯狂野心家”,等等,说他到处巴结名人
期刊
即将年届八十的德国著名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在近期出版的自传《给洋葱剥皮》中首次向世人披露了他在二战结束之前曾参加过臭名昭著的纳粹党卫队,这个消息犹如扔下的一颗炸弹在德国乃至世界的文学界和政界引起了轰动。德国各家报刊和“明镜”、“明星”等杂志纷纷刊登文章对格拉斯这份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忏悔进行批评、谴责和评论。不少人称之为“耻辱”,并说忏悔来得过迟。  新近出版的第34期《明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