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均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而且随着知识结构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各种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有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智能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学生才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这样,学生才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创设激疑情境,激发求知欲。
(一)设置新颖的问题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设置问题,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思考。
在教学求平均数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来导入新课。
先出示两幅图,问:“你们能猜出老师要
提什么问题吗?”
学生一听,感到很奇怪,很新鲜,以往
是老师提出问题,今天要猜猜老师心里想提的问题,这下学生可高兴啦,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争着、抢着要回答。
学生A:第二杯水比第一杯水高出几厘米?
学生B:第二杯水的高度是第一杯水的高度的几倍?
学生C:两杯水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
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感到新、奇,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由学生提出了学习的问题,为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学生了解周长的含义后,我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先请学生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接着问,老师想知道他们的周长谁长谁短,怎么办呀?请学生小组讨论,拿出一个办法来。这下学生可活跃了,积极动脑、动手,把他们认为的最佳方案呈现出来。
有的小组说:我们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用尺量出来以后,再相加;有的小组说:我们只量了正方形纸的一条边,然后乘4,长方形纸我们量了它的长和宽,然后把它们分别乘2,再加起来;有的小组说:我们用线分别围了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的周长,然后比较了两条线的长度……学生的本领还真不小呢,想出了这么多办法。接着我又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让你计算一个很大的长方形游泳池的周长,你认为上面的哪种办法好?为什么?学生经过过再次的讨论,都一致认为第二个小组的办法好。这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轻而易举就掌握了。
二、指导实践操作,满足求知欲。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与操作,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积极地感知,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手思考、动手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拼摆,很快可以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赘喵2。当教师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便讲出自己的方法,即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予肯定。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可见,培养学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问题,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三、创设成功机会,巩固求知欲。
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满怀热情地投身学习。
例如教学《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你不一定直接告诉学生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摸索。学生已经了解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你告诉学生一条边的长度,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也一定能得到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教学时,我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学生果真非常能干,一下子就摸索出了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都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学习的劲头也高涨。再用自己摸索出的正方形周长公式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只要老师稍稍点拔,学生就能很快地解决实际问题了。关键在于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了,想学数学了,肯动脑筋了。这就是一个学习的新起点。
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从备课开始,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导“教”,教学设计结合学生实际,实在精当,大胆创新。要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和探索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乐趣与奥妙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教学的艺术和手段去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要建立浓厚的师生感情,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学生才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这样,学生才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创设激疑情境,激发求知欲。
(一)设置新颖的问题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设置问题,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思考。
在教学求平均数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来导入新课。
先出示两幅图,问:“你们能猜出老师要
提什么问题吗?”
学生一听,感到很奇怪,很新鲜,以往
是老师提出问题,今天要猜猜老师心里想提的问题,这下学生可高兴啦,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争着、抢着要回答。
学生A:第二杯水比第一杯水高出几厘米?
学生B:第二杯水的高度是第一杯水的高度的几倍?
学生C:两杯水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
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感到新、奇,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由学生提出了学习的问题,为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学生了解周长的含义后,我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先请学生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接着问,老师想知道他们的周长谁长谁短,怎么办呀?请学生小组讨论,拿出一个办法来。这下学生可活跃了,积极动脑、动手,把他们认为的最佳方案呈现出来。
有的小组说:我们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用尺量出来以后,再相加;有的小组说:我们只量了正方形纸的一条边,然后乘4,长方形纸我们量了它的长和宽,然后把它们分别乘2,再加起来;有的小组说:我们用线分别围了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的周长,然后比较了两条线的长度……学生的本领还真不小呢,想出了这么多办法。接着我又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让你计算一个很大的长方形游泳池的周长,你认为上面的哪种办法好?为什么?学生经过过再次的讨论,都一致认为第二个小组的办法好。这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轻而易举就掌握了。
二、指导实践操作,满足求知欲。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与操作,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积极地感知,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手思考、动手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拼摆,很快可以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赘喵2。当教师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便讲出自己的方法,即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予肯定。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可见,培养学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问题,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三、创设成功机会,巩固求知欲。
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满怀热情地投身学习。
例如教学《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你不一定直接告诉学生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摸索。学生已经了解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你告诉学生一条边的长度,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也一定能得到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教学时,我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学生果真非常能干,一下子就摸索出了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都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学习的劲头也高涨。再用自己摸索出的正方形周长公式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只要老师稍稍点拔,学生就能很快地解决实际问题了。关键在于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了,想学数学了,肯动脑筋了。这就是一个学习的新起点。
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从备课开始,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导“教”,教学设计结合学生实际,实在精当,大胆创新。要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和探索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乐趣与奥妙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教学的艺术和手段去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要建立浓厚的师生感情,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