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棋盘上的对弈,还是现实中的博弈,最终决定胜负成败的不是所拥有的子力(即资源)的大小(多少),而是对子力(即资源)的战略性配置。
也许我们很难在一个国际象棋教练和商业世界之间画上等号,但布鲁斯·潘道菲尼却在这两个泾渭分明的领域间转换自如。
如今,布鲁斯·潘道菲尼——这个曾经将神童乔希·维茨金培养成国际象棋大师的著名教练,在为许多年轻棋手提供专业指导并在被誉为“国际象棋界圣经”的《国际象棋人生》杂志撰写专栏的同时,还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商业咨询服务。这听起来令人感到难以置信,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棋手出身的潘道迪尼如何在商业世界中游刃有余?难道棋盘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款曲喑通的幽秘小径?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棋盘上的对弈,还是现实中的博弈,最终决定胜负成败的不是所拥有的子力(即资源)的大小(多少),而是对子力(即资源)的战略性配置。
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拉斯克喜欢游历四方。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轻人在苦苦思索一个“拜占庭局面”(对弈双方都只剩下一个“王”和一个“兵”的局面),就匿名提出对弈的请求。年轻人并不知道坐在他对面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国际象棋大师,傲气凌人,主动提出自己放弃子力最强的“后”来和拉斯克对弈。拉斯克不露声色地在领先一个“后”的情况下高明地“输掉”了几盘棋。随后,拉斯克提出,自己需要放弃“后”来赢得“额外空间”以取得最后胜利。这个年轻人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对手,当自己落后一个“后”的时候节节胜利,当自己领先一个“后”的时候却一败涂地。
如果他懂得决定胜负的是对子力资源的战略性配置,就不会相信这所谓的“额外空间理论”了。子力是指棋子的实力价值,这取决于它的活动范围和控制的格数(区域)。对弈的一方仅仅在子力(或资源)上占优,这并不能确保其取得最终的胜利。
战国时期,秦与六国相比,土地只及后者的五分之一,兵力相当于后者的十分之一,然而整体实力并不占优的秦国却横扫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公元1038年,西夏赵元吴称帝,对宋朝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如果单纯比较当时双方所辖土地、人口、财力和军队数量,偏居西北一隅的西夏根本不足以对宋朝构成威胁。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强”宋的大败亏输。
既然决定胜负的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而不是资源本身。那么,对不同的资源个体(棋子)来说,怎样的配置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呢?
当“马”这个棋子处于边线时,它的活动范围最多不会超过4个方格。如果它不幸陷入了角落,那么就毫无用处。相反,如果把它放到“中央区域”,那么,同样的一匹“马”,就可以威风凛凛地任意驰骋,向附近的8个方格发起强有力的进攻。
尽管不同棋子的子力不尽相同,但几乎任何一个棋子,都会在“中央区域”发挥出自身的最大威力。
人也是一样。韩信在项羽部下的时候,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这时的韩信就像被放到了边角地带的棋子。后来,慧眼识人的刘邦将他放到了“中央区域”,筑坛拜他为大将,节制三军,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样一个韩信,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刘邦最后能够击败西楚霸王项羽,韩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象棋中,各棋子的子力不尽相同。其中,“兵”最弱小,如果将它作为计算子力的基本单位,那么“马”和“象”相当于3个兵,“车”相当于5个“兵”,而最强大的“后”则相当于9个“兵”。
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分工与存在。但同样的棋子,在不同的情势和不同的时间下,原本固定的“子力”也会发生变化。在困境中或在残局时,往往一个不起眼的小兵却成为最重要的决定性力量。最典型的变化就是当小兵突破重围,冲至对方的底线后,一可以升变为除“王”和自身以外的任何其他棋子。
在现实的博奔中,也会出现个体资源价值升变的情况。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门下有3000多名食客。有一次,他代表齐国出访秦国,却被秦王软禁。孟尝君为求脱身,托人去找秦王的宠妃燕妃疏通关系。燕妃提出,除非孟尝君送给她一件和已经送给秦王的白狐裘一模一样的衣服,否则决不帮忙说好话。但白狐裘仅有一件,且已经送给秦王。这时,一名擅长“狗盗”的食客挺身而出,将白狐裘偷回,献给燕妃后,孟尝君随后被释放。
孟尝君唯恐秦王反悔,连夜逃至函谷关,但时值深夜,城门未开。如果等到天亮,秦王很可能派来追兵。急困之时,一名擅长“鸡鸣”的食客站了出来,假装鸡叫,引来全城鸡鸣,终于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安全返回齐国。
“鸡鸣狗盗”之徒,就像是棋盘小兵,平时显得微不足道,但在关键时刻,却起到了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善于战略性配置资源的人,就应该在不同的情势下,使各种资源个体发挥最大的作用。
此外,要想实现对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必须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否则很容易重蹈覆辙。
一次,潘道迪尼在纽约市的华盛顿广场公园里闲逛。他发现有个人正在角落里专心致志地研究一盘棋。于是,潘道迪尼就邀请对方下一盘棋。开局未久,潘道迪尼就发现了一个可以“将死”对方的“妙手”。对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很快认输,并赞叹道:“多有新意的点子啊!”但潘道迪尼却突然想起,自己在20多年前曾用过同样的战术,而且,同样是在华盛顿公园,同样是在这一张棋桌上。
潘道迪尼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对手,他惊奇地发现,这个人竟然就是当年的对手!
也就是说,时隔20年,潘道迪尼用同一个招两次在同一个地方,打败了同一个对手,这令人唏嘘不已。
很多人认为,人类善于学习,一个人很难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但事实并非如此。
就连被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也犯过类似的错误。诸葛亮曾经六出岐山,攻击魏国,但全部以失败告终。其实,一出祁山,或者宽泛地说,前几次的失败,就应该让诸葛亮反省自己的错误了。大将魏延多次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子午谷出奇兵),但诸葛亮一直不予采纳,终将蜀国的资源耗费殆尽,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
事实上,潘道迪尼的棋术和智慧得益于他的老师哈里。哈里曾经是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他用自己从华尔街学来的经验向潘道迪尼传授国际象棋技巧。而潘道迪尼则反其道而用之,将棋盘上的智慧用之于现实中的商业世界。
大道相通,智慧互融。这才是潘道迪尼的领悟在棋盘和现实世界里并行不悖的终极奥秘。从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当战略思维从棋盘上的步步为赢中充分汲取养料后,必定能在现实世界的博弈中棋开得胜。
(编辑:赵晓萌)
也许我们很难在一个国际象棋教练和商业世界之间画上等号,但布鲁斯·潘道菲尼却在这两个泾渭分明的领域间转换自如。
如今,布鲁斯·潘道菲尼——这个曾经将神童乔希·维茨金培养成国际象棋大师的著名教练,在为许多年轻棋手提供专业指导并在被誉为“国际象棋界圣经”的《国际象棋人生》杂志撰写专栏的同时,还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商业咨询服务。这听起来令人感到难以置信,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棋手出身的潘道迪尼如何在商业世界中游刃有余?难道棋盘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款曲喑通的幽秘小径?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棋盘上的对弈,还是现实中的博弈,最终决定胜负成败的不是所拥有的子力(即资源)的大小(多少),而是对子力(即资源)的战略性配置。
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拉斯克喜欢游历四方。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轻人在苦苦思索一个“拜占庭局面”(对弈双方都只剩下一个“王”和一个“兵”的局面),就匿名提出对弈的请求。年轻人并不知道坐在他对面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国际象棋大师,傲气凌人,主动提出自己放弃子力最强的“后”来和拉斯克对弈。拉斯克不露声色地在领先一个“后”的情况下高明地“输掉”了几盘棋。随后,拉斯克提出,自己需要放弃“后”来赢得“额外空间”以取得最后胜利。这个年轻人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对手,当自己落后一个“后”的时候节节胜利,当自己领先一个“后”的时候却一败涂地。
如果他懂得决定胜负的是对子力资源的战略性配置,就不会相信这所谓的“额外空间理论”了。子力是指棋子的实力价值,这取决于它的活动范围和控制的格数(区域)。对弈的一方仅仅在子力(或资源)上占优,这并不能确保其取得最终的胜利。
战国时期,秦与六国相比,土地只及后者的五分之一,兵力相当于后者的十分之一,然而整体实力并不占优的秦国却横扫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公元1038年,西夏赵元吴称帝,对宋朝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如果单纯比较当时双方所辖土地、人口、财力和军队数量,偏居西北一隅的西夏根本不足以对宋朝构成威胁。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强”宋的大败亏输。
既然决定胜负的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而不是资源本身。那么,对不同的资源个体(棋子)来说,怎样的配置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呢?
当“马”这个棋子处于边线时,它的活动范围最多不会超过4个方格。如果它不幸陷入了角落,那么就毫无用处。相反,如果把它放到“中央区域”,那么,同样的一匹“马”,就可以威风凛凛地任意驰骋,向附近的8个方格发起强有力的进攻。
尽管不同棋子的子力不尽相同,但几乎任何一个棋子,都会在“中央区域”发挥出自身的最大威力。
人也是一样。韩信在项羽部下的时候,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这时的韩信就像被放到了边角地带的棋子。后来,慧眼识人的刘邦将他放到了“中央区域”,筑坛拜他为大将,节制三军,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样一个韩信,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刘邦最后能够击败西楚霸王项羽,韩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象棋中,各棋子的子力不尽相同。其中,“兵”最弱小,如果将它作为计算子力的基本单位,那么“马”和“象”相当于3个兵,“车”相当于5个“兵”,而最强大的“后”则相当于9个“兵”。
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分工与存在。但同样的棋子,在不同的情势和不同的时间下,原本固定的“子力”也会发生变化。在困境中或在残局时,往往一个不起眼的小兵却成为最重要的决定性力量。最典型的变化就是当小兵突破重围,冲至对方的底线后,一可以升变为除“王”和自身以外的任何其他棋子。
在现实的博奔中,也会出现个体资源价值升变的情况。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门下有3000多名食客。有一次,他代表齐国出访秦国,却被秦王软禁。孟尝君为求脱身,托人去找秦王的宠妃燕妃疏通关系。燕妃提出,除非孟尝君送给她一件和已经送给秦王的白狐裘一模一样的衣服,否则决不帮忙说好话。但白狐裘仅有一件,且已经送给秦王。这时,一名擅长“狗盗”的食客挺身而出,将白狐裘偷回,献给燕妃后,孟尝君随后被释放。
孟尝君唯恐秦王反悔,连夜逃至函谷关,但时值深夜,城门未开。如果等到天亮,秦王很可能派来追兵。急困之时,一名擅长“鸡鸣”的食客站了出来,假装鸡叫,引来全城鸡鸣,终于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安全返回齐国。
“鸡鸣狗盗”之徒,就像是棋盘小兵,平时显得微不足道,但在关键时刻,却起到了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善于战略性配置资源的人,就应该在不同的情势下,使各种资源个体发挥最大的作用。
此外,要想实现对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必须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否则很容易重蹈覆辙。
一次,潘道迪尼在纽约市的华盛顿广场公园里闲逛。他发现有个人正在角落里专心致志地研究一盘棋。于是,潘道迪尼就邀请对方下一盘棋。开局未久,潘道迪尼就发现了一个可以“将死”对方的“妙手”。对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很快认输,并赞叹道:“多有新意的点子啊!”但潘道迪尼却突然想起,自己在20多年前曾用过同样的战术,而且,同样是在华盛顿公园,同样是在这一张棋桌上。
潘道迪尼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对手,他惊奇地发现,这个人竟然就是当年的对手!
也就是说,时隔20年,潘道迪尼用同一个招两次在同一个地方,打败了同一个对手,这令人唏嘘不已。
很多人认为,人类善于学习,一个人很难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但事实并非如此。
就连被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也犯过类似的错误。诸葛亮曾经六出岐山,攻击魏国,但全部以失败告终。其实,一出祁山,或者宽泛地说,前几次的失败,就应该让诸葛亮反省自己的错误了。大将魏延多次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子午谷出奇兵),但诸葛亮一直不予采纳,终将蜀国的资源耗费殆尽,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
事实上,潘道迪尼的棋术和智慧得益于他的老师哈里。哈里曾经是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他用自己从华尔街学来的经验向潘道迪尼传授国际象棋技巧。而潘道迪尼则反其道而用之,将棋盘上的智慧用之于现实中的商业世界。
大道相通,智慧互融。这才是潘道迪尼的领悟在棋盘和现实世界里并行不悖的终极奥秘。从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当战略思维从棋盘上的步步为赢中充分汲取养料后,必定能在现实世界的博弈中棋开得胜。
(编辑:赵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