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的更新换代迅速,而以此为载体的新媒体网络也以APP客户端的形式接连涌现。迅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和交流方式,而且也在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新媒体网络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与思想的同时,也影响着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走向。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大学生;思政教育
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契合了大学生表现自我、获取资讯发展自身的需求。正确使用新媒体,对各类资讯进行更好地甄别筛选以为己所用,既是对当前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诉求,也是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大环境下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一、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呈现的特点
第一,使用人数众多。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高,尤其QQ的使用率几乎达到100%。各类社交软件的功能虽然大同小异,但在使用中仍有细微差别:QQ因其传输方便、分享便捷的特点更多用于工作和学习;微信、微博因其有更复杂的隐私设置操作选项,更适合用于情感交流;微商活跃在各类社交软件,在改变学生购物方式的同时,更是为大学生小规模的创业就业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
第二,“加关注”一度成为大学生之间的网络热词。对公众账号的关注种类丰富多样,大致包括学校、学院、校内组织,以及以商家优惠信息、个人兴趣爱好为代表的各类公众账号。公众账号的推广,相互关注,相互关联,在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宣传、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手机等一类新科技产品的依赖性。
第三,热点话题关注多元化、娱乐化。当代90后青年大学生受成长环境影响,关注领域有独特的特点。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普遍对于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关注较高,对于党政新闻和国际形势关注较少。对快餐式、娱乐式、碎片式、猎奇式的消息兴趣更浓,但对延迟退休、医疗改革、就业形势、职业发展等与自身相关的话题有更高的关注度。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呈现新动态
第一,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信息化实际上处于“无障碍”状态,大学生在新媒体上勇于表达自己的声音,对很多热点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欠缺责任意识,自由、随意接收、发布和使用各种信息已逐渐成为常态。在这种“无障碍”状态下,新媒体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信息,也带来了大量有害信息。在校大学生很容易被各种信息迷惑,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容易受到冲击,发表过激言论,人云亦云,缺乏考证精神的“愤青”事件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第二,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各类新媒体作为学习和社交的工具,但也有个别学生将大量时间浪费于此,“微博控”、“手机控”等人群在大学生群体中不乏多见。微商、网络交易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但过度沉迷于此也使得一部分学生荒废学业。与此同时,虚拟环境下的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交往能力,一系列新型网络诈骗案件的揭露也为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更好地保护自身敲响了警钟。
第三,新媒体网络在学生中的广泛应用还有与专业和学习相关的特点。多数大学生可通过学习软件和辅助材料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理智、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他们以一个科学全面的态度认可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补充自己的技能素质是极为有利的。与此同时,“课程格子”、“超级课程表”以及各类电子书等一系列极为方便和高效的APP应用,也使学习变得简单起来。
三、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面临的新挑战做出努力
第一,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针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牢牢把握新媒体特性,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的渠道和方法,提升自身素质,成为既有学识魅力又有人格魅力,既有政治觉悟又有工作热情的合格教师。
第二,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融入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当中,通过加强课堂互动、课下交流。在课堂教学外,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视频上传至校园信息化平台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扩大教育教学的覆盖面,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弘扬青春正能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新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掌握新媒体环境的教育手段,注重网络新媒体的应用,争取网络舆论这一阵地的主动权,加强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成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新时代青年。
第四,注重人文关怀。教育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高校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进行合理疏导和指引。例如,就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医学高校特色开展如四大经典、养生保健、医疗环境等主题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作者简介:石如玉(1989- ),女,黑龙江大庆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大学生;思政教育
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契合了大学生表现自我、获取资讯发展自身的需求。正确使用新媒体,对各类资讯进行更好地甄别筛选以为己所用,既是对当前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诉求,也是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大环境下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一、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呈现的特点
第一,使用人数众多。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高,尤其QQ的使用率几乎达到100%。各类社交软件的功能虽然大同小异,但在使用中仍有细微差别:QQ因其传输方便、分享便捷的特点更多用于工作和学习;微信、微博因其有更复杂的隐私设置操作选项,更适合用于情感交流;微商活跃在各类社交软件,在改变学生购物方式的同时,更是为大学生小规模的创业就业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
第二,“加关注”一度成为大学生之间的网络热词。对公众账号的关注种类丰富多样,大致包括学校、学院、校内组织,以及以商家优惠信息、个人兴趣爱好为代表的各类公众账号。公众账号的推广,相互关注,相互关联,在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宣传、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手机等一类新科技产品的依赖性。
第三,热点话题关注多元化、娱乐化。当代90后青年大学生受成长环境影响,关注领域有独特的特点。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普遍对于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关注较高,对于党政新闻和国际形势关注较少。对快餐式、娱乐式、碎片式、猎奇式的消息兴趣更浓,但对延迟退休、医疗改革、就业形势、职业发展等与自身相关的话题有更高的关注度。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呈现新动态
第一,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信息化实际上处于“无障碍”状态,大学生在新媒体上勇于表达自己的声音,对很多热点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欠缺责任意识,自由、随意接收、发布和使用各种信息已逐渐成为常态。在这种“无障碍”状态下,新媒体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信息,也带来了大量有害信息。在校大学生很容易被各种信息迷惑,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容易受到冲击,发表过激言论,人云亦云,缺乏考证精神的“愤青”事件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第二,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各类新媒体作为学习和社交的工具,但也有个别学生将大量时间浪费于此,“微博控”、“手机控”等人群在大学生群体中不乏多见。微商、网络交易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但过度沉迷于此也使得一部分学生荒废学业。与此同时,虚拟环境下的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交往能力,一系列新型网络诈骗案件的揭露也为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更好地保护自身敲响了警钟。
第三,新媒体网络在学生中的广泛应用还有与专业和学习相关的特点。多数大学生可通过学习软件和辅助材料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理智、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他们以一个科学全面的态度认可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补充自己的技能素质是极为有利的。与此同时,“课程格子”、“超级课程表”以及各类电子书等一系列极为方便和高效的APP应用,也使学习变得简单起来。
三、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面临的新挑战做出努力
第一,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针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牢牢把握新媒体特性,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的渠道和方法,提升自身素质,成为既有学识魅力又有人格魅力,既有政治觉悟又有工作热情的合格教师。
第二,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融入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当中,通过加强课堂互动、课下交流。在课堂教学外,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视频上传至校园信息化平台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扩大教育教学的覆盖面,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弘扬青春正能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新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掌握新媒体环境的教育手段,注重网络新媒体的应用,争取网络舆论这一阵地的主动权,加强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成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新时代青年。
第四,注重人文关怀。教育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高校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进行合理疏导和指引。例如,就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医学高校特色开展如四大经典、养生保健、医疗环境等主题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作者简介:石如玉(1989- ),女,黑龙江大庆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