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位于鞋城黄埠镇,高速发展的工业,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机遇是学校不断壮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挑战是给了学生更多的诱惑,不少学生甚至觉得不用怎么读书也能轻松赚到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多年来,我校针对这一现状,重点致力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以课题《中学生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为引领,全面加强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素质。经过一番努力,确实,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被评为惠州市德育示范学校,但教学水平却始终在全县中下游徘徊,德育与教学两架马车一前一后,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和提升。为此,近年来,我校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多方探索,提出了以“学生成长共同体”研究为引领的工作思路,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概念
“学生成长共同体”,在微观上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学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学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是学习小组发展的升华。“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成员,在彼此尊重、理解、坦诚、关爱、接纳、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就思想、心理、行为、生活、学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制定目标计划,探讨解决办法,不断实践反思,共同促进,全面发展。
二、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现状
陶行知先生在1932年就提出“即知即传人”的思想。并将这种“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付诸实践。可以说是“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者。然而后来,这种学习关系、学习形式逐渐被人们忽视。到上世纪中后期,我国逐渐开始学习小组的研究与尝试。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引领课程改革转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自主发展和同伴互助相结合,为学习小组建设促发展提供了指引。但学习小组绝大部分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在课内开展活动的,极少延及到课外,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缺乏整体、螺旋上升式的层递成长效果。而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则是近年来在“学习小组”基础上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代表性的课题有山东日照第一中学许崇文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实施“师生成长共同体”工程、创建和谐教育特色学校实验研究》等。
三、我校开展学生成长共同体研究的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全力以赴
学校经过细致的调查,深入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开展学生成长共同体研究的方案,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深入分析了我校教学现状及开展学生成长共同体研究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并成立了以教学领导小组和班主任为核心的研究队伍。
(二)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
“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组建以班为单位展开,每个成长共同体由4至6名学生组成,每班组成若干个成长共同体,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則编排,学生双向选择。譬如一个班50个学生,按其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的和第三层的分别是10人,中间层的为30人。三个层次的学生按1:3:1的比例自由搭配组成成长共同体。
(三)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管理
第一,每个“学生成长共同体”要有自己的组名,像“青春组合”等,增加成员的归属感。
第二,学生成长共同体实行双线并行的管理体系,即一个成长共同体内学术体系和行政体系并存,学术体系用于学习,行政体系用于管理和活动,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管,人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学术体系按学科设立,如数学长等;行政体系设组长、纪律长、卫生长等。各组职责划分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
第三,班主任指导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小组和个人成长计划。计划和目标必须是切实可行的,不能天马行空。计划分为周计划、月计划和学期计划,侧重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第四,班主任要对各“成长共同体”的计划和目标登记在册,检查、督促各组、各人的计划落实情况。
第五,班上的座位编排以“成长共同体”为单位排列,实施以“学生成长共同体”为单位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四)“学生成长共同体”的考核评价
1.评价办法
坚持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原则,制定“共同体”考核评价办法。整个评价体系分个体评价和集体评价两部分,在评价中的权重分别为70%和30%。其中个体评价由操行量化、学习量化和其它方面(综合实践、文体活动、团结协作等)三部分组成,权重分别为40%、40%和20%,分别由政教处、教导处和政教处组织班干部按相关条例进行打分,每周统计一次。成员每周的平均分即为各组个体评价的周得分。集体评价则由班主任根据成长共同体的每周目标难度、完成情况进行打分。个体评价和集体评价的得分按比例相加,则形成每个成长共同体每周的得分。
2.优秀成长共同体评选办法
采用“周积分、月评选、学期表彰”的方式进行累积跟踪评比,每月评出月优秀成长共同体,每学期表彰学期优秀成长共同体。
通过考核评价,“共同体”成员之间与“共同体”之间互相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共同体”和“共同体”成员增值性成长。
开展学生成长共同体研究三年来,学生成长共同体在我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仅德育工作进一步的加强,教学方面更是有了质的提升,学困生数量大幅减少,学科平均分大幅提高,被评为惠州市教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将我校推上了发展的新高度,俨然成为打开我校发展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一、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概念
“学生成长共同体”,在微观上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学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学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是学习小组发展的升华。“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成员,在彼此尊重、理解、坦诚、关爱、接纳、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就思想、心理、行为、生活、学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制定目标计划,探讨解决办法,不断实践反思,共同促进,全面发展。
二、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现状
陶行知先生在1932年就提出“即知即传人”的思想。并将这种“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付诸实践。可以说是“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者。然而后来,这种学习关系、学习形式逐渐被人们忽视。到上世纪中后期,我国逐渐开始学习小组的研究与尝试。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引领课程改革转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自主发展和同伴互助相结合,为学习小组建设促发展提供了指引。但学习小组绝大部分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在课内开展活动的,极少延及到课外,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缺乏整体、螺旋上升式的层递成长效果。而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则是近年来在“学习小组”基础上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代表性的课题有山东日照第一中学许崇文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实施“师生成长共同体”工程、创建和谐教育特色学校实验研究》等。
三、我校开展学生成长共同体研究的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全力以赴
学校经过细致的调查,深入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开展学生成长共同体研究的方案,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深入分析了我校教学现状及开展学生成长共同体研究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并成立了以教学领导小组和班主任为核心的研究队伍。
(二)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
“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组建以班为单位展开,每个成长共同体由4至6名学生组成,每班组成若干个成长共同体,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則编排,学生双向选择。譬如一个班50个学生,按其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的和第三层的分别是10人,中间层的为30人。三个层次的学生按1:3:1的比例自由搭配组成成长共同体。
(三)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管理
第一,每个“学生成长共同体”要有自己的组名,像“青春组合”等,增加成员的归属感。
第二,学生成长共同体实行双线并行的管理体系,即一个成长共同体内学术体系和行政体系并存,学术体系用于学习,行政体系用于管理和活动,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管,人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学术体系按学科设立,如数学长等;行政体系设组长、纪律长、卫生长等。各组职责划分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
第三,班主任指导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小组和个人成长计划。计划和目标必须是切实可行的,不能天马行空。计划分为周计划、月计划和学期计划,侧重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第四,班主任要对各“成长共同体”的计划和目标登记在册,检查、督促各组、各人的计划落实情况。
第五,班上的座位编排以“成长共同体”为单位排列,实施以“学生成长共同体”为单位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四)“学生成长共同体”的考核评价
1.评价办法
坚持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原则,制定“共同体”考核评价办法。整个评价体系分个体评价和集体评价两部分,在评价中的权重分别为70%和30%。其中个体评价由操行量化、学习量化和其它方面(综合实践、文体活动、团结协作等)三部分组成,权重分别为40%、40%和20%,分别由政教处、教导处和政教处组织班干部按相关条例进行打分,每周统计一次。成员每周的平均分即为各组个体评价的周得分。集体评价则由班主任根据成长共同体的每周目标难度、完成情况进行打分。个体评价和集体评价的得分按比例相加,则形成每个成长共同体每周的得分。
2.优秀成长共同体评选办法
采用“周积分、月评选、学期表彰”的方式进行累积跟踪评比,每月评出月优秀成长共同体,每学期表彰学期优秀成长共同体。
通过考核评价,“共同体”成员之间与“共同体”之间互相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共同体”和“共同体”成员增值性成长。
开展学生成长共同体研究三年来,学生成长共同体在我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仅德育工作进一步的加强,教学方面更是有了质的提升,学困生数量大幅减少,学科平均分大幅提高,被评为惠州市教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将我校推上了发展的新高度,俨然成为打开我校发展之门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