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每一个实验操作活动都是学生探究科学的学习过程。那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完成每一个探究活动就得从“讲清”与“听清”开始。
第一,教师要讲清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学生和每种器材第一次见面,大多都是非常陌生的,需要教师讲清并演示这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实验中正确操作,防止学生实验时身体受到伤害或者造成仪器损伤。例如在使用温度计时,老师要讲清怎样拿,桌子上该怎样放,用好后应该怎样整理等。在使用酒精灯时讲清怎样点燃,用哪一部分的火焰加热,怎么熄灭,假如发生不小心把点燃的酒精灯弄倒了桌面起火时怎么处理等。总之,教师必须细心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才能保证学生去正确操作实验,养成正确使用仪器和爱护仪器的习惯。
第二,教师要讲清实验目的、实验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等有关指导实验的内容,发挥教师在学生科学探究中的指导作用。因为“讲”和“听”是相对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只有学生听清了并弄明白了为什么做实验、怎么做实验、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时,学生在实验中就能积极动手,探寻出实验的结果。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中,探究“单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会提出单摆的摆动与摆幅、摆绳的长短、摆锤的轻重等因素有关的猜测。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这时教师的讲清与学生的听清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第一个“摆的摆动次数与摆幅的关系”实验中,老师要讲清通过连续观察与记录同一个单摆在30秒中每一个10秒摆动的次数与摆幅的变化来验证学生实验前的猜想,要控制摆绳长度、摆锤重量两个量不变。学生听清了实验要求后,很快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数据的逻辑推理,得出“同一个单摆摆动的次数与摆幅没有关系”的实验结论。同样,后面的两个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一定要通过讨论弄清每个实验所控制的不变量和需要改变的量,确定出实验的步骤,这样实验就会变得简单,易于操作,不至于出现学生忙乱的实验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把话讲清。学生在小组实验和全班交流汇报中,能讲清实验前的假设、初步拟定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与获得的实验结论,这样其他同学在听清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实验的真伪与对错的判断。比如在“水的热胀冷缩”实验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做出猜测和实验计划,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在全班汇报时,能用“我们小组猜测水能热胀冷缩。比如在……看见水膨胀了,在……看见水的体积收缩了”“我们小组的实验计划与步骤是先在装满水的试管口蒙上气球皮,然后给试管里的水加热……”,在总结汇报实验结论时“我们小组的实验发现是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学生在小组内都有发表各自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内思维进行碰撞,大多数人或者全体学生形成了共识,在全班交流时就会避免一人一个看法,一人一个说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共识。当然对于个别学生在小组内的意见不能统一时,教师可以用“谁还有不同的看法与想法请提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个别学生的见解进行答疑。比如,在做完“水的热胀冷缩”实验之后,就有学生提出“既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什么在冬天水管里的水结冰了,冰在融化时水管会破裂呢?”这个问题正好补充了“水在4℃以上时是热胀冷缩,在0℃至4℃之间是热缩冷胀。”的特性。
第四,及时评价学生听讲与发言情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与指导性的评价。比如评价“XX同学在细心倾听老师讲话或同学的发言”“XX小组整理仪器最快”“XX小组实验时像科学家一样安静实验,认真观察。”等。教师通过及时的、正面的评价与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听讲习惯。
第五,讲清小组实验中每個组员的职责。小学科学实验中,由于受实验器材等多方面条件影响,大多数实验都是在小组实验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实验前指导建立实验小组能真正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比如根据实验室桌椅的排座,师生一起讨论安排4人一组或者8人一组。然后教师讲清组长、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等每名小组成员的职责,职责固定不变,但小组内人员分工可以不断调整,让每一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职责明确,实验任务明确,实验时人人参与其中,学生的实验习惯得到培养,实验也会达到预设效果。
总之,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是一个共同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得依靠“讲清”来体现,学生实验效果只有建立在“听清”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更好。因此,“讲清”与“听清”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基石,也是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的开始。
第一,教师要讲清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学生和每种器材第一次见面,大多都是非常陌生的,需要教师讲清并演示这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实验中正确操作,防止学生实验时身体受到伤害或者造成仪器损伤。例如在使用温度计时,老师要讲清怎样拿,桌子上该怎样放,用好后应该怎样整理等。在使用酒精灯时讲清怎样点燃,用哪一部分的火焰加热,怎么熄灭,假如发生不小心把点燃的酒精灯弄倒了桌面起火时怎么处理等。总之,教师必须细心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才能保证学生去正确操作实验,养成正确使用仪器和爱护仪器的习惯。
第二,教师要讲清实验目的、实验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等有关指导实验的内容,发挥教师在学生科学探究中的指导作用。因为“讲”和“听”是相对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只有学生听清了并弄明白了为什么做实验、怎么做实验、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时,学生在实验中就能积极动手,探寻出实验的结果。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中,探究“单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会提出单摆的摆动与摆幅、摆绳的长短、摆锤的轻重等因素有关的猜测。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这时教师的讲清与学生的听清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第一个“摆的摆动次数与摆幅的关系”实验中,老师要讲清通过连续观察与记录同一个单摆在30秒中每一个10秒摆动的次数与摆幅的变化来验证学生实验前的猜想,要控制摆绳长度、摆锤重量两个量不变。学生听清了实验要求后,很快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数据的逻辑推理,得出“同一个单摆摆动的次数与摆幅没有关系”的实验结论。同样,后面的两个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一定要通过讨论弄清每个实验所控制的不变量和需要改变的量,确定出实验的步骤,这样实验就会变得简单,易于操作,不至于出现学生忙乱的实验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把话讲清。学生在小组实验和全班交流汇报中,能讲清实验前的假设、初步拟定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与获得的实验结论,这样其他同学在听清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实验的真伪与对错的判断。比如在“水的热胀冷缩”实验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做出猜测和实验计划,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在全班汇报时,能用“我们小组猜测水能热胀冷缩。比如在……看见水膨胀了,在……看见水的体积收缩了”“我们小组的实验计划与步骤是先在装满水的试管口蒙上气球皮,然后给试管里的水加热……”,在总结汇报实验结论时“我们小组的实验发现是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学生在小组内都有发表各自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内思维进行碰撞,大多数人或者全体学生形成了共识,在全班交流时就会避免一人一个看法,一人一个说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共识。当然对于个别学生在小组内的意见不能统一时,教师可以用“谁还有不同的看法与想法请提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个别学生的见解进行答疑。比如,在做完“水的热胀冷缩”实验之后,就有学生提出“既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什么在冬天水管里的水结冰了,冰在融化时水管会破裂呢?”这个问题正好补充了“水在4℃以上时是热胀冷缩,在0℃至4℃之间是热缩冷胀。”的特性。
第四,及时评价学生听讲与发言情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与指导性的评价。比如评价“XX同学在细心倾听老师讲话或同学的发言”“XX小组整理仪器最快”“XX小组实验时像科学家一样安静实验,认真观察。”等。教师通过及时的、正面的评价与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听讲习惯。
第五,讲清小组实验中每個组员的职责。小学科学实验中,由于受实验器材等多方面条件影响,大多数实验都是在小组实验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实验前指导建立实验小组能真正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比如根据实验室桌椅的排座,师生一起讨论安排4人一组或者8人一组。然后教师讲清组长、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等每名小组成员的职责,职责固定不变,但小组内人员分工可以不断调整,让每一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职责明确,实验任务明确,实验时人人参与其中,学生的实验习惯得到培养,实验也会达到预设效果。
总之,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是一个共同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得依靠“讲清”来体现,学生实验效果只有建立在“听清”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更好。因此,“讲清”与“听清”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基石,也是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