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和不断深入,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得高中物理教学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才是学校及物理教师目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我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来对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希望可以为高中物理教育者提供一些有利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83-02
高中教学自改革以来一直强调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原则,而新课改也一直在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在新教育背景下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地位,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高中物理教学当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则是推动高中物理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不少高中物理教师一直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育方式只能让物理教学变得更加僵硬化,不仅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十分艰辛。所以,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引领和指导下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这样就可以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整体质量。下面我们就主要针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构建策略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建立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会发现不少学生无法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即便很多学生都非常清楚物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才导致他们无法全面投入到课堂当中,从而也就无法提高自身物理的学习能力。其次,也许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物理教师都会在学生的高中阶段给他们布置大量的作业,当学生刚掌握一些知识之后就立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给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并没有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以至于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会对物理课程降低兴趣或者是失去兴趣。所以根据这些问题,教师建立高效的物理教学策略就能弥补传统物理教学方案的不足,也能让学生掌握好物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1.建立新的物理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要以高考为基础一味的去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样只会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上比较被动。教师应该在新课改背景下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在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作为主要内容,也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这样才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新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学主体意识
为了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处在一个轻松、欢乐的教学氛围时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改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把复杂的知识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他们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也可以展开有趣的实验教学活动去帮助学生对知识加强理解。
举个例子,当教师讲到力学这部分内容时,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那学生就不会理解得很透彻。如果在这之中加入实验教学环节就能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个示范,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操作方式,然后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试验就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3.建立新的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方式
高中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人生当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而教师在构建高中物理的高效课堂时也要把高考为背景融入到其中,在物理教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在面对不同的物理问题时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掌握好各种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的知识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教师把所有题目的解题方式都交给学生的话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会很辛苦,因为题海战术已经不适合于所有学生。所以教师可以把大致的题型和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可以学会对号入座,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思考来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就需要教师结合新课标的发展背景,并根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去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要把教材上的内容生动化和活跃化,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去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掌握好更多的解题方法,才能提高物理学习成绩,提高物理教學质量!
参考文献:
[1]冯丽丽.浅谈对新高考模式下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8(01)
[2]刘艳红.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开展课程导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
[3]谢家林.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83-02
高中教学自改革以来一直强调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原则,而新课改也一直在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在新教育背景下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地位,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高中物理教学当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则是推动高中物理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不少高中物理教师一直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育方式只能让物理教学变得更加僵硬化,不仅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十分艰辛。所以,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引领和指导下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这样就可以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整体质量。下面我们就主要针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构建策略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建立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会发现不少学生无法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即便很多学生都非常清楚物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才导致他们无法全面投入到课堂当中,从而也就无法提高自身物理的学习能力。其次,也许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物理教师都会在学生的高中阶段给他们布置大量的作业,当学生刚掌握一些知识之后就立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给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并没有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以至于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会对物理课程降低兴趣或者是失去兴趣。所以根据这些问题,教师建立高效的物理教学策略就能弥补传统物理教学方案的不足,也能让学生掌握好物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1.建立新的物理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要以高考为基础一味的去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样只会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上比较被动。教师应该在新课改背景下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在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作为主要内容,也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这样才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新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学主体意识
为了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处在一个轻松、欢乐的教学氛围时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改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把复杂的知识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他们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也可以展开有趣的实验教学活动去帮助学生对知识加强理解。
举个例子,当教师讲到力学这部分内容时,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那学生就不会理解得很透彻。如果在这之中加入实验教学环节就能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个示范,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操作方式,然后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试验就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3.建立新的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方式
高中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人生当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而教师在构建高中物理的高效课堂时也要把高考为背景融入到其中,在物理教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在面对不同的物理问题时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掌握好各种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的知识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教师把所有题目的解题方式都交给学生的话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会很辛苦,因为题海战术已经不适合于所有学生。所以教师可以把大致的题型和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可以学会对号入座,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思考来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就需要教师结合新课标的发展背景,并根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去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要把教材上的内容生动化和活跃化,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去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掌握好更多的解题方法,才能提高物理学习成绩,提高物理教學质量!
参考文献:
[1]冯丽丽.浅谈对新高考模式下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8(01)
[2]刘艳红.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开展课程导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
[3]谢家林.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