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何祚欢:腹有诗书气自华

来源 :生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ongyan0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家》:在您涉及的众多艺术形式中,评书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何祚欢:它是我着陆的地方,它是我的停机坪,任何东西的着眼点,最终还是要放在我的评书上的,这才是我。我不觉得写评书就比写小说简单,因为写小说我不会管观众这三分钟里听不听得进去,小说只要有一个节骨眼看入眼之后,就放不下来了,评书就不一样,只要有三分钟观众听不进去,你的评书就砸了。我写小说对我写评书的文采上可以提高和锻炼,在有兴趣的事情上会启发我说书的本领。很多人可以把观众说笑,但难得把观众说哭,何祚欢可以把观众说哭,什么原因?因为我很杂,我对于感情的调度就会是多种多样的。
  
  《生活家》:您讲《三国》,也有一个武汉人易中天靠讲《三国》在全国
  走红,您怎么看两者的区别?
  何祚欢:上电视之后,《三国》被讲得太娱乐化了。我觉得即使是说书的,也应该很负责任的把你的认识说出来。讲评书的时候,包袱是有则用,没有就绝对不用。
  
  《生活家》:您的弟子自发组织了一个拜师仪式,作为老师,您传授给弟子们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何祚欢:他们都很努力。我总觉得搞艺术的还是要多读书。不只对我的徒弟而言,直到今天为止,很多从事艺术工作的都对读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等你不经意的读了很多东西之后,它会自然而然的发挥出来,你就体会到了。你对生活的认识随着你的阅读会快的化成你的结论,然后起码会变成一种修养。你在谈到生活的时候,会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对艺术表现上来讲,就会很不一样。
  当然也不必去责怪别人,毕竟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一样,生活趣味不同,每个人会在实践当中总结自己,这都不是师傅教就能解决的问题,是自己修来的。做师傅的千万不要在别人成长的期间,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那你就是无形的杀手摧残了人才。他的不足在他感觉到的时候,会来问你,不能在他还没有感觉到的时候,依靠你的权威让他承认。作为长辈,有宽容的态度,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提出严格要求。但是严格要求也不是凭空的,也得找准时机抓住核心。
  
  《生活家》:下一辈的人中,有这种想法的人多吗?您觉得您这一辈与下一辈人有哪些区别之处?
  何祚欢:不同的几代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是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不读书,对语言的选择取向是绝对不一样的。老百姓的俗语里有很多有趣的说法,比如说“捏到鼻子哄眼睛”,我喜欢把这些生动的语言用到我的评书里,不喜欢用一些生僻的词语,但我也绝不会用一些流俗的语言,流俗不是通俗,庸俗更不是通俗,这就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了。
  
  《生活家》:艺术需要传承,您觉得湖北评书的走向将会是什么样?
  何祚欢:艺术传承从来都不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它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当整个社会环境处于一个非常浮躁的情况下,艺术传承会出现一种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更不能急于去搞,或者去找徒弟来教。当社会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会朝这儿来聚集。这种艺术形式是死不了的,它的根很深,人们每天讲的不都是跟评书息息相关的么?所以我一点都不着急,采取很淡然的态度来对待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人听,你学了又能去哪儿说呢?而随着商品社会的分工发展,人们必然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休闲时间。社会分工一细,各个行业的需要都会有人来满足。
  
  《生活家》: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如何去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
  何祚欢:周立波找了一条路,不错,直接切入年轻人的兴趣点,抓住今天说今天。但他也有忧患,让他规规矩矩讲故事的时候,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可不可以抓住今天说昨天呢?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武汉大学给武大中文系的研究生说了一场《火烧博望坡》,他们面对的是电脑和鼠标,我手上拿的是醒木。听完之后,200多个学生写了50多篇观后感。
  
  《生活家》:您有没有想过如何推广湖北评书?
  何祚欢:现在就在想这件事情。对于文化传承,整个国家的风气有偏差。各大广播电视台奉行的是低成本做节目,自然而然的对节目质量要求下降,这也是现在电台电视台很少看到评书节目的原因。
  几十年都在倡导看戏不要钱的观念,导致文艺单位形成不了产业,难以从体制内走出去。今年文化部下决心对全国各地的文化团体进行改制,几乎全部推向市场,留下来的没几个。这其实是好事,肯奋斗的人依然会留下来。文化本来是有产业的,像梅兰芳、尚小云这些人,都是有产业的,梅兰芳解放后还在给别人发工资,尚小云赚了钱去办学校,培养人才。文艺界的人不应该愁钱,进行产业化的改革,评书不仅能被推广和传承,还能赚钱。
  
  《生活家》:您也在全国性的卫视上做节目,面对全国的观众与面对湖北的观众有什么不同?
  何祚欢:我从读书的时候开始说相声,到1961年开始讲革命故事,评书就成了一辈子的事业,不是刻意,而是自然而然觉得自己值得为评书这个艺术样式奉献一辈子。不必在全国开湖造海,而要在湖北挖井。我也有很多机会给全国的观众讲书,有这样的机会我会去尝试,面对全国观众我会用普通话来讲,回到湖北,我就会用武汉话为湖北人讲故事。
  
  《生活家》:您觉得怎么样才算是成功?
  何祚欢:包括我的徒弟们都说,何老师最成功。在艺术道路上,出名不一定是成功,最大的成功是,我总在乐呵呵地做。这样的一生也许不会很富有,但会很平顺。人活这几十年,花钱难买更多的时间,多大的世俗的成就真的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活出自己,活在自在当中。
  
  《生活家》:退休之后您也没闲着,您是怎么规划退休生活的?
  何祚欢:我总觉得人一辈子就这么长,必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退休之后就成立了这个“何祚欢文艺工作室”,为那些有才华但没有经济条件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创作的地方。我也在做《武汉商业史》的梳理,准备出版。
其他文献
有时我真为马路边的居民们悲哀,当他们夜半做着美梦时,是否知道窗外是怎样的情形?当然,一觉醒来马路上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一切似乎都不曾发生过。    我们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如果不为柴米油盐操心,其“幸福感”或“幸福指数”的提升是很容易做到的。至少对于我这个小百姓,基本的要求便是“安全”与“整洁”。这两者是最实在、最底线的“幸福感”,而其它诸如环保、文化、品味之类,明知不能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期刊
放之古今四海,人生就是一段寻找和发现自己的旅程。找到自己,回到生活的本来面目,需要智慧,更要勇敢。此外,还得遇到一群对的朋友,一点大时代给你的小运气。    经过编辑部同仁两个月的辛劳,《生活家》终于和各位见面了。  这当然不是最好的,有限的人手和仓促的出版,剥夺了本期创刊号太多的细节和美好。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能向着大家想要的目标步步迈进,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是的,生活里每个琐碎或重要的时刻
期刊
整个2011秋冬季的大片拍摄现场,大牌们都不约而同的让模特们采取了坐姿,站着太单调,趴着、躺着太俗套,坐着更能显示出霸气。  女王陛下出巡,坐揽天下。原色渲染着整个氛围,所有服饰的色调被黑与白支配着,诠释着各种对比反差的魔力,并在不经意间将男性魅力与女性柔媚、白色与黑色、慵懒与严肃、细微与大气完美融合。她对于奢华的欲求更变为对其充满活力的态度:混搭令她的造型既出人意料又现代摩登。    她喜欢穿着
期刊
新锐的力量往往让人惊喜,譬如这一袭军装。硬朗的剪裁,不规则的缝合,摒弃传统,打破束缚,力量彰显和艺术美学在暗绿的调子里生机盎然。低调并高雅,与明黄的融合,与裸色的辉映,一场追逐甚欢的颜色游戏。摆好姿态,奋勇征途,用毅志迎来属于自我的年代。
期刊
《生活家》: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您觉得欣赏音乐对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有着显著的意义吗?  殷承宗:即便是没有受过音乐教育的普通人,欣赏音乐也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社交还是提升个人修养与品位,欣赏古典音乐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公众需要引导,要告知他们,古典音乐推广起来并非想象中的那般困难。就音乐会的秩序方面,还是要演奏家弹得好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演奏能抓住人心的话,观众是不会吵闹的。现在古典音乐的地
期刊
他们的生活,是一道风景,或醇厚醉人,或意蕴悠长,或蹁跹缱绻。生活家致力于收集这些人生中灵光一现的片段和记忆,整理那一段值得书写的百味人生。现代成功学教导我们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巅峰,却往往忽视了精神生活的归属,而正如何祚欢老先生说的一样,人活一世几十年,多大的成就真的在其次,活出自在才是真谛。中国现在正处于“中产陷阱”的漩涡中,如何从中抽离,是一个亟待树立的命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
期刊
殷承宗,中国音乐家、钢琴演奏家、作曲家    提起钢琴家殷承宗,大部分人都直接联想到两个关键词——“黄河”与“红色记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殷承宗的名字和文革时期的钢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更是《“黄河”钢琴协奏曲》无可争议的首席演奏家。当我们近距离的观察这些褪去光环的大师的时候,会发现,大多数集大成者,都拥有对一份东西臻于极致的热爱和追求。    艺术需要天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    作为演奏生涯已
期刊
1911年1月30日是中国旧历辛亥年正月初一,辛亥年,岁始于此。  正值大年初一,京城里一派节日气象,拜年、上香,老百姓的日子一如往常,不咸不淡。清王朝继续做着帝国的美梦,幼帝溥仪在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的辅佐下,迎来了登基后的第五个年头。暗藏的危机在虚假和平的掩饰中,看上  去很美,谁也不知道,就在10月,一场发生在武昌城里的意外,将这个帝国推出了历史的舞台,黯然谢幕。  1901年1月29日,清
期刊
一件雕塑品的制作,一般分为四道工序。首先是模型制作,经过扎骨架、堆大形、深入刻化、反复修改一系列泥稿;其次是翻石膏模的过程,要经过划线、分模、翻外模、清洗、涂上隔离剂、翻制内膜等多道工序;再就是翻制成玻  璃钢;最后打磨、修整、着色、表面处理。经过层层工序,雕塑家将仅现于脑海的事物通过泥塑具象化,大型群雕“首义烽火”亦是如此。  在武昌起义门(又称“中和门”),完成泥塑的“首义烽火”正进入石刻阶段
期刊
刚刚过去的九月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联合发起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的活动,在上午9:18分三省各地市同时拉响警报,用这一极具规模和仪式感的方式,警示人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共襄复兴。  在武汉的十月也将迎来一个伟大的纪念日——辛亥革命100周年,对于国人来说,有着更加励志的味道。武昌首义的枪声,成为100年前的时代绝响。  武昌首义的第一枪在武昌城上空打响,一个时代的终结,给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