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术革新,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技术的出现,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如何在新时期不被读者遗忘,关键在于稳固并扩大受众群体。稳固之关键在于提高报纸的质量。而报纸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辑人员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只有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发挥报纸优于其他媒介的优势,在未来的媒介之战中赢得一席之地。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探究编辑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二者的辩证关系,并探讨强化编辑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的渠道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摘类报纸 主体意识 受众意识
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带来人与人之间传播模式的变革。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无论从信息的丰富性上还是信息传播的速度上都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匹敌的。这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报纸消亡论再次成为业界争论的话题。如何在新时期不被受众遗忘是传统媒体摆脱困境的当务之急。传统媒体呼吁转型,各大报社也在积极尝试。满足读者需求成为转型的突破口。然而一味的满足读者,造成了报纸品质的日益低下,“星腥性”新闻的泛滥遭到了读者群体的唾弃。编辑人员在重视受众意识的同时也应该强化自身主体意识,以期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只有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编辑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文摘类报纸也不例外。
编辑的主体意识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但是新闻原稿一旦进入编辑过程,编辑的头脑就成了一个“加工厂”,通过编辑主体的选择、评价、加工,然后才能成为作品,传播于社会。而在这个选择、评价、加工过程中,编辑那支或删削,或补叙,或润色的笔,总是受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所支配,不管编辑是否意识到了,区别只在于不同的编辑主体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或者相同的观念在不同主体头脑中有强弱之分而已。上面所说编辑的思想观念,换言之就是编辑主体意识。
由于编辑的主体意识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编辑的主体意识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一、积极层面
编辑人员通过对受众心理的研究,尤其在突发事件中,由于消息传播的不通畅,导致谣言四起。编辑人员首先需要思考这一言论传播后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否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其次本着求真的态度,真实的报道事件本身,正确引导受众舆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规避社会风险。
二、消极层面
编辑人员如果只一味的满足受众的非理性的需求,而忽视受众的理性需求,以大标题大版面来报道八卦新闻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这样的行为无疑会自掘坟墓。短时间的确会吸引一部分读者的关注,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但是常此以往,必然有损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虽然我们跨入了所谓的厚报时代,但是报纸的版面毕竟是有限的,“星腥性”新闻的大篇幅报道占用了其他信息的版面,导致一些重要信息的缺失,造成目标群体的流失。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强化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有利于提高报纸的质量,树立形象,积聚资本,引进人才,扩大报纸的社会影响力,真正实现报纸的风向标作用,促使传统媒体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报纸品牌化。
笔者认为编辑人员应该在以下两个层面强化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
一、树立读者意识
首先表现在版面处理上要注重可读性和可视性。编辑要以读者为本位,从读者的角度捕捉新闻事件所蕴含的能启迪和引导受众舆论的深刻现实意义。其次,编辑的读者意识还表现在不能忽视宣传艺术上。宣传艺术优劣,不能凭借一己之见,而忽略读者的感受,这就要求编辑的文章既要有深度,但是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一味的强加给受众,而是应该循循善诱,将正反面观点呈现于报端,由读者评断。因此在宣传过程中要讲究宣传策略,换位思考而不能一意孤行。综上所述,合格的编辑不应该画地为牢,为自己的工作性质所囿,而应该时时处处想着自己的稿件、自己的版面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为广大受众所接受所欢迎。进而不断强化编辑主体的记者意识和读者意识。
二、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任何虚假的新闻报道,最终都会被读者所唾弃,只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主体意识素养的培养。严格把关,强化自身的求真意识,言辞有分寸,评论准确到位。坚决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不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坚持真实的报道新闻事实,并在作品中体现人文关怀。未经编辑人员的主体加工,而只报道客观事本身,这样生产出来的新闻不是好新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与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并不矛盾。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融入人文关怀与编辑良知才能生产出好的新闻作品,才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实现编辑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的平衡制约是报社生存发展的根本,强化编辑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报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①许建平,《编辑主体意识》,《出版发行研究》,2002(5):15-17
②何菊玲,《试论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唐都学刊》,2001,17(67):116-119
③郭庆光:《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3-246
(作者:益寿文摘报社总编辑)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文摘类报纸 主体意识 受众意识
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带来人与人之间传播模式的变革。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无论从信息的丰富性上还是信息传播的速度上都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匹敌的。这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报纸消亡论再次成为业界争论的话题。如何在新时期不被受众遗忘是传统媒体摆脱困境的当务之急。传统媒体呼吁转型,各大报社也在积极尝试。满足读者需求成为转型的突破口。然而一味的满足读者,造成了报纸品质的日益低下,“星腥性”新闻的泛滥遭到了读者群体的唾弃。编辑人员在重视受众意识的同时也应该强化自身主体意识,以期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只有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编辑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文摘类报纸也不例外。
编辑的主体意识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但是新闻原稿一旦进入编辑过程,编辑的头脑就成了一个“加工厂”,通过编辑主体的选择、评价、加工,然后才能成为作品,传播于社会。而在这个选择、评价、加工过程中,编辑那支或删削,或补叙,或润色的笔,总是受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所支配,不管编辑是否意识到了,区别只在于不同的编辑主体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或者相同的观念在不同主体头脑中有强弱之分而已。上面所说编辑的思想观念,换言之就是编辑主体意识。
由于编辑的主体意识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编辑的主体意识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一、积极层面
编辑人员通过对受众心理的研究,尤其在突发事件中,由于消息传播的不通畅,导致谣言四起。编辑人员首先需要思考这一言论传播后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否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其次本着求真的态度,真实的报道事件本身,正确引导受众舆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规避社会风险。
二、消极层面
编辑人员如果只一味的满足受众的非理性的需求,而忽视受众的理性需求,以大标题大版面来报道八卦新闻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这样的行为无疑会自掘坟墓。短时间的确会吸引一部分读者的关注,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但是常此以往,必然有损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虽然我们跨入了所谓的厚报时代,但是报纸的版面毕竟是有限的,“星腥性”新闻的大篇幅报道占用了其他信息的版面,导致一些重要信息的缺失,造成目标群体的流失。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强化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有利于提高报纸的质量,树立形象,积聚资本,引进人才,扩大报纸的社会影响力,真正实现报纸的风向标作用,促使传统媒体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报纸品牌化。
笔者认为编辑人员应该在以下两个层面强化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
一、树立读者意识
首先表现在版面处理上要注重可读性和可视性。编辑要以读者为本位,从读者的角度捕捉新闻事件所蕴含的能启迪和引导受众舆论的深刻现实意义。其次,编辑的读者意识还表现在不能忽视宣传艺术上。宣传艺术优劣,不能凭借一己之见,而忽略读者的感受,这就要求编辑的文章既要有深度,但是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一味的强加给受众,而是应该循循善诱,将正反面观点呈现于报端,由读者评断。因此在宣传过程中要讲究宣传策略,换位思考而不能一意孤行。综上所述,合格的编辑不应该画地为牢,为自己的工作性质所囿,而应该时时处处想着自己的稿件、自己的版面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为广大受众所接受所欢迎。进而不断强化编辑主体的记者意识和读者意识。
二、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任何虚假的新闻报道,最终都会被读者所唾弃,只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主体意识素养的培养。严格把关,强化自身的求真意识,言辞有分寸,评论准确到位。坚决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不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坚持真实的报道新闻事实,并在作品中体现人文关怀。未经编辑人员的主体加工,而只报道客观事本身,这样生产出来的新闻不是好新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与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并不矛盾。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融入人文关怀与编辑良知才能生产出好的新闻作品,才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实现编辑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的平衡制约是报社生存发展的根本,强化编辑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报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①许建平,《编辑主体意识》,《出版发行研究》,2002(5):15-17
②何菊玲,《试论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唐都学刊》,2001,17(67):116-119
③郭庆光:《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3-246
(作者:益寿文摘报社总编辑)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