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曈借了表姐的书,带来学校给我看——几米《走向春天的下午》。
我读几米的作品不多,看过由他绘本改编的电影,早先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包括最近的《星空》,都没有绘本好看。那种温暖的色泽,以及图画的超现实感,是镜头表现不出的。几米绘本的美,像是把现实世界过了回筛子,剩下温暖的颜色,柔和的线条。配合画面的是极淡的文字,偶尔几句神来之笔,像个诗人,又像个哲人。
《走向春天的下午》是说小姑娘去探望朋友维亚的亲人,一路上自说自话,回忆起许多快乐或不快乐的时光。
利用中午的时间,我用投影带班里的孩子一起读。
几米的画真美,长头发的柳树,飘落花瓣的粉白粉红的花,可以闻见香气。连那窗上的帘,仿佛都可以摸出纱的质感。夸张变形后的动物,都憨而拙,又美而慧。这些淘洗过的画面,总让人忍不住要叹口气。
多数孩子只是“哇哇”惊叹,到最后谜底揭晓,维亚已经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春天的下午,是小姑娘用来回忆与学习坚强的时光,他们并没有多大震动。
下课后,唯独小祥走过来,嗔怪我说:“老师,都怪你,害得我流眼泪。”
我心中一动。他能读懂,只因为他与别的孩子不一样。
一年级我接手这个班时,他的母亲已经在夏天因癌症去世,父亲在深圳打工,奶奶带着他与弟弟生活。奶奶忙时,他淘米洗菜;去公园玩,他就和弟弟一起捡瓶瓶罐罐。难得的是,他开朗、乐观,始终干净斯文,白皙面孔上少有阴影。他的知识面很广,老早前就跟我聊《黄帝内经》,真是让人叹服。
我张开手臂,说:“过来,给老师抱抱。”揽过他,大力拥抱一下,三年级的他比我矮不了多少。或许再过一段时间,他就会羞于让我碰触。
我捧起他的脸问:“想妈妈了?”他摇头,一脸的微笑,说:“没有。”
他从来不曾因为妈妈的事情落过泪,让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妈妈时,他顶多为难地问:“我没有,怎么办?”
或许小祥已经习惯没有妈妈的日子,就像忘了糖的味道,也就没有什么奢望。
但是,一定会有什么,击中他,让他流泪。因为,他失去过。
这本书的主人,小曈的表姐,二年级时确诊为白血病,家里一度卖房给她治病。化疗时,小姑娘一头好发落个干净,便躲在家里不见人。妈妈生了妹妹,可惜,脐血配型不成功。妹妹3岁多,她已初二,成绩非常好。看她每日吃一捧捧的药,她的妈妈会叹一声:不知道这些药还可以吃多久。
我想,那孩子在读这故事的时候,一定会流泪吧。就像春天的樱花树,知道花期不长,就使了全身的力气去完美,一点儿也不潦草。对于那个黑暗而未知的终结,她一定做好了准备,但是,又心有不甘。
许多不完美的生命,像流星一样,在刹那间迸发耀眼的光。因为结局太过清晰,他们才要不一样的燃烧。
几米的绘本虽然多是画给成人看的,但我觉得他是个真正懂孩子的人。但那份对于孩子的懂得,必得这个孩子成人之后去回望,自己才可以懂。类似的还有《小王子》和《海的女儿》,长大后去读,才可以真正读出里面的深意。
之后又看过他的《我不是完美小孩》,孩子不一定读得懂那些碎碎念,但可以冲着可爱的图画微笑。
书的字里行间有淡淡的愁绪,我想,这或许跟他曾患血癌、真切感受过生命的流逝有关。
而所有的这些,我可以懂。
儿子去年确诊Ⅰ型糖尿病,我已经习惯每日给他量血糖、打针、控制饮食,并且告诉自己,未来一定会很好。但是,那些可怕的事情我都知道,而且,都有可能。
所有与失去有关的话题,都可以让我疼。然而我可以做的,还是要收拾出笑脸,告诉儿子“没什么”,并且和他一起,迎接未来。
而5岁多的他,再长大些,势必比其他孩子要对这世界多几分懂得,因为,他失去过。
我只祈愿,失去过的孩子,都还可以快乐。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我读几米的作品不多,看过由他绘本改编的电影,早先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包括最近的《星空》,都没有绘本好看。那种温暖的色泽,以及图画的超现实感,是镜头表现不出的。几米绘本的美,像是把现实世界过了回筛子,剩下温暖的颜色,柔和的线条。配合画面的是极淡的文字,偶尔几句神来之笔,像个诗人,又像个哲人。
《走向春天的下午》是说小姑娘去探望朋友维亚的亲人,一路上自说自话,回忆起许多快乐或不快乐的时光。
利用中午的时间,我用投影带班里的孩子一起读。
几米的画真美,长头发的柳树,飘落花瓣的粉白粉红的花,可以闻见香气。连那窗上的帘,仿佛都可以摸出纱的质感。夸张变形后的动物,都憨而拙,又美而慧。这些淘洗过的画面,总让人忍不住要叹口气。
多数孩子只是“哇哇”惊叹,到最后谜底揭晓,维亚已经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春天的下午,是小姑娘用来回忆与学习坚强的时光,他们并没有多大震动。
下课后,唯独小祥走过来,嗔怪我说:“老师,都怪你,害得我流眼泪。”
我心中一动。他能读懂,只因为他与别的孩子不一样。
一年级我接手这个班时,他的母亲已经在夏天因癌症去世,父亲在深圳打工,奶奶带着他与弟弟生活。奶奶忙时,他淘米洗菜;去公园玩,他就和弟弟一起捡瓶瓶罐罐。难得的是,他开朗、乐观,始终干净斯文,白皙面孔上少有阴影。他的知识面很广,老早前就跟我聊《黄帝内经》,真是让人叹服。
我张开手臂,说:“过来,给老师抱抱。”揽过他,大力拥抱一下,三年级的他比我矮不了多少。或许再过一段时间,他就会羞于让我碰触。
我捧起他的脸问:“想妈妈了?”他摇头,一脸的微笑,说:“没有。”
他从来不曾因为妈妈的事情落过泪,让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妈妈时,他顶多为难地问:“我没有,怎么办?”
或许小祥已经习惯没有妈妈的日子,就像忘了糖的味道,也就没有什么奢望。
但是,一定会有什么,击中他,让他流泪。因为,他失去过。
这本书的主人,小曈的表姐,二年级时确诊为白血病,家里一度卖房给她治病。化疗时,小姑娘一头好发落个干净,便躲在家里不见人。妈妈生了妹妹,可惜,脐血配型不成功。妹妹3岁多,她已初二,成绩非常好。看她每日吃一捧捧的药,她的妈妈会叹一声:不知道这些药还可以吃多久。
我想,那孩子在读这故事的时候,一定会流泪吧。就像春天的樱花树,知道花期不长,就使了全身的力气去完美,一点儿也不潦草。对于那个黑暗而未知的终结,她一定做好了准备,但是,又心有不甘。
许多不完美的生命,像流星一样,在刹那间迸发耀眼的光。因为结局太过清晰,他们才要不一样的燃烧。
几米的绘本虽然多是画给成人看的,但我觉得他是个真正懂孩子的人。但那份对于孩子的懂得,必得这个孩子成人之后去回望,自己才可以懂。类似的还有《小王子》和《海的女儿》,长大后去读,才可以真正读出里面的深意。
之后又看过他的《我不是完美小孩》,孩子不一定读得懂那些碎碎念,但可以冲着可爱的图画微笑。
书的字里行间有淡淡的愁绪,我想,这或许跟他曾患血癌、真切感受过生命的流逝有关。
而所有的这些,我可以懂。
儿子去年确诊Ⅰ型糖尿病,我已经习惯每日给他量血糖、打针、控制饮食,并且告诉自己,未来一定会很好。但是,那些可怕的事情我都知道,而且,都有可能。
所有与失去有关的话题,都可以让我疼。然而我可以做的,还是要收拾出笑脸,告诉儿子“没什么”,并且和他一起,迎接未来。
而5岁多的他,再长大些,势必比其他孩子要对这世界多几分懂得,因为,他失去过。
我只祈愿,失去过的孩子,都还可以快乐。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