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没有不好的光线,只有不成功的运用。
光线之于电视摄像更加重要。因为电视摄像机的CCD感光元件,对于光比的表现力,也就是动态范围,相对胶片来说要小很多。而自然界的光线千变万化,那么,怎么样控制摄像机,能够在机器允许的最大动态范围内正确曝光,这是每个摄像师必须掌握的技术。
光线有不同的性质,也就有不同的个性,而不同风格的影片,就要用光线的造型作用来表达主题。如果我们是在拍摄电视剧、情景剧之类的故事性影片,那么,我们会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合理的人工补光或布光;要是我们拍摄纪录片、新闻片等时效性很强,可支配的时间与光线无法选择的时候,就需要摄像师具备成熟的复杂光线下的拍摄技巧才行,今天我们仅仅针对逆光光线这一常见的拍摄环境进行分析,看看在逆光下怎么操作摄像机进行拍摄。
关于逆光
所谓逆光,就是光线在镜头的正前方或侧方、上方等角度照射,其特点是光源发光部位直对镜头,应该说,这是很多摄像师最避讳的光线,操作不当就会产生镜头吃光、光晕等现象,造成画面反差降低,质感与层次丢失,甚至因为严重的画质损伤而报废。相反,如果逆光处理得当,其画面的独特效果却又非常漂亮。
逆光可分为自然逆光和人工逆光两种,自然逆光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只能用技术去适应和弥补。而人工的逆光则是在保证画面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地去为创作服务。不管哪种逆光形式,都需要我们在拍摄当中进行严格调整,调整可分为机器调整和光线调整。
手动光圈的运用
逆光下的主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明暗反差很大,在同一个画面中,很难把高光和低光全部展示出来,这是摄像机动态范围较窄的先天不足,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在光比反差较小的环境下拍摄电视画面,就是为了避免过高反差造成无法正确曝光。
虽然摄像机都带有自动曝光功能,但是,在大景别逆光条件下,摄像机会以高光为主的环境光为标准进行自动曝光,这样,假设拍摄的主体是人物,那么,人物的面部会严重曝光不足而发黑甚至没有任何细节。尤其是在运动镜头,如摇移镜头时,逆光光线环境下的人物和环境亮度差距较大的时候,自动光圈会自以为是地反复放大和缩小,造成频繁的明暗变化,这在一个镜头中出现,严格来讲是不允许的,一个镜头画面,保持统一的曝光,也就是光圈,才能让整个画面一体化,不会干扰观众的视觉。
因此,逆光拍摄之前,应该切换到手动曝光模式,如果人物是主体,要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那么,就事先在启动拍摄按键之前,对着人物面部进行测光,方法有两种,一是,让人物面部尽量充满画面,使用自动曝光功能,确定曝光之后,再切换到手动模式,这样,曝光就固定为人物面部为主。当然,可以适当根据环境光线对面部进行曝光修正,此时可参考斑马纹或者外接监视器进行反复查看验证。二是,全部采用手动曝光,综合环境光线和人物面部亮度,手动调节出人物为主体的曝光值,这就需要一定的曝光拍摄经验作保证,如果没有把握,或者不确定最终画面的效果,可以采用曝光包围的方式,同一场景多拍几条,这样后期选择素材的余地就大了很多假设拍摄逆光的风景,如雪景这样亮度极高,而又反差较小的景物,既要保证整体光线的真实性,又要兼顾雪的质感,这就更需要根据拍摄经验来确定手动光圈值,一般来说,把雪面拍摄得白一些,更加纯洁好看,而自动曝光的雪景,则会显得有些发暗、发脏,因为,摄像机是以18%的灰度作为白色的标准,所以,白色要稍微手动修正曝光过度一点,才更加真实。
逆光则可以把一片雪白变为层次丰富、韵律起伏的漂亮画面。
ND滤镜的应用
逆光直射的情况下,通常亮度都比较高,此时,摄像机会缩小光圈以减少进光量,而光圈缩小到最小的时候,曝光依然过度怎么办?和摄影不同,摄像机尽量不要使用快门来改变光亮,(有机会我们再谈快门的作用),而是要使用专业摄像机都具备的ND灰度滤镜来进行减光操作。
ND滤镜其实就是密度不同的灰度镜,它内置于镜头后和CCD感光器前方,它只起到阻挡光线的作用,不会改变光线的色温,仅仅降低光线强度。就像我们在雪地或者阳光强烈的环境下要带墨镜一个道理。
根据机型不同,摄像机的ND滤镜会分成不同的密度档次,高端机型会细分一些。专业级的DV也会有1/4、1/16、1/64等几种常用的密度,其数字含义代表对光线的阻挡能力从关闭ND滤镜到加灰镜后最小的光线通过率,关闭就是指不加任何ND灰镜,这样比较适合光线较暗环境下拍摄,而最高的1/64ND滤镜则意味着光线的通过量是最少的,也是可以应用在逆光强光拍摄之用。如果加了密度最大的ND灰镜还不能正常曝光,那么,就需要额外在镜头外面添加ND灰度镜片进一步降低光线强度。
加了ND滤镜以后,由于进光量减少,光圈则自动会放大,以取得正确的曝光平衡。这也是灰镜的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即使在极其强烈的日光或逆光下,依然可以不必使用小光圈来减少光线,大光圈加灰镜的好处也很明显,那就是能够取得非常美妙的小景深效果,从而把逆光中可能清晰的背景虚化掉,用大光圈的镜头焦外成像代替清晰的杂乱背景,突出了主体,让逆光拍摄的魅力更加充分体现。
至于使用哪一挡ND滤镜适合拍摄逆光,那就要根据现场的光线强度和自己想要的景深效果来决定,光圈的大小显示会随着ND滤镜的切换而实时显示出来。
增益与负增益的应用
改变逆光下主体曝光不足,如果不加滤镜,全部透光也不能曝光充分,那么,在不使用外来补光光源的前提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机器的增益功能进行手动提高机器对暗部的亮度值,应该说,这是一个并不建议采用的方法,只是用于紧急情况和特殊效果要求。
最直接的原因是增益,其实就是摄像机内部处理电路对原始画面进行电子的亮度放大,并不能改变CCD物理感光性能,随着画面亮度被人为增加,其反面的弱点也随之突出,那就是,画面会产生噪声干扰和色块杂质,严重的情况会让画面惨不忍睹。这对于严格的电视拍摄来说,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拍摄的内容和题材具备极大的新闻性、历史价值或者非常重要的取证价值等,这个时候,画面质量反倒其次,真实地拍摄下来才是更主要的。
设置为需要的负增益数值并保存
因此,当逆光拍摄这样的题材时,可以及时切换增益开关,GAIN增益开关下通常会有L/M/H三挡,从低到高代表亮度的低高,我们平时正常拍摄,务必使用最低的或者关闭增益功能来保证画质。而实在需要使用增益,原则是能低就低,因为越高的增益,画质劣化越明显。
通过增益功能拍摄较暗的逆光,如夜晚灯光等环境,在增益打开的同时,光圈相应缩小,意味着延长了画面景深,从而保证更好的画面清晰度范围。
那么,在强烈的逆光下,还有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那就是,通过负增益的方法,压暗画面亮度,降低画面噪声,放大光圈,缩小景深。此方法和ND滤镜配合,可以进一步降低光线的强度。调整方式很简单,可以进入增益菜单,把预置的增益某挡位设置为负多少db即可,一般增益会设为6db、12db等正选项,负增益不常用,需要调节出来才能使用。需要说明的是,负增益和正增益一样,不能改变传感器的物理特性,只用电子算法来改变画面亮度的技术手段。
遮光的方式
逆光拍摄,如果通过机器的摄制依然无法取得满意的画面质量,那么,必备的一些附件和手段则成为必要,遮光罩是摄像机对光线控制和阻挡的第一道关口,建议我们所有的摄像机都要随时佩戴遮光罩,因为,通过遮光罩可以一定程度内有效地限制逆光的干扰。因为,摄像镜头的工艺设计和镀膜技术虽然可以改善逆光下拍摄的画质,但是,一体化摄像机我们对镜头是别无选择的。
除了遮光罩,我们可以选择专业遮光斗等大型遮光工具,只要不遮挡画面四角,遮光斗越大,对光线尤其是逆光、杂光的遮挡效果越明显,专业的电影电视拍摄都是必备的附件之一。尤其对于大全景、使用大广角的前提下,遮光罩的作用更加不可或缺。
当然,也可以使用原始的方法,用一块黑色反光板或黑色、暗色不反光的物体放置在镜头的上方,也可以起到遮光的作用,就像网球运动员带球帽、我们手搭凉棚望远一个道理,只是为了看得更清晰。
遮挡镜头是为了不让逆光光线进入镜头,也可以同时采用遮挡主体部分光线的办法,降低主体镜头正面的光线干扰,消除或降低逆光的漫反射和衍射现象,从而提高镜头对主体的清晰度。
补光的方法
当拍摄逆光景物,也可以采用对主体正面进行补光的方法进行。其原理就是提高主体逆光面的亮度,从而和逆光的光线环境达到适当的平衡,让曝光面的亮度与背景逆光亮度达到摄像机允许的动态范围之内,这种方式通常用在专业影视拍摄中。
补光的工具,可以选择与逆光光线相同色温的灯光进行与逆光相对照射,打亮主体。也可以使用反光板或泡沫板等白色反光材料进行逆光面的补光,原则还是要尽量真实自然,不做作,别弄巧成拙,一看就是灯光或者补光的效果,那样会适得其反。
逆光补光也可以通过补光的色温与逆光色温的不同,创作独特的画面影调。比如,逆光光源为冷色调,而补光光源为低色温的暖色调,白平衡和曝光以低色温补光为准时,背景的逆光就会因为色温较高而偏冷偏蓝,这个方式大多被MV、艺术片或者特殊情境拍摄时所采用,逆光的气氛光会很好地烘托整个画面的意境。
用景别和后期改善逆光效果
假设我们拍摄逆光场景,而又没有时间和条件进行以上众多调整设置,那么,我们可以用拍摄时候的景别选取与后期视频处理时进行软件调整,也可以一定程度改善由于逆光拍摄造成的画面质量下降、眩光等干扰。
摄像机的镜头都是固定长度的,那么,在变焦过程中,广角端的拾光范围比长焦端要多得多,也就是说,广角段对更容易因逆光而发生吃光干扰,广角端拍摄更要谨慎处理逆光光线直射镜头画面当真,实在无法避免,可以使用中长焦距段,这样,镜筒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遮光罩,可以起到遮挡光线的作用,画面主体的曝光反差增加,眩光也相应降低甚至消失。而逆光形成的漂亮的轮廓线则更加优美动人,可谓熊掌与鱼兼得。
再退一步,视频素材拍摄完成,逆光控制依然不是太理想的话,那之后进行最后一步的挽救,就是用后期非编软件进行调整。最基础的办法就是降低亮度、提高对比度,这样,反差加大以后,黑场景被压缩加大饱和度,高光区域降低,中间调反差鲜明,可以适当改善画面中杂光的比例,当然,也可以调整色调为夸张色彩或单一色调,从而转变整体色温,这样给人的视觉上,会以为创意所为,不是拍摄失误。实在不行,处理成黑白的画面,打上“资料”两字,混淆视听,当然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如果极其重要的画面,必须要处理成较好的效果,那么,就必须动用更高级的合成软件来完成,用多层蒙版和动态跟踪技术进行精确调整,其代价是大量的时间消耗和反复渲染调整。
[责任编辑:郝大鹏]
光线之于电视摄像更加重要。因为电视摄像机的CCD感光元件,对于光比的表现力,也就是动态范围,相对胶片来说要小很多。而自然界的光线千变万化,那么,怎么样控制摄像机,能够在机器允许的最大动态范围内正确曝光,这是每个摄像师必须掌握的技术。
光线有不同的性质,也就有不同的个性,而不同风格的影片,就要用光线的造型作用来表达主题。如果我们是在拍摄电视剧、情景剧之类的故事性影片,那么,我们会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合理的人工补光或布光;要是我们拍摄纪录片、新闻片等时效性很强,可支配的时间与光线无法选择的时候,就需要摄像师具备成熟的复杂光线下的拍摄技巧才行,今天我们仅仅针对逆光光线这一常见的拍摄环境进行分析,看看在逆光下怎么操作摄像机进行拍摄。
关于逆光
所谓逆光,就是光线在镜头的正前方或侧方、上方等角度照射,其特点是光源发光部位直对镜头,应该说,这是很多摄像师最避讳的光线,操作不当就会产生镜头吃光、光晕等现象,造成画面反差降低,质感与层次丢失,甚至因为严重的画质损伤而报废。相反,如果逆光处理得当,其画面的独特效果却又非常漂亮。
逆光可分为自然逆光和人工逆光两种,自然逆光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只能用技术去适应和弥补。而人工的逆光则是在保证画面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地去为创作服务。不管哪种逆光形式,都需要我们在拍摄当中进行严格调整,调整可分为机器调整和光线调整。
手动光圈的运用
逆光下的主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明暗反差很大,在同一个画面中,很难把高光和低光全部展示出来,这是摄像机动态范围较窄的先天不足,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在光比反差较小的环境下拍摄电视画面,就是为了避免过高反差造成无法正确曝光。
虽然摄像机都带有自动曝光功能,但是,在大景别逆光条件下,摄像机会以高光为主的环境光为标准进行自动曝光,这样,假设拍摄的主体是人物,那么,人物的面部会严重曝光不足而发黑甚至没有任何细节。尤其是在运动镜头,如摇移镜头时,逆光光线环境下的人物和环境亮度差距较大的时候,自动光圈会自以为是地反复放大和缩小,造成频繁的明暗变化,这在一个镜头中出现,严格来讲是不允许的,一个镜头画面,保持统一的曝光,也就是光圈,才能让整个画面一体化,不会干扰观众的视觉。
因此,逆光拍摄之前,应该切换到手动曝光模式,如果人物是主体,要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那么,就事先在启动拍摄按键之前,对着人物面部进行测光,方法有两种,一是,让人物面部尽量充满画面,使用自动曝光功能,确定曝光之后,再切换到手动模式,这样,曝光就固定为人物面部为主。当然,可以适当根据环境光线对面部进行曝光修正,此时可参考斑马纹或者外接监视器进行反复查看验证。二是,全部采用手动曝光,综合环境光线和人物面部亮度,手动调节出人物为主体的曝光值,这就需要一定的曝光拍摄经验作保证,如果没有把握,或者不确定最终画面的效果,可以采用曝光包围的方式,同一场景多拍几条,这样后期选择素材的余地就大了很多假设拍摄逆光的风景,如雪景这样亮度极高,而又反差较小的景物,既要保证整体光线的真实性,又要兼顾雪的质感,这就更需要根据拍摄经验来确定手动光圈值,一般来说,把雪面拍摄得白一些,更加纯洁好看,而自动曝光的雪景,则会显得有些发暗、发脏,因为,摄像机是以18%的灰度作为白色的标准,所以,白色要稍微手动修正曝光过度一点,才更加真实。
逆光则可以把一片雪白变为层次丰富、韵律起伏的漂亮画面。
ND滤镜的应用
逆光直射的情况下,通常亮度都比较高,此时,摄像机会缩小光圈以减少进光量,而光圈缩小到最小的时候,曝光依然过度怎么办?和摄影不同,摄像机尽量不要使用快门来改变光亮,(有机会我们再谈快门的作用),而是要使用专业摄像机都具备的ND灰度滤镜来进行减光操作。
ND滤镜其实就是密度不同的灰度镜,它内置于镜头后和CCD感光器前方,它只起到阻挡光线的作用,不会改变光线的色温,仅仅降低光线强度。就像我们在雪地或者阳光强烈的环境下要带墨镜一个道理。
根据机型不同,摄像机的ND滤镜会分成不同的密度档次,高端机型会细分一些。专业级的DV也会有1/4、1/16、1/64等几种常用的密度,其数字含义代表对光线的阻挡能力从关闭ND滤镜到加灰镜后最小的光线通过率,关闭就是指不加任何ND灰镜,这样比较适合光线较暗环境下拍摄,而最高的1/64ND滤镜则意味着光线的通过量是最少的,也是可以应用在逆光强光拍摄之用。如果加了密度最大的ND灰镜还不能正常曝光,那么,就需要额外在镜头外面添加ND灰度镜片进一步降低光线强度。
加了ND滤镜以后,由于进光量减少,光圈则自动会放大,以取得正确的曝光平衡。这也是灰镜的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即使在极其强烈的日光或逆光下,依然可以不必使用小光圈来减少光线,大光圈加灰镜的好处也很明显,那就是能够取得非常美妙的小景深效果,从而把逆光中可能清晰的背景虚化掉,用大光圈的镜头焦外成像代替清晰的杂乱背景,突出了主体,让逆光拍摄的魅力更加充分体现。
至于使用哪一挡ND滤镜适合拍摄逆光,那就要根据现场的光线强度和自己想要的景深效果来决定,光圈的大小显示会随着ND滤镜的切换而实时显示出来。
增益与负增益的应用
改变逆光下主体曝光不足,如果不加滤镜,全部透光也不能曝光充分,那么,在不使用外来补光光源的前提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机器的增益功能进行手动提高机器对暗部的亮度值,应该说,这是一个并不建议采用的方法,只是用于紧急情况和特殊效果要求。
最直接的原因是增益,其实就是摄像机内部处理电路对原始画面进行电子的亮度放大,并不能改变CCD物理感光性能,随着画面亮度被人为增加,其反面的弱点也随之突出,那就是,画面会产生噪声干扰和色块杂质,严重的情况会让画面惨不忍睹。这对于严格的电视拍摄来说,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拍摄的内容和题材具备极大的新闻性、历史价值或者非常重要的取证价值等,这个时候,画面质量反倒其次,真实地拍摄下来才是更主要的。
设置为需要的负增益数值并保存
因此,当逆光拍摄这样的题材时,可以及时切换增益开关,GAIN增益开关下通常会有L/M/H三挡,从低到高代表亮度的低高,我们平时正常拍摄,务必使用最低的或者关闭增益功能来保证画质。而实在需要使用增益,原则是能低就低,因为越高的增益,画质劣化越明显。
通过增益功能拍摄较暗的逆光,如夜晚灯光等环境,在增益打开的同时,光圈相应缩小,意味着延长了画面景深,从而保证更好的画面清晰度范围。
那么,在强烈的逆光下,还有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那就是,通过负增益的方法,压暗画面亮度,降低画面噪声,放大光圈,缩小景深。此方法和ND滤镜配合,可以进一步降低光线的强度。调整方式很简单,可以进入增益菜单,把预置的增益某挡位设置为负多少db即可,一般增益会设为6db、12db等正选项,负增益不常用,需要调节出来才能使用。需要说明的是,负增益和正增益一样,不能改变传感器的物理特性,只用电子算法来改变画面亮度的技术手段。
遮光的方式
逆光拍摄,如果通过机器的摄制依然无法取得满意的画面质量,那么,必备的一些附件和手段则成为必要,遮光罩是摄像机对光线控制和阻挡的第一道关口,建议我们所有的摄像机都要随时佩戴遮光罩,因为,通过遮光罩可以一定程度内有效地限制逆光的干扰。因为,摄像镜头的工艺设计和镀膜技术虽然可以改善逆光下拍摄的画质,但是,一体化摄像机我们对镜头是别无选择的。
除了遮光罩,我们可以选择专业遮光斗等大型遮光工具,只要不遮挡画面四角,遮光斗越大,对光线尤其是逆光、杂光的遮挡效果越明显,专业的电影电视拍摄都是必备的附件之一。尤其对于大全景、使用大广角的前提下,遮光罩的作用更加不可或缺。
当然,也可以使用原始的方法,用一块黑色反光板或黑色、暗色不反光的物体放置在镜头的上方,也可以起到遮光的作用,就像网球运动员带球帽、我们手搭凉棚望远一个道理,只是为了看得更清晰。
遮挡镜头是为了不让逆光光线进入镜头,也可以同时采用遮挡主体部分光线的办法,降低主体镜头正面的光线干扰,消除或降低逆光的漫反射和衍射现象,从而提高镜头对主体的清晰度。
补光的方法
当拍摄逆光景物,也可以采用对主体正面进行补光的方法进行。其原理就是提高主体逆光面的亮度,从而和逆光的光线环境达到适当的平衡,让曝光面的亮度与背景逆光亮度达到摄像机允许的动态范围之内,这种方式通常用在专业影视拍摄中。
补光的工具,可以选择与逆光光线相同色温的灯光进行与逆光相对照射,打亮主体。也可以使用反光板或泡沫板等白色反光材料进行逆光面的补光,原则还是要尽量真实自然,不做作,别弄巧成拙,一看就是灯光或者补光的效果,那样会适得其反。
逆光补光也可以通过补光的色温与逆光色温的不同,创作独特的画面影调。比如,逆光光源为冷色调,而补光光源为低色温的暖色调,白平衡和曝光以低色温补光为准时,背景的逆光就会因为色温较高而偏冷偏蓝,这个方式大多被MV、艺术片或者特殊情境拍摄时所采用,逆光的气氛光会很好地烘托整个画面的意境。
用景别和后期改善逆光效果
假设我们拍摄逆光场景,而又没有时间和条件进行以上众多调整设置,那么,我们可以用拍摄时候的景别选取与后期视频处理时进行软件调整,也可以一定程度改善由于逆光拍摄造成的画面质量下降、眩光等干扰。
摄像机的镜头都是固定长度的,那么,在变焦过程中,广角端的拾光范围比长焦端要多得多,也就是说,广角段对更容易因逆光而发生吃光干扰,广角端拍摄更要谨慎处理逆光光线直射镜头画面当真,实在无法避免,可以使用中长焦距段,这样,镜筒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遮光罩,可以起到遮挡光线的作用,画面主体的曝光反差增加,眩光也相应降低甚至消失。而逆光形成的漂亮的轮廓线则更加优美动人,可谓熊掌与鱼兼得。
再退一步,视频素材拍摄完成,逆光控制依然不是太理想的话,那之后进行最后一步的挽救,就是用后期非编软件进行调整。最基础的办法就是降低亮度、提高对比度,这样,反差加大以后,黑场景被压缩加大饱和度,高光区域降低,中间调反差鲜明,可以适当改善画面中杂光的比例,当然,也可以调整色调为夸张色彩或单一色调,从而转变整体色温,这样给人的视觉上,会以为创意所为,不是拍摄失误。实在不行,处理成黑白的画面,打上“资料”两字,混淆视听,当然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如果极其重要的画面,必须要处理成较好的效果,那么,就必须动用更高级的合成软件来完成,用多层蒙版和动态跟踪技术进行精确调整,其代价是大量的时间消耗和反复渲染调整。
[责任编辑:郝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