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民主与法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来源 :理财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核心内容和根本保证,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鉴于此,我们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要始终把建立健全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放在首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与法治环境。为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教育。
  [关键词]民主 法治 和谐社会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受到国际上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关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千头万绪,最关键的就是始终坚持、完善和发展民主与法治。这是由民主与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这一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
  其一、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上说,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乃是民主与法治。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框架已经确立,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民主与法治国家的行列。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和尊重这一客观事实,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也就抹杀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和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胡锦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特征中,民主与法治是居于首位的。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五个方面比较,是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没有民主法治,就无法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没有民主法治,就无法形成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没有民主法治,人民的积极性就难以发挥,也无法得到保护,营造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状态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没有民主法治,无政府主义就会盛行,各种犯罪活动就可能会猖獗蔓延,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也就难以得到保障。由此可见,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民主法治是起支配和决定作用的,以民主法治为首要特征绝然不谬。
  其二、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上说,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地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八大目标和主要任务,即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提高,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这里,民主与法治赫然排列在目标和主要任务之首。请注意民主法治的目标任务是作为治国方略提出来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目标任务,因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直接关系到其它目标任务能否如愿得以顺利实现。
  民主与法治则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民主和法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两翼,缺一不可。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以社会主义高度民主与法治为理想境界,以追求人民的最大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及社会全面发展为旗帜。如果民主与法治缺位,就会纷争不断,造成社会的最大不谐。因此,反专制,倡民主;弃人治,崇法治,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髓,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因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所在。
  其三、从社会功能上说,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保证。历史上建立在人治基础之上的社会,建立在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基础上的社会,有时也会出现某种和谐的社会状态,但那种和谐是有限度的,是不完整的,是短暂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之上的,应是超越以往阶级和阶层局限的因而也是更加宽泛的;是能够涵盖社会全面进步、人民权益全面实现的因而也是更加完整的;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因而也将是持久的。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其源头不是别的,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及其不断完善和永续发展,才能不断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力,依法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全面的持久的支持,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可见,社会主义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和政治保证。
  法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我国是一个人治积淀深厚的国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人治现象还普遍存在,有时甚至会强势存在。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国家公民法治观念的不断确立和提高,人治观念和作为越来越不受欢迎,越来越呈现出为现代法治社会不相容的态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治取代人治,是国家形态由低级走向高级、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義条件下,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使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社会关系纳入法制轨道,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这就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法治环境和法律保证。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会充满着各种利益的矛盾或冲突,充满着和谐社会的不协音符。只有不断地适时地妥善地消除这些矛盾或冲突,消除这些不协音符,才能保证社会不断地由不和谐状态进入和谐状态。为此,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以便通过对权利、权力、义务、责任和程序的有效合理全面安排,形成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民主与法治程序和规范,确保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有序和谐发展。
  鉴于民主与法治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想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发挥民主与法治的优势,始终把坚持、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作为重中之重抓实抓好。
  其一、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发挥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事实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国情业已出现了重大变化,单纯的计划经济已经成为过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主导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国有、集体、私有和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已经形成,公民思想和观念也随着出现了重大变化。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随着国情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权利结构、政治运行机制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和完善,优化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永葆生机与活力。
  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运行机制和体制,不仅是社会主义国情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回应这种要求,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当前,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一是坚持、完善、发展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等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二是管理民主与监督民主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民主”,是实在的民主,不是虚化的民主;是“人民做主”,不是“为民做主。”我们应当在“人民做主”的选举与协商、管理与监督的具体形式、程序和规范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杜绝选举与协商、管理与监督中存在的一切不民主现象和腐败现象,维护选举与协商、管理与监督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开创社会主义民主的新篇章。实践说明,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通过积极参与管理和监督,有利于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最大权益。因此,把包括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在内的各种民主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把重大决策与管理民主、监督民主结合起来,有利于确保人民意愿得到最充分的反映和表达,有利于确保社会各方面的正当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和满足,不可等闲视之。
  其二、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不坚持这一方略。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后防线,因而,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繁重,越是要增强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越是要重视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和规范各种社会行为。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使要政府的行政权力在法的制约之下行使,防止“权大于法”、权力滥用的行政作为,遏制“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的腐败现象。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以来的实践证明,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首长负责制下产生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利于避免和减少各种违法行政,保障国民、法人的合法权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当看到,目前行政机关的活动离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还存在一些让人闹心的问题,如行政执法中乱立章法、以言代法、以權压法、干扰执法、越权执法、以罚代法、以罚代刑、徇私枉法、贪赃枉法、不履行法定职责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形象,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切实实行依法行政,消除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在全社会倡导树立“去人治,行法治”的观念,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守法的观念,权力必须受到民主与法治制约的观念,尊重并保障公民、法人所享有的民事权利的观念,把依法治国的方略和依法行政的理念落实到各级政府的施政要务中去。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需要司法制度和司法体制的支撑。当前,面对司法环境发生的许多新变化,改革、完善司法体制和司法运行机制势在必行。只有深化改革、完善司法体制和司法运行机制,强化司法监督,才能够有效地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基础。司法体制改革就是以坚持司法公正为目标,消除现有司法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根治司法工作中出现的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现象,逐步形成“权责明确、互相配合、互相制约、高效运行”的体制,为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法制保证。司法体制改革是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举措,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方能达到预期目标。
  其三、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全面推进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对于促使公民知法守法 ,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尊严,营造法治氛围,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特殊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我国十分重视普法教育。迄今为止,普法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问题却也不可忽视。仅从普法效果上看,存在主要问题有:第一、有的地方只讲造大声势不讲实际效果,致使不少法律,人们只知其名称,对具体内容却不甚了了。第二、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普法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行动起来雷声大雨点小,表面文章多实际行动少。第三、有的公民甚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至今尊法守法意识不强,崇人治轻法治,缺乏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自觉性。第四、有的领导或执法部门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执法不公,滥用职权,司法腐败等现象。再从普法教育的内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有的地方将普法目标定位于让人民群众知法守法上,因而侧重人民群众应尽的法律义务教育,比较忽视公民的法律权利教育。第二、有的地方虽然重视了法律条文的教育,但对法律意识、执法观念的培养却相当忽视,对学法用法更是忽视,一致于学用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程度不同地、直接或间接地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造成消极的影响,进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
  普法教育要坚持法律至上原则。不管何方神圣,不管何种作为,都要置身于法律规范之内,这就叫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这就叫法律至上。普法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人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要求全体党员、全体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接受法律的约束。只有坚持法律至上原则,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法律保证。
  当前,普法教育要针对以往存在的问题,立足有于改革和创新精神,围绕着四个“统一”狠下功夫:一是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统一,普法的“法”包括法制和法治两个方面,普法教育两者不可偏废;二是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精神法治观念教育统一,不但要使公民熟悉有关法律的条文,更要使公民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三是法律义务教育与法律权利教育统一,不但要使公民知法守法,履行法律义务,而且公民懂得如何护法和维护自身权益;四是学法与用法统一,使公民不仅学到相关法律知识,确立法治观念,而且能够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参政议政,依法行政。普法教育在具体形式上,要坚决克服那种单纯灌输的教育方法,要结合受教育的不同公民群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到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集中教育与日常宣传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宣传教育相结合,使公民从中受到更多的教益,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民主法治的普遍价值。
其他文献
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在人们生活中得到普及.而作为与人们生活空间、环境息息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而言,怎样更有效的在教育教学当中融入数字化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业也呈现出与日俱进的发展态势,随之而来的金融业投资风险及管理措施也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在金融业中,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为
[摘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基层党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文章论述了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的意义和指导方针,并进行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    党的基层组织在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同时,也强调必须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和介入治疗盆腔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8月吴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盆腔脓肿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腹
[摘要]建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参政党,是各民主党派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下,民主党派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多党合作的需要,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新形势 高素质 参政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重墨阐述,特
随着营销战略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再到顾客导向的深刻转变,企业经营的核心也将经历从产品经营阶段演变到资本经营阶段,再发展到顾客经营阶段的过程,使得顾客资产成为企业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要]国内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软件行业的实际需求。本文阐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以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探讨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软件工程 人才培养 校内实习基地    国内软件产业在过去几年依托传统大学教育和专业化IT培训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软件人才培养规模。但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在结构、质量和数量等方
目的 比较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晋江市医院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60例,随
今年以来,针对全省计划开工的329个“扩内需、保增长”项目,河南省国土资源系统主动服务、周密部署,截至6月底,除83个项目正处于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外,已完成批准用地手续项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