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朔黄铁路简介
朔黄铁路西起山西省神池县神池南站,与神朔铁路相联,东至河北省黄骅市黄骅港口货场。正线总长近600公里,设计为国家I级干线、双线电气化铁路,重载路基,设计年运输能力为近期6800万吨,远期1亿吨。1997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2002年11月1日全线建成,总投资150亿元,是我国目前投资与建设规模最大的一条合资铁路,也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和神华集团“矿、路、港、电、航、油”一体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路网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加快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保证华东、东南沿海地区能源供应、扩大我国煤炭出口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时间定格在2005年9月 29日16时,没有庆典,没有仪式,一列满载4158吨煤炭的长大运煤列车,经过朔黄铁路,缓缓驶向渤海湾的黄骅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河北省副省长付双建、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罗清宇、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元等参加了验收。在伟大祖国即将迎来56岁生日之际,朔黄铁路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委员会的验收,为共和国56年的光辉历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朔黄铁路是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与“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齐名的跨世纪特大工程。
参照国际惯例 创新投资体制
在我国,传统的铁路建设投资者是铁道部,几乎没有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每年的铁路投资为1000亿以上,但近几年铁路的投资额一直徘徊在500~600亿之间,资金缺口很大。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朔黄铁路的投资模式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
朔黄铁路修建之初,在我国《公司法》颁布的背景下,由神华集团公司控股,铁道部、河北省共同参股,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朔黄铁路公司,以与国际接轨的建设模式开始运作。铁道部投入24亿资本金,最终形成总资产150亿元的由神华集团控股的朔黄铁路公司。多元化的投资结构,既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又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朔黄铁路是我国目前投资最大的合资铁路,公司严格贯彻项目法人责任制,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铁路建设、资金筹措、工程实施、运营管理、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制度性安排。参照国际惯例,公司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互相制约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制订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章程》,董事长由神华集团派出,总经理由铁道部派出。优良的股权结构和完善的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实现了责任、权力和利益的高度统一。公司将神华集团的资源优势、铁道部的运营管理优势和铁路沿线地方政府的保障优势有效地融为一体,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铁路企业。
全新的企业体制给公司带来全新的气象。有效的制衡治理结构和高效的运转机制,为把朔黄铁路建设成为跨世纪的精品工程提供了制度保证。董事会以对国家和股东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决策,使建设速度、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达到和谐统一。公司适时对铁路设计布局进行调整,保证了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在设计阶段,公司请专家反复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努力做到既符合建设实际又满足运营需要,既节省资金又确保工程质量。铁路建设开工后,公司董事会坚持把钱花在刀刃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段建设”的方针,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施工方案坚持“三堂会审”、优中选优,对全线重点工程,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各方拧成一股绳,现场研究确定施工方案,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保证了公司决策和执行的优质高效。
朔黄铁路2000年5月18日即开办临管运营,当年实现运输收入超亿元,开创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当年铺通、当年运营、当年组固、当年还贷”的先河。朔黄铁路工程总投资概算188.9亿元,实际投资161.4亿元,节约资金27.5亿元,这在我国铁路建设中是十分罕见的。朔黄铁路工程质量实现了全线创优;219公里获铁道部优质工程奖,87.6公里综合工程获国家最高质量奖“鲁班奖”,239公里获“詹天佑大奖”,1座特大桥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
朔黄模式 铸就企业竞争力
在由建设向运营的转型期,朔黄铁路公司面临着运营机制创新的新课题。公司坚持与世界先进铁路发展对接,在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运作模式上全面创新,走出一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路子。在5年的试运行中,朔黄铁路公司创造了以“网运分离、条块结合、修程分管、管理综合”运管机制为内涵的“朔黄模式”。
“网运分离”的管理模式。在运营机制上,朔黄铁路率先进行“网运分离”的试验。即:行车指挥、运力分配由公司统一掌握,凡形成固定资产的静态设备由分公司管理,线上的移动设备由机辆分公司和引入的多家联合运输单位共同竞争上“线”(朔黄线),择优上“网”(路网),有效地调动各方积极性。新机制催生无尽活力。经过五年的“运营磨合”,安全、快捷、高效,成为这一联合运输体的共同追求。7个联合运输单位,102台机车,在千里朔黄线形成多拉快跑的竞争局面,实现了朔黄铁路公司与联运单位的“多赢”。一期工程开通以来保持了年运量千万吨级的增长,累计完成运量2.5亿吨;联合运输单位运输收入13.6亿元,既盘活了联合运输单位和劳务输入单位的国有资产,又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效,还解决了3800多人的就业。
“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朔黄铁路借鉴国铁和国外的经验,按照“资源共享、设备共用、机构精减、人员减少、财材集中、基础加强”的原则,实施“扁平化”管理。朔黄铁路公司大胆实践、勇于突破,将原先设计的9个段(站),改为具有综合职能的3个分公司,在分公司管理层面按职能“切块”,站区、工队层面的生产作业按专业“分条”,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做到职能不变,任务不减,从根本上解决了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的现象。按照“大集团”与“大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实行分公司制后,公司、分公司仅配备了37名中层管理干部,承担了原设计方案中157名处级干部的任务,6451名员工取代了1.8万人的定额,每公里7.2人,接近意大利每公里7人和法国每公里5.5人的水平。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条块结合”模式显示了精干高效的优势。
“管理综合”的管理模式。在物资和财务管理上,进行“管理综合”模式的探索,采取“高度集中、一贯到底”的原则。分公司均不设物资、财务部门,公司仅在两地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和物资供应中心,作为公司派出机构,集中管理分散资金,统一调配材料和物资,管财、管物人员大大减少,又可使分公司和站、队集中精力抓好生产运输。
“朔黄模式” 已报送国家有关部委,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由中国工程院刘友梅、钱清泉等4名院士及国家发改委、铁道科学院、北京交大、西南交大、中南交大、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和北京铁路局的专家对《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建设管理模式》进行了成果审定。现场考察了朔黄铁路的运行管理设施,最后形成了鉴定意见:该成果提出的朔黄重载铁路建设与运营系统工程技术及各项创新技术具有首创性、通用性与可移植性,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对合资铁路运营及国铁改革具有指导性,并对我国铁路投融资模式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该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重载铁路盐渍土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和谐朔黄 实现可持续发展
朔黄公司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非常注重环保、和谐及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朔黄铁路公司以建设“绿色、高效、数字化”铁路为目标,致力于建立“朔黄经济带”,拉动沿线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能源运输与环境和谐发展、公司与社会共同成长”的能源通道,创建和谐朔黄,实现可持续发展。2006年6月2日,经国家版权局批准朔黄铁路公司正式获得“企业办公自动化EOA系统”两项国家软件著作权(软著登字第053499号),(软著登字第053500号)。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公司建设“数字化铁路”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2006年6月9日,公司又荣获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国家环境保护最高奖项——“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成为我国当前唯一一条入选该项荣誉的国内干线铁路,标志着公司在构建“绿色能源通道”上又迈上新台阶。为我国铁路环境建设做出了新的探索。
实施“科技强路”战略。对朔黄铁路进行全方位技术提升改造。针对重载列车对钢轨损伤日益严重、行车安全存在隐患的情况,公司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投资4.28亿元换铺长大无缝钢轨,彻底解决钢轨伤损严重和接头难以养护的问题,全面提高线路承载能力和煤炭运输能力。投资4.3亿元对全线实施自动闭塞工程改造,为全线装备“千里眼”,行车密度由原来20分钟一列缩短为每8分钟一列,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运输效能。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实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目标,公司提出利用计算机仿真设备,制作列车驾驶、调度指挥、车站值班操作模拟系统,对员工进行联合培训考核。实施电力调度远动系统,在全线变电所无人值班的情况下,公司电力调度员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实现电路的自动闭合、信号采集、技术参数调整和数据测量,大大提高了供电效率。通过实施科技强路战略,目前朔黄铁路运能提前6年达到了2010年的远期设计能力,为缓解国家能源和运输的“瓶颈”制约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构建绿色能源通道。构建能源运输与环境和谐发展、公司与社会共同成长的绿色能源通道。公司本着对国家、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铁路建设中,采取路堤植被防护、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复耕还田和沿线造地工程,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有效保护,以造福于沿线人民和社会。公司出资购买了300多条毗临隧道的荒沟使用权,把多达六七百万立方的隧道土石弃碴填进荒沟造成平地交给当地老百姓。在平原地区先移“熟土”再取深层土筑路,最后把“熟土”复耕还田。朔黄沿线共造地6229亩,占总征地面积的14.5%。几年来公司共投资9787万元用于沿线的环境保护工作,沿线种植了1430万株树木。在员工较集中的车站均修建了污水处理厂,使千里朔黄线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验收时一致认为,朔黄铁路的环保工作走在了全国铁路建设的前列。
打造“朔黄绿色经济带”。在全面完成国家西煤东运任务的同时,公司致力于拉动沿线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修改原设计方案,增加投资3亿元,使铁路绕行到革命圣地西柏坡附近,带动了平山县的经济发展。在徐向前元帅的家乡——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朔黄铁路公司修建了煤炭运送平台。公司制订了“增加进口、扩大出口”的发展战略,在山西境内支持修建了4个煤台及发煤专用线,扩大当地的煤炭销售。在河北省境内,铁路所经过的10个县(市)都修建了煤厂,设立煤炭销售网点,修建电厂专用线,支持西柏坡电厂、定州电厂、黄骅电厂及筹备中的沧州电厂、肃宁电厂建设,既满足沿线地区部分生产和生活用煤,又拉动了沿线经济。在千里铁路沿线打造“朔黄经济带”。
朔黄铁路在全线实现双线电气化自动闭塞后,其运能将达到1.6亿吨,提前6年达到2010年的设计能力。在不远的将来,朔黄铁路公司的黄万铁路与其控股的黄大铁路,将与其它铁路一起,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连接起来,一个新的环渤海大通道即将沟通,对环渤海经济的崛起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朔黄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列入其中,充分体现了朔黄铁路在国家能源运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朔黄铁路西起山西省神池县神池南站,与神朔铁路相联,东至河北省黄骅市黄骅港口货场。正线总长近600公里,设计为国家I级干线、双线电气化铁路,重载路基,设计年运输能力为近期6800万吨,远期1亿吨。1997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2002年11月1日全线建成,总投资150亿元,是我国目前投资与建设规模最大的一条合资铁路,也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和神华集团“矿、路、港、电、航、油”一体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路网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加快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保证华东、东南沿海地区能源供应、扩大我国煤炭出口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时间定格在2005年9月 29日16时,没有庆典,没有仪式,一列满载4158吨煤炭的长大运煤列车,经过朔黄铁路,缓缓驶向渤海湾的黄骅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河北省副省长付双建、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罗清宇、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元等参加了验收。在伟大祖国即将迎来56岁生日之际,朔黄铁路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委员会的验收,为共和国56年的光辉历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朔黄铁路是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与“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齐名的跨世纪特大工程。
参照国际惯例 创新投资体制
在我国,传统的铁路建设投资者是铁道部,几乎没有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每年的铁路投资为1000亿以上,但近几年铁路的投资额一直徘徊在500~600亿之间,资金缺口很大。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朔黄铁路的投资模式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
朔黄铁路修建之初,在我国《公司法》颁布的背景下,由神华集团公司控股,铁道部、河北省共同参股,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朔黄铁路公司,以与国际接轨的建设模式开始运作。铁道部投入24亿资本金,最终形成总资产150亿元的由神华集团控股的朔黄铁路公司。多元化的投资结构,既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又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朔黄铁路是我国目前投资最大的合资铁路,公司严格贯彻项目法人责任制,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铁路建设、资金筹措、工程实施、运营管理、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制度性安排。参照国际惯例,公司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互相制约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制订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章程》,董事长由神华集团派出,总经理由铁道部派出。优良的股权结构和完善的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实现了责任、权力和利益的高度统一。公司将神华集团的资源优势、铁道部的运营管理优势和铁路沿线地方政府的保障优势有效地融为一体,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铁路企业。
全新的企业体制给公司带来全新的气象。有效的制衡治理结构和高效的运转机制,为把朔黄铁路建设成为跨世纪的精品工程提供了制度保证。董事会以对国家和股东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决策,使建设速度、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达到和谐统一。公司适时对铁路设计布局进行调整,保证了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在设计阶段,公司请专家反复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努力做到既符合建设实际又满足运营需要,既节省资金又确保工程质量。铁路建设开工后,公司董事会坚持把钱花在刀刃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段建设”的方针,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施工方案坚持“三堂会审”、优中选优,对全线重点工程,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各方拧成一股绳,现场研究确定施工方案,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保证了公司决策和执行的优质高效。
朔黄铁路2000年5月18日即开办临管运营,当年实现运输收入超亿元,开创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当年铺通、当年运营、当年组固、当年还贷”的先河。朔黄铁路工程总投资概算188.9亿元,实际投资161.4亿元,节约资金27.5亿元,这在我国铁路建设中是十分罕见的。朔黄铁路工程质量实现了全线创优;219公里获铁道部优质工程奖,87.6公里综合工程获国家最高质量奖“鲁班奖”,239公里获“詹天佑大奖”,1座特大桥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
朔黄模式 铸就企业竞争力
在由建设向运营的转型期,朔黄铁路公司面临着运营机制创新的新课题。公司坚持与世界先进铁路发展对接,在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运作模式上全面创新,走出一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路子。在5年的试运行中,朔黄铁路公司创造了以“网运分离、条块结合、修程分管、管理综合”运管机制为内涵的“朔黄模式”。
“网运分离”的管理模式。在运营机制上,朔黄铁路率先进行“网运分离”的试验。即:行车指挥、运力分配由公司统一掌握,凡形成固定资产的静态设备由分公司管理,线上的移动设备由机辆分公司和引入的多家联合运输单位共同竞争上“线”(朔黄线),择优上“网”(路网),有效地调动各方积极性。新机制催生无尽活力。经过五年的“运营磨合”,安全、快捷、高效,成为这一联合运输体的共同追求。7个联合运输单位,102台机车,在千里朔黄线形成多拉快跑的竞争局面,实现了朔黄铁路公司与联运单位的“多赢”。一期工程开通以来保持了年运量千万吨级的增长,累计完成运量2.5亿吨;联合运输单位运输收入13.6亿元,既盘活了联合运输单位和劳务输入单位的国有资产,又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效,还解决了3800多人的就业。
“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朔黄铁路借鉴国铁和国外的经验,按照“资源共享、设备共用、机构精减、人员减少、财材集中、基础加强”的原则,实施“扁平化”管理。朔黄铁路公司大胆实践、勇于突破,将原先设计的9个段(站),改为具有综合职能的3个分公司,在分公司管理层面按职能“切块”,站区、工队层面的生产作业按专业“分条”,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做到职能不变,任务不减,从根本上解决了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的现象。按照“大集团”与“大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实行分公司制后,公司、分公司仅配备了37名中层管理干部,承担了原设计方案中157名处级干部的任务,6451名员工取代了1.8万人的定额,每公里7.2人,接近意大利每公里7人和法国每公里5.5人的水平。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条块结合”模式显示了精干高效的优势。
“管理综合”的管理模式。在物资和财务管理上,进行“管理综合”模式的探索,采取“高度集中、一贯到底”的原则。分公司均不设物资、财务部门,公司仅在两地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和物资供应中心,作为公司派出机构,集中管理分散资金,统一调配材料和物资,管财、管物人员大大减少,又可使分公司和站、队集中精力抓好生产运输。
“朔黄模式” 已报送国家有关部委,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由中国工程院刘友梅、钱清泉等4名院士及国家发改委、铁道科学院、北京交大、西南交大、中南交大、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和北京铁路局的专家对《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建设管理模式》进行了成果审定。现场考察了朔黄铁路的运行管理设施,最后形成了鉴定意见:该成果提出的朔黄重载铁路建设与运营系统工程技术及各项创新技术具有首创性、通用性与可移植性,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对合资铁路运营及国铁改革具有指导性,并对我国铁路投融资模式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该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重载铁路盐渍土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和谐朔黄 实现可持续发展
朔黄公司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非常注重环保、和谐及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朔黄铁路公司以建设“绿色、高效、数字化”铁路为目标,致力于建立“朔黄经济带”,拉动沿线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能源运输与环境和谐发展、公司与社会共同成长”的能源通道,创建和谐朔黄,实现可持续发展。2006年6月2日,经国家版权局批准朔黄铁路公司正式获得“企业办公自动化EOA系统”两项国家软件著作权(软著登字第053499号),(软著登字第053500号)。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公司建设“数字化铁路”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2006年6月9日,公司又荣获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国家环境保护最高奖项——“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成为我国当前唯一一条入选该项荣誉的国内干线铁路,标志着公司在构建“绿色能源通道”上又迈上新台阶。为我国铁路环境建设做出了新的探索。
实施“科技强路”战略。对朔黄铁路进行全方位技术提升改造。针对重载列车对钢轨损伤日益严重、行车安全存在隐患的情况,公司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投资4.28亿元换铺长大无缝钢轨,彻底解决钢轨伤损严重和接头难以养护的问题,全面提高线路承载能力和煤炭运输能力。投资4.3亿元对全线实施自动闭塞工程改造,为全线装备“千里眼”,行车密度由原来20分钟一列缩短为每8分钟一列,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运输效能。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实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目标,公司提出利用计算机仿真设备,制作列车驾驶、调度指挥、车站值班操作模拟系统,对员工进行联合培训考核。实施电力调度远动系统,在全线变电所无人值班的情况下,公司电力调度员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实现电路的自动闭合、信号采集、技术参数调整和数据测量,大大提高了供电效率。通过实施科技强路战略,目前朔黄铁路运能提前6年达到了2010年的远期设计能力,为缓解国家能源和运输的“瓶颈”制约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构建绿色能源通道。构建能源运输与环境和谐发展、公司与社会共同成长的绿色能源通道。公司本着对国家、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铁路建设中,采取路堤植被防护、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复耕还田和沿线造地工程,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有效保护,以造福于沿线人民和社会。公司出资购买了300多条毗临隧道的荒沟使用权,把多达六七百万立方的隧道土石弃碴填进荒沟造成平地交给当地老百姓。在平原地区先移“熟土”再取深层土筑路,最后把“熟土”复耕还田。朔黄沿线共造地6229亩,占总征地面积的14.5%。几年来公司共投资9787万元用于沿线的环境保护工作,沿线种植了1430万株树木。在员工较集中的车站均修建了污水处理厂,使千里朔黄线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验收时一致认为,朔黄铁路的环保工作走在了全国铁路建设的前列。
打造“朔黄绿色经济带”。在全面完成国家西煤东运任务的同时,公司致力于拉动沿线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修改原设计方案,增加投资3亿元,使铁路绕行到革命圣地西柏坡附近,带动了平山县的经济发展。在徐向前元帅的家乡——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朔黄铁路公司修建了煤炭运送平台。公司制订了“增加进口、扩大出口”的发展战略,在山西境内支持修建了4个煤台及发煤专用线,扩大当地的煤炭销售。在河北省境内,铁路所经过的10个县(市)都修建了煤厂,设立煤炭销售网点,修建电厂专用线,支持西柏坡电厂、定州电厂、黄骅电厂及筹备中的沧州电厂、肃宁电厂建设,既满足沿线地区部分生产和生活用煤,又拉动了沿线经济。在千里铁路沿线打造“朔黄经济带”。
朔黄铁路在全线实现双线电气化自动闭塞后,其运能将达到1.6亿吨,提前6年达到2010年的设计能力。在不远的将来,朔黄铁路公司的黄万铁路与其控股的黄大铁路,将与其它铁路一起,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连接起来,一个新的环渤海大通道即将沟通,对环渤海经济的崛起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朔黄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列入其中,充分体现了朔黄铁路在国家能源运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