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人的种族优越感在央格鲁――撒克逊白人文化中由来已久,深深扎根在美国白人的骨子里,下意识地影响着他们对异族他国的看法和态度。除文化优越感外,美国人还有一种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优越感。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利用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各种文化载体在战后西欧发动了一系列公开或秘密的文化活动,在西欧摆下了一桌文化大餐。
关键词:美国;优越感;好莱坞文化帝国主义;西欧
战后,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美国称霸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美国还是一个传统的意识形态大国,意识形态是战后美国霸权野心膨胀的思想基础。战后,欧洲的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势力依然十分强大。美国在战后发动的文化冷战不单单是针对共产主义国家,还针对西欧土生土长的民族主义、中立主义和共产主义。而美国的霸权并不总是表现为赤裸裸的武力征服,更多地则表现为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取向来打造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世界新秩序,通过“软着陆”,即通过传播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文化渗透,输出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实现美国对战后世界的绝对领导。
一、美国白人的优越感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国度,但美国白人的种族优越感或称为种族主义在美国央格鲁――撒克逊白人文化中由来已久,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观念,深深扎根在美国白人的骨子里,下意识地影响着他们对异族他国的看法和态度。虽然美国白人的种族优越感不像希特勒的种族理论那样被赤裸裸地公开宣扬,但却存在于美国主流社会的潜意识中。美国学者阿尔森在《美国方式》一书中曾这样指出:“(到美国访问的)外国访问者常常发现,美国人总的来说是以恩赐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有点像对待经历有限、或许智商低下的孩子。”① 阿尔森在此所谓的“美国人”显然是指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的美国白人。这种体现在白人身上的“优越感”已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在他们与异国人打交道时,会自然不自然地流露出来。
除了文化优越感外,美国人还有一种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优越感。美国人自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与旧大陆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物产丰富,远离战乱,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民主,享有最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机遇,又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屏障予以保障。他们确信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拥有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和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美国人还认为,美国所创立的三权分立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最能保障人的自由、民主权利。因此,这种制度具有普世价值,应为世界各国所仿效。而“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则负有“使命”和“责任”向全世界传播和推广这种制度,因为“美国人……一直确信,未来是他们的,民主制度将传遍全球”。② 在美国主流社会的眼里,就连同宗同族的欧洲人他们也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历史上的欧洲战乱频仍,欧洲人的智慧、创造力和天才早已枯竭,战后世界文明的中心已从大西洋东岸转移到了西岸,美国人负有将西方文明发扬光大的使命。美国人不仅始终相信自己的社会制度是值得各国模仿的,而且始终相信,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良好的劳资关系为基础的美国生产模式也是世界上最棒的。因此,美国有必要向其他国家展示、证明、传播美国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意识,将美国的制度模式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其中也包括西欧国家。
二、好莱坞文化帝国主义
战后初期,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之外,显然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打算。战后西欧许多国家除了存在共产主义这种最大的“非美因素”外,还存在着社会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和激进主义等势力。如何铲除这些因素,实现西欧文化和价值观念美国化,同样也是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的重要诱因。因此,马歇尔计划是一个包含诸多战略意图的大谋略。在对西欧国家提供援助的同时,美国也将自己的文化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夹带到了这些国家。通过文化渗透,实现了西欧文化的美国化,为美国全面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众所周知,战后的德国被盟国分区占领,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分裂。这种分裂造成的文化差异也是实实在在的。美国文化伴随着美国援助迅速登陆欧洲大陆。战后不久,代表美国文明及其传媒文化的东西在西部德国伸手可及,俯拾即是。可口可乐、爵士摇滚音乐、驼牌香烟、尼龙制品等都成为新大陆登陆欧洲的象征。德国人,尤其是德国年轻人更是爱不释手,趋之若鹜。随着马歇尔计划在西欧的实施,美国文化更是向西部德国铺天盖地涌来。其结果是德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这种冲击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以致以美国产品为标志的美国文化在今天的德国西部仍大有市场。
在法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其中,好莱坞电影和可口可乐是对法国文化产生最大冲击的、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外来文化入侵者。在马歇尔计划启动之后,在法国食品和煤炭这些生活必需品极为短缺的那段岁月里,好莱坞电影和可口可乐这两种非生活必需品也随着美国援助物资而登陆法国。法国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用捉襟见肘的美元进口这些本不需要的生活奢侈品。当然,美国这样做并不是没有动机的。美国电影协会(MPA)和可口可乐公司很清楚,这两种物品不仅象征着美国优越的生活方式和富足,而且还是对付欧洲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工具,其政治和文化意义远远超过挣上几百万美元。
在对付欧洲共产主义和欧洲民族主义方面,在文化渗透方面,好莱坞可谓是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然,好莱坞之所以强调自己进军欧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重新夺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影在欧洲电影市场曾经的支配地位。而华盛顿政客们之所以支持好莱坞电影进军欧洲市场,则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1)加快信息的流动。好莱坞拍摄的许多短片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特别是一些关于欧洲复兴进展状况和美国民意对马歇尔计划影响的宣传短片,更是如此。这些信息不仅是美国在欧洲人员所需要的,也对影响欧洲民意起到了导向作用。(2)将美国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输往西欧,实现西欧文化美国化。(3)增强西欧国家的反共力量,对抗欧洲的反美情绪。 出于上述原因,华盛顿压力集团提出,与美国订立一个电影协定是法国取得美国援助的前提条件。根据《法美电影协定》,单在1947年上半年,就有大约340部美国电影登陆法国,而同期只有40部法国国产电影在法国影院上映。马歇尔计划启动后,“好莱坞文化帝国主义”③ 对法国电影业的冲击势不可挡。从1948年开始,法国电影每年仅占本国电影市场的31%,而美国则有超过300部电影在法国各影院上映。由此,美国电影公司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将超过50%的利润据为己有。由于美国电影对法国电影的冲击,法国财政部不得不照会美国驻法大使,呼吁美国重视法国电影业所处的困境。当时,法国每年的电影产量只有20到25部。由于美国电影不仅租金低,而且受法国年轻人的青睐,法国各大影院竞相购买美国电影的播映权。结果导致法国80%的电影工作人员和演员处于失业状态。鉴于这种情况,法国议会不得不要求与美国就电影市场份额进行重新谈判。谈判的结果是,美国电影协会最终同意将每年输往法国的电影减至145部。④
美国文化帝国主义者不仅从法国拿走了大量美元、金条,而且好莱坞电影对法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整个马歇尔计划执行期间,美国向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国家输出的作品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反共、反苏的;第二类是宣传美国社会制度优越性的;第三类是宣传色情和暴力的。这些大片不仅在反共、反民族主义和对抗法国国内的反美情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法国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1948年4月,法国《人文杂志》曾撰文指出,美国电影不仅“毒害了法国青年的心灵”,而且“有悖于所谓西方文明的形象”。⑤ 法国《人文杂志》的批评是有依据的。到马歇尔计划宣布结束时,美国在法国上映的所有电影中,只有31部适合青少年观看。⑥ 为此,法国共产党对美国的文化糟粕也进行了猛烈抨击。
在文化渗透方面,作为美国文明代名词之一的可口可乐也不甘示弱。这种产品通过大量宣传而进入西欧千家万户,张扬的是美国高消费文化,象征着美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的巨大成就。正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在政治上极其反共的詹姆斯·法利所说,美国输往欧洲的“每一瓶可口可乐,都装满了美国资本主义的精华”。⑦
除了好莱坞电影和可口可乐外,在西欧还有一种美国泊来品——香烟。战后,西欧香烟奇缺。有一段时期,德国曾以此替代流通货币,足见其在欧洲市场之珍贵和价格之昂贵。在马歇尔计划执行期间,法国人在美元极其短缺的情况下被迫从美国购买香烟,先是用美元,后来又动用对应基金。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香烟之害甚于好莱坞大片和可口可乐。它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导致西欧国家美元和黄金大量流失。由于美国香烟充斥法国市场,还由于法国不法商人从黑市大量套购美国香烟,据法国财政部估计,法国每年单此一项就损失法郎600亿。⑧ 这也为法国共产党攻击法国政府提供了口实。而经济合作署的行为又进一步加剧了法国的困境。1948年,经济合作署将法国用于从美国进口烟草的基金从50万美元提高到192万多美元。马歇尔计划的设计者们很清楚,美国国会中的南方议员之所以希望援助资金用在烟草上,目的是减轻他们家乡各州的过剩烟草。但他们的理由却荒唐之极。他们声称,美国香烟不仅价廉物美,反映了美国的消费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而且“让西欧国家购买美国烟草,有利于提高欧洲工人阶级的士气”。⑨
结 语
总之,文化霸权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美国将其包括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在内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创造了条件。在马歇尔计划执行前后,美国以援助为契机,利用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各种文化载体在西欧发动了一系列公开或秘密的活动,包括文化炒作,其目的就是将经济援助和文化渗透结合起来,围剿西欧各国的左派,对抗西欧的民族主义和反美情绪,拉拢选民群,在西欧建立符合美国意志的亲美政权。不管是美国输往西欧的电影、可口可乐、香烟、咖啡、巧克力糖,还是在西欧摆下的政治文化大餐,其实际意义都远远超出其经济、政治范畴。
[注释]
① [美]阿尔森:“怎样了解美国人”,《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2年第6期,第19页。
② [美]弗雷德里克·西格尔:《多难的历程: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美国政治生活史》,刘绪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9页。
③ Irwin M. Wal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Postwar France, 1945-195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113.
④ Irwin M. Wal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Postwar France, 1945-1954, p.117.
⑤ France, L’Humanite’, April 20, 1948.
⑥ Irwin M. Wal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Postwar France, 1945-1954, p.120.
⑦ Richard Kuisel, “Coca-Cola au pays des buveurs de vin,” L’Histoire, 94, 1986, p.22.
⑧ Irwin M. Wal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Postwar France, 1945-1954, p.114.
⑨ Irwin M. Wal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Postwar France, 1945-1954, p.114.
关键词:美国;优越感;好莱坞文化帝国主义;西欧
战后,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美国称霸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美国还是一个传统的意识形态大国,意识形态是战后美国霸权野心膨胀的思想基础。战后,欧洲的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势力依然十分强大。美国在战后发动的文化冷战不单单是针对共产主义国家,还针对西欧土生土长的民族主义、中立主义和共产主义。而美国的霸权并不总是表现为赤裸裸的武力征服,更多地则表现为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取向来打造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世界新秩序,通过“软着陆”,即通过传播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文化渗透,输出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实现美国对战后世界的绝对领导。
一、美国白人的优越感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国度,但美国白人的种族优越感或称为种族主义在美国央格鲁――撒克逊白人文化中由来已久,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观念,深深扎根在美国白人的骨子里,下意识地影响着他们对异族他国的看法和态度。虽然美国白人的种族优越感不像希特勒的种族理论那样被赤裸裸地公开宣扬,但却存在于美国主流社会的潜意识中。美国学者阿尔森在《美国方式》一书中曾这样指出:“(到美国访问的)外国访问者常常发现,美国人总的来说是以恩赐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有点像对待经历有限、或许智商低下的孩子。”① 阿尔森在此所谓的“美国人”显然是指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的美国白人。这种体现在白人身上的“优越感”已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在他们与异国人打交道时,会自然不自然地流露出来。
除了文化优越感外,美国人还有一种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优越感。美国人自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与旧大陆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物产丰富,远离战乱,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民主,享有最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机遇,又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屏障予以保障。他们确信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拥有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和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美国人还认为,美国所创立的三权分立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最能保障人的自由、民主权利。因此,这种制度具有普世价值,应为世界各国所仿效。而“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则负有“使命”和“责任”向全世界传播和推广这种制度,因为“美国人……一直确信,未来是他们的,民主制度将传遍全球”。② 在美国主流社会的眼里,就连同宗同族的欧洲人他们也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历史上的欧洲战乱频仍,欧洲人的智慧、创造力和天才早已枯竭,战后世界文明的中心已从大西洋东岸转移到了西岸,美国人负有将西方文明发扬光大的使命。美国人不仅始终相信自己的社会制度是值得各国模仿的,而且始终相信,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良好的劳资关系为基础的美国生产模式也是世界上最棒的。因此,美国有必要向其他国家展示、证明、传播美国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意识,将美国的制度模式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其中也包括西欧国家。
二、好莱坞文化帝国主义
战后初期,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之外,显然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打算。战后西欧许多国家除了存在共产主义这种最大的“非美因素”外,还存在着社会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和激进主义等势力。如何铲除这些因素,实现西欧文化和价值观念美国化,同样也是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的重要诱因。因此,马歇尔计划是一个包含诸多战略意图的大谋略。在对西欧国家提供援助的同时,美国也将自己的文化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夹带到了这些国家。通过文化渗透,实现了西欧文化的美国化,为美国全面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众所周知,战后的德国被盟国分区占领,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分裂。这种分裂造成的文化差异也是实实在在的。美国文化伴随着美国援助迅速登陆欧洲大陆。战后不久,代表美国文明及其传媒文化的东西在西部德国伸手可及,俯拾即是。可口可乐、爵士摇滚音乐、驼牌香烟、尼龙制品等都成为新大陆登陆欧洲的象征。德国人,尤其是德国年轻人更是爱不释手,趋之若鹜。随着马歇尔计划在西欧的实施,美国文化更是向西部德国铺天盖地涌来。其结果是德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这种冲击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以致以美国产品为标志的美国文化在今天的德国西部仍大有市场。
在法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其中,好莱坞电影和可口可乐是对法国文化产生最大冲击的、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外来文化入侵者。在马歇尔计划启动之后,在法国食品和煤炭这些生活必需品极为短缺的那段岁月里,好莱坞电影和可口可乐这两种非生活必需品也随着美国援助物资而登陆法国。法国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用捉襟见肘的美元进口这些本不需要的生活奢侈品。当然,美国这样做并不是没有动机的。美国电影协会(MPA)和可口可乐公司很清楚,这两种物品不仅象征着美国优越的生活方式和富足,而且还是对付欧洲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工具,其政治和文化意义远远超过挣上几百万美元。
在对付欧洲共产主义和欧洲民族主义方面,在文化渗透方面,好莱坞可谓是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然,好莱坞之所以强调自己进军欧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重新夺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影在欧洲电影市场曾经的支配地位。而华盛顿政客们之所以支持好莱坞电影进军欧洲市场,则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1)加快信息的流动。好莱坞拍摄的许多短片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特别是一些关于欧洲复兴进展状况和美国民意对马歇尔计划影响的宣传短片,更是如此。这些信息不仅是美国在欧洲人员所需要的,也对影响欧洲民意起到了导向作用。(2)将美国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输往西欧,实现西欧文化美国化。(3)增强西欧国家的反共力量,对抗欧洲的反美情绪。 出于上述原因,华盛顿压力集团提出,与美国订立一个电影协定是法国取得美国援助的前提条件。根据《法美电影协定》,单在1947年上半年,就有大约340部美国电影登陆法国,而同期只有40部法国国产电影在法国影院上映。马歇尔计划启动后,“好莱坞文化帝国主义”③ 对法国电影业的冲击势不可挡。从1948年开始,法国电影每年仅占本国电影市场的31%,而美国则有超过300部电影在法国各影院上映。由此,美国电影公司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将超过50%的利润据为己有。由于美国电影对法国电影的冲击,法国财政部不得不照会美国驻法大使,呼吁美国重视法国电影业所处的困境。当时,法国每年的电影产量只有20到25部。由于美国电影不仅租金低,而且受法国年轻人的青睐,法国各大影院竞相购买美国电影的播映权。结果导致法国80%的电影工作人员和演员处于失业状态。鉴于这种情况,法国议会不得不要求与美国就电影市场份额进行重新谈判。谈判的结果是,美国电影协会最终同意将每年输往法国的电影减至145部。④
美国文化帝国主义者不仅从法国拿走了大量美元、金条,而且好莱坞电影对法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整个马歇尔计划执行期间,美国向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国家输出的作品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反共、反苏的;第二类是宣传美国社会制度优越性的;第三类是宣传色情和暴力的。这些大片不仅在反共、反民族主义和对抗法国国内的反美情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法国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1948年4月,法国《人文杂志》曾撰文指出,美国电影不仅“毒害了法国青年的心灵”,而且“有悖于所谓西方文明的形象”。⑤ 法国《人文杂志》的批评是有依据的。到马歇尔计划宣布结束时,美国在法国上映的所有电影中,只有31部适合青少年观看。⑥ 为此,法国共产党对美国的文化糟粕也进行了猛烈抨击。
在文化渗透方面,作为美国文明代名词之一的可口可乐也不甘示弱。这种产品通过大量宣传而进入西欧千家万户,张扬的是美国高消费文化,象征着美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的巨大成就。正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在政治上极其反共的詹姆斯·法利所说,美国输往欧洲的“每一瓶可口可乐,都装满了美国资本主义的精华”。⑦
除了好莱坞电影和可口可乐外,在西欧还有一种美国泊来品——香烟。战后,西欧香烟奇缺。有一段时期,德国曾以此替代流通货币,足见其在欧洲市场之珍贵和价格之昂贵。在马歇尔计划执行期间,法国人在美元极其短缺的情况下被迫从美国购买香烟,先是用美元,后来又动用对应基金。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香烟之害甚于好莱坞大片和可口可乐。它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导致西欧国家美元和黄金大量流失。由于美国香烟充斥法国市场,还由于法国不法商人从黑市大量套购美国香烟,据法国财政部估计,法国每年单此一项就损失法郎600亿。⑧ 这也为法国共产党攻击法国政府提供了口实。而经济合作署的行为又进一步加剧了法国的困境。1948年,经济合作署将法国用于从美国进口烟草的基金从50万美元提高到192万多美元。马歇尔计划的设计者们很清楚,美国国会中的南方议员之所以希望援助资金用在烟草上,目的是减轻他们家乡各州的过剩烟草。但他们的理由却荒唐之极。他们声称,美国香烟不仅价廉物美,反映了美国的消费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而且“让西欧国家购买美国烟草,有利于提高欧洲工人阶级的士气”。⑨
结 语
总之,文化霸权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美国将其包括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在内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创造了条件。在马歇尔计划执行前后,美国以援助为契机,利用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各种文化载体在西欧发动了一系列公开或秘密的活动,包括文化炒作,其目的就是将经济援助和文化渗透结合起来,围剿西欧各国的左派,对抗西欧的民族主义和反美情绪,拉拢选民群,在西欧建立符合美国意志的亲美政权。不管是美国输往西欧的电影、可口可乐、香烟、咖啡、巧克力糖,还是在西欧摆下的政治文化大餐,其实际意义都远远超出其经济、政治范畴。
[注释]
① [美]阿尔森:“怎样了解美国人”,《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2年第6期,第19页。
② [美]弗雷德里克·西格尔:《多难的历程: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美国政治生活史》,刘绪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9页。
③ Irwin M. Wal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Postwar France, 1945-195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113.
④ Irwin M. Wal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Postwar France, 1945-1954, p.117.
⑤ France, L’Humanite’, April 20, 1948.
⑥ Irwin M. Wal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Postwar France, 1945-1954, p.120.
⑦ Richard Kuisel, “Coca-Cola au pays des buveurs de vin,” L’Histoire, 94, 1986, p.22.
⑧ Irwin M. Wal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Postwar France, 1945-1954, p.114.
⑨ Irwin M. Wal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Postwar France, 1945-1954, p.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