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想要判断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和别人展开交流,大致上可以分成两个步骤:贴近和对视。当然,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方的评价会随时改变,这就需要不断关注对方在交流过程中的各种微反应才能确定。
首先人际间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会通过身体间的距离来体现。
这种有趣的现象,与野生动物的领地意识非常相似,对于自己能接受的人,就会允许他(她)靠近,而对于厌恶的人,则似乎会感受到潜在的风险,尽可能将彼此之间的身体距离控制在一个安全范围以外。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的研究,人和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会代表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霍尔博士定义的是3.6~7.5米。当然,街头陌生人会和你擦肩而过,并非因为在意识中认可别人的闯入,只是这种情境通常不会引起人的在意而已。
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如办公、开会以及常规对话等,比较适宜的距离,霍尔博士定义的是1.2~3.5米。这是对话的起点。
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这个距离是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时常见的距离,霍尔博士定义的是45厘米到1.2米之间。稳定处于这个距离范围进行对话,说明对话一定是有效的。
亲密接触(intimate distance),这个距离则是非常近的亲密关系体现,从没有距离(0厘米)到45厘米,人可以允许关系密切的人身处自己的这个范围之内,比如说夫妻或恋人之间。
所以,当你试图去开展和别人的对话交流时,第一步要注意观察的,就是当你突破公众距离的下限,进入到社交距离后,对方是否有明显的惊讶、不适,甚至委婉地拉开彼此间的距离等反应。如果没有惊讶、不适,或者没有明显的转身甚至远离动作,说明对方并没有负面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对于即将开展的交流,不会有负面评估,一个好的开始即将出现。
接下来就是对视,两个人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而且不仅仅是方向的大致对视,还要严格到彼此注视对方的瞳孔。
眼睛的注视方向,非常精准。人对于视线信息的捕获,也非常精准。实验证明,如果视线从对方瞳孔上移开少许,对方就会感知到您已经移开了视线。所以,瞳孔的对视则成为有效交流的开始,这是双方的共识。之所以说是一种共识,是因为对视的双方都能感受到对视的意义和将要引发的事情。
因此,从有效交流的理论角度讲,在对话双方谈论彼此都很关心的重要信息时,一定是四目相对的。在正常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视,表达了这三个意思:【说的人】我想对你说;【说的人】请你好好听;【听的人】我正在好好听。
由于交流是双向的,所以双方既是说话的人,同时也是听的人,会同时具备这三个期望。对话的过程中无论缺失了哪一个期望,都会引发瞳孔对视的中断。如果在社交距离甚至私人距离之内,开始对话后,能够观察到对方投来的目光比较集中,保持瞳孔对视的时间段比较多,尤其是在关键信息出现的时候比较多,可以确定对方对你的话题很感兴趣。相反,如果没聊多久就发现对方频频出现视线转移,那么这场对话就不必再继续下去了,因为对方不会听进去多少。
文/姜振宇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
首先人际间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会通过身体间的距离来体现。
这种有趣的现象,与野生动物的领地意识非常相似,对于自己能接受的人,就会允许他(她)靠近,而对于厌恶的人,则似乎会感受到潜在的风险,尽可能将彼此之间的身体距离控制在一个安全范围以外。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的研究,人和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会代表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霍尔博士定义的是3.6~7.5米。当然,街头陌生人会和你擦肩而过,并非因为在意识中认可别人的闯入,只是这种情境通常不会引起人的在意而已。
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如办公、开会以及常规对话等,比较适宜的距离,霍尔博士定义的是1.2~3.5米。这是对话的起点。
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这个距离是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时常见的距离,霍尔博士定义的是45厘米到1.2米之间。稳定处于这个距离范围进行对话,说明对话一定是有效的。
亲密接触(intimate distance),这个距离则是非常近的亲密关系体现,从没有距离(0厘米)到45厘米,人可以允许关系密切的人身处自己的这个范围之内,比如说夫妻或恋人之间。
所以,当你试图去开展和别人的对话交流时,第一步要注意观察的,就是当你突破公众距离的下限,进入到社交距离后,对方是否有明显的惊讶、不适,甚至委婉地拉开彼此间的距离等反应。如果没有惊讶、不适,或者没有明显的转身甚至远离动作,说明对方并没有负面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对于即将开展的交流,不会有负面评估,一个好的开始即将出现。
接下来就是对视,两个人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而且不仅仅是方向的大致对视,还要严格到彼此注视对方的瞳孔。
眼睛的注视方向,非常精准。人对于视线信息的捕获,也非常精准。实验证明,如果视线从对方瞳孔上移开少许,对方就会感知到您已经移开了视线。所以,瞳孔的对视则成为有效交流的开始,这是双方的共识。之所以说是一种共识,是因为对视的双方都能感受到对视的意义和将要引发的事情。
因此,从有效交流的理论角度讲,在对话双方谈论彼此都很关心的重要信息时,一定是四目相对的。在正常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视,表达了这三个意思:【说的人】我想对你说;【说的人】请你好好听;【听的人】我正在好好听。
由于交流是双向的,所以双方既是说话的人,同时也是听的人,会同时具备这三个期望。对话的过程中无论缺失了哪一个期望,都会引发瞳孔对视的中断。如果在社交距离甚至私人距离之内,开始对话后,能够观察到对方投来的目光比较集中,保持瞳孔对视的时间段比较多,尤其是在关键信息出现的时候比较多,可以确定对方对你的话题很感兴趣。相反,如果没聊多久就发现对方频频出现视线转移,那么这场对话就不必再继续下去了,因为对方不会听进去多少。
文/姜振宇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