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a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血常规血涂片检查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临床实验室要充分做好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本文对半年来血常规结果的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重视血常规实验前中后质量控制尤其是血涂片显微镜检查非常重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可避免血液病的漏诊并为患者的快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5月门诊患者血细胞标本60238例。
  仪器与试剂:beckmen—coulter lh750全血细胞分析仪及sysmex 1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校准物和质控物由相应公司提供。Olympus CX21显微镜。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方法:60238例患者血常规标本均在仪器处于正常状态时进行测定。对初诊患者,结合实际情况按如下复检标准[1,2]:①WBC>25×109/L或<3.0×109/L;②白细胞不能自动分类;③分类结果某种细胞百分比严重异常,如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60%。单核细胞>15%,嗜酸性粒细胞>15%,嗜碱性粒细胞>3%;④异常细胞报警提示;⑤Hb<70g/L,平均血红蛋白量(MCH)>36pg或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60g/L,PLT<80×109/L;⑥患者近日白细胞总数波动5.0×109/L;⑦仪器计数异常提示信号;⑧医师要求或特殊患者的标本。筛选出需要复查的标本。
  复检的方法:首先分析可能引起异常的原因。①实验前:检查标本是否有凝块;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是否合适;采集静脉血时,要避免造成人为因素引起的血液稀释或血液浓缩。因此不宜在输液静脉同侧血管采集标本及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长;标本是否溶血;是否有红细胞凝集。②检查仪器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做错标本等;是否充分混匀;③纠正原因后重测标本,必要时涂片镜检观察白细胞数量、形态和镜下白细胞分类,观察血小板数量及形态,红细胞胞形态,观察有无特殊形态的异常细胞、寄生虫等。同时,对每份标本各项及镜下形态做好记录。血涂片检查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3]。
  结果
  60238例标本中,血细胞结果需要复检1821例(3.02%),其中经显微镜复检1620例(88.9%)。镜检情况,见表1。
  表1镜检情况
  涂片镜检结果例数(%)未见异常与仪器分析结果一致1153(71.2)见数量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122(7.5)见中、晚幼粒细胞,核左移94(5.8)见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或兰斑11(0.7)白血病细胞18(1.1)成熟淋巴细胞数量过多6(0.4)血小板假性减少19(1.2)巨大血小板3(0.2)红细胞凝集3(0.2)红细胞形态异常167(10.3)有核红细胞23(1.3)疟原虫1(0.1)
  讨论
  血液分析仪仅能从细胞的多少、大小、分布、相互间的比例等指标显示正常或异常,而不能分析异常的原因,特别是在以细胞结构异常为主,而在细胞数量,大小方面变化不大的病理细胞,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白反应、白血病等的分析上,显得无能无力[4],而血液病患者细胞常表现出质和量的异常。因此,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在血液病的诊断、疗效、预后方面都不容忽视。各种病因都可引起红细胞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和内函物形态学的改变,尤其在贫血患者RBC、Hb变化显著,MCV及RDW也变化明显,此时,应镜下观察RBC形态学改变,大小是否均一,色素着色如何,RBC是否有球形、靶形、镰形等改变、能否出现幼稚红细胞等。为贫血的诊断提供依据。若有必要建议临床进一步做骨髓检查及贫血其他指标的检测。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放射性、恶性肿瘤或造血系统恶性病变等因素是导致白细胞形态改变的常见原因。此时,血液分析仪虽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并对异常结果予以报警或提示,但却不能对血细胞质量(形态)改变提供确切信息。此时,若N%增高,镜下应观察粒细胞有无中毒颗粒、空泡、Dohle小体及是否有核左移或核右移等。若WBC总数正常或减低,L%或M%增高时,应观察是否有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因异淋常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患者外周血中出现。特别是当异淋>10%以上,常提示各种病毒感染,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当WBC总数增高伴L%或M%增高时,若是老年患者应注意有无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或白血病,此外,若是WBC降低,而L%升高,同时伴有血小板减低及贫血时,应警惕是否为AA。另外,当遇到M%显著增高或M%和B%同时升高,特别是M%>20%时,在镜下常可看到有核RBC及幼稚细胞检出率高[5]。E%增高常提示有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皮肤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此时,镜下嗜酸性粒细胞也增高与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较一致。此外当血液分析仪检测WBC不分类或不记数时,也应该进行形态学检查,看是否有幼稚细胞等。
  可见,血液分析仪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质量(形态)改变的确切信息,仅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指标,对异常结果报警或提示。血细胞形态学的改变还必须借助涂片镜下检查,特别是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結肿大及不明显原因出血的患者标本,都应染色做镜检,若有必要还应做骨髓检查以确诊。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数据,就要在试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尽量减少各种干扰因素,对首次出现异常的患者应重新采血复查,加强与临床沟通,重视血涂片镜检,做好检验前、中、后质量控制。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E—cadherin和α—catenin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15例正常宫颈组织、5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56例宫颈鳞癌中E—cadherin和α—catenin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和α—catenin在正常宫颈组织、CIN、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逐渐降低,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在组织学分级、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清铁蛋白(SF)含量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收治自发性脑出血患者70例,及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微创治疗组35例)、内科治疗组(35例)和正常对照组(3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脑出血患者发病第1、3、7、14天血清铁蛋白含量。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出血各组发病第1、3、7、14天血清铁蛋白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孕前检查TORCH的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怀孕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对4637例孕前妇女进行TORCH—IgM及IgG的检测。结果:4637例孕前妇女中TORCH—IgM阳性289例,总阳性率6.2%。结论:加强妇女孕前TORCH检查能降低或阻止缺陷婴儿的出生率,对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TORCHIgM抗体IgG抗体ELISA法孕前感染 
期刊
关键词 血脂异常预防与治疗分析  血液中所含的脂肪称为血脂。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临床表现为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以及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AS等。血脂异常可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脂肪肝等。2000年1~12月对血脂检测者进行随机抽查,全部病例1328例,其中汉族780例,少数民族548例(维吾尔、哈萨克)。  汉族与少数民族血脂对
期刊
摘要 目的:为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中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血中C—反应蛋白(CRP)变化,以了解DN与尿mAlB和血CRP相关性,为DN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80例DN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的尿mAlB和血CRP含量。结果:DN组尿中mAlB 12.5±0.85mg/L,血中CRP 580±20.5μg/L与对照组尿中mAlB 4.5±0.8mg/L,血中C
期刊
摘要 目的:为HPV检测在预防宫颈癌防治中的重要意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HPV—DNA检测法对576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细胞进行HPV亚型检测。结果:宫颈癌患者中大部分HPV感染,高危各亚型排序为16、58、18、52、59、68、31和CP8304型。宫颈病变Ⅰ~Ⅱ期与Ⅲ~Ⅳ期之间及病变细胞分化程度之间,HPV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中有相当的比例感染HPV,加强HPV检查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新生儿血清NSE、S—100蛋白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分别测定颅内出血患儿30例和健康新生儿30例在生后1天内、3天、7天、15天血清NSE、S—100蛋白水平及其二者比值,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颅内出血新生儿血清NSE、S—100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以出生后3天内NSE、S—100蛋白水平最高,7天后
期刊
摘要 目的:选用支气管舒张试验以判定气道阻塞的可逆性恢复。方法:对25例哮喘患者进行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以分析相关参数对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吸入β受体激动剂试验治疗后,FEV1改善率>15%,对哮喘具有诊断意义。结论:吸入β受体激动剂对哮喘诊断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关键词 支气管舒张试验小气道阻塞研究  气道阻塞的可逆性是哮喘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鉴别诊断的依据之一。临床上常采用
期刊
摘要 目的:应用QCT软件测出本地区各年龄组的骨密度的正常值;根据正常值重新制定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参数。方法:搜集自CT开诊半年后共计4年时间内的相关资料;把骨密度正常的人群分为13个年龄组,每组100人,共1300人;分别测定其L3,L4的骨密度值;采用统计学的均数加权法求出各年龄组的正常值。结果:列出各年龄组的骨密度的正常值。结论:依据正常值重新制定出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参数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Sysmex KX—2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时中间细胞增高的原因以及在做血常规时,是否需要做手工显微镜分类。方法:将血常规结果中中间细胞>15%的标本,同时将血涂片用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后,用显微镜目测法镜检。结果:中间细胞大于正常值的标本中,有假阳性出现;50例标本中,有假阳性30例(60%)。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不能代替手工显微镜分类,应将中间细胞大于正常值的标本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