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血常规血涂片检查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临床实验室要充分做好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本文对半年来血常规结果的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重视血常规实验前中后质量控制尤其是血涂片显微镜检查非常重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可避免血液病的漏诊并为患者的快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5月门诊患者血细胞标本60238例。
仪器与试剂:beckmen—coulter lh750全血细胞分析仪及sysmex 1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校准物和质控物由相应公司提供。Olympus CX21显微镜。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方法:60238例患者血常规标本均在仪器处于正常状态时进行测定。对初诊患者,结合实际情况按如下复检标准[1,2]:①WBC>25×109/L或<3.0×109/L;②白细胞不能自动分类;③分类结果某种细胞百分比严重异常,如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60%。单核细胞>15%,嗜酸性粒细胞>15%,嗜碱性粒细胞>3%;④异常细胞报警提示;⑤Hb<70g/L,平均血红蛋白量(MCH)>36pg或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60g/L,PLT<80×109/L;⑥患者近日白细胞总数波动5.0×109/L;⑦仪器计数异常提示信号;⑧医师要求或特殊患者的标本。筛选出需要复查的标本。
复检的方法:首先分析可能引起异常的原因。①实验前:检查标本是否有凝块;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是否合适;采集静脉血时,要避免造成人为因素引起的血液稀释或血液浓缩。因此不宜在输液静脉同侧血管采集标本及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长;标本是否溶血;是否有红细胞凝集。②检查仪器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做错标本等;是否充分混匀;③纠正原因后重测标本,必要时涂片镜检观察白细胞数量、形态和镜下白细胞分类,观察血小板数量及形态,红细胞胞形态,观察有无特殊形态的异常细胞、寄生虫等。同时,对每份标本各项及镜下形态做好记录。血涂片检查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3]。
结果
60238例标本中,血细胞结果需要复检1821例(3.02%),其中经显微镜复检1620例(88.9%)。镜检情况,见表1。
表1镜检情况
涂片镜检结果例数(%)未见异常与仪器分析结果一致1153(71.2)见数量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122(7.5)见中、晚幼粒细胞,核左移94(5.8)见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或兰斑11(0.7)白血病细胞18(1.1)成熟淋巴细胞数量过多6(0.4)血小板假性减少19(1.2)巨大血小板3(0.2)红细胞凝集3(0.2)红细胞形态异常167(10.3)有核红细胞23(1.3)疟原虫1(0.1)
讨论
血液分析仪仅能从细胞的多少、大小、分布、相互间的比例等指标显示正常或异常,而不能分析异常的原因,特别是在以细胞结构异常为主,而在细胞数量,大小方面变化不大的病理细胞,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白反应、白血病等的分析上,显得无能无力[4],而血液病患者细胞常表现出质和量的异常。因此,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在血液病的诊断、疗效、预后方面都不容忽视。各种病因都可引起红细胞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和内函物形态学的改变,尤其在贫血患者RBC、Hb变化显著,MCV及RDW也变化明显,此时,应镜下观察RBC形态学改变,大小是否均一,色素着色如何,RBC是否有球形、靶形、镰形等改变、能否出现幼稚红细胞等。为贫血的诊断提供依据。若有必要建议临床进一步做骨髓检查及贫血其他指标的检测。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放射性、恶性肿瘤或造血系统恶性病变等因素是导致白细胞形态改变的常见原因。此时,血液分析仪虽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并对异常结果予以报警或提示,但却不能对血细胞质量(形态)改变提供确切信息。此时,若N%增高,镜下应观察粒细胞有无中毒颗粒、空泡、Dohle小体及是否有核左移或核右移等。若WBC总数正常或减低,L%或M%增高时,应观察是否有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因异淋常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患者外周血中出现。特别是当异淋>10%以上,常提示各种病毒感染,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当WBC总数增高伴L%或M%增高时,若是老年患者应注意有无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或白血病,此外,若是WBC降低,而L%升高,同时伴有血小板减低及贫血时,应警惕是否为AA。另外,当遇到M%显著增高或M%和B%同时升高,特别是M%>20%时,在镜下常可看到有核RBC及幼稚细胞检出率高[5]。E%增高常提示有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皮肤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此时,镜下嗜酸性粒细胞也增高与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较一致。此外当血液分析仪检测WBC不分类或不记数时,也应该进行形态学检查,看是否有幼稚细胞等。
可见,血液分析仪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质量(形态)改变的确切信息,仅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指标,对异常结果报警或提示。血细胞形态学的改变还必须借助涂片镜下检查,特别是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結肿大及不明显原因出血的患者标本,都应染色做镜检,若有必要还应做骨髓检查以确诊。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数据,就要在试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尽量减少各种干扰因素,对首次出现异常的患者应重新采血复查,加强与临床沟通,重视血涂片镜检,做好检验前、中、后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临床实验室要充分做好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本文对半年来血常规结果的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重视血常规实验前中后质量控制尤其是血涂片显微镜检查非常重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可避免血液病的漏诊并为患者的快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5月门诊患者血细胞标本60238例。
仪器与试剂:beckmen—coulter lh750全血细胞分析仪及sysmex 1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校准物和质控物由相应公司提供。Olympus CX21显微镜。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方法:60238例患者血常规标本均在仪器处于正常状态时进行测定。对初诊患者,结合实际情况按如下复检标准[1,2]:①WBC>25×109/L或<3.0×109/L;②白细胞不能自动分类;③分类结果某种细胞百分比严重异常,如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60%。单核细胞>15%,嗜酸性粒细胞>15%,嗜碱性粒细胞>3%;④异常细胞报警提示;⑤Hb<70g/L,平均血红蛋白量(MCH)>36pg或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60g/L,PLT<80×109/L;⑥患者近日白细胞总数波动5.0×109/L;⑦仪器计数异常提示信号;⑧医师要求或特殊患者的标本。筛选出需要复查的标本。
复检的方法:首先分析可能引起异常的原因。①实验前:检查标本是否有凝块;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是否合适;采集静脉血时,要避免造成人为因素引起的血液稀释或血液浓缩。因此不宜在输液静脉同侧血管采集标本及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长;标本是否溶血;是否有红细胞凝集。②检查仪器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做错标本等;是否充分混匀;③纠正原因后重测标本,必要时涂片镜检观察白细胞数量、形态和镜下白细胞分类,观察血小板数量及形态,红细胞胞形态,观察有无特殊形态的异常细胞、寄生虫等。同时,对每份标本各项及镜下形态做好记录。血涂片检查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3]。
结果
60238例标本中,血细胞结果需要复检1821例(3.02%),其中经显微镜复检1620例(88.9%)。镜检情况,见表1。
表1镜检情况
涂片镜检结果例数(%)未见异常与仪器分析结果一致1153(71.2)见数量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122(7.5)见中、晚幼粒细胞,核左移94(5.8)见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或兰斑11(0.7)白血病细胞18(1.1)成熟淋巴细胞数量过多6(0.4)血小板假性减少19(1.2)巨大血小板3(0.2)红细胞凝集3(0.2)红细胞形态异常167(10.3)有核红细胞23(1.3)疟原虫1(0.1)
讨论
血液分析仪仅能从细胞的多少、大小、分布、相互间的比例等指标显示正常或异常,而不能分析异常的原因,特别是在以细胞结构异常为主,而在细胞数量,大小方面变化不大的病理细胞,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白反应、白血病等的分析上,显得无能无力[4],而血液病患者细胞常表现出质和量的异常。因此,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在血液病的诊断、疗效、预后方面都不容忽视。各种病因都可引起红细胞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和内函物形态学的改变,尤其在贫血患者RBC、Hb变化显著,MCV及RDW也变化明显,此时,应镜下观察RBC形态学改变,大小是否均一,色素着色如何,RBC是否有球形、靶形、镰形等改变、能否出现幼稚红细胞等。为贫血的诊断提供依据。若有必要建议临床进一步做骨髓检查及贫血其他指标的检测。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放射性、恶性肿瘤或造血系统恶性病变等因素是导致白细胞形态改变的常见原因。此时,血液分析仪虽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并对异常结果予以报警或提示,但却不能对血细胞质量(形态)改变提供确切信息。此时,若N%增高,镜下应观察粒细胞有无中毒颗粒、空泡、Dohle小体及是否有核左移或核右移等。若WBC总数正常或减低,L%或M%增高时,应观察是否有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因异淋常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患者外周血中出现。特别是当异淋>10%以上,常提示各种病毒感染,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当WBC总数增高伴L%或M%增高时,若是老年患者应注意有无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或白血病,此外,若是WBC降低,而L%升高,同时伴有血小板减低及贫血时,应警惕是否为AA。另外,当遇到M%显著增高或M%和B%同时升高,特别是M%>20%时,在镜下常可看到有核RBC及幼稚细胞检出率高[5]。E%增高常提示有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皮肤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此时,镜下嗜酸性粒细胞也增高与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较一致。此外当血液分析仪检测WBC不分类或不记数时,也应该进行形态学检查,看是否有幼稚细胞等。
可见,血液分析仪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质量(形态)改变的确切信息,仅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指标,对异常结果报警或提示。血细胞形态学的改变还必须借助涂片镜下检查,特别是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結肿大及不明显原因出血的患者标本,都应染色做镜检,若有必要还应做骨髓检查以确诊。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数据,就要在试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尽量减少各种干扰因素,对首次出现异常的患者应重新采血复查,加强与临床沟通,重视血涂片镜检,做好检验前、中、后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