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基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

来源 :职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现实中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危机、职校生的不良行为、教师的认知偏差与目标缺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形势严峻、问题突出.以1800名中职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心理资本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及具体作用关系.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心理资本可调节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的作用,而通过提高满意度还可间接地增强教师的组织承诺,进而反作用于教师的职业倦怠.可通过重构教师评价体系,破除“五唯”痼疾,提升教师的满意度水平;以个人发展为突破口,“差异化”地施以人文关怀,充分发挥组织承诺在其中的积极效用;以目标为引领,激活心理资本的保护潜能,增强个体资源与能量,从而帮助改善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
其他文献
现代学徒制契合了职业教育作为另一种“教育类型”的本质,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取得系列成效与经验,但仍存在校企驱力失衡、师徒关系异化、工匠精神培育乏力、试点生源结构单一、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提升企业参与度;制定完善的导师制度,建设新型师徒关系;开发企业课程,多途径培育工匠精神;优化完善教育相关制度,构建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开展现代学徒制标准研制,完善评价机制.
我国现代学徒制历经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现已进入到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新阶段.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学徒制基本内涵(双元育人、双重身份,交互训教、工学交替,岗位培养、在岗成才)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入口上坚持“招工招生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强调校企一体化育人、内涵建设上聚焦“三教改革”);初步建成了国家、省级、校企三级组织推进机制,并总结出了“政府出政策、行企出标准、校企出典型”的具体做法和经验.结合国际比较研究的进展和经验,从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自2019年11月启动以来,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落地实践中取得诸多成效.但结合各职业院校实施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现,1+X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组织间联动异步、组织内部信息不对称、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流程多、教师实践能力缺位、学生考证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组织间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强化组织内部人员配备与服务提升,优化管理服务平台的性能,多管齐下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考证驱动力等策略来层层化解.
高职院校试行1+X证书制度关键在于课证融通.课证融通存在诸如专业课程对应职业领域过于宽泛、课程目标与职业岗位任务契合度不高、实习实训岗位与职业技能要求融通不够等问题.推进课证融通的关键在于提高专业课程和资格证书对应的职业领域、职业岗位任务和职业技能要求的融通度,以证书对应的职业领域引领专业课程设置,以职业任务引领课程目标制定,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学生实习实训考核标准,以课证融通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益最优化.
文章基于2017-2019年广东、广西等10省份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查数据,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对新增专任教师的数量、学历结构、来源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纵向来看,新增专任教师数量整体保持稳定增长,学历结构以本科层次为主,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横向来看,东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学历层次 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来源结构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新增情况比较复杂,应从制定区域化政策、深化“三教”改革、优化教师存量结构、科学核定编制、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便构建起一支数量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