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不清的幼难和梦魇面前,最美好的时刻是见证生命的燃烧,这是奇迹,也是人应有的尊严
2010.4.14 星期三 向那遥远的地方集结
早7时55分,接到了玉树7.1级地震的信息。近日,有关各处地震的信息不断,这次震在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也许不会有太大损失——马上联想汶川地震时,也曾这样奢望过,当即有一种不祥之感。很快又收到短信,得知玉树余震不断。9时40分,北京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打来电话,他们自己挑选20名从事高海拔地区搜救的队员,随时待命出征。
上午10时,民政部将应急反应从四级调整到—级。经向总会和市委、市政府请示后,紧急启动“玉树救援行动”。中午,蓝天队员们已在会议室集中。不少队员刚从贵州找水回来,现在又要出发——灾难实在太密了,简直让人喘不过气。
12时,救援方案确定。与汶川救援不同的是,这次我们已拥有两支救援队,一是蓝天救援队,主要从事搜救,一是999救援队,承担伤员转运和救治。救援的触角扩大了。
经研究,蓝天救援队立即出发,999救援队进入战前准备,待总会和市委、市政府下令后出发。救援安排如下:蓝天救援队青海分队立即从西宁赶赴玉树;蓝天北京9名队员组成先遣队,今天下午4时驾驶越野车从北京出发;远山带领5名后续队员明早乘飞机赴西宁打前站,我和李院长带领“北京红十字玉树救援行动前线指挥部”明天中午到达西宁与远山会合,999救援队接到出征令后,随时从北京出发。下午15时,中国红十字会正式下达999救援队出征令。送走蓝天先遣队后,旋即到999部署出发事宜。
一进999救援中心,就看到12辆救援车已经排定,52名队员集结完成。这次的12辆车,除那辆多功能饮食供应车和一辆通讯保障车外,全部是备战北京奥运时新定制的福特牌高级抢救车,耀眼的蓝灯辉映着出征队员的面庞。考虑到在高寒地区救援,这次携带的救援物资增加到6.5吨,尤其是增加了大量供氧设备。
2010.4.15 星期四 3600—4800
早6时40分,999救援车队传来消息,车到包头后,饮食供应车爆胎,所幸未出事。看来我们携带的物资实在太重了。3600公里的漫漫里程,只能遥祝平安。
下午2时10分,我们前指5人搭乘的航班降落在西宁机场,远山和队友背着窄长的救援器材包,盼望着立即投入战斗。出发赴玉树的路上得知,蓝天青海队员于凌晨1时到达了震中结古镇。
西宁到玉树820公里,当地司机的话非常难懂,但能听清他在预告此行的艰辛。前指的小刘开始呕吐,我也感到一阵阵气喘。路越来越难走,太阳异常炽热,车里燥热难忍,开始阵阵出虚汗。
晚18点,太阳开始向山后倾斜,热风逐渐被寒气侵蚀,全身又开始发冷。颠簸中,前车用手台喊:“再快一点,天黑前我们务必翻越拉卡山口!”一小时后,终于翻过已经结冰的拉卡山口。问了一下司机,以后的路是不是就好走了,他憨笑着什么也不说。后来知道,这个山口只是高寒冻土带的门槛,以后还要翻越五座大山,先是逐步上升,过4800米高的巴颜喀拉山之后,再一路下降至3700米的结古镇。
车里越来越冷,一阵剧烈的头痛。向外面看了一眼,除了密密的星光,还有连绵不断的救援车队的车灯将800公里生命线完全点亮。
上到4355米的一处山口,进入地震带,路完全坏了。人在车里翻江倒海,通讯中断。子夜,到达黄河源头玛多加油,下车时腿已经软了,寒风扑面,头痛不止。加油站窗边放着两只水桶,里面是热热的茶鸡蛋和烤馕。几位当地人热情地拉住我们:“这是免费的,赶紧吃一点!”一位身着毛皮大衣的回族女士眼圈发红,左右劝我们吃。吃下一颗热鸡蛋,顿时温暖起来。
2010.4.16 星期五 震荡后的凝固
凌晨4时,车队终于翻过4823米的巴颜喀拉山口。所有衣服都盖在身上,仍然冻得伸不出手。接下来,从雁山口到结古镇的70公里路段有20多处塌方,车速骤降到25公里,仍然难以前行。山路旁的倒房越来越多,一座寺庙的红黄建筑群完全倾斜——终于进入结古镇。
时间骤然回到了两年前的汉旺。成堆废墟森森排列,群群着藏族服饰的民众围在废墟旁守望,蓝色的救灾帐篷,黄色、绿色、白色的救援队伍和车辆充斥着窄窄的街市。非常震惊于结古镇往日的繁荣。空旷的青藏高原腹地,竟然有这样一个建筑密集、人流熙攘的市镇。进而更加震惊,地震波仿佛有魔鬼操纵,竟然越过800公里人烟稀少的高山大川,“精确地”打击这唯一聚合了10万人口的市镇。而且地震波是沿着唯一一条与外面连接的山路倾压到市镇的,而公用设施和民房除了集中在市中心以外,几乎全部分布在这条路上。
进入州政府后,与红十字总会、省会和蓝天救援队会合。总会郝会长告诉我,现在医疗队太缺人手,你们的营地有很多选择。这时,一名年轻喇嘛奔过来冲着蓝天救援队大喊:“庙下面有人!快快!”队员们立即跟着他跑进车里。途中人流嘈杂、车辆不断,经过几个正挖掘的废墟,来到格萨尔广场对面的三岔路口。路口一座很大的寺庙,院墙和主殿完全倒塌,周边聚集了很多人。一队消防官兵先期赶到,蓝天队员立即加入展开挖掘。我突然一阵心慌,坐在路边一块断垣上喘息,见一位老人闭着眼转着经轮静静地诵经,帐篷内,一个女孩从被子里探出缠着绷带的小脸,静静看着眼前的救援行动。
救援队最终驻扎在玉树机场,承担伤员转运、现场救治任务,并建立野战医院临时处置危重伤员。
晚8时,999救援队经过48小时跋涉,终于到达机场与我们回合。车门打开,人却半天下不来。下车后,很多人扶着车门呕吐,个个面色蜡黄。队伍集合后,我很为难地交待任务:“知道大家已经疲劳到了极点,但是我们必须立即扎营,还要分出人手到候机厅救伤员。”解散后,大家开始分头忙碌。
晚10点,与兰州军区医疗队重逢,谈起在绵竹的日子,心绪难平。“我们以后最好别见面!”大家半开玩笑。
2010.4.17 星期六 巴塘方舟
今天,我们开始承担从结古镇向机场转运伤员的任务。早8点两辆急救车出发,—小时后相继返回。车门打开,首先抬下的是一位藏族孕妇。震后大出血。抬进候机厅时,殷红的血正从担架上一滴滴落下来。第二位是一名脑昏迷的藏族儿童,面部青紫,小手和小脚被厚厚的纱布缠着。第三位伤员的左腿肿胀如欲爆裂,手部已经完全变黑。后面的四位伤员均被厚厚的棉被包着,匆匆抬进候机室。
候机室已经变成一座超大ICU。队员们分成三个小组紧急处置。最紧张的是抢救那位大出血的孕妇。听见救治组在喊:“再过来几位女士!”立即有一名女队员奔过去。另一组在抢救那名儿童,一位女队员轻轻抬着孩子包成馒头一样的小手,左右找血管,总也找不见。又一位甘肃应急办的男医生过来帮忙,不 慎碰到了孩子的伤手,被女队员打了一下:“你不会小心点!”她一抬头,我认出是2008年5月15日我们徒步进清平时的队友小曹。当时,泥石流刚刚发生,我们在现场紧张施救,她也同样“教训”了一名战士,怪他放伤员的手太重。这次她更为激动,因为高原反应,嘴唇青紫,呼吸急促。
青海省卫生厅的李厅长左右问询:“用直升机拉那位大出血的孕妇,我觉得有问题。”我们都同声回应:“肯定不行,那等于要她的命!”他点点头,匆匆去找东航的陈总协调飞机。突然,听见队员喊了声:“孩子醒了!”
运往机场的伤号越来越多。出了候机室就是停机坪,一架架飞机轰鸣着排开队列,等着运送伤员。这个伫立在巴塘草原、刚刚由军用机场改建的现代化民用机场,被带着雪线的高山拥围着,显得空旷、坚实。
机场很小,但依然是拯救生命的方舟。这里通往结古的20公里尚未铺油的公路,经地震波肆虐后异常难走。可是,就是这条坑洼、颠簸的山路,将一名又一名伤员从震中转移出来。到今天为止,通过机场转出的伤员已经有1500多人。
想想我们从西宁到玉树那艰辛的16小时穿越,再想想999救援队从北京到玉树48小时接近生命极限的征程——这个机场的存在有着更为切肤的价值。突然有一个想法,什么时候地震带上的城市都建有这样的机场,形成一个个拯救生命的方舟,那会留住多少生命!
2010.4.18 星期日 那些火苗样的眼神
昨天下午,玉树突降小雪。雪如同清雾,从辽远的雪山慢慢飘浮过来,气温骤减。下雪后,一个直接后果是转运伤员的航班全部取消,候机厅里十几位危重伤员面临困境。指挥部决定我们的野战医院立即启用。
经历了汶川救援后,救援队进步之一是具备了搭建野战医院、实施野外救护的能力。我们从北京带来的四顶37平米的卫生帐篷,在巴塘草原围成一个醒目的回字型,张开怀抱迎接那些需要救援的人。
一小时后,发电机开始发电——因为缺氧,发电机启动异常艰难。帐篷明亮、温暖起来。玉树昼夜温差有20摄氏度,晚上,有限的供暖设备只能保障野战医院,深夜经常有队员冻得在帐篷外小跑,不少人开始合铺睡,彼此用体温取暖。
晚8时25分,与远山通了电话。他们今天分成四个小组,参与了结古镇周边多处废墟的搜救,先后救出11名幸存者,队伍信心倍增。我也亢奋起来,这支志愿服务队伍的能力之前被低估了。
9时整,野战医院开始工作,陆续接纳了12名伤员,全部是地震救援队员和消防官兵,症状均为高原反应。其中一名伤员出现脑水肿,神志不清,经医护人员救治,一小时后开始进食。
9时30分,帐篷外一阵喧嚷,一群人抬着一名藏族妇女跌跌撞撞涌进了野战医院。她牙关紧闭,满身泥血,但神志还清醒,一进来,就用火苗一样炽热的眼神横扫了在场的所有人。
随伤员来的有一位青海红会的志愿者,能讲藏语,知道这位妇女叫普布卓玛,44岁,地震中埋进废墟,三天三夜才被人挖出。已不能躺卧,查体后,证实除大面积骨损伤外,心肺功能严重衰竭,胸部大量淤血,导致呼吸紧迫。10分钟后,救治小组已经顺序实施输氧、引流、补液、辅助呼吸等措施,仍然没有好转。那位志愿者轻轻地说:“让她的家人进来告个别吧!”很快,她的丈夫——一位个子矮小的中年藏民挤进帐篷,扑过去握住妻子的手不停地说着什么,最后开始拆解挂在妻子胸前的几串藏式项链。费了半天力,始终解不开,最后不得不用力拽断。我们静静地看着他的举动,不知这是为方便医生抢救,还是履行一种宗教礼仪。
晚11时,指挥部发出急切的呼喊:“机场候机厅需要妇产科医生!”我们的一位女护士立即跑进候机厅。候机厅临时搭建一个蓝色帐篷,产妇阵痛之声隐隐可闻。她的丈夫是一位年轻的藏族协警,此时正在帐篷外徘徊。还是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告诉我们,地震中他相继失去了十多位亲属,现在妻子又早产,让他异常焦虑。突然碰到他的目光,竟然同样是火苗一样炽烈。
晚12时,野战医院开始对普布卓玛实施胸部穿刺抽取胸腔淤血,现场异常紧张。帐篷外又多了几位藏民,应该都是她的亲属。他们悉数用火苗般的眼神向里面巴望。半小时后,卓玛被排出100多毫升淤血,病情开始好转。
凌晨2点38分,候机厅的帐篷内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那位藏族协警终于迎来了儿子的诞生。他憨笑着,小跑着去冲奶瓶。在场的很多人都被他感染,露出了这几天少见的笑容。此时,想起那一束束火苗一样的目光,突然有一种感动。是的,在数不清的劫难和梦魇面前,最美好的时刻是见证生命的燃烧,这是奇迹,也是人应有的尊严。
2010.4.19 星期日 劫后玉树依然美丽
今天我们将护送最后一批伤员乘军用运输机到西宁。玉树机场至此完成了空中转运任务,明天开始恢复正常航运。
就要离开了,内心有些许遗憾。我们认真地问李厅长:“真的没有任务了?”他也认真地告诉我们:紧急救援阶段的伤员转运任务基本结束了,以后进入常态化的卫生服务。同时,防疫将全面展开。
离开候机厅,护士长告诉我们又有四名队员输氧。昨天开始,队员们的血压平均上升了10个汞柱,心率平均达到100次,抢救一夜伤员的王主任血压已高达160。我的收缩压也到了145,双手颤抖不止。李院长昨夜低烧不退,面部皮肤泛红脱落。
上午8时40分,我们护送伤员开始登机。留下的25名队员要驾驶救援车辆从陆路返回西宁——等待他们的还将是16小时的艰辛跋涉。
踏入伊尔76运输机,仿佛进入一座巨型仓库,安顿好几十名伤员,终于有时间看看窗外:太阳已经升起,暖暖的阳光涂在草坪上,一片金黄。远处的雪山与蓝天相映,层次如此分明。玉树真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而它的美丽又在劫难中被更多的人认识和铭记。
(注:作者为北京市红十字会副会长)
2010.4.14 星期三 向那遥远的地方集结
早7时55分,接到了玉树7.1级地震的信息。近日,有关各处地震的信息不断,这次震在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也许不会有太大损失——马上联想汶川地震时,也曾这样奢望过,当即有一种不祥之感。很快又收到短信,得知玉树余震不断。9时40分,北京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打来电话,他们自己挑选20名从事高海拔地区搜救的队员,随时待命出征。
上午10时,民政部将应急反应从四级调整到—级。经向总会和市委、市政府请示后,紧急启动“玉树救援行动”。中午,蓝天队员们已在会议室集中。不少队员刚从贵州找水回来,现在又要出发——灾难实在太密了,简直让人喘不过气。
12时,救援方案确定。与汶川救援不同的是,这次我们已拥有两支救援队,一是蓝天救援队,主要从事搜救,一是999救援队,承担伤员转运和救治。救援的触角扩大了。
经研究,蓝天救援队立即出发,999救援队进入战前准备,待总会和市委、市政府下令后出发。救援安排如下:蓝天救援队青海分队立即从西宁赶赴玉树;蓝天北京9名队员组成先遣队,今天下午4时驾驶越野车从北京出发;远山带领5名后续队员明早乘飞机赴西宁打前站,我和李院长带领“北京红十字玉树救援行动前线指挥部”明天中午到达西宁与远山会合,999救援队接到出征令后,随时从北京出发。下午15时,中国红十字会正式下达999救援队出征令。送走蓝天先遣队后,旋即到999部署出发事宜。
一进999救援中心,就看到12辆救援车已经排定,52名队员集结完成。这次的12辆车,除那辆多功能饮食供应车和一辆通讯保障车外,全部是备战北京奥运时新定制的福特牌高级抢救车,耀眼的蓝灯辉映着出征队员的面庞。考虑到在高寒地区救援,这次携带的救援物资增加到6.5吨,尤其是增加了大量供氧设备。
2010.4.15 星期四 3600—4800
早6时40分,999救援车队传来消息,车到包头后,饮食供应车爆胎,所幸未出事。看来我们携带的物资实在太重了。3600公里的漫漫里程,只能遥祝平安。
下午2时10分,我们前指5人搭乘的航班降落在西宁机场,远山和队友背着窄长的救援器材包,盼望着立即投入战斗。出发赴玉树的路上得知,蓝天青海队员于凌晨1时到达了震中结古镇。
西宁到玉树820公里,当地司机的话非常难懂,但能听清他在预告此行的艰辛。前指的小刘开始呕吐,我也感到一阵阵气喘。路越来越难走,太阳异常炽热,车里燥热难忍,开始阵阵出虚汗。
晚18点,太阳开始向山后倾斜,热风逐渐被寒气侵蚀,全身又开始发冷。颠簸中,前车用手台喊:“再快一点,天黑前我们务必翻越拉卡山口!”一小时后,终于翻过已经结冰的拉卡山口。问了一下司机,以后的路是不是就好走了,他憨笑着什么也不说。后来知道,这个山口只是高寒冻土带的门槛,以后还要翻越五座大山,先是逐步上升,过4800米高的巴颜喀拉山之后,再一路下降至3700米的结古镇。
车里越来越冷,一阵剧烈的头痛。向外面看了一眼,除了密密的星光,还有连绵不断的救援车队的车灯将800公里生命线完全点亮。
上到4355米的一处山口,进入地震带,路完全坏了。人在车里翻江倒海,通讯中断。子夜,到达黄河源头玛多加油,下车时腿已经软了,寒风扑面,头痛不止。加油站窗边放着两只水桶,里面是热热的茶鸡蛋和烤馕。几位当地人热情地拉住我们:“这是免费的,赶紧吃一点!”一位身着毛皮大衣的回族女士眼圈发红,左右劝我们吃。吃下一颗热鸡蛋,顿时温暖起来。
2010.4.16 星期五 震荡后的凝固
凌晨4时,车队终于翻过4823米的巴颜喀拉山口。所有衣服都盖在身上,仍然冻得伸不出手。接下来,从雁山口到结古镇的70公里路段有20多处塌方,车速骤降到25公里,仍然难以前行。山路旁的倒房越来越多,一座寺庙的红黄建筑群完全倾斜——终于进入结古镇。
时间骤然回到了两年前的汉旺。成堆废墟森森排列,群群着藏族服饰的民众围在废墟旁守望,蓝色的救灾帐篷,黄色、绿色、白色的救援队伍和车辆充斥着窄窄的街市。非常震惊于结古镇往日的繁荣。空旷的青藏高原腹地,竟然有这样一个建筑密集、人流熙攘的市镇。进而更加震惊,地震波仿佛有魔鬼操纵,竟然越过800公里人烟稀少的高山大川,“精确地”打击这唯一聚合了10万人口的市镇。而且地震波是沿着唯一一条与外面连接的山路倾压到市镇的,而公用设施和民房除了集中在市中心以外,几乎全部分布在这条路上。
进入州政府后,与红十字总会、省会和蓝天救援队会合。总会郝会长告诉我,现在医疗队太缺人手,你们的营地有很多选择。这时,一名年轻喇嘛奔过来冲着蓝天救援队大喊:“庙下面有人!快快!”队员们立即跟着他跑进车里。途中人流嘈杂、车辆不断,经过几个正挖掘的废墟,来到格萨尔广场对面的三岔路口。路口一座很大的寺庙,院墙和主殿完全倒塌,周边聚集了很多人。一队消防官兵先期赶到,蓝天队员立即加入展开挖掘。我突然一阵心慌,坐在路边一块断垣上喘息,见一位老人闭着眼转着经轮静静地诵经,帐篷内,一个女孩从被子里探出缠着绷带的小脸,静静看着眼前的救援行动。
救援队最终驻扎在玉树机场,承担伤员转运、现场救治任务,并建立野战医院临时处置危重伤员。
晚8时,999救援队经过48小时跋涉,终于到达机场与我们回合。车门打开,人却半天下不来。下车后,很多人扶着车门呕吐,个个面色蜡黄。队伍集合后,我很为难地交待任务:“知道大家已经疲劳到了极点,但是我们必须立即扎营,还要分出人手到候机厅救伤员。”解散后,大家开始分头忙碌。
晚10点,与兰州军区医疗队重逢,谈起在绵竹的日子,心绪难平。“我们以后最好别见面!”大家半开玩笑。
2010.4.17 星期六 巴塘方舟
今天,我们开始承担从结古镇向机场转运伤员的任务。早8点两辆急救车出发,—小时后相继返回。车门打开,首先抬下的是一位藏族孕妇。震后大出血。抬进候机厅时,殷红的血正从担架上一滴滴落下来。第二位是一名脑昏迷的藏族儿童,面部青紫,小手和小脚被厚厚的纱布缠着。第三位伤员的左腿肿胀如欲爆裂,手部已经完全变黑。后面的四位伤员均被厚厚的棉被包着,匆匆抬进候机室。
候机室已经变成一座超大ICU。队员们分成三个小组紧急处置。最紧张的是抢救那位大出血的孕妇。听见救治组在喊:“再过来几位女士!”立即有一名女队员奔过去。另一组在抢救那名儿童,一位女队员轻轻抬着孩子包成馒头一样的小手,左右找血管,总也找不见。又一位甘肃应急办的男医生过来帮忙,不 慎碰到了孩子的伤手,被女队员打了一下:“你不会小心点!”她一抬头,我认出是2008年5月15日我们徒步进清平时的队友小曹。当时,泥石流刚刚发生,我们在现场紧张施救,她也同样“教训”了一名战士,怪他放伤员的手太重。这次她更为激动,因为高原反应,嘴唇青紫,呼吸急促。
青海省卫生厅的李厅长左右问询:“用直升机拉那位大出血的孕妇,我觉得有问题。”我们都同声回应:“肯定不行,那等于要她的命!”他点点头,匆匆去找东航的陈总协调飞机。突然,听见队员喊了声:“孩子醒了!”
运往机场的伤号越来越多。出了候机室就是停机坪,一架架飞机轰鸣着排开队列,等着运送伤员。这个伫立在巴塘草原、刚刚由军用机场改建的现代化民用机场,被带着雪线的高山拥围着,显得空旷、坚实。
机场很小,但依然是拯救生命的方舟。这里通往结古的20公里尚未铺油的公路,经地震波肆虐后异常难走。可是,就是这条坑洼、颠簸的山路,将一名又一名伤员从震中转移出来。到今天为止,通过机场转出的伤员已经有1500多人。
想想我们从西宁到玉树那艰辛的16小时穿越,再想想999救援队从北京到玉树48小时接近生命极限的征程——这个机场的存在有着更为切肤的价值。突然有一个想法,什么时候地震带上的城市都建有这样的机场,形成一个个拯救生命的方舟,那会留住多少生命!
2010.4.18 星期日 那些火苗样的眼神
昨天下午,玉树突降小雪。雪如同清雾,从辽远的雪山慢慢飘浮过来,气温骤减。下雪后,一个直接后果是转运伤员的航班全部取消,候机厅里十几位危重伤员面临困境。指挥部决定我们的野战医院立即启用。
经历了汶川救援后,救援队进步之一是具备了搭建野战医院、实施野外救护的能力。我们从北京带来的四顶37平米的卫生帐篷,在巴塘草原围成一个醒目的回字型,张开怀抱迎接那些需要救援的人。
一小时后,发电机开始发电——因为缺氧,发电机启动异常艰难。帐篷明亮、温暖起来。玉树昼夜温差有20摄氏度,晚上,有限的供暖设备只能保障野战医院,深夜经常有队员冻得在帐篷外小跑,不少人开始合铺睡,彼此用体温取暖。
晚8时25分,与远山通了电话。他们今天分成四个小组,参与了结古镇周边多处废墟的搜救,先后救出11名幸存者,队伍信心倍增。我也亢奋起来,这支志愿服务队伍的能力之前被低估了。
9时整,野战医院开始工作,陆续接纳了12名伤员,全部是地震救援队员和消防官兵,症状均为高原反应。其中一名伤员出现脑水肿,神志不清,经医护人员救治,一小时后开始进食。
9时30分,帐篷外一阵喧嚷,一群人抬着一名藏族妇女跌跌撞撞涌进了野战医院。她牙关紧闭,满身泥血,但神志还清醒,一进来,就用火苗一样炽热的眼神横扫了在场的所有人。
随伤员来的有一位青海红会的志愿者,能讲藏语,知道这位妇女叫普布卓玛,44岁,地震中埋进废墟,三天三夜才被人挖出。已不能躺卧,查体后,证实除大面积骨损伤外,心肺功能严重衰竭,胸部大量淤血,导致呼吸紧迫。10分钟后,救治小组已经顺序实施输氧、引流、补液、辅助呼吸等措施,仍然没有好转。那位志愿者轻轻地说:“让她的家人进来告个别吧!”很快,她的丈夫——一位个子矮小的中年藏民挤进帐篷,扑过去握住妻子的手不停地说着什么,最后开始拆解挂在妻子胸前的几串藏式项链。费了半天力,始终解不开,最后不得不用力拽断。我们静静地看着他的举动,不知这是为方便医生抢救,还是履行一种宗教礼仪。
晚11时,指挥部发出急切的呼喊:“机场候机厅需要妇产科医生!”我们的一位女护士立即跑进候机厅。候机厅临时搭建一个蓝色帐篷,产妇阵痛之声隐隐可闻。她的丈夫是一位年轻的藏族协警,此时正在帐篷外徘徊。还是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告诉我们,地震中他相继失去了十多位亲属,现在妻子又早产,让他异常焦虑。突然碰到他的目光,竟然同样是火苗一样炽烈。
晚12时,野战医院开始对普布卓玛实施胸部穿刺抽取胸腔淤血,现场异常紧张。帐篷外又多了几位藏民,应该都是她的亲属。他们悉数用火苗般的眼神向里面巴望。半小时后,卓玛被排出100多毫升淤血,病情开始好转。
凌晨2点38分,候机厅的帐篷内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那位藏族协警终于迎来了儿子的诞生。他憨笑着,小跑着去冲奶瓶。在场的很多人都被他感染,露出了这几天少见的笑容。此时,想起那一束束火苗一样的目光,突然有一种感动。是的,在数不清的劫难和梦魇面前,最美好的时刻是见证生命的燃烧,这是奇迹,也是人应有的尊严。
2010.4.19 星期日 劫后玉树依然美丽
今天我们将护送最后一批伤员乘军用运输机到西宁。玉树机场至此完成了空中转运任务,明天开始恢复正常航运。
就要离开了,内心有些许遗憾。我们认真地问李厅长:“真的没有任务了?”他也认真地告诉我们:紧急救援阶段的伤员转运任务基本结束了,以后进入常态化的卫生服务。同时,防疫将全面展开。
离开候机厅,护士长告诉我们又有四名队员输氧。昨天开始,队员们的血压平均上升了10个汞柱,心率平均达到100次,抢救一夜伤员的王主任血压已高达160。我的收缩压也到了145,双手颤抖不止。李院长昨夜低烧不退,面部皮肤泛红脱落。
上午8时40分,我们护送伤员开始登机。留下的25名队员要驾驶救援车辆从陆路返回西宁——等待他们的还将是16小时的艰辛跋涉。
踏入伊尔76运输机,仿佛进入一座巨型仓库,安顿好几十名伤员,终于有时间看看窗外:太阳已经升起,暖暖的阳光涂在草坪上,一片金黄。远处的雪山与蓝天相映,层次如此分明。玉树真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而它的美丽又在劫难中被更多的人认识和铭记。
(注:作者为北京市红十字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