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译著是出版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译著的出版量大约占出版总量的30%。然而,译著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如何才能提高译著的质量,是每一个出版社都要面对的问题。针对译著屡屡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才是提高译著出版质量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译著翻译 存在的问题 解决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种文化的交流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渠道。要进行充分的文化交流,促进科技的发展,译著就是必不可少的出版物。大量的事实证明,译著对推动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如何提高译著的质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译著翻译编辑过程中常出现的主要问题
著名翻译家严复说,译著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1]所谓“信”就是精准和尊重原著。科学地翻译原著所传达的信息,把握原著的科学理论和主题思想。所谓“达”就是精准地翻译出原著的意思。达到原著作者在原著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所谓“雅”就是要用流畅的中文来翻译原著,对原著的尊重不仅仅在于翻译其理论,同时也要让原著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要有文采。1. 译著出现最严重的问题是,失去了“信”。也就是没有完全尊重原文。译著的第一准则就是要严格恪守“信”。失信了就是最大的弊端。译著必须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原著本来的意思。绝大多数的翻译稿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没有完全忠于原文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译文力求符合中文语言习惯,而造成脱离和曲解原文的现象。有的是望文生义的自造意思。这样的错误在编辑审查翻译稿中是容易发现的。因为脱离原著的语言往往是在整篇文章中游离着的,与上下文的意思完全不符。这种错误往往是由于翻译人员对专业的词汇或者知识的掌握不够,又没有耐心去查找相关资料,而是凭主观臆断制造出译文。2. 译著对原著的不“达”。也就是没有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是对译著的“漏译”。无论是翻译者的疏忽,还是因为原文难译而被有意跳过,都是对译著的不“达”的表现。比如,有的翻译者,在翻译某些专著时,有的专业术语不懂,又需要很多资料去查证,就换一种说法,用主观的概括来当做翻译。将一部分专业性很强的原文,改头换面。也有的直接就省略此段,跳过去承接下一部分内容。这样就无法达到原文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是对原文不达的具体表现。3. 译著不“雅”。有的译著虽然尊重了译著,也表达了译著的主题,但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语言上晦涩难懂,大都是生硬的直译,让人读来非常吃力。翻译者没有充分重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忽略东西方语言表达的差异而造成机械直译。比如西方的语言习惯是先说出结果,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倒装句。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中,倒装句只是一种修辞,不是通常的语言习惯。翻译者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语言习惯,使整个译著中,处处都是倒装句,会让中国的读者读来费神费力,而且更感觉词不达意。另外,更多的英文破折号需要改换成中文常见的断句用的逗号。4. 对原著的翻译只注重辞典解释,忽略上下文的语境。[3]有些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紧紧抓住辞典的解释,精准地译出了原文的概念,却忽略上下文的语境。结果把整个文章弄得面目全非,让读者“迷迷糊糊上山,稀里糊涂过河”。这一点在编辑的时候,只要编辑认真看译稿就会发现的。所以在编辑译著的时候,编辑一定要认真阅读译稿。5. 译著存在的问题也有出版社本身的问题。首先是任用不懂外语的译文编辑。这样的编辑只改一点儿译文标点符号与错别字,对于翻译的内容和问题,却从不过问;有的出版社还用专家把关,直接取消了编辑工作。殊不知有的专家仅仅是挂名,却没有任何把关的行动。而编辑的工作即使有专家把关也是无法替代的。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有的出版社没有出版译著的能力,却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地出版译著,造成译著的质量较差。
二、解决译著编辑问题的对策
1. 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在翻译工作开始收稿之前,要及时掌握翻译的进度,并对翻译者的样章进行严格的审查。在样章准确无误的情况下才允许继续翻译工作,直至收稿。对样章的审查是未雨绸缪,可以避免亡羊补牢。[4]2. 加强编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修养。编辑本身要有高水平的外语素质和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来编辑译著,仔细核对,认真考察翻译所给出的概念和技术要点。敢于对所谓的权威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在考证中给自己的观点以科学的依据。3. 对于翻译稿中出现的新鲜词汇,要高度重视,查找资料进行考证是否是翻译者的主观臆造;[5]对于上下文思想跳跃的段落,要重新核对原著,看是否有漏译现象;对游离于上下文的段落要重新核对原文,看是否是翻译者在遇到翻译困难的情况下篡改了原文而导致的改变原文现象;对于语言读起来很生硬的段落,要查看原文是否是翻译者的直译和硬译,没有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和运用不同的同义词。编辑要进行加工,让翻译后的文章更顺畅更有文采;对于逻辑混乱的段落,要核对原文,看是否是翻译者直白地硬译,而忽略运用汉语的逻辑副词导致的逻辑混乱现象;从全文的角度出发,看翻译者有没有同一概念不同译法的现象,并加以纠正。4. 注重编辑加工中的细节和技巧。对于所编辑的译稿要注重主要细节和加工技巧,首先对于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部分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避免此类情况出现;对于原著中的“资料引用、来源”等信息,要反复核对原著,充分做到无著作侵权现象的发生;在编辑翻译稿中,发现了原著的错误,要敢于提出质疑,并加以纠正,在纠正后要加注解明确标注;科学译著中的计量单位要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对于引进的英文图书,所使用的普遍是英美制的计量单位,按照我国译著的规定,科技书刊必须使用我国的国际法定计量单位。这样在译著的翻译中,就应当将英美制的计量单位,换算为国际单位。但是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如果把这些计量单位都转换就不适应原著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时候就要尊重原著的计量单位,但必须要加注解进行说明,并标明该计量单位与法定单位的换算关系;[6]对于译著中的插图,编辑在购买了原著的电子文档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图片,只要把图片的文字说明转化为中文就可以了,最好在中文版的图书中保持原来的尺寸,尽量不更改原来的大小;对于外国人名的处理,首先要尽量遵守约定俗成的译法,没有约定的要进行音译并在音译的后面加括号附上英文原名。
结 语
译著是对外国文化和科技的介绍和引进,我们需要的是原汁原味的外来文化和科技信息,而不是翻译者制造出来的。出版译著是为了传达本土所未有的思想,对于科学理论的翻译必须严肃、认真、科学、精准。译文编辑要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提高自身素质,用高度的责任感做好译文编辑工作,多编辑有价值的好译著,给我国出版业带来新鲜血液,让出版业更多地发挥文化传播和科学导向的作用,为我们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郁进.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读后[J].出版发行研究,2008(3).
[2] 李彬.经管类译著编辑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应对——哈佛经管图书编辑心得[J].出版发行研究,2010(4):36-38.
[3] 吴晓妮.做好“译著之田”的守望者——略谈社科类译著编辑工作[J].编辑学刊,2006(6):44-46.
[4] 杨学泉,魏连.提高科技译著翻译编辑出版质量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4(11):31-34.
[5] 叶雷.新闻编辑的伦理与使命感——读译著,报纸的良知[J].新闻记者,2006 (11):67-69.
[6] 邱阳.探讨生物医学译著的编辑责任[J].科技与出版,2008(3).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关键词:译著翻译 存在的问题 解决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种文化的交流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渠道。要进行充分的文化交流,促进科技的发展,译著就是必不可少的出版物。大量的事实证明,译著对推动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如何提高译著的质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译著翻译编辑过程中常出现的主要问题
著名翻译家严复说,译著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1]所谓“信”就是精准和尊重原著。科学地翻译原著所传达的信息,把握原著的科学理论和主题思想。所谓“达”就是精准地翻译出原著的意思。达到原著作者在原著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所谓“雅”就是要用流畅的中文来翻译原著,对原著的尊重不仅仅在于翻译其理论,同时也要让原著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要有文采。1. 译著出现最严重的问题是,失去了“信”。也就是没有完全尊重原文。译著的第一准则就是要严格恪守“信”。失信了就是最大的弊端。译著必须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原著本来的意思。绝大多数的翻译稿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没有完全忠于原文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译文力求符合中文语言习惯,而造成脱离和曲解原文的现象。有的是望文生义的自造意思。这样的错误在编辑审查翻译稿中是容易发现的。因为脱离原著的语言往往是在整篇文章中游离着的,与上下文的意思完全不符。这种错误往往是由于翻译人员对专业的词汇或者知识的掌握不够,又没有耐心去查找相关资料,而是凭主观臆断制造出译文。2. 译著对原著的不“达”。也就是没有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是对译著的“漏译”。无论是翻译者的疏忽,还是因为原文难译而被有意跳过,都是对译著的不“达”的表现。比如,有的翻译者,在翻译某些专著时,有的专业术语不懂,又需要很多资料去查证,就换一种说法,用主观的概括来当做翻译。将一部分专业性很强的原文,改头换面。也有的直接就省略此段,跳过去承接下一部分内容。这样就无法达到原文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是对原文不达的具体表现。3. 译著不“雅”。有的译著虽然尊重了译著,也表达了译著的主题,但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语言上晦涩难懂,大都是生硬的直译,让人读来非常吃力。翻译者没有充分重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忽略东西方语言表达的差异而造成机械直译。比如西方的语言习惯是先说出结果,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倒装句。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中,倒装句只是一种修辞,不是通常的语言习惯。翻译者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语言习惯,使整个译著中,处处都是倒装句,会让中国的读者读来费神费力,而且更感觉词不达意。另外,更多的英文破折号需要改换成中文常见的断句用的逗号。4. 对原著的翻译只注重辞典解释,忽略上下文的语境。[3]有些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紧紧抓住辞典的解释,精准地译出了原文的概念,却忽略上下文的语境。结果把整个文章弄得面目全非,让读者“迷迷糊糊上山,稀里糊涂过河”。这一点在编辑的时候,只要编辑认真看译稿就会发现的。所以在编辑译著的时候,编辑一定要认真阅读译稿。5. 译著存在的问题也有出版社本身的问题。首先是任用不懂外语的译文编辑。这样的编辑只改一点儿译文标点符号与错别字,对于翻译的内容和问题,却从不过问;有的出版社还用专家把关,直接取消了编辑工作。殊不知有的专家仅仅是挂名,却没有任何把关的行动。而编辑的工作即使有专家把关也是无法替代的。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有的出版社没有出版译著的能力,却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地出版译著,造成译著的质量较差。
二、解决译著编辑问题的对策
1. 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在翻译工作开始收稿之前,要及时掌握翻译的进度,并对翻译者的样章进行严格的审查。在样章准确无误的情况下才允许继续翻译工作,直至收稿。对样章的审查是未雨绸缪,可以避免亡羊补牢。[4]2. 加强编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修养。编辑本身要有高水平的外语素质和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来编辑译著,仔细核对,认真考察翻译所给出的概念和技术要点。敢于对所谓的权威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在考证中给自己的观点以科学的依据。3. 对于翻译稿中出现的新鲜词汇,要高度重视,查找资料进行考证是否是翻译者的主观臆造;[5]对于上下文思想跳跃的段落,要重新核对原著,看是否有漏译现象;对游离于上下文的段落要重新核对原文,看是否是翻译者在遇到翻译困难的情况下篡改了原文而导致的改变原文现象;对于语言读起来很生硬的段落,要查看原文是否是翻译者的直译和硬译,没有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和运用不同的同义词。编辑要进行加工,让翻译后的文章更顺畅更有文采;对于逻辑混乱的段落,要核对原文,看是否是翻译者直白地硬译,而忽略运用汉语的逻辑副词导致的逻辑混乱现象;从全文的角度出发,看翻译者有没有同一概念不同译法的现象,并加以纠正。4. 注重编辑加工中的细节和技巧。对于所编辑的译稿要注重主要细节和加工技巧,首先对于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部分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避免此类情况出现;对于原著中的“资料引用、来源”等信息,要反复核对原著,充分做到无著作侵权现象的发生;在编辑翻译稿中,发现了原著的错误,要敢于提出质疑,并加以纠正,在纠正后要加注解明确标注;科学译著中的计量单位要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对于引进的英文图书,所使用的普遍是英美制的计量单位,按照我国译著的规定,科技书刊必须使用我国的国际法定计量单位。这样在译著的翻译中,就应当将英美制的计量单位,换算为国际单位。但是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如果把这些计量单位都转换就不适应原著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时候就要尊重原著的计量单位,但必须要加注解进行说明,并标明该计量单位与法定单位的换算关系;[6]对于译著中的插图,编辑在购买了原著的电子文档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图片,只要把图片的文字说明转化为中文就可以了,最好在中文版的图书中保持原来的尺寸,尽量不更改原来的大小;对于外国人名的处理,首先要尽量遵守约定俗成的译法,没有约定的要进行音译并在音译的后面加括号附上英文原名。
结 语
译著是对外国文化和科技的介绍和引进,我们需要的是原汁原味的外来文化和科技信息,而不是翻译者制造出来的。出版译著是为了传达本土所未有的思想,对于科学理论的翻译必须严肃、认真、科学、精准。译文编辑要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提高自身素质,用高度的责任感做好译文编辑工作,多编辑有价值的好译著,给我国出版业带来新鲜血液,让出版业更多地发挥文化传播和科学导向的作用,为我们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郁进.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读后[J].出版发行研究,2008(3).
[2] 李彬.经管类译著编辑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应对——哈佛经管图书编辑心得[J].出版发行研究,2010(4):36-38.
[3] 吴晓妮.做好“译著之田”的守望者——略谈社科类译著编辑工作[J].编辑学刊,2006(6):44-46.
[4] 杨学泉,魏连.提高科技译著翻译编辑出版质量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4(11):31-34.
[5] 叶雷.新闻编辑的伦理与使命感——读译著,报纸的良知[J].新闻记者,2006 (11):67-69.
[6] 邱阳.探讨生物医学译著的编辑责任[J].科技与出版,2008(3).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