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服饰承载着深厚的人文价值,是民族风貌和东风文化之美的典型外在物质载体。本文探讨了清朝传统服饰文化中所传递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底蕴,阐述其包涵的设计思维和独特的图纹创意形式。同时,本文梳理整合了中国传统服饰发展历程,针对清朝时期的社会样貌与其服饰的形制、纹样、色彩等美学元素进行研究,通过对清朝传统服饰的探索,深入了解清朝服饰历史发展与独特的美学内涵,挖掘其艺术价值,以提升现代设计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一、探清朝服饰之源
(一)中国传统服饰溯源
早在原始时期,中国服饰便已经出现雏形,人们以树叶和动物皮毛为物质材料,手工制成遮蔽身体的衣裳。新石器时代,由于纺织技术的发明,服装材料开始更变为布帛,其色彩、形制、功能等开始人为地控制与选择。随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兴盛,衣服形制的等级制度逐步划分确立,如上衣下裳形制、冠服制度和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呈现“百家争鸣”之风貌,文化和艺术高度发展,服饰也随之变得精美起来,最具代表性的形制“深衣”也由此诞生。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对深衣服制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巩固和推动的作用。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深衣作为服饰形制的典范,确立了中国传统服饰设计的整体风貌与风格特色。
(二)清朝服饰样貌
清朝初期,政府颁布了“十从十不从”的制度,强制让中国社会服饰趋于满族化。康乾时期,上层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确定了更为严苛的阶级制度,服饰的等级性与森严性为其显著特征。清朝传统服饰是满汉文化交融的外在体现,在沿用满族旗装形制的基础上吸纳了汉人服饰的色彩及纹样作为补充。清朝晚期,因经济的发展和染织技术的进步,服饰的纹样艺术显得更为繁缛华丽,也促使象征美好吉祥寓意的纹样文化发展到了顶峰。清代服饰纹样吸纳了前代传承的纹样基础,也因统治者为加强集权而强调阶级次序和儒家道德的思想,更加强调“图必有意”,以不同类别的纹样代表等级和权力。清朝后期,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服饰纹样在形状和题材上又兼容了西洋画的写实技法,变得更加丰富。
二、赏清朝服饰之美
(一)清朝服饰制度
縱观整个中国服饰发展史,清朝服饰的形制是等级最为森严、详尽的一代。
清朝服饰为了保持统治者的民族性和审美观念,在外观上摒弃了汉族服饰传统,将宽袍大袖的汉族服制改为衣袖短窄的旗装服制,分为单、夹、皮、棉四种,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素朴肃穆。清朝服饰遵循了严密规范的制度和系统,既体现出满族的风俗特征,又保留了中华数千年所保留的等级制度。
(二)清朝服饰纹样
清朝服饰纹样在满族服饰美学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图案,延续传统并加以拓展。由于清朝服饰特殊的文化多元性和融合性,其纹样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特征。如图1所示,清朝传统服饰纹样以写实手法为主,运用适形、复合、局部量变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具有象征寓意的图案,表达人们对国家兴旺、生活幸福、福寿绵长的现实愿望。其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图案形式为清朝服饰文化加以锦上添花之效,构筑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
1.帝王官宦纹样
由于清朝社会森严的阶级制度,纹样作为服饰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一定的等级区分性。例如,王宫贵族服饰上的龙纹、云纹、蝙蝠图案、补子图案、海水江崖纹等皆为平民百姓不能用。
如图2所示,十二章纹具有最高等级性,寓示皇帝政治权威的至高无上和道德智慧的完美无缺。其中,日、月、星辰、龙等十二种图案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所独有的纹饰。清初,顺治和康熙两朝皇帝的服饰上还未有十二章纹的记载,而到了雍正时期才开始出现尚不完备的十二章纹,最终于乾隆时期形成定制,此后其一直沿用至清末。
补子图案是古人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期望的外在体现,也是自然事物与主体情感相互交流、物我结合的视觉化产物的典范,更是清朝服饰中身份和等级的标志。文官多用飞禽,武官多用猛兽,如武官二品狮子(见图3)、九品海马(见图4)等。
2.清朝民间纹样
清朝服饰民间服饰的装饰性较弱而更重视其使用功能,因此以简单的植物类图案居多,特别是花卉图案的广泛应用。清朝民间服饰花卉图案常用于衣物襟边、袖口和裙片的装饰,男子服饰纹样以团花、折枝或整枝大花为主,平民女子服饰纹样以刺绣花卉图案为主,富裕者则绣有满地绣花图。清朝民间服饰的动物类纹样中最常见的便是姿态优美灵动的蝴蝶图案。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蝴蝶具有美好寓意。其没有身份等级的象征性,在民间服饰的装饰中广受喜爱。当然,无论是植物花卉类图案还是动物图案,清朝民间纹样皆传达了清朝民间百姓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清朝服饰色彩理论
色彩作为服饰美学中重要研究的对象,如同一面镜子般映射出服饰内在的文化特色、精神高度、政治以及经济情况,而其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变化组合也都能够让服饰呈现出不同的风韵和审美观。在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中,色彩有着极为深刻的阶级性和独裁性。清朝继承了周朝色彩礼仪制度,将赤、黄、青三色彩定为统治阶层的色彩,王公服饰用色明朗、强烈、艳丽,颜色以黄、蓝为主基调,常配以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红、白两色,而民间百姓服饰以灰暗颜色为主。中国传统“五色学说”的理论影响之深远,由清朝服饰的色彩运用即可探出一丝踪迹。从八旗制度中八旗的旗帜与盔甲的色彩可以发现,清朝服饰色彩正是五色学说的实际应用,亦是中国阴阳五行学说的视觉体现,即八旗的颜色与所处方位皆可用五行相克来阐释。例如,黄色代表皇权,属土,居于北方,两黄旗由皇帝亲自统帅;正蓝旗、镶蓝旗属水,位于南方;正红旗、镶红旗属火,居于西方;正白旗、镶白旗属金,居于东方等。清朝八旗制度的严格等级的用色规定,进一步说明了色彩在中国封建社会所具有的不可违背的权威性和阶级性,是整个民族和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外在体现。
三、结语
清朝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传统人文哲学思想贯穿始终的物态转换。它满足于人们生活之必需,与各阶层人们的宗教信仰、政治生活、经济水平和审美文化息息相关,是内在涵义与外在表现、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有机交融。本文从历史的、民族的服饰文化所包含的内在意蕴与其造型设计角度出发,深度挖掘其审美特征及设计美学价值,可为现代服饰形制、纹样和色彩提供文化支撑和借鉴之用,焕发现代设计的新生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赵子璇(199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一、探清朝服饰之源
(一)中国传统服饰溯源
早在原始时期,中国服饰便已经出现雏形,人们以树叶和动物皮毛为物质材料,手工制成遮蔽身体的衣裳。新石器时代,由于纺织技术的发明,服装材料开始更变为布帛,其色彩、形制、功能等开始人为地控制与选择。随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兴盛,衣服形制的等级制度逐步划分确立,如上衣下裳形制、冠服制度和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呈现“百家争鸣”之风貌,文化和艺术高度发展,服饰也随之变得精美起来,最具代表性的形制“深衣”也由此诞生。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对深衣服制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巩固和推动的作用。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深衣作为服饰形制的典范,确立了中国传统服饰设计的整体风貌与风格特色。
(二)清朝服饰样貌
清朝初期,政府颁布了“十从十不从”的制度,强制让中国社会服饰趋于满族化。康乾时期,上层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确定了更为严苛的阶级制度,服饰的等级性与森严性为其显著特征。清朝传统服饰是满汉文化交融的外在体现,在沿用满族旗装形制的基础上吸纳了汉人服饰的色彩及纹样作为补充。清朝晚期,因经济的发展和染织技术的进步,服饰的纹样艺术显得更为繁缛华丽,也促使象征美好吉祥寓意的纹样文化发展到了顶峰。清代服饰纹样吸纳了前代传承的纹样基础,也因统治者为加强集权而强调阶级次序和儒家道德的思想,更加强调“图必有意”,以不同类别的纹样代表等级和权力。清朝后期,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服饰纹样在形状和题材上又兼容了西洋画的写实技法,变得更加丰富。
二、赏清朝服饰之美
(一)清朝服饰制度
縱观整个中国服饰发展史,清朝服饰的形制是等级最为森严、详尽的一代。
清朝服饰为了保持统治者的民族性和审美观念,在外观上摒弃了汉族服饰传统,将宽袍大袖的汉族服制改为衣袖短窄的旗装服制,分为单、夹、皮、棉四种,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素朴肃穆。清朝服饰遵循了严密规范的制度和系统,既体现出满族的风俗特征,又保留了中华数千年所保留的等级制度。
(二)清朝服饰纹样
清朝服饰纹样在满族服饰美学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图案,延续传统并加以拓展。由于清朝服饰特殊的文化多元性和融合性,其纹样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特征。如图1所示,清朝传统服饰纹样以写实手法为主,运用适形、复合、局部量变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具有象征寓意的图案,表达人们对国家兴旺、生活幸福、福寿绵长的现实愿望。其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图案形式为清朝服饰文化加以锦上添花之效,构筑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
1.帝王官宦纹样
由于清朝社会森严的阶级制度,纹样作为服饰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一定的等级区分性。例如,王宫贵族服饰上的龙纹、云纹、蝙蝠图案、补子图案、海水江崖纹等皆为平民百姓不能用。
如图2所示,十二章纹具有最高等级性,寓示皇帝政治权威的至高无上和道德智慧的完美无缺。其中,日、月、星辰、龙等十二种图案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所独有的纹饰。清初,顺治和康熙两朝皇帝的服饰上还未有十二章纹的记载,而到了雍正时期才开始出现尚不完备的十二章纹,最终于乾隆时期形成定制,此后其一直沿用至清末。
补子图案是古人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期望的外在体现,也是自然事物与主体情感相互交流、物我结合的视觉化产物的典范,更是清朝服饰中身份和等级的标志。文官多用飞禽,武官多用猛兽,如武官二品狮子(见图3)、九品海马(见图4)等。
2.清朝民间纹样
清朝服饰民间服饰的装饰性较弱而更重视其使用功能,因此以简单的植物类图案居多,特别是花卉图案的广泛应用。清朝民间服饰花卉图案常用于衣物襟边、袖口和裙片的装饰,男子服饰纹样以团花、折枝或整枝大花为主,平民女子服饰纹样以刺绣花卉图案为主,富裕者则绣有满地绣花图。清朝民间服饰的动物类纹样中最常见的便是姿态优美灵动的蝴蝶图案。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蝴蝶具有美好寓意。其没有身份等级的象征性,在民间服饰的装饰中广受喜爱。当然,无论是植物花卉类图案还是动物图案,清朝民间纹样皆传达了清朝民间百姓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清朝服饰色彩理论
色彩作为服饰美学中重要研究的对象,如同一面镜子般映射出服饰内在的文化特色、精神高度、政治以及经济情况,而其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变化组合也都能够让服饰呈现出不同的风韵和审美观。在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中,色彩有着极为深刻的阶级性和独裁性。清朝继承了周朝色彩礼仪制度,将赤、黄、青三色彩定为统治阶层的色彩,王公服饰用色明朗、强烈、艳丽,颜色以黄、蓝为主基调,常配以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红、白两色,而民间百姓服饰以灰暗颜色为主。中国传统“五色学说”的理论影响之深远,由清朝服饰的色彩运用即可探出一丝踪迹。从八旗制度中八旗的旗帜与盔甲的色彩可以发现,清朝服饰色彩正是五色学说的实际应用,亦是中国阴阳五行学说的视觉体现,即八旗的颜色与所处方位皆可用五行相克来阐释。例如,黄色代表皇权,属土,居于北方,两黄旗由皇帝亲自统帅;正蓝旗、镶蓝旗属水,位于南方;正红旗、镶红旗属火,居于西方;正白旗、镶白旗属金,居于东方等。清朝八旗制度的严格等级的用色规定,进一步说明了色彩在中国封建社会所具有的不可违背的权威性和阶级性,是整个民族和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外在体现。
三、结语
清朝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传统人文哲学思想贯穿始终的物态转换。它满足于人们生活之必需,与各阶层人们的宗教信仰、政治生活、经济水平和审美文化息息相关,是内在涵义与外在表现、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有机交融。本文从历史的、民族的服饰文化所包含的内在意蕴与其造型设计角度出发,深度挖掘其审美特征及设计美学价值,可为现代服饰形制、纹样和色彩提供文化支撑和借鉴之用,焕发现代设计的新生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赵子璇(199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