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机灵的江辰晨迫不及待地说:“从‘喂’看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没礼貌。”急性子的杨曹伟见他的好朋友说得这么好,赶紧不服输地说:“我从句中的‘多高’‘很远很远’看出小松树在夸耀自己,自以为了不起呢!”“老师,还有呢!从‘你呢’也可以看出小松树很得意呢!”刘清帮着补充。同学们说完后,我让大家站起来齐读小松树的话,去体会一下小松树当时的感觉。读完后我又让学生针对句中最后的“你呢”,把小松树的话补充完整,然后再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我继续带着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在学生明白风伯伯话的意思后,我趁热打铁问:“大松树明白这一切吗?他当时会想些什么?”随后让学生去观察那棵大松树,走进大松树的内心世界(学生小组交流了起来)——“小松树你还是个孩子,我还是让着你吧,不跟你争辩了!”“小松树呀,你太骄傲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发表着自己的想法。
声音二:“老师。我有个建议!”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表演读,演好文中的角色。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小松树,很大方,声音响亮,表演得也不错。我还没来得及发话,曹北溢一边举手一边说:“老师,我有个建议。”“好,你说。”他站起来,用手指着书上的话说:“这个‘很远很远’应该读,导慢点长一点,就像这样——”她拿起书,姿势美美地、表情美美地读起来。我问:“为什么要这样读呢?”“因为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样读才觉得他看得远。”曹北溢振振有词。我问全班学生:“你们同意吗?”大家都点点头。“那就读读吧!”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了起来。
“老师,我还有个建议。小松树说话的时候很得意,应该这样读。”杜海容自个儿走上了讲台,双手叉腰,昂着头开始边演边说,还有点得意的味儿。我忍不住鼓起掌来,他注视着我,随即一点头一声“谢谢”就回座位了。“还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我忍不住又夸了他一句。
“老师,我还有一个跟他们不一样的建议。”马冬妮说,“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的时候,头是低着的。”我很诧异:“为什么?”“因为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小松树要低着头对大松树说话,大松树才能听见。”我恍然大悟,不禁佩服:“你真会读书。”
我真佩服这些学生,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表达。虽然只有七八岁,但是他们的阅读潜力令人吃惊。学生的思维是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只要得到一个小小的思维空间他们就会发挥想象,开始创新。如何让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阅读潜力,听到孩子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的声音?经历了这次教学,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研究与反思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注重了以读为本,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情感的激发,适时的点拨、引导上,以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化,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想、比较,在阅读中随时有感而发,积淀语感,激活学生的阅读情趣,充分释放学生的阅读潜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老师的生生直接交流,渐渐地,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的一种补充,更不可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调料”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二、珍惜时机,在乎学生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呼唤教学民主。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情况发生。面对这些临时出现的情况,教师要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切不可置之不理。对于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会说、乐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才能听到动听的、深刻的交响乐。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励,学会组织,学会引导,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释放学生的阅读潜力,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和谐美妙!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机灵的江辰晨迫不及待地说:“从‘喂’看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没礼貌。”急性子的杨曹伟见他的好朋友说得这么好,赶紧不服输地说:“我从句中的‘多高’‘很远很远’看出小松树在夸耀自己,自以为了不起呢!”“老师,还有呢!从‘你呢’也可以看出小松树很得意呢!”刘清帮着补充。同学们说完后,我让大家站起来齐读小松树的话,去体会一下小松树当时的感觉。读完后我又让学生针对句中最后的“你呢”,把小松树的话补充完整,然后再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我继续带着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在学生明白风伯伯话的意思后,我趁热打铁问:“大松树明白这一切吗?他当时会想些什么?”随后让学生去观察那棵大松树,走进大松树的内心世界(学生小组交流了起来)——“小松树你还是个孩子,我还是让着你吧,不跟你争辩了!”“小松树呀,你太骄傲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发表着自己的想法。
声音二:“老师。我有个建议!”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表演读,演好文中的角色。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小松树,很大方,声音响亮,表演得也不错。我还没来得及发话,曹北溢一边举手一边说:“老师,我有个建议。”“好,你说。”他站起来,用手指着书上的话说:“这个‘很远很远’应该读,导慢点长一点,就像这样——”她拿起书,姿势美美地、表情美美地读起来。我问:“为什么要这样读呢?”“因为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样读才觉得他看得远。”曹北溢振振有词。我问全班学生:“你们同意吗?”大家都点点头。“那就读读吧!”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了起来。
“老师,我还有个建议。小松树说话的时候很得意,应该这样读。”杜海容自个儿走上了讲台,双手叉腰,昂着头开始边演边说,还有点得意的味儿。我忍不住鼓起掌来,他注视着我,随即一点头一声“谢谢”就回座位了。“还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我忍不住又夸了他一句。
“老师,我还有一个跟他们不一样的建议。”马冬妮说,“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的时候,头是低着的。”我很诧异:“为什么?”“因为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小松树要低着头对大松树说话,大松树才能听见。”我恍然大悟,不禁佩服:“你真会读书。”
我真佩服这些学生,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表达。虽然只有七八岁,但是他们的阅读潜力令人吃惊。学生的思维是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只要得到一个小小的思维空间他们就会发挥想象,开始创新。如何让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阅读潜力,听到孩子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的声音?经历了这次教学,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研究与反思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注重了以读为本,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情感的激发,适时的点拨、引导上,以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化,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想、比较,在阅读中随时有感而发,积淀语感,激活学生的阅读情趣,充分释放学生的阅读潜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老师的生生直接交流,渐渐地,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的一种补充,更不可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调料”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二、珍惜时机,在乎学生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呼唤教学民主。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情况发生。面对这些临时出现的情况,教师要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切不可置之不理。对于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会说、乐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才能听到动听的、深刻的交响乐。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励,学会组织,学会引导,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释放学生的阅读潜力,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和谐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