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有幸聆听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一课,两个完整的课时诠释了王老师所践行的“诗意语文”的教学思想,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王崧舟老师在《望月》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月景的写作顺序,再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最后落实到写上,学生的写水到渠成,写的训练扎实有效。王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精妙的课堂掌控力、精彩的语言让与会老师折服。仔细品味这节课,它带来的不单是享受,更多的是思考。我仅就印象最深的“读写结合”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月。读出作者眼中之月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江中的月夜,和作者一起来到甲板上,抬头仰望。(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刚才我说的话中,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仰望”是最重要的词,然后读书。)
师:月光洒落淡淡的清辉,作者又低头凝视江面。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学生很快发现“低头凝视”是最重要的词。读书。)
师:这就是赵丽宏由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呀。他的目光离开江面,望远处……
(生眺望,读文。)
师:你们又发现了作者的目光是由远及近的。短短的三句话,作者就层次井然地写出了月亮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赏析:品读,品出月之美。在老师不露声色的引导中,学生读懂了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明白了写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些训练都是在读中完成,没有告诉。
二、品月。品出作者心中之月
1.出示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片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师范读。)
师:美吗?你认为哪儿美?哪些语句打动了你?
生:我认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很美,本来是静静的月光,这样一来就变得动起来,有一种动态美。
生:“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像诗句一样,读起来很美。
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我喜欢这句,我见过这样的月亮,有种朦胧的昊。
2 出示贾平凹《月迹》片段。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几,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师:这段文字哪儿打动了你?
生:“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是拟人的写法。
生:“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里面“爬”用得巧妙。
师:这也是把月亮当作人来写。就像你一样,是一个调皮的孩子。
3 出示斯好写月片段。
师:如果是你,你会摘录哪些词句?
赏析:南书中月拓展开来,学习其他作家的写月篇章,感受月亮在不同人的眼中的不同姿态。同样的月有不同的美,正是王老师在课堂中所说“千江有水千江月”。学生在感受不同的月景时,围绕其中的文字琢磨品味,明白作者写月之法,得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三、写月。写出自己心中月
师:让我们一起回到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个月夜。也许你站在阳台赏月,也许你来到小树林中抬头仰望,月上柳梢,也许你静立溪边,也许你爬上山头,月亮出来了,月光洒满大地,那是怎样的美?请你试着写几句。你可以用上刚才几住大作家的笔法,还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生练写。)
(展示)师:三分写,七分读。大家听一听他用了大作家的哪些笔法。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读写训练”过程,整个过程是扎实有效的。这个过程可以总结为“读中悟法——拓展积累——有效习作”。写的训练不能只出现在写作指导课上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写的训练。但是写的训练不能是阅读课的终极目标,我们要恰当处理读与写的关系,让二者有机结合。从王老师的课中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合理选择读写结合点
《望月》中写月景是在文章的第二段,是单纯的写景段落。作者的观察顺序是清晰的,学生很容易发现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的思路。月景是学生熟悉之景,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王老师选择此段作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
二、重视语言的品味与积累
由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出发,引入三位作家的文字,课堂的容量可谓大。所选文章虽多,但主题明确,都是写月,特色各异;要求和课文不同,课文精读品味,推荐文章感受月亮不同的形象美,感受语言的丰富。课内阅读教学做到了课文阅读和拓展阅读的有效互补,共同推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老师为学生的仿写提供了词语,同时明确提出“你可以用上刚才几位大作家的笔法”,不仅做到语言文字的积累,还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方法。
三、重视写作方法的渗透
在读中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观察方法,告诉学生作者是按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所得的。一举两得,学生明白了观察的顺序,知道了观察是写的基础。
作者简介:安徽省濉溪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一、读月。读出作者眼中之月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江中的月夜,和作者一起来到甲板上,抬头仰望。(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刚才我说的话中,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仰望”是最重要的词,然后读书。)
师:月光洒落淡淡的清辉,作者又低头凝视江面。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学生很快发现“低头凝视”是最重要的词。读书。)
师:这就是赵丽宏由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呀。他的目光离开江面,望远处……
(生眺望,读文。)
师:你们又发现了作者的目光是由远及近的。短短的三句话,作者就层次井然地写出了月亮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赏析:品读,品出月之美。在老师不露声色的引导中,学生读懂了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明白了写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些训练都是在读中完成,没有告诉。
二、品月。品出作者心中之月
1.出示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片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师范读。)
师:美吗?你认为哪儿美?哪些语句打动了你?
生:我认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很美,本来是静静的月光,这样一来就变得动起来,有一种动态美。
生:“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像诗句一样,读起来很美。
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我喜欢这句,我见过这样的月亮,有种朦胧的昊。
2 出示贾平凹《月迹》片段。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几,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师:这段文字哪儿打动了你?
生:“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是拟人的写法。
生:“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里面“爬”用得巧妙。
师:这也是把月亮当作人来写。就像你一样,是一个调皮的孩子。
3 出示斯好写月片段。
师:如果是你,你会摘录哪些词句?
赏析:南书中月拓展开来,学习其他作家的写月篇章,感受月亮在不同人的眼中的不同姿态。同样的月有不同的美,正是王老师在课堂中所说“千江有水千江月”。学生在感受不同的月景时,围绕其中的文字琢磨品味,明白作者写月之法,得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三、写月。写出自己心中月
师:让我们一起回到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个月夜。也许你站在阳台赏月,也许你来到小树林中抬头仰望,月上柳梢,也许你静立溪边,也许你爬上山头,月亮出来了,月光洒满大地,那是怎样的美?请你试着写几句。你可以用上刚才几住大作家的笔法,还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生练写。)
(展示)师:三分写,七分读。大家听一听他用了大作家的哪些笔法。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读写训练”过程,整个过程是扎实有效的。这个过程可以总结为“读中悟法——拓展积累——有效习作”。写的训练不能只出现在写作指导课上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写的训练。但是写的训练不能是阅读课的终极目标,我们要恰当处理读与写的关系,让二者有机结合。从王老师的课中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合理选择读写结合点
《望月》中写月景是在文章的第二段,是单纯的写景段落。作者的观察顺序是清晰的,学生很容易发现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的思路。月景是学生熟悉之景,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王老师选择此段作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
二、重视语言的品味与积累
由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出发,引入三位作家的文字,课堂的容量可谓大。所选文章虽多,但主题明确,都是写月,特色各异;要求和课文不同,课文精读品味,推荐文章感受月亮不同的形象美,感受语言的丰富。课内阅读教学做到了课文阅读和拓展阅读的有效互补,共同推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老师为学生的仿写提供了词语,同时明确提出“你可以用上刚才几位大作家的笔法”,不仅做到语言文字的积累,还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方法。
三、重视写作方法的渗透
在读中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观察方法,告诉学生作者是按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所得的。一举两得,学生明白了观察的顺序,知道了观察是写的基础。
作者简介:安徽省濉溪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