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难释 韶光易逝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ingy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梦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地吐露了出来。
  这首词一开头的“昨夜雨疏风骤”,似乎起得平平淡淡,并非什么奇特之笔,但是和接下来的“浓睡不消残酒”一句连起来,就产生了许多发人遐想的意境。暮春时节本来就容易引起深居闺中的青年女子的感伤,更何况又是那刮风下雨的恼人天气。借酒来排遣愁闷,昏昏睡去,但是一觉醒来,酒意还未消尽。仔细推敲“浓睡不消残酒”的“不消”两个字,表面上指的是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本意是想“消”,其结果却是“不消”。在这“不消”的蒙眬状态之中,又想起了昨夜风风雨雨的恶劣天气,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颇为抑郁的。因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两句,表面好像是一般的叙事,骨子里却曲折地流露出作者的心情。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之后,自然会惦记起园中的海棠。“试问”两个字,本来是词中常用的,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是又担心它凋零,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因此这里的“试问”就不是一般的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的问。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的感情啊!可是卷帘人的回答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的感情。“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用得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出乎意外的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作者对侍女,也就是对卷帘人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慨叹。“知否”两个字的重叠,婉转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以后的自我解答。“应是”两个字绝妙。“应是”当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为园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还没有亲眼看到,所以“应是”就有推测、估量的意思,还含有必然和不得不是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长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时光流逝是无情的,是无法抗拒和无力挽回的。因此,这“应是”两个字的内在感情是很深沉的。接下来,作者用“绿肥红瘦”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这更为历来的词评家所称诵。“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状。作者在这里用“绿”和“红”来代替叶子和花,用“肥”和“瘦”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形象。绿、红、肥、瘦,本来都是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这么一用,就显得很有生气,新鲜而又奇特。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尽管篇幅很短,通篇只有三十三个字,寥寥数语,却写得层次丰富,意味隽永。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一般叙述,转折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一问一答,又从这一问一答转折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反问和慨叹,整首词一层一层地拓展和深入,直到把作者惜春怜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为止。李清照能以这样短小的篇幅,写出如此丰富多姿的内容,显示了她很高的艺术造诣。这首词内容深刻,感情很含蓄,但语言十分通俗明白,浅显如话。三十三个字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浓艳奇丽的词藻和雅致古奥的典故,如“雨疏风骤”、“不消”、“知否”、“绿肥红瘦”等等,都是很普通的常用语言。李清照就是用这些寻常的语言,组合而成了优美动人的词章,使人读了以后,如品名茶,似饮醇酒,感到美味不尽,余香满口。■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在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要提倡素质教育就必须倡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老师就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去引导学生,真正地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平时课堂实践的摸索和对其他老师教育教学方法的观摩,我认为要真正地让学生自
期刊
近些日子,认真拜读了王荣生教授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对我帮助最大、也是最让我感动的是: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观课评教还是进行课堂教学,都应该从教学内容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语文教学,即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教什么”而不是“用什么去教”这一重要理念。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每天辛苦备课上课,学生却兴趣索然,收效甚微,达不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现状使我无所适从,越来越感觉语文课究竟不知该怎么上
期刊
济宁市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座落在被誉为“大蒜之乡”、“诚信之乡”的山东省金乡县中心街东段,是英雄王杰的母校,依古塔,傍星湖,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先后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省级教学工作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更是当地首屈一指的明星学校,最突出的是这所学校的各科教学成绩,特别是语文教学,在全市乃至全省都非常
期刊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潦倒不幸,他的无题诗因年代久远,加上诗意蒙眬,往往成为意旨难明,千古揭不破的诗谜,有些注释虽已成定论,甚至编入教科书,但细细推敲起来,却又似是而非。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选入了李商隐的《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本人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下面的注释和教学参考中的诠释有一些令人费解之处。经过查阅各种资料和长期思索,对于诗中“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
期刊
摘 要:当今的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出现了一些误区。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探究原委,提出追求高效课堂的切实方法。  关键词:课堂高效率 误区 探究    高效的课堂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师一直追求的教育目标。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如今的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开放,教学手段趋于先进多样,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呈现出来百花齐放的景象。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然而在新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注重感悟、注重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实施方法,而“换位法”则是通往体验和感悟的一座神奇的桥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遇到事情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指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当事人心境的心理历程。如果把这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工作的重点。    一、精选内容,诱发阅读动机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恰当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才会诱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去读、去想、去感受。因此,我们要精挑细选阅读内容,介绍好书给学生。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
期刊
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我在少年时拜读过,青年时品读过,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方觉有了一些感悟,略略体会到昔时先生写作时内心的哀痛与愤怒。刘和珍君,她的一腔碧血喷洒在中华热土上,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首先,她不是暴徒。“三一八”事件后,当时的北洋段祺瑞执政府对外宣布死难者是暴徒。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亲眼目睹事件经过的普通民众不知道,而此时流言和污蔑却肆虐。出离愤怒的鲁迅先生拍案而起,
期刊
自曹雪芹《红楼梦》诞生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艰辛而有益的研究探讨,各派论断频出,学家众说纷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至今日,很难有人能够说已经读懂读透了《红楼梦》。笔者对《红楼梦》更是读来读去,仍是一知半解。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所以对《红楼梦》略知一二。就选文《宝玉挨打》多次进行研读,反复揣摩,似乎有所感悟,在《安徽文学》2008年12月刊发了
期刊
杜甫诗歌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被后世誉为“诗圣”和“诗史”,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为人所共知,杜甫关注全体的现实主义、李白高扬个性色彩的浪漫主义已成为唐代诗歌两面伟大旗帜,“李杜”也由此而得名。那么他们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否真的那样“泾渭分明”呢?在杜甫的诗歌中究竟有没有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