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梦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地吐露了出来。
这首词一开头的“昨夜雨疏风骤”,似乎起得平平淡淡,并非什么奇特之笔,但是和接下来的“浓睡不消残酒”一句连起来,就产生了许多发人遐想的意境。暮春时节本来就容易引起深居闺中的青年女子的感伤,更何况又是那刮风下雨的恼人天气。借酒来排遣愁闷,昏昏睡去,但是一觉醒来,酒意还未消尽。仔细推敲“浓睡不消残酒”的“不消”两个字,表面上指的是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本意是想“消”,其结果却是“不消”。在这“不消”的蒙眬状态之中,又想起了昨夜风风雨雨的恶劣天气,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颇为抑郁的。因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两句,表面好像是一般的叙事,骨子里却曲折地流露出作者的心情。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之后,自然会惦记起园中的海棠。“试问”两个字,本来是词中常用的,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是又担心它凋零,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因此这里的“试问”就不是一般的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的问。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的感情啊!可是卷帘人的回答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的感情。“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用得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出乎意外的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作者对侍女,也就是对卷帘人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慨叹。“知否”两个字的重叠,婉转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以后的自我解答。“应是”两个字绝妙。“应是”当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为园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还没有亲眼看到,所以“应是”就有推测、估量的意思,还含有必然和不得不是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长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时光流逝是无情的,是无法抗拒和无力挽回的。因此,这“应是”两个字的内在感情是很深沉的。接下来,作者用“绿肥红瘦”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这更为历来的词评家所称诵。“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状。作者在这里用“绿”和“红”来代替叶子和花,用“肥”和“瘦”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形象。绿、红、肥、瘦,本来都是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这么一用,就显得很有生气,新鲜而又奇特。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尽管篇幅很短,通篇只有三十三个字,寥寥数语,却写得层次丰富,意味隽永。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一般叙述,转折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一问一答,又从这一问一答转折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反问和慨叹,整首词一层一层地拓展和深入,直到把作者惜春怜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为止。李清照能以这样短小的篇幅,写出如此丰富多姿的内容,显示了她很高的艺术造诣。这首词内容深刻,感情很含蓄,但语言十分通俗明白,浅显如话。三十三个字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浓艳奇丽的词藻和雅致古奥的典故,如“雨疏风骤”、“不消”、“知否”、“绿肥红瘦”等等,都是很普通的常用语言。李清照就是用这些寻常的语言,组合而成了优美动人的词章,使人读了以后,如品名茶,似饮醇酒,感到美味不尽,余香满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地吐露了出来。
这首词一开头的“昨夜雨疏风骤”,似乎起得平平淡淡,并非什么奇特之笔,但是和接下来的“浓睡不消残酒”一句连起来,就产生了许多发人遐想的意境。暮春时节本来就容易引起深居闺中的青年女子的感伤,更何况又是那刮风下雨的恼人天气。借酒来排遣愁闷,昏昏睡去,但是一觉醒来,酒意还未消尽。仔细推敲“浓睡不消残酒”的“不消”两个字,表面上指的是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本意是想“消”,其结果却是“不消”。在这“不消”的蒙眬状态之中,又想起了昨夜风风雨雨的恶劣天气,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颇为抑郁的。因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两句,表面好像是一般的叙事,骨子里却曲折地流露出作者的心情。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之后,自然会惦记起园中的海棠。“试问”两个字,本来是词中常用的,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是又担心它凋零,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因此这里的“试问”就不是一般的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的问。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的感情啊!可是卷帘人的回答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的感情。“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用得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出乎意外的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作者对侍女,也就是对卷帘人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慨叹。“知否”两个字的重叠,婉转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以后的自我解答。“应是”两个字绝妙。“应是”当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为园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还没有亲眼看到,所以“应是”就有推测、估量的意思,还含有必然和不得不是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长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时光流逝是无情的,是无法抗拒和无力挽回的。因此,这“应是”两个字的内在感情是很深沉的。接下来,作者用“绿肥红瘦”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这更为历来的词评家所称诵。“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状。作者在这里用“绿”和“红”来代替叶子和花,用“肥”和“瘦”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形象。绿、红、肥、瘦,本来都是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这么一用,就显得很有生气,新鲜而又奇特。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尽管篇幅很短,通篇只有三十三个字,寥寥数语,却写得层次丰富,意味隽永。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一般叙述,转折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一问一答,又从这一问一答转折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反问和慨叹,整首词一层一层地拓展和深入,直到把作者惜春怜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为止。李清照能以这样短小的篇幅,写出如此丰富多姿的内容,显示了她很高的艺术造诣。这首词内容深刻,感情很含蓄,但语言十分通俗明白,浅显如话。三十三个字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浓艳奇丽的词藻和雅致古奥的典故,如“雨疏风骤”、“不消”、“知否”、“绿肥红瘦”等等,都是很普通的常用语言。李清照就是用这些寻常的语言,组合而成了优美动人的词章,使人读了以后,如品名茶,似饮醇酒,感到美味不尽,余香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