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秉承了江苏卷的风格特色,试题难易得当,考点覆盖全面,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试题中体现出较强的历史感,是一份特色鲜明、历史感厚重的好试卷。本文试由历史感这一话题来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
一、历史感内涵解读
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李振宏先生在《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样定义和阐述历史感:“历史感,是一个历史时代的整个社会风貌、心理习俗、意识形态、生存条件等汇成的时代气息,传送到史家头脑中的一个综合信息。它不是一种什么具体的意念, 而是一种综合的、模糊的,但似乎又能触摸得到的东西,是历史学家从广泛的历史资料中获得的一种特有的意境。”
根据以上专业的阐述,我认为我们获得的历史感包括历史时空感、历史敬畏感、历史眷恋感、历史认同感、历史使命感。历史感的主体是每个普通人而并不一定要是历史学家,每个人都可能有历史感,当然也可能没有,每个人获得的历史感有强弱之分,更有厚重和浅薄之别。适用历史感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的作品或者历史遗留的实体。比如我们会说司马迁有历史感,他的巨著《史记》有历史感,雄伟的长城和故宫有厚重的历史感。当然,作品或物的历史感必须要进入到人的视角才会有感受,所以说历史感是特属于人的。
二、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历史感的必要性
历史感是特属于人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可以谱写出它独特的历史画卷,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民族的历史画卷是空白的,因为没有历史就没有国家、民族。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有他独特的道路,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历史感,因为它是构成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史以明智,没有历史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历史的,缺失了历史感熏陶的成长道路是黯淡无光的。
同样,历史感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课堂亦十分重要。青少年一代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但当前中国的青少年一代身处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物质条件的优越以及各种思潮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对本民族国家历史感的淡漠与缺失。而历史感的缺失无论是对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来讲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要加强历史感的培养。
高中历史课堂无疑是加强历史感培养的主阵地,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把青少年学生的历史感的培养上升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是因为历史感包含了对民族、对祖国的历史认同感,而且历史感与现实感和未来感一脉相承。历史感会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素质。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情,懂得肩负的历史使命,形成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三、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历史感的策略
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中对于如何治史有这样的论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其意为仅读史书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参考实录、十通、帝王起居注、历代奏议等具体的史料,就可以通晓古今,好像亲眼看见一样,也就不会以偏概全了。其中“若亲目”则强调了历史感的重要性,无论读史还是治史,都必须有“犹如亲眼所见一般”的历史感。历史感从何而来?从广泛阅读历史材料,通达古往今来之史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是很重视我们所说的历史感的培养的。
古人培养历史感的途径对我们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根据以上对历史感的不成熟理解,我概括了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历史感的几条途径。
1.注重学生课前兴趣培养,提高针对性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历史学科长期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学生大多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近年来清宫戏、穿越剧在各路媒体的热播及学生中的热议就充分说明了我们并不缺乏喜欢历史题材的观众,也说明我们的观众和学生是富有历史感的。这给我们破解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感难题提供了思路:就从挖掘历史题材,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功夫首先要做足在课前,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阅读历史题材的书籍、影视作品的监督与引导,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比如,教学内容中关于封建君主专制的评析,可以结合学生大多熟悉的《甄嬛传》、《步步惊心》等热播剧来讲解。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相关影视剧或书目,再把自己的理解带回课堂,交流讨论。布置看电视剧任务的形式所达到的效果远比规定学生背几段书本文字好得多,学生对特定历史人物、事件、活动的理解要深刻得多,有助于学生历史感的培养。
2.加强课堂情境教学,提升有效性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是概念太多、细节太少,史论太多、史实太少,充满了苍白的概念、脸谱式的人物和口号式的说教。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定是讲究“人性的”,也必定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应该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情境教学方法。
因为历史感具有主体亲历性的特点,历史客体本是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为了让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历史,我们就必须尽量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把握。学生身临其境中,可以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开启智慧,陶冶性情,感悟历史。
此外,历史知识的既往性与连续性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教学的形象化,尽可能运用恰当的方法、手段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实场景,为培养历史感创造条件。并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如让学生编写学校、某一街道或个人的历史,在历史活动中培养他们对历史既往性与连续性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3.挖掘课程资源,增强趣味性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历史课程的资源十分丰富。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感,我们除了要充分利用好历史课堂这一主要教学阵地外,还要积极地走到课堂外,挖掘课程资源,大力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如指导学生写自传、家史,搜集老照片,开展历史主题的调查、采访,探寻历史古迹,书写校史、社区史,还可以进行历史小制作,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等等。通过这些极具趣味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和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很多学校的成功做法是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乡土历史”是一门很好的校本选修课,它能很好地丰富教学资源,是培养中学生历史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乡土历史是一种真正的“草根平民式”的历史,是一种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其主人公的历史。乡土历史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高中学生通过接受本土的如古迹遗存、风俗民情、乡亲传述等最亲切、最生活化的信息,体会个人在时间洪流与空间网络中的位置,从而感觉到历史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我们也都是历史中人,这就是他们所获得的历史感。
当然,有关高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方法还有很多。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探索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感的有效途径,以实现新课程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历史感内涵解读
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李振宏先生在《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样定义和阐述历史感:“历史感,是一个历史时代的整个社会风貌、心理习俗、意识形态、生存条件等汇成的时代气息,传送到史家头脑中的一个综合信息。它不是一种什么具体的意念, 而是一种综合的、模糊的,但似乎又能触摸得到的东西,是历史学家从广泛的历史资料中获得的一种特有的意境。”
根据以上专业的阐述,我认为我们获得的历史感包括历史时空感、历史敬畏感、历史眷恋感、历史认同感、历史使命感。历史感的主体是每个普通人而并不一定要是历史学家,每个人都可能有历史感,当然也可能没有,每个人获得的历史感有强弱之分,更有厚重和浅薄之别。适用历史感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的作品或者历史遗留的实体。比如我们会说司马迁有历史感,他的巨著《史记》有历史感,雄伟的长城和故宫有厚重的历史感。当然,作品或物的历史感必须要进入到人的视角才会有感受,所以说历史感是特属于人的。
二、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历史感的必要性
历史感是特属于人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可以谱写出它独特的历史画卷,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民族的历史画卷是空白的,因为没有历史就没有国家、民族。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有他独特的道路,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历史感,因为它是构成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史以明智,没有历史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历史的,缺失了历史感熏陶的成长道路是黯淡无光的。
同样,历史感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课堂亦十分重要。青少年一代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但当前中国的青少年一代身处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物质条件的优越以及各种思潮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对本民族国家历史感的淡漠与缺失。而历史感的缺失无论是对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来讲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要加强历史感的培养。
高中历史课堂无疑是加强历史感培养的主阵地,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把青少年学生的历史感的培养上升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是因为历史感包含了对民族、对祖国的历史认同感,而且历史感与现实感和未来感一脉相承。历史感会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素质。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情,懂得肩负的历史使命,形成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三、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历史感的策略
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中对于如何治史有这样的论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其意为仅读史书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参考实录、十通、帝王起居注、历代奏议等具体的史料,就可以通晓古今,好像亲眼看见一样,也就不会以偏概全了。其中“若亲目”则强调了历史感的重要性,无论读史还是治史,都必须有“犹如亲眼所见一般”的历史感。历史感从何而来?从广泛阅读历史材料,通达古往今来之史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是很重视我们所说的历史感的培养的。
古人培养历史感的途径对我们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根据以上对历史感的不成熟理解,我概括了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历史感的几条途径。
1.注重学生课前兴趣培养,提高针对性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历史学科长期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学生大多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近年来清宫戏、穿越剧在各路媒体的热播及学生中的热议就充分说明了我们并不缺乏喜欢历史题材的观众,也说明我们的观众和学生是富有历史感的。这给我们破解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感难题提供了思路:就从挖掘历史题材,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功夫首先要做足在课前,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阅读历史题材的书籍、影视作品的监督与引导,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比如,教学内容中关于封建君主专制的评析,可以结合学生大多熟悉的《甄嬛传》、《步步惊心》等热播剧来讲解。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相关影视剧或书目,再把自己的理解带回课堂,交流讨论。布置看电视剧任务的形式所达到的效果远比规定学生背几段书本文字好得多,学生对特定历史人物、事件、活动的理解要深刻得多,有助于学生历史感的培养。
2.加强课堂情境教学,提升有效性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是概念太多、细节太少,史论太多、史实太少,充满了苍白的概念、脸谱式的人物和口号式的说教。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定是讲究“人性的”,也必定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应该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情境教学方法。
因为历史感具有主体亲历性的特点,历史客体本是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为了让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历史,我们就必须尽量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把握。学生身临其境中,可以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开启智慧,陶冶性情,感悟历史。
此外,历史知识的既往性与连续性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教学的形象化,尽可能运用恰当的方法、手段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实场景,为培养历史感创造条件。并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如让学生编写学校、某一街道或个人的历史,在历史活动中培养他们对历史既往性与连续性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3.挖掘课程资源,增强趣味性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历史课程的资源十分丰富。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感,我们除了要充分利用好历史课堂这一主要教学阵地外,还要积极地走到课堂外,挖掘课程资源,大力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如指导学生写自传、家史,搜集老照片,开展历史主题的调查、采访,探寻历史古迹,书写校史、社区史,还可以进行历史小制作,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等等。通过这些极具趣味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和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很多学校的成功做法是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乡土历史”是一门很好的校本选修课,它能很好地丰富教学资源,是培养中学生历史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乡土历史是一种真正的“草根平民式”的历史,是一种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其主人公的历史。乡土历史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高中学生通过接受本土的如古迹遗存、风俗民情、乡亲传述等最亲切、最生活化的信息,体会个人在时间洪流与空间网络中的位置,从而感觉到历史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我们也都是历史中人,这就是他们所获得的历史感。
当然,有关高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方法还有很多。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探索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感的有效途径,以实现新课程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