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起,高考加分项目将全面“瘦身”,许多加分项目将不再具有加分资格。普通高校招生相关加分政策可分为鼓励性加分和照顾性加分两大类。鼓励性加分,是指考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就,由此获得一些加分的机会;照顾性加分,是指考生的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照顾政策下的加分,如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加分。其中,鼓励性加分腐败现象严重,违规加分的事件时有发生。随着腐败事件的频繁曝光,来自权势家庭的子女获益明显,其公平性也广受质疑,终于加速了这项政策的改革。
“地方政策”中的千差万别
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200种。教育部规定,有关省(区、市)确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须经本省级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确定,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于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项目基础上,一些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又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这些加分项目数量众多、内容复杂。例如在四川,“录取照顾政策”长达2100余字,共16项加分大类。广东省的体育类加分项目尤其繁多,一些项目如轮滑球、花样轮滑、毽球等为许多人并不熟识。
有很多加分项目属于“地方政策”。如河北省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黑龙江省规定,“在我省工作的省级(含)以上优秀专家的子女,在所报省内院校调档线下降低20分投档,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甘肃省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经市(州)党委、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由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者,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重庆市规定,“报考市属院校的农村独生女在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下5分内视为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湖北、河北也有类似规定。此外,河北省规定独生子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辽宁省规定,“实行朝鲜语、蒙古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学毕业的朝鲜族和蒙古族考生,录取时总分增加10分”。辽宁省仅这一项的加分人数就达5402人。
内蒙古自治区仍有人获得“非典医务人员子女”加分,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一人因获“自治区优秀青年”而加分。从加分项目来看,其名称又千差万别。比如湖南省今年体育类加分名为“体育竞赛优胜者”,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该项目也是此类名字,北京用的是简称“市体优”,但是在广东、重庆等地,体育类获加分的名单上却被称为“体育尖子生”。
各地高考加分分值也千差万别。教育部规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但各省加分分值波动很大。如重庆今年将加分的最高分值调整为10分,而四川规定,指定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山区”回族考生享受加分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30分,其他考生享受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20分。
在各表彰类项目中,福建、贵州、重庆等地“优秀学生”加分,但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这两项不加分。在北京、上海、四川、河北、宁夏等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同样能获得加分,北京获加分的三好学生有2134人。上海市三好学生加分考生数占总加分人数的60%以上,而安徽等地这三项都没有加分。人们纷纷质疑,“见义勇为加分”制度是否有鼓励未成年孩子见义勇为之嫌,是否有子承父荫之嫌,是否有将见义勇为功利化之嫌,是否有损高考公平之嫌。但大多数省份都有此加分规定。值得注意的是,“见义勇为”一项的加分人数在大多数省份都只有一两人,但在福建有15人,在吉林更有35人之多。
最后的加分“疯狂”
今年是政策过度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说,过了今年一些加分项目将不再具备加分资格。为了把握最后的机会,一些家庭和学校也不惜弄虚作假,把握这最后的“疯狂”。
今年高考前,广东中山市突然爆出体育加分资格“作假”。最终,37名考生中,18人因参赛情况不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的有关要求,被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取消加分资格。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考体育尖子初审名单公布后,其中部分通过定向运动获得20分高考加分资格的考生受到了质疑。有网友爆料称,来自中山市第一中学的42名考生中,有37名不具备体育尖子报考资格,对他们的加分自然也是不合理的。
根据广东省高等中专学校招生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做好2013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体育尖子工作的通知》,参加省级竞赛并获得前六名者,参加国际体育组织主办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或代表队名义参加的重大国际性体育比赛,或参加纳入国家体育总局竞训司公布的全国体育竞赛计划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并获得前六名者,均可享受加20分录取。爆料人“焦点访谈333”通过梳理近3年定向越野全国赛、省赛、市赛的比赛报名表、秩序册、成绩册发现,来自中山一中的这42名同学中,只有5人真正具有资格。“焦点访谈333”说,其他37人参加的比赛要么未得到国家体育主管部门认可,要么是境外的邀请赛,与规定的报考条件不符。他还称,有一些同学甚至连邀请赛都没有去参加,而是由其他人冒名顶替参赛。
面对这样的指责,当事学校中山一中发出声明,罗列了42名学生分别参加了哪些赛事,包括广东省中学生定向锦标赛、重庆世界定向排位赛、全国定向锦标赛暨全国青少年定向锦标赛、第三届全国高校校园定向运动巡回赛(广州站)、世界定向排位赛(香港)。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经过调查发现18名考生参赛情况不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的有关要求,已被取消加分资格。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介绍,经调查和复审,其中“2012年全国定向锦标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定向运动协会主办,并纳入国家体育总局竞训司公布的全国体育竞赛计划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共有6名考生取得了相应名次,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有关规定。广东省中学生定向锦标赛也符合省级竞赛的要求。“第三届全国高校校园定向运动巡回赛(广东站)”是由教育部所属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定向运动分会主办的比赛,纳入了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下发的2012年全国学生体育竞赛计划,共有13名考生取得了相应名次,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有关要求。 另外一项“2012世界定向排位赛(香港)周年锦标赛”是由国际定向联合会和中国香港体育协会奥林匹克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比赛排位赛,中山一中是以学校名义组织学生参赛,并不是代表国家队参赛。因此,在这项比赛中获奖的18名考生不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决定取消其加分资格。中山市教育局在调查中发现,在上述18名考生中,还有2名考生在香港参赛时由教练找人替考。
据黄友文介绍,广东已经出台《关于调整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4年起,高考加分项目从23个锐减至6个。其中,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只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及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
权势家庭演绎“加分俱乐部”
所有的加分项目中,文艺、体育类加分是最容易弄虚作假的。这类比赛相当多,即使地市举行的比赛,只要冠名“全国”两个字,就能获得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便有了高考加分的资格。
众多加分腐败事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2010年浙江省的“三模三电”了。“三模三电”指的是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在浙江,这一加分项目被一些权势家庭垄断了。
当年参加航海(建筑)模型只要交600元报名费、1.5万元培训费,培训一个月,实际上只是在每周双休日进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前6名。这笔不菲的费用约相当于一名学生高中3年开支的总和,却可以轻松换来高考中“20分”的筹码。浙江省体育局训竞处副处长汤宝春表示,体育在高考加分上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在全国性比赛获得前六名的学生,另一块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的称号。他也承认相比要求较高的奥运项目,由于非奥项目的水平较低,加之标准相对较低,获得名次也相对容易,因此“三模三电”等非奥项目的确更容易获得高考加分。
当年浙江省的绍兴一中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多来自权势家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越城区副区长、市建行行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交警支队科长、市教育局科长、绍兴一中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副校长、古越龙山股份公司董事、绍兴汽运集团公司副总、昌安实验学校校长等,其余6名都是教师子女。当年,绍兴一中一年823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73人以体育竞赛获奖者身份获得20分加分。73人的家长中,30人的家长为政府官员与国营企事业单位领导,包括绍兴市委秘书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地税局副局长、市建行行长、绍兴一中分校单位书记等,19人的家长为企业老总,15人的家长是绍兴文理学院、市人民医院、绍兴一中、市妇幼保健院、绍兴中专、孙端中学、稽山中学、绍兴一中初中部、绍兴县第一人民医院、鲁迅小学的老师、医生或主任等,1名考生是绍兴一中校长的外甥。据统计,73人中,只有8人是田径、球类、游泳等运动项目获奖取得高考加分资格,或是来自普通百姓家庭。
腐败现象被曝光后,关于“三模三电”的质疑声四起。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先是规范调整了该项目的加分政策,通过定项目、定赛事、定名次,使加分人数大大减少,同时加分分值从原来的20分降为10分。随后,浙江省考试院对高考加分进行大幅“瘦身”,取消“三模三电”体育加分项目、“奥赛”省级获奖者以及科技竞赛集体项目获奖者中除“第一作者”外的加分资格等。同时,包括体育加分、学科竞赛、思想品德等在内的所有奖励类项目高考加分的分值均由20分降为10分。浙江省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今年高考,已无考生可凭借“三模三电”获得高考加分。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前,浙江省有32项体育类高考加分,调整后,仅保留教育部规定的8项体育类高考加分项目。
种种腐败现象深深刺痛了那些“裸考”学生神经,这些腐败行为侵犯了高考的公平和众多考生的利益。在一片口诛笔伐声中,高考加分不得不被倒逼着进行改革。
“地方政策”中的千差万别
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200种。教育部规定,有关省(区、市)确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须经本省级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确定,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于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项目基础上,一些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又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这些加分项目数量众多、内容复杂。例如在四川,“录取照顾政策”长达2100余字,共16项加分大类。广东省的体育类加分项目尤其繁多,一些项目如轮滑球、花样轮滑、毽球等为许多人并不熟识。
有很多加分项目属于“地方政策”。如河北省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黑龙江省规定,“在我省工作的省级(含)以上优秀专家的子女,在所报省内院校调档线下降低20分投档,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甘肃省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经市(州)党委、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由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者,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重庆市规定,“报考市属院校的农村独生女在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下5分内视为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湖北、河北也有类似规定。此外,河北省规定独生子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辽宁省规定,“实行朝鲜语、蒙古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学毕业的朝鲜族和蒙古族考生,录取时总分增加10分”。辽宁省仅这一项的加分人数就达5402人。
内蒙古自治区仍有人获得“非典医务人员子女”加分,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一人因获“自治区优秀青年”而加分。从加分项目来看,其名称又千差万别。比如湖南省今年体育类加分名为“体育竞赛优胜者”,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该项目也是此类名字,北京用的是简称“市体优”,但是在广东、重庆等地,体育类获加分的名单上却被称为“体育尖子生”。
各地高考加分分值也千差万别。教育部规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但各省加分分值波动很大。如重庆今年将加分的最高分值调整为10分,而四川规定,指定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山区”回族考生享受加分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30分,其他考生享受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20分。
在各表彰类项目中,福建、贵州、重庆等地“优秀学生”加分,但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这两项不加分。在北京、上海、四川、河北、宁夏等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同样能获得加分,北京获加分的三好学生有2134人。上海市三好学生加分考生数占总加分人数的60%以上,而安徽等地这三项都没有加分。人们纷纷质疑,“见义勇为加分”制度是否有鼓励未成年孩子见义勇为之嫌,是否有子承父荫之嫌,是否有将见义勇为功利化之嫌,是否有损高考公平之嫌。但大多数省份都有此加分规定。值得注意的是,“见义勇为”一项的加分人数在大多数省份都只有一两人,但在福建有15人,在吉林更有35人之多。
最后的加分“疯狂”
今年是政策过度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说,过了今年一些加分项目将不再具备加分资格。为了把握最后的机会,一些家庭和学校也不惜弄虚作假,把握这最后的“疯狂”。
今年高考前,广东中山市突然爆出体育加分资格“作假”。最终,37名考生中,18人因参赛情况不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的有关要求,被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取消加分资格。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考体育尖子初审名单公布后,其中部分通过定向运动获得20分高考加分资格的考生受到了质疑。有网友爆料称,来自中山市第一中学的42名考生中,有37名不具备体育尖子报考资格,对他们的加分自然也是不合理的。
根据广东省高等中专学校招生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做好2013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体育尖子工作的通知》,参加省级竞赛并获得前六名者,参加国际体育组织主办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或代表队名义参加的重大国际性体育比赛,或参加纳入国家体育总局竞训司公布的全国体育竞赛计划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并获得前六名者,均可享受加20分录取。爆料人“焦点访谈333”通过梳理近3年定向越野全国赛、省赛、市赛的比赛报名表、秩序册、成绩册发现,来自中山一中的这42名同学中,只有5人真正具有资格。“焦点访谈333”说,其他37人参加的比赛要么未得到国家体育主管部门认可,要么是境外的邀请赛,与规定的报考条件不符。他还称,有一些同学甚至连邀请赛都没有去参加,而是由其他人冒名顶替参赛。
面对这样的指责,当事学校中山一中发出声明,罗列了42名学生分别参加了哪些赛事,包括广东省中学生定向锦标赛、重庆世界定向排位赛、全国定向锦标赛暨全国青少年定向锦标赛、第三届全国高校校园定向运动巡回赛(广州站)、世界定向排位赛(香港)。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经过调查发现18名考生参赛情况不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的有关要求,已被取消加分资格。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介绍,经调查和复审,其中“2012年全国定向锦标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定向运动协会主办,并纳入国家体育总局竞训司公布的全国体育竞赛计划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共有6名考生取得了相应名次,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有关规定。广东省中学生定向锦标赛也符合省级竞赛的要求。“第三届全国高校校园定向运动巡回赛(广东站)”是由教育部所属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定向运动分会主办的比赛,纳入了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下发的2012年全国学生体育竞赛计划,共有13名考生取得了相应名次,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有关要求。 另外一项“2012世界定向排位赛(香港)周年锦标赛”是由国际定向联合会和中国香港体育协会奥林匹克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比赛排位赛,中山一中是以学校名义组织学生参赛,并不是代表国家队参赛。因此,在这项比赛中获奖的18名考生不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决定取消其加分资格。中山市教育局在调查中发现,在上述18名考生中,还有2名考生在香港参赛时由教练找人替考。
据黄友文介绍,广东已经出台《关于调整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4年起,高考加分项目从23个锐减至6个。其中,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只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及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
权势家庭演绎“加分俱乐部”
所有的加分项目中,文艺、体育类加分是最容易弄虚作假的。这类比赛相当多,即使地市举行的比赛,只要冠名“全国”两个字,就能获得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便有了高考加分的资格。
众多加分腐败事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2010年浙江省的“三模三电”了。“三模三电”指的是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在浙江,这一加分项目被一些权势家庭垄断了。
当年参加航海(建筑)模型只要交600元报名费、1.5万元培训费,培训一个月,实际上只是在每周双休日进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前6名。这笔不菲的费用约相当于一名学生高中3年开支的总和,却可以轻松换来高考中“20分”的筹码。浙江省体育局训竞处副处长汤宝春表示,体育在高考加分上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在全国性比赛获得前六名的学生,另一块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的称号。他也承认相比要求较高的奥运项目,由于非奥项目的水平较低,加之标准相对较低,获得名次也相对容易,因此“三模三电”等非奥项目的确更容易获得高考加分。
当年浙江省的绍兴一中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多来自权势家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越城区副区长、市建行行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交警支队科长、市教育局科长、绍兴一中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副校长、古越龙山股份公司董事、绍兴汽运集团公司副总、昌安实验学校校长等,其余6名都是教师子女。当年,绍兴一中一年823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73人以体育竞赛获奖者身份获得20分加分。73人的家长中,30人的家长为政府官员与国营企事业单位领导,包括绍兴市委秘书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地税局副局长、市建行行长、绍兴一中分校单位书记等,19人的家长为企业老总,15人的家长是绍兴文理学院、市人民医院、绍兴一中、市妇幼保健院、绍兴中专、孙端中学、稽山中学、绍兴一中初中部、绍兴县第一人民医院、鲁迅小学的老师、医生或主任等,1名考生是绍兴一中校长的外甥。据统计,73人中,只有8人是田径、球类、游泳等运动项目获奖取得高考加分资格,或是来自普通百姓家庭。
腐败现象被曝光后,关于“三模三电”的质疑声四起。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先是规范调整了该项目的加分政策,通过定项目、定赛事、定名次,使加分人数大大减少,同时加分分值从原来的20分降为10分。随后,浙江省考试院对高考加分进行大幅“瘦身”,取消“三模三电”体育加分项目、“奥赛”省级获奖者以及科技竞赛集体项目获奖者中除“第一作者”外的加分资格等。同时,包括体育加分、学科竞赛、思想品德等在内的所有奖励类项目高考加分的分值均由20分降为10分。浙江省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今年高考,已无考生可凭借“三模三电”获得高考加分。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前,浙江省有32项体育类高考加分,调整后,仅保留教育部规定的8项体育类高考加分项目。
种种腐败现象深深刺痛了那些“裸考”学生神经,这些腐败行为侵犯了高考的公平和众多考生的利益。在一片口诛笔伐声中,高考加分不得不被倒逼着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