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天旭:陪父亲两次抗癌 她成了“协和”通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aha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将来临,记者就养老敬老这个话题采访北京电视台新闻主持人天旭的时候,她十分感慨地回忆起自己两次照顾生病的父亲的经历。那两次经历如今依然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2009年,刚工作不久的天旭,对北京还不是那么熟悉,感冒发烧就在药店买点药,医院对她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在得知父亲查出肾癌之前,她从来没有去过北京协和医院。“癌”,这个字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是沉重的一击,对于当时还不满25岁的天旭来说,这个字让她猝不及防。但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她必须为家庭扛起这个字。于是,为了给父亲看病,她开始行动起来。怎么通过网银和手机APP挂号、怎么科学排布各项检查的预约时间、东院西院新旧门诊楼每层都是什么科室、几楼收费处的人少、几点后车库入口改到哪个方向……说到这些协和医院的就医经验,天旭如数家珍。她开玩笑地说:“当时我的生活是电视台、家和协和医院,三点一线。”
  天旭说,那时,协和医院还没有盖新大楼,全国各地的病人挤在狭小昏暗的走廊里一脸焦虑,她也是其中之一。那时,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天旭总是一个人往医院跑,每次见完医生看完检查结果,她都要绞尽脑汁地构思如何跟父母亲人解释,怎么说才能既专业合理,又能安抚他们的焦虑和担心。为此,她每拿到一张检查结果,就一个字一个字上网查,看完网上五花八门的解释,用小本子列好所有问题,再和大夫一个个求证。
  天旭记得,2009年协和旧门诊楼里,医生的诊室破旧局促,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协和医生的医德和医术,给患者带去光明和希望。
  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的纪志刚主任,是天旭在协和遇到的第一位医生,后来的就医经验告诉天旭,对于一位“菜鸟”级的患者家属,遇到纪主任,是幸运的。虽然病人的问题总是没完没了,但是他始终能耐心地解释,还会帮助他们缓解紧张的情绪。
  在纪主任的帮助下,天旭的父亲顺利地住院、手术。而随着父亲一天天的恢复,天旭也从“菜鸟”级患者家属逐步提高,比如能看懂简单的化验单、能一次听懂大夫布置的检查、知道早上4点还是5点去哪里排队才能挂上号……但那时,天旭并不知道,这些经验,还要再用一次。
  2012年,三年后的夏末,天旭的父亲被确诊为胃癌。听到这个消息,天旭甚至有点怀疑,为什么“癌”这个字挥之不去,又一次重压在了她刚刚恢复元气的家庭身上。可是,还来不及怨天尤人,天旭又开始奔波于家和协和医院之间,因为她知道,父亲的病情耽误不得,她也知道,只有协和医院的医生,才能给像她一样惊愕、惶恐、不知所措的父亲和家人吃一颗定心丸。
  幸运的是,天旭遇到了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的李小毅教授。天旭父亲这一次的病情比之前一次复杂很多,需要医生不断根据治疗效果再确定下一步的方案。“先化疗、再手术、再化疗”,刚听到这些,已经有了一些就医经验的天旭还是有些发蒙,不过专业利落的李教授已经设计好接下来如何最快地进入治疗流程。
  化疗,这个听起来让人有点害怕的治疗方法,实际操作起来就是连续输液。于是,天旭又成了化疗病房的常客。因为化疗的不良反应,父亲食欲不好,天旭就想着法儿的做或者买父亲能吃得下的东西送到病房,这样父亲才有体力继续坚持治疗。而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比如白细胞,所以即使不输液的时候,天旭也要带父亲不停验血,根据白细胞的数值,找医生确定打增白针的剂量。
  办住院、出院、带药、打针、复查……等电梯的人多,她就跑楼梯;排队交款领药,鞋上都是被踩的脚印……而除了跑医院,天旭还要坚持上班。有时《北京您早》直播完,就立刻赶到医院,忙完一天,再回到台里直播《晚间新闻报道》。体力上的透支容易承受,可是每一次父亲病情出现一丝变化,都会让天旭本已经紧绷的神经到达崩溃的边缘。但是,天旭说,她连流泪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实在难受,就在开车的路上,哭两声,到医院或到台里,就立刻擦干眼泪,忙该忙的事。
  天旭说,那段最困难的时期,支撑她的,首先是父亲的坚强和乐观,因为她的奔波和父亲要承受的化疗、手术的苦痛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虽然父亲已经是第二次患癌,因为化疗没有食欲,一头自来卷的短发也掉光了,但父亲并没有焦虑和惧怕,不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还经常在病房和病友聊天开玩笑,讲他之前抗癌成功的故事,疏导和鼓动其他病友。大家都说:“这哪像一个癌症病人!”父亲的笑容支持着天旭面对一切。
  而那段陪伴父亲在化疗病房的日子,也让天旭体味了生命的宝贵和无奈。有时这一次一起化疗的病友,下一次入院时就会听到关于他的坏消息;化疗病床之间,有一根高高悬起的横杆,你在这边输液,你旁边那根横杆上也许就会悬挂起厚厚的绿布,就这样送隔壁床的病友最后一程。
  天旭说,在医院里,有太多无奈,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的全心付出,却并不一定有好结果。而她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很多像李小毅教授一样的好医生,他们医术超群自不必说,更真心关心和体谅每一位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经过一年的坚持,天旭的父亲顺利挺过了9次化疗和1次手术,之后的两年,又顺利通过了8次大大小小的复查。
  现在,又一个三年过去了,天旭父亲的头发又长出来了,体重也恢复了,协和医院也盖起了新大楼,天旭不用凌晨去排队,用手机就能挂号,就诊环境明亮宽敞舒適,一切都在一天天好起来。
  天旭一直把父亲的一张照片保存在手机里,那还是父亲刚刚化疗结束开始长出头发的样子,父亲一如往常的笑容,让她温暖和踏实。现在,天旭忙着帮父亲调养身体,教父亲健康的生活理念,如今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父母健康快乐,因为她已深深体会,父母康健就是子女最大的福分。
其他文献
在蔡国庆儿时的记忆中,父亲严厉。长大后,与父亲间的这个心结虽从未解开,但蔡国庆终于理解,经历了“文革”的那一代人内心是极痛苦的,他们对子女的的严厉,是希望子女们可以掌握一技之长,在不安稳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1986年步入歌坛,纵览中国流行乐坛,恐怕只有蔡国庆了。从24岁至今,他已经连续登上20次央视春晚舞台。虽然近50岁了,但他仍活跃在荧屏一线,成为各大选秀节目评委的座上宾。  2015年10月
期刊
热血沸腾的张治中起床端正地写了一封遗书:“这是一次反抗强暴的民族战争,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对外作战,我必以誓死的决心,为保卫祖国而战。我知道,一个革命军人首先要具有牺牲精神,而牺牲精神又必须首先从高级将领做起。这一役牺牲是应该的,生还算是意外的了。”  张治中,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系骨干将领,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和重用,坚决主张抗日。在1932年和1937年的两次淞
期刊
近些年来,一批画家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将虎的表现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拓展思路,开阔境界。孟祥顺即是其中独树一帜者。观其作,令我感叹。  其一、放大细节,穷精微之功,状其貌,述其性,现其神。虎视眈眈、威风凛凛之雄姿跃然画面。这种工笔重彩的手法,层层敷染,色彩厚重,毫毛清晰,斑纹分明。在眼睛的表现方而尤见功力,以墨色的多次晕染达到明澈、透亮。画虎,眼神的表现极为重要。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有“
期刊
“文革”前,我的父亲甄树楠是北京军区管理局的副局长,管着所有的直属队和物资部门,这都是工人集中的地方。父亲性格耿直,容易得罪人,“文革”一开始,就成了被批斗的对象。  受“文革”的冲击,1968年父亲被派到河北省“支左”,任河北省革委会办公室主任。  刚到石家庄,父亲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救老干部。许明叔叔就是父亲亲自去解救的。我是听大人们聊天时了解到解救许明叔叔的全过程的:父亲到石家庄后,总是到基层跟
期刊
郑国恩:张艺谋的成功是拼上命“磨”出来的  郑国恩老师今年85岁了,学生有几代人了,郑国恩也早就意识到该歇歇了,可他身不由己。他是大师的门生,与许多大师合作过,教的学生中也有几位大师级人物了,可最令笔者难忘的还是他当年初执教鞭时心里没谱儿、和沈嵩生一块痛哭的情景。郑国恩家里有两张照片引起笔者的注意,一张挂在书房的墙上,写着“一九八二年七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七八班毕业合影”,其中有张艺谋、顾长卫、邓
期刊
在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回忆录中,秦德君这个名字根本不存在。这也许是那个年代的“杰作”吧,藏在心里的东西,却在文字中被“遗忘”。事实上,这个一生充满传奇的女子和茅盾在一起生活了三年,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然而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有些遇见,没有欢喜,所以分别,也无须恨意。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秦德君终于释怀。说起茅盾,她坦然地称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当被人间道:“假如时光倒转,
期刊
上世纪的1957年,我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北京市房管局器材供应处工作。上班不久我就发现,这个单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工会工作搞得比较热火,组织劳动竞赛,评选“五好”职工,成立青年突击队,开展文体活动,尤其是职工夜校办得有声有色,近千职工的厂子竟有三百多人在夜校学习。那时,单位里没有大学生,我这个刚毕业的中专生就成了香饽饽,年轻热情,口才还不错,没几天就被工会聘为夜校兼职老师。  我这个班有30多
期刊
在《东方红》的音乐声中,舞台的大幕缓缓拉起。《葵花向太阳》的开场歌舞之后,林中华从后台走出,走了四步半,立定,灯光正好打在他身上,朗诵响起。  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此后,《南泥湾》、《赞歌》等广泛传唱,成为红色经典。林中华和白慧文都曾是这一经典节目的亲历者。林中华:78岁,原总政歌舞团演员,1964年入选《东方红》筹备组,担纲朗诵。白慧文:78岁,原总
期刊
著名演员林永健是影视圈中有名的孝子,2010年更是被评为“第四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在《爸爸去哪儿3》中,林永健和儿子林大竣的朝夕相处,更让他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不易,感受到了亲情的重要。  林永健是山东青岛人,是家中的老小。他19岁离开家外出打拼,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牵挂着家乡的父母。2003年的时候,林永健接到姐姐的电话,说爸爸不行了,他开了14小时的车赶了回去。“当时所有的机票都没有了,火车
期刊
2015初,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学生、“雨霁”文学社社长欧阳婧祎的中国古典文学简评本《情越千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情越千年》共八辑,75篇,33万字。以“诗无邪”开篇,穿过楚辞、汉赋、乐府诗歌、唐诗、宋词、元杂剧,最后一直到“绮陌红楼”。每篇简评见解独树一帜,文笔凝练优美、思想深邃,阅读水平和创作能力均有深度。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这本书竟出自于一位有才情的16岁少女之手。以心感之,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