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筛查中宫颈细胞学阅片质量控制管理体会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g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北京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户籍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试点工作,并于2009年在北京市逐步推开,2011年形成了以两年为一周期的长效机制[1].为确保两癌筛查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保证筛查质量,政府制定了统一质控方案,对筛查全程把关.本文就谈谈我们在此项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肾小管状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996年至2011年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的3例肾小管状囊性癌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9岁(44 ~71岁),均为体检发现肿物,肿物最大径1.5 ~5.0 cm.肿瘤大体境界清楚,无包膜,切面呈海绵状改变.镜下观察可见不同程度扩张之囊腔和小管,由纤细的纤维间质分隔.内衬细
Stewart和Treves[1]首次报道了6例乳腺癌患者经手术根治和淋巴结清扫后继发了血管肉瘤,这些患者多在乳腺癌根治术10年后在其胸壁或同侧前臂出现血管肉瘤.关于血管肉瘤的病因起初存在争议,因一些乳腺癌患者同时也接受了放疗,然而部分乳腺癌患者并未接受放疗,这与许多肿瘤发生于辐射场之外的事实共同支持淋巴水肿是医源性血管肉瘤的最重要致病因素[1-2].另外,血管肉瘤可发生于其他引起慢性淋巴水肿的疾
期刊
目的 探讨小于胎龄儿(SGA)与胎盘病理学异常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送检的晚孕、活产、单胎、小于胎龄儿胎盘共100例(SGA组)与紧随各SGA后送检的2例晚孕、活产、单胎、适龄儿胎盘共200例(AGA组),进行仔细的大体及镜下观察,比较其差异.结果 SGA组的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足月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早产率及自然分娩率均明显低于AGA组(P<
患者 女,63岁.因阴道口肿物增大并脱出半年就诊.妇科检查:子宫脱垂Ⅱ度,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阴道前后壁膨出.B超检查提示子宫脱垂伴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子宫前壁有一囊实性肿块(可能为子宫肌瘤液化),遂于2011年2月15日收入院行全子宫切除术.病理检查:送检组织为子宫全切除标本,子宫大小9.5 cm×7.5cm×4.0cm,宫颈管3.0 cm ×2.5 cm ×2.2 cm,附(0.2 ~3.5)
期刊
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13位专家对《中华病理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推荐的2011年度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函审投票评选出一等奖论文1篇,奖金2万元;二等奖论文2篇,奖金各1万元。本奖项重点奖励第一作者为45岁以下中青年病理学工作者。
目的 评估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国际多学科肺腺癌分类(2011年版)分级评分系统(新分类分级评分系统)在Ⅰ期肺腺癌预后判断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将其与WHO分级系统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经外科治疗的Ⅰ期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新分类为基础进行组织学分级(新分类分级),并在此基础上参照Sica等提出的分级评分的方法对这些病例进行评分(新分类评分),同时对病例按WH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统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2年9月至2010年9月诊治的泌尿系统的PEComa 21例标本,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1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1.3岁(范围16~76岁),男性5例,女性16例,男女比1∶3.2.20例为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
目的 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3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 3例组织形态符合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病理改变,同时具有新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可排除B系、T系、髓系和NK细胞来源,分别为CD56+ CD4- CD123+ TdT+ CD43+ CD68+、CD56+ CD4+CD123- TdT
目的 观察并探讨FTY720是否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TGFβ1-CTGF)途径在体内发挥抑制大鼠系膜增生和系膜基质扩张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抗Thy-1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同时给予FTY720干预,观察3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并分离肾小球进行培养,检测培养上清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蛋白分泌水平变化,即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
随着世界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的加剧,全球淋巴瘤的发病率已逐年上升至所有恶性肿瘤的第6位,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1].近年来淋巴瘤的传统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有了很大的突破,因此,准确到位的病理诊断是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患者获得有效治疗的根本保证.但是淋巴瘤的诊断是临床病理工作中最为困难的部分之一[2],在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列出的病种已达到60余种[3],掌握这些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