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工商企业的经济发展相辅相承,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对工商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贡献性。在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中,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额。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培训,及其对工商企业经济发展的贡献额的比较分析,提出大力发展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的积极意义及培训方法。
【关键词】工商企业 人力资源培训 经济性 计量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商企业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为工商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90年代的精英教育转入了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大众化教育,学生专业的同质性,工商企业个体对招聘人才的差异性,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阻碍了工商企业的发展。我国的计量学专家对我国的劳动资本投入,劳动量投入在社会总产出中进行过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即社会总产出大于劳动资本投入的贡献以及劳动量投入的贡献之和,剔除物价上涨因素,社会总产出还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中的一部分就是各工商企业对各级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额。因此,各个工商企业对各个层次的员工进行了培训,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企业的发展。那么,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工商企业的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对工商企业经济的发展影响有多大?作者对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的经济性计量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个答案,即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具有经济功能,它是可以计量的。
一、工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经济功能
1、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英国古典政治学的创始人配第,在他的《政治算术》等著作中,提出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的思想,他视“技艺为土地,资本,劳动之外的第四种生产要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视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认为“社会上一切人们学到的有用才能”,是和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一样的财富,要学习这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因此,培训作为工商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培训的的时候,固然要花一部分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2、庸俗经济学家的观点
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分析了培训在经济中的作用,提出了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精神资本”概念,认为“物质资本是由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所形成的”,“精神资本”则是智力的成果和积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看到了培训的经济价值,他认为,投资于培训是一本万利的事,投资于培训不仅有利于受培训者,而且有利于国家和社会,通过培训投资不仅使工商企业员工提高了技能,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而且也增加了国民财富。
3、马克思的培训及教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而培训本身会产生劳动能力,从而使培训成为大生产条件下培养和提高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手段和途径,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大工业生产的本质要求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认为,只有依靠培训,依靠培训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才能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4、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了培训及教育经济学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经济发展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问题,而是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传统观点认为,要促使经济增长,或必需增加资本投入,或必需增加劳动数量,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西方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要素进行了历史统计分析,得出一个趋于一致的结论,即国民经济产出增长率大于国民经济资源投入的增长率,二者的差额被称为余值增长率。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中发现,除了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数量增加外,还有别的因素,例如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经济规模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增进等。他们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把人力投资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培训(继续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量
培训(继续教育)既有经济功能,培训对经济增长有贡献,那么培训(继续教育)本身就有经济效益,即培训(继续教育)间接产出对经济的贡献大小。培训(继续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我们可以通过计量来进行分析。
1、计量的指标和一般方法
(1)计量的指标:表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经济增长可采用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出培训在经济增长速度中所占的份额;培训对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即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有多少是培训所引起的,培训对所增国民收入或所增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即所占份额)。
(2)计量的一般方法:西方经济学中,计量培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培训在经济增长中的多因素中分离出来,定量地加以估计,而生产函数和由其建立起来的数量模型是度量培训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工具。
生产函数,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反映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实际产出量之间依存关系。
设产出为Y,T为时间,有J个生产要素,X1,X1,…XJ,则生产函数一般形成为:Y=F(X1,X1,…XJ·T)
把生产要素简化为资本K,劳动L,上述可写成
Y=F(K,L,T)
假设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出量呈线性关系式指数关系,则有:线性生产函数,Y=∑WiXi=WK·K+WL·L,指数函数Y=AK2L1-2
①线性生产函数Y=∑WiXi=WK·K+WL·L
WK:资本对产出的权重,WL:劳动对产出的权重,K为资本量投入,L为劳动者人数。
本文第一部分已论述,国民经济产出增长率,大于国民经济资源投入的增长率,存在一个余数,则为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那么,在国民经济产出中,还有一个余数WQ·Q,即劳动者素质Q及其权重WQ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培训(继续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社会产出的平衡公式为:
Y=WK·K+WL·L+WQ·Q
②指数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Y=AK2L1-2
其中,Y为产出,K资本投入量,L劳动投入量,A为常数,2,1-2为劳动和资本在分量中所占份额,据美国20世纪的统计资料,资本与劳动对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5%、75%。
如果加入培训投入要素E,公式为: Y=AK2L1-2E
也可写成Y=AK2(EL)1-2
即培训(继续教育)的作用相当于把劳动者的人数增加了E倍。
三、培训收益与收益率
培训经济效益,是指在培训经济活动中,培训的投入与产出(直接产出、间接产出),消耗和成果,费用和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具体来说,即一国一地区培训或培训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与培训投资的比较,它分为社会的培训经济效益及个人的社会收益和培训的个人(私人)收益率。
1、培训的社会收益率
培训社会收益率中,成本中包括了个人成本,在收入方面应取税前收入,税前收入与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与对教育的公私支出之和进行对比,即将教育社会收益率。公式如下:
也可以用培训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量和培训总成本相比较,而得出培训社会收益率。
2、我国的培训收益率
我国的培训收益率的研究方向,基本以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可参照前苏联学者雅可布·明瑟,提出的计算方法,即:
LY=B0+B1S+B2E+B3E3+U
式中,LY为个人收入的对数,
S为受培训年限
E为就业时间(以年为单位)
U为误差
其缺点在于并未考虑培训间接成本,亦即暗含培训投入非常充分条件下,个人收入的对数与培训年限,就业时间性是相关关系。
另一方面为西方经典经济学家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培训投资(人力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所做的贡献率。
3、个人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收益率
受培训及教育者个人在接受培训及教育过程中,要投入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同时,一个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可以提高他的生产技能,从而在就业后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出和收入,而增加的收入就是他的收益,一般来说,一个人受教育越多,收益就越大,这种关系可以用年龄——收入曲线表示。
图中,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收入。图中显示:第一,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越多的人,年龄收入曲线越高,反之,越低,未经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的人最低,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最高。第二,第条年龄--收入曲线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到50岁左右,收入达到最大,说明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时期收入水平不同。第三,文盲在年龄很小时就挣得收入,但起始收入很低,随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级别提高,获最初收入的年龄不断增大,但起始收入也在增加。
四、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经济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培训以及职业教育全面发展,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为了保证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推动作用,我们的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点展开:
1、加大力度,重点对高中及以下各级人员进行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投入,全面提升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的年限,同时,不断提高“普九”的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内容。
2、尽快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初、中、高等职业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一贯体系,培养出与经济结构相一致的,并能保持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职业技术队后。
3、加大力度,对40-50年龄阶段的职工进行深化职业技术(能)培训,使他们的技术能力更进一步发展,延长收入线的上升期。
4、改革中,高等职教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开成一套与产业结构变化发展相适应的实用型教学课程体系。
5、加强受教育者在全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公德教育,建立一套培养受教育者建立社会公德心、责任心、爱国心的教育制度体系,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五、工商企业培训的种类、方法以及主要内容
1、对新进人员培训
(1)主要采用课堂教授法,介绍公司规章理念,工作守则,以及应有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培养符合公司规范的工作习惯以及态度。
(2)工作岗位上训练,使新进人员认识环境,熟悉工作场所,工具设备所在位置。
(3)认识新同事,增加工作场所人际关系支持网络,从而降低疏离感。
(4)学习新技能,发挥生产力,避免职业伤害,以降低工作挫折感。
2、对基层管理人员培训
(1)培训方法为讨论法,个案研究,以实际发生的案例为素材,分析背景,原因,发生过程,做出诊断,找出理论依据或研究解决方法。
(2)培训内容:基本工作职责学习,管理才能的提高学习和探讨,对如何协助新进人员工作指导,对员工的倾听与沟通技巧,基本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学习。
(3)专业技能提高的培训。
(4)对维护公司形象的教育。
3、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1)采用方法使用个案讨论法与个案研究法,主要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职责进行强化,以及对其管理才能的提升进行培训,对下属的领导,激励,沟通的培训,对会议以及简报的处理,以及对危机的处理。
(2)对商业情报的收集与分析,培训中层管理人员的市场调查能力与市场分析能力,能够对本公司的经营状况分析,结合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能够做出部门决策,并且能够对行销进行管理,能够编制与控制本部门财务预算,并能够进行本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
4、对高层主管的培训
(1)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及模拟训练法、行为示范法,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2)培训内容:主要培养高层主管的宏观观察,分析能力,理性的决策能力,以及微观的、人性的、感性的直觉能力。提升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国内外产业环境分析能力,国际局势与商情分析能力,策略规划能力,领导谈判与决策能力,个人品质素养的提升,人性修养的提高。
总之,工商企业培训具有经济性,工商企业的培训的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是可以计量的,通过经济计量分析,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额,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员工以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其对工商企业经济发展的贡献额的比较分析,大力发展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
[2] 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3]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4] 德,马克思:《资本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工商企业 人力资源培训 经济性 计量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商企业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为工商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90年代的精英教育转入了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大众化教育,学生专业的同质性,工商企业个体对招聘人才的差异性,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阻碍了工商企业的发展。我国的计量学专家对我国的劳动资本投入,劳动量投入在社会总产出中进行过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即社会总产出大于劳动资本投入的贡献以及劳动量投入的贡献之和,剔除物价上涨因素,社会总产出还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中的一部分就是各工商企业对各级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额。因此,各个工商企业对各个层次的员工进行了培训,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企业的发展。那么,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工商企业的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对工商企业经济的发展影响有多大?作者对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的经济性计量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个答案,即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具有经济功能,它是可以计量的。
一、工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经济功能
1、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英国古典政治学的创始人配第,在他的《政治算术》等著作中,提出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的思想,他视“技艺为土地,资本,劳动之外的第四种生产要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视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认为“社会上一切人们学到的有用才能”,是和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一样的财富,要学习这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因此,培训作为工商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培训的的时候,固然要花一部分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2、庸俗经济学家的观点
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分析了培训在经济中的作用,提出了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精神资本”概念,认为“物质资本是由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所形成的”,“精神资本”则是智力的成果和积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看到了培训的经济价值,他认为,投资于培训是一本万利的事,投资于培训不仅有利于受培训者,而且有利于国家和社会,通过培训投资不仅使工商企业员工提高了技能,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而且也增加了国民财富。
3、马克思的培训及教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而培训本身会产生劳动能力,从而使培训成为大生产条件下培养和提高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手段和途径,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大工业生产的本质要求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认为,只有依靠培训,依靠培训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才能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4、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了培训及教育经济学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经济发展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问题,而是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传统观点认为,要促使经济增长,或必需增加资本投入,或必需增加劳动数量,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西方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要素进行了历史统计分析,得出一个趋于一致的结论,即国民经济产出增长率大于国民经济资源投入的增长率,二者的差额被称为余值增长率。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中发现,除了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数量增加外,还有别的因素,例如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经济规模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增进等。他们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把人力投资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培训(继续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量
培训(继续教育)既有经济功能,培训对经济增长有贡献,那么培训(继续教育)本身就有经济效益,即培训(继续教育)间接产出对经济的贡献大小。培训(继续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我们可以通过计量来进行分析。
1、计量的指标和一般方法
(1)计量的指标:表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经济增长可采用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出培训在经济增长速度中所占的份额;培训对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即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有多少是培训所引起的,培训对所增国民收入或所增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即所占份额)。
(2)计量的一般方法:西方经济学中,计量培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培训在经济增长中的多因素中分离出来,定量地加以估计,而生产函数和由其建立起来的数量模型是度量培训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工具。
生产函数,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反映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实际产出量之间依存关系。
设产出为Y,T为时间,有J个生产要素,X1,X1,…XJ,则生产函数一般形成为:Y=F(X1,X1,…XJ·T)
把生产要素简化为资本K,劳动L,上述可写成
Y=F(K,L,T)
假设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出量呈线性关系式指数关系,则有:线性生产函数,Y=∑WiXi=WK·K+WL·L,指数函数Y=AK2L1-2
①线性生产函数Y=∑WiXi=WK·K+WL·L
WK:资本对产出的权重,WL:劳动对产出的权重,K为资本量投入,L为劳动者人数。
本文第一部分已论述,国民经济产出增长率,大于国民经济资源投入的增长率,存在一个余数,则为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那么,在国民经济产出中,还有一个余数WQ·Q,即劳动者素质Q及其权重WQ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培训(继续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社会产出的平衡公式为:
Y=WK·K+WL·L+WQ·Q
②指数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Y=AK2L1-2
其中,Y为产出,K资本投入量,L劳动投入量,A为常数,2,1-2为劳动和资本在分量中所占份额,据美国20世纪的统计资料,资本与劳动对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5%、75%。
如果加入培训投入要素E,公式为: Y=AK2L1-2E
也可写成Y=AK2(EL)1-2
即培训(继续教育)的作用相当于把劳动者的人数增加了E倍。
三、培训收益与收益率
培训经济效益,是指在培训经济活动中,培训的投入与产出(直接产出、间接产出),消耗和成果,费用和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具体来说,即一国一地区培训或培训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与培训投资的比较,它分为社会的培训经济效益及个人的社会收益和培训的个人(私人)收益率。
1、培训的社会收益率
培训社会收益率中,成本中包括了个人成本,在收入方面应取税前收入,税前收入与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与对教育的公私支出之和进行对比,即将教育社会收益率。公式如下:
也可以用培训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量和培训总成本相比较,而得出培训社会收益率。
2、我国的培训收益率
我国的培训收益率的研究方向,基本以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可参照前苏联学者雅可布·明瑟,提出的计算方法,即:
LY=B0+B1S+B2E+B3E3+U
式中,LY为个人收入的对数,
S为受培训年限
E为就业时间(以年为单位)
U为误差
其缺点在于并未考虑培训间接成本,亦即暗含培训投入非常充分条件下,个人收入的对数与培训年限,就业时间性是相关关系。
另一方面为西方经典经济学家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培训投资(人力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所做的贡献率。
3、个人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收益率
受培训及教育者个人在接受培训及教育过程中,要投入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同时,一个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可以提高他的生产技能,从而在就业后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出和收入,而增加的收入就是他的收益,一般来说,一个人受教育越多,收益就越大,这种关系可以用年龄——收入曲线表示。
图中,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收入。图中显示:第一,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越多的人,年龄收入曲线越高,反之,越低,未经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的人最低,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最高。第二,第条年龄--收入曲线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到50岁左右,收入达到最大,说明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时期收入水平不同。第三,文盲在年龄很小时就挣得收入,但起始收入很低,随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级别提高,获最初收入的年龄不断增大,但起始收入也在增加。
四、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经济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培训以及职业教育全面发展,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为了保证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推动作用,我们的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点展开:
1、加大力度,重点对高中及以下各级人员进行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投入,全面提升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的年限,同时,不断提高“普九”的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内容。
2、尽快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初、中、高等职业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一贯体系,培养出与经济结构相一致的,并能保持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职业技术队后。
3、加大力度,对40-50年龄阶段的职工进行深化职业技术(能)培训,使他们的技术能力更进一步发展,延长收入线的上升期。
4、改革中,高等职教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开成一套与产业结构变化发展相适应的实用型教学课程体系。
5、加强受教育者在全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公德教育,建立一套培养受教育者建立社会公德心、责任心、爱国心的教育制度体系,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五、工商企业培训的种类、方法以及主要内容
1、对新进人员培训
(1)主要采用课堂教授法,介绍公司规章理念,工作守则,以及应有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培养符合公司规范的工作习惯以及态度。
(2)工作岗位上训练,使新进人员认识环境,熟悉工作场所,工具设备所在位置。
(3)认识新同事,增加工作场所人际关系支持网络,从而降低疏离感。
(4)学习新技能,发挥生产力,避免职业伤害,以降低工作挫折感。
2、对基层管理人员培训
(1)培训方法为讨论法,个案研究,以实际发生的案例为素材,分析背景,原因,发生过程,做出诊断,找出理论依据或研究解决方法。
(2)培训内容:基本工作职责学习,管理才能的提高学习和探讨,对如何协助新进人员工作指导,对员工的倾听与沟通技巧,基本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学习。
(3)专业技能提高的培训。
(4)对维护公司形象的教育。
3、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1)采用方法使用个案讨论法与个案研究法,主要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职责进行强化,以及对其管理才能的提升进行培训,对下属的领导,激励,沟通的培训,对会议以及简报的处理,以及对危机的处理。
(2)对商业情报的收集与分析,培训中层管理人员的市场调查能力与市场分析能力,能够对本公司的经营状况分析,结合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能够做出部门决策,并且能够对行销进行管理,能够编制与控制本部门财务预算,并能够进行本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
4、对高层主管的培训
(1)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及模拟训练法、行为示范法,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2)培训内容:主要培养高层主管的宏观观察,分析能力,理性的决策能力,以及微观的、人性的、感性的直觉能力。提升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国内外产业环境分析能力,国际局势与商情分析能力,策略规划能力,领导谈判与决策能力,个人品质素养的提升,人性修养的提高。
总之,工商企业培训具有经济性,工商企业的培训的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是可以计量的,通过经济计量分析,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额,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员工以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其对工商企业经济发展的贡献额的比较分析,大力发展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
[2] 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3]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4] 德,马克思:《资本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