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每次语文质量检测的水平,是小学乃至初中、高中语文学习的关键。所以新课程标准更是对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而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不舍的追求。
一.兴趣,积极阅读的动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耳熟能详的教育格言。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这句古老的格言更有其非凡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兴趣,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得以彰显,才能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
1.让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兴趣的土壤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障碍,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
2.让学生个性的发展成为兴趣坦途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课文,哪怕是经典名作,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对于阅读能力的训练,不同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教师既要考虑到面上的拓展,又要考虑到点上的突破。使课堂成为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课堂,促使学生爱学、乐学、趣学,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中,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体现,他们学习语文、训练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诱发出来。
3.让实践活动成为兴趣的源泉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就应转变观念,使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经常开展“讲故事”、“展评读书笔记”、“手抄报”、“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扩大知识视野,增加文化知识,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二.方法,让学生的阅读有效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你违背了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读书亦如此,贵在得法,当解决了“会学”的问题,你也就能越来越多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了。
1.学法指导,学会阅读
首先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透辟把握教材特点,找准学法指导的渗透点、训练点和切入点,这样的学法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 比较阅读,开拓视野
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才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自然收益不少。
3.求解阅读,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可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4.鼓励质疑,发展智力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就要求老师教方法。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看这篇文章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比如写人记事的文章,第一要弄清文中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第二要弄清人物的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出来的;第三还要精读文章细细品赏,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语句、词语,品一品这些词句的精妙之处,以达到读者作者编者三者之间的共鸣,使学生真正做到入境学习;第四对文中不理解有疑义的地方质疑,并通过讨论解疑;第五谈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体会也可以是学习方法,也可以是所受教育等等。只有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学懂,学透,学深。
5.创新阅读,发挥个性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更在于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学生对文章的鉴赏与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有深度的求异思维的体现,应给予高度肯定。
(作者通联:646500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古蔺镇四平小学)
一.兴趣,积极阅读的动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耳熟能详的教育格言。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这句古老的格言更有其非凡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兴趣,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得以彰显,才能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
1.让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兴趣的土壤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障碍,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
2.让学生个性的发展成为兴趣坦途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课文,哪怕是经典名作,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对于阅读能力的训练,不同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教师既要考虑到面上的拓展,又要考虑到点上的突破。使课堂成为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课堂,促使学生爱学、乐学、趣学,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中,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体现,他们学习语文、训练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诱发出来。
3.让实践活动成为兴趣的源泉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就应转变观念,使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经常开展“讲故事”、“展评读书笔记”、“手抄报”、“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扩大知识视野,增加文化知识,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二.方法,让学生的阅读有效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你违背了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读书亦如此,贵在得法,当解决了“会学”的问题,你也就能越来越多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了。
1.学法指导,学会阅读
首先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透辟把握教材特点,找准学法指导的渗透点、训练点和切入点,这样的学法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 比较阅读,开拓视野
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才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自然收益不少。
3.求解阅读,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可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4.鼓励质疑,发展智力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就要求老师教方法。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看这篇文章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比如写人记事的文章,第一要弄清文中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第二要弄清人物的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出来的;第三还要精读文章细细品赏,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语句、词语,品一品这些词句的精妙之处,以达到读者作者编者三者之间的共鸣,使学生真正做到入境学习;第四对文中不理解有疑义的地方质疑,并通过讨论解疑;第五谈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体会也可以是学习方法,也可以是所受教育等等。只有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学懂,学透,学深。
5.创新阅读,发挥个性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更在于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学生对文章的鉴赏与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有深度的求异思维的体现,应给予高度肯定。
(作者通联:646500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古蔺镇四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