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通河县县委组织部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广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大力支持农民发展“黑、黄、白”产业。
“黑”指的是家养黑色的野猪。1995年,19岁的李泽民以两分之差高考落榜,因家境贫寒,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回到家乡通河县凤山镇务农。他不服输、不消沉,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干出事业。经过考察了解,他发现市场上和饭店里的野味,特别是野猪肉很抢手。野猪肉不但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口感好,倍受顾客青睐,价格更是家猪肉的两倍,可野猪是国家保护动物,不允许私自捕杀。李泽民就想,要是将野猪与家猪杂交,产下的猪崽具有野猪的品质,到市场上去卖一定赚钱,还不违法,一个野猪驯化养殖的念头在李泽民心中萌生。可是家人和亲友都反对。生性倔强、执著的他并没有轻言放弃。于是他背着家里人,去求村里的老猎手帮他抓一头野猪来做种猪。他创业的真诚与渴望感动了老猎人,在老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一头公野猪。
李泽民乐坏了,赶紧找人帮忙把这个稀罕物弄回了家,放进了自家的猪圈。这一夜,李泽民兴奋得一夜未眠,憧憬着发家致富。第二天一大早,他乐颠颠拎着猪食来到猪圈傻了眼——野猪不知啥时候跑了。邻居告诉他说野猪怎能和家猪一样养,不跑才怪呢!李泽民恍然大悟,他去村里的修理部用钢筋焊了个大铁笼子,又把猪圈加高、加固,用铁笼子把猪圈罩住。他求老猎手,没过几天又捉到一头野猪。这回李泽民小心谨慎地把这个宝贝关进了钢筋猪圈里。接着,他东挪西借又买了一头家猪,李泽民心想这回可就全了,就等着配猪了。可是好事多磨,这野猪就是不吃食,急坏了李泽民,嘴上都起了泡。他无奈,便去找村上的干部和兽医帮忙,可人家说这玩意儿谁也没整过,都不懂。但村长的一句话提醒了李泽民,村长说:“村里有个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站,你想干啥不明白可以在电脑上查。”这一下可救了李泽民,在村长和村里电教播放员的帮助下,他不但通过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获取了野猪人工饲养相关饲料配比、疫病防治、繁育等相关技术,而且还了解了市场上的很多有用信息,这更增强了他的信心。从此李泽民像得了“珍宝”一样,有空就上网,把网上学到的东西,都用小本记下来,回家之后,如法炮制。果然效果甚佳,他的第一窝杂交野猪崽终于顺利降生,一下子轰动了全村,左邻右舍都来“参观”,家里也不那么反对了。镇里领导听说之后,答应帮他协调贷款资金,扩大规模,当年李泽民就收入五千多块钱,第二年在镇里帮助下,发展到了二十多头。李泽民这下可神了,村里好多家感兴趣的农户都找他咨询,其他乡镇也来学习。截止到目前,李泽民野猪驯化养殖的规模已达到七十多头,每年出栏30多头,年纯收入达6万多元。野猪驯化养殖销售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在他的野猪家养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目前全县野猪驯化养殖达到了近四百头,可增加收入五十多万元,李泽民也被誉为全县的“野猪王”。
“黄”指的是饲养黄色的马鹿。凤山镇蚂螂河村童小明的家因为贫困,两个儿子到了结婚年龄还没说上媳妇。他心里不是滋味,想:“不能就这么挺着,总得琢磨干点啥。”老童听邻居说:“那天村上放电教片,介绍养马鹿,挺赚钱,就是怕养不好。”这句话提醒了老童,他找到村支书,打听养马鹿的事。村支书向他介绍,一头马鹿养好了,一年能纯剩七八千块钱。老童活了心,可一听说一头种鹿得一万来块钱,心里又犯了嘀咕,犹豫不决。村支书鼓励老童说:“你要想干,我帮你搞点贷款,到时能还上就行。在技术方面,咱村上有光盘,没事就到村上边看边学。”在村支书的帮助下,童小明买了两头马鹿,可“黄鼠狼专咬病鸭子”,那头大公鹿不知得了啥病,不爱吃食,还烂蹄子。老童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急得够呛,愁眉不展,到镇里、县里找人看也没搞清楚到底得的什么病。他忽然想起村上的电教站,到农村远程教育网上一查询,马上知道了马鹿的得病原因。对症下药后,马鹿的病很快好了,老童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分辛苦,一分收获,经过一年的精心喂养,当年童小明就赚了六千多块钱。初尝甜头的老童,在养殖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养殖马鹿的信心倍增。经过几年来的滚动式发展,马鹿的养殖规模已达到六十多头,在蚂螂河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一处,每年销售鹿产品收入二十余万元,两个儿子都娶妻生子,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也成为通河县小有名气的养鹿大户。在他的带动下,全县人工养殖马鹿达四百多头,可年增加收入一百六十多万元。
“白”指的是饲养白色的大鹅。凤山镇和平村一个普通农家妇女胡秀芳,由于家里耕地少,始终日子过得挺紧巴。苦于致富无门的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村里的活动室看到大鹅养殖的科技光碟,而且听说县里为扶持大鹅养殖,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还提供技术服务。胡秀芳眼前一亮,第二天赶忙跑到镇里问个明白。听镇里负责同志的介绍和效益分析后,胡秀芳回到家和丈夫商量,丈夫却有些不同意,说:“老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这能行吗?”胡秀芳说:“不试试,咋知道不行呢?”看到胡秀芳态度挺坚决,丈夫也就没再坚持,只是说第一年少养点,先试一试。于是胡秀芳在信用社贷了4000块钱,和丈夫起早贪黑干了一周,搭起了鹅舍和育雏室,又购置了育雏的附属设施和饲料,从县里一家个人小孵化场买了500只小鹅雏,回到家里像伺候小孩一样精心,可由于没掌握饲养方法,十天的工夫,500只鹅雏全军覆没。为此她和那家孵化场打了一场官司。这一吃亏经历让胡秀芳长了心眼,这回她找到镇里畜牧站帮她从正规孵化场又进了500只鹅雏,精心饲养,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看到鹅雏一天天长大,她心里十分高兴,人却累得又黑又瘦。四个月后,大鹅出栏了,每只都长到了七八斤重,一只鹅纯赚了十五六块钱,当年就收入六千多元。几年来,胡秀芳年年都养鹅过千,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她还被县里评为了劳动模范。
现在,通河县的“黑、黄、白”畜牧产业每年可实现产值五千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四百五十多元。
(作者系通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及电教办副主任)
“黑”指的是家养黑色的野猪。1995年,19岁的李泽民以两分之差高考落榜,因家境贫寒,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回到家乡通河县凤山镇务农。他不服输、不消沉,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干出事业。经过考察了解,他发现市场上和饭店里的野味,特别是野猪肉很抢手。野猪肉不但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口感好,倍受顾客青睐,价格更是家猪肉的两倍,可野猪是国家保护动物,不允许私自捕杀。李泽民就想,要是将野猪与家猪杂交,产下的猪崽具有野猪的品质,到市场上去卖一定赚钱,还不违法,一个野猪驯化养殖的念头在李泽民心中萌生。可是家人和亲友都反对。生性倔强、执著的他并没有轻言放弃。于是他背着家里人,去求村里的老猎手帮他抓一头野猪来做种猪。他创业的真诚与渴望感动了老猎人,在老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一头公野猪。
李泽民乐坏了,赶紧找人帮忙把这个稀罕物弄回了家,放进了自家的猪圈。这一夜,李泽民兴奋得一夜未眠,憧憬着发家致富。第二天一大早,他乐颠颠拎着猪食来到猪圈傻了眼——野猪不知啥时候跑了。邻居告诉他说野猪怎能和家猪一样养,不跑才怪呢!李泽民恍然大悟,他去村里的修理部用钢筋焊了个大铁笼子,又把猪圈加高、加固,用铁笼子把猪圈罩住。他求老猎手,没过几天又捉到一头野猪。这回李泽民小心谨慎地把这个宝贝关进了钢筋猪圈里。接着,他东挪西借又买了一头家猪,李泽民心想这回可就全了,就等着配猪了。可是好事多磨,这野猪就是不吃食,急坏了李泽民,嘴上都起了泡。他无奈,便去找村上的干部和兽医帮忙,可人家说这玩意儿谁也没整过,都不懂。但村长的一句话提醒了李泽民,村长说:“村里有个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站,你想干啥不明白可以在电脑上查。”这一下可救了李泽民,在村长和村里电教播放员的帮助下,他不但通过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获取了野猪人工饲养相关饲料配比、疫病防治、繁育等相关技术,而且还了解了市场上的很多有用信息,这更增强了他的信心。从此李泽民像得了“珍宝”一样,有空就上网,把网上学到的东西,都用小本记下来,回家之后,如法炮制。果然效果甚佳,他的第一窝杂交野猪崽终于顺利降生,一下子轰动了全村,左邻右舍都来“参观”,家里也不那么反对了。镇里领导听说之后,答应帮他协调贷款资金,扩大规模,当年李泽民就收入五千多块钱,第二年在镇里帮助下,发展到了二十多头。李泽民这下可神了,村里好多家感兴趣的农户都找他咨询,其他乡镇也来学习。截止到目前,李泽民野猪驯化养殖的规模已达到七十多头,每年出栏30多头,年纯收入达6万多元。野猪驯化养殖销售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在他的野猪家养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目前全县野猪驯化养殖达到了近四百头,可增加收入五十多万元,李泽民也被誉为全县的“野猪王”。
“黄”指的是饲养黄色的马鹿。凤山镇蚂螂河村童小明的家因为贫困,两个儿子到了结婚年龄还没说上媳妇。他心里不是滋味,想:“不能就这么挺着,总得琢磨干点啥。”老童听邻居说:“那天村上放电教片,介绍养马鹿,挺赚钱,就是怕养不好。”这句话提醒了老童,他找到村支书,打听养马鹿的事。村支书向他介绍,一头马鹿养好了,一年能纯剩七八千块钱。老童活了心,可一听说一头种鹿得一万来块钱,心里又犯了嘀咕,犹豫不决。村支书鼓励老童说:“你要想干,我帮你搞点贷款,到时能还上就行。在技术方面,咱村上有光盘,没事就到村上边看边学。”在村支书的帮助下,童小明买了两头马鹿,可“黄鼠狼专咬病鸭子”,那头大公鹿不知得了啥病,不爱吃食,还烂蹄子。老童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急得够呛,愁眉不展,到镇里、县里找人看也没搞清楚到底得的什么病。他忽然想起村上的电教站,到农村远程教育网上一查询,马上知道了马鹿的得病原因。对症下药后,马鹿的病很快好了,老童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分辛苦,一分收获,经过一年的精心喂养,当年童小明就赚了六千多块钱。初尝甜头的老童,在养殖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养殖马鹿的信心倍增。经过几年来的滚动式发展,马鹿的养殖规模已达到六十多头,在蚂螂河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一处,每年销售鹿产品收入二十余万元,两个儿子都娶妻生子,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也成为通河县小有名气的养鹿大户。在他的带动下,全县人工养殖马鹿达四百多头,可年增加收入一百六十多万元。
“白”指的是饲养白色的大鹅。凤山镇和平村一个普通农家妇女胡秀芳,由于家里耕地少,始终日子过得挺紧巴。苦于致富无门的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村里的活动室看到大鹅养殖的科技光碟,而且听说县里为扶持大鹅养殖,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还提供技术服务。胡秀芳眼前一亮,第二天赶忙跑到镇里问个明白。听镇里负责同志的介绍和效益分析后,胡秀芳回到家和丈夫商量,丈夫却有些不同意,说:“老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这能行吗?”胡秀芳说:“不试试,咋知道不行呢?”看到胡秀芳态度挺坚决,丈夫也就没再坚持,只是说第一年少养点,先试一试。于是胡秀芳在信用社贷了4000块钱,和丈夫起早贪黑干了一周,搭起了鹅舍和育雏室,又购置了育雏的附属设施和饲料,从县里一家个人小孵化场买了500只小鹅雏,回到家里像伺候小孩一样精心,可由于没掌握饲养方法,十天的工夫,500只鹅雏全军覆没。为此她和那家孵化场打了一场官司。这一吃亏经历让胡秀芳长了心眼,这回她找到镇里畜牧站帮她从正规孵化场又进了500只鹅雏,精心饲养,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看到鹅雏一天天长大,她心里十分高兴,人却累得又黑又瘦。四个月后,大鹅出栏了,每只都长到了七八斤重,一只鹅纯赚了十五六块钱,当年就收入六千多元。几年来,胡秀芳年年都养鹅过千,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她还被县里评为了劳动模范。
现在,通河县的“黑、黄、白”畜牧产业每年可实现产值五千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四百五十多元。
(作者系通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及电教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