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质工作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先行性和基础性发展,国务院相关决定也强调了地质工作要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各方各面。地质工作的执行主体之一是地质勘查,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就必须以创新的思路、机制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但鉴于我国地质工作存在历史遗留的很多问题,要使得地质勘查单位能够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内外部的改革创新,以企业化经营的思路,切实保证地质勘查单位能够可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创新
一、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进行了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试点,总共经过了多种经营、放权让利的阶段。前者是改革发展的开端,以打破计划经济制度为切入口,在地质经济结构中引入了桩基基础工业、工程勘查业、机械加工业、机械制造业、酒店服务业等,使得地质勘查在技术层面上注入了全新的力量。后者则是以承包责任制、事业单位和企业分体的运行模式,以及勘查企业的组建,将地质单位的部分权利分散,引入社会的各种力量为地质勘查单位改革任务进行分担。然而,二十多年的地质勘查经济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距离预期的改革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笔者究其原因,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在纳入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之前,我国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设,在此之前,地质勘查单位呼吁了建国后的能源战略发展需求,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致使一定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等靠要”和“官本位”思想观念,譬如对地质勘查费用的依赖性,也有部分地质勘查单位员工的心态依然沉浸在事业单位观念中,忽略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靠的是体制和制度,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体制和制度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构成了改革的风险因素。譬如在早期的企业化改革中,管理模式依然以事企混合的模式存在,企業的经营管理者不是择优而选,而是直接任命,但这种管理模式又难以适应集体经济亏损的现状,造成了单位的体制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差甚远,无法真正融入到现代经济社会的竞争中去。(3)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的优势,那就是单位能够开发出市场独一无二的产品,这些产品即为地质勘查过程中的地质资料、报告等信息成果,属于知识范围内的产品。但这些资料信息的成果产权往往被同认为类似于探矿权,譬如在探矿结束后,这些地质报告和资料等会被当成国家无偿占有、转让、拍卖、转移等。地质资料等产权产品的流失,等于地质勘查单位失去了本金,失去了走入市场的必要条件,企业化的改革创新也就难以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二、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改革创新的思路
(一)端正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思想观念
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思想观念的转变,要进一步的思想解放,摒弃安于现状的思想,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进行地质事业改革的探究。首先要适当减少和停止地质事业单位的国有资金投入,从根本上消除以国家为后盾的依赖思想,从主客观上提高改革创新的意愿,转变不适应地质找矿工作发展的思想观念。其次是利用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金融危机对地质找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上游产业,其影响是首当其冲的,但这同时也是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改革创新的良好契合点,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兼并或者重组矿工企业,目前我国工业化对能源需求的增大,无疑是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创新的良好机会。再次是利用危机感和紧迫感刺激地质勘查单位寻找发展中潜在的商机,一旦地质勘查单位遇到了生存与发展难题,就会主动去研究问题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创新,主观上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二)体制与制度的与时俱进
国务院在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以企事分开为原则,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在体制与制度方面,地质勘查单位要彻底做到事企分开,让更多人投入到企业化经营中去,按照企业的投资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适应地质勘查的企业管理制度。首先要在投资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我国目前的地质找矿空间非常大,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地质勘查的深度在500米以上,甚至有些地质仅为300米,也就是说,我国地质找矿在500米以下目前依然是块处女地。但如何才能以良性的地质投资循环机制规范和活跃找矿市场呢,目前国家已经成立了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这对地质勘查投资无疑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在投资方面,笔者认为要以独资找矿与合作找矿两种模式进行,主要这对风险较大而且社会资源较少的特殊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符合规定资质的各类地质勘查单位和谁企业参加投标,共同分担找矿风险。另外,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要自行承担投资损失,而找到矿了,双方要按照合同约定分享权益。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继续保持地质找矿的密度,以上基金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地质勘查投资不足的问题,目前也有很多社会游资深入地质勘查中,在资金优势的情况下,地质找矿要与国家长期战略发展同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
(三)坚持“走探采”相结合的地质勘查模式
关于“走探采”相结合的地质勘查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地指出要鼓励国有矿山企业实行探采结合的地质勘查模式,并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工业和企业集团,增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能力。地质勘查单位组建矿业公司参与矿产的开发,实际上是形成“走探采”相结合的地质勘查模式的基础,也是形成地质勘查单位产品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关于矿业公司的组建,实际上也是融入地方经济拉长产业链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掌握了大量地质资料和数据的矿业公司,在开发上能够提高效益,加快地质成果的变现,提高勘查投入的回报率。其次是鉴于目前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的大量需求的迫切性,要鼓励地质勘查单位参与矿业的开发,地质勘查单位作为勘查工作的主题,具有得天独厚勘查技术优势,而勘查单位依靠市场的资金进行运转,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同时获得了勘查工作所需的资金,从而推动了勘查的良性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也规定了矿山企业对矿产地的需求必须通过市场方式有偿取得,这样给矿山企业自主找矿打开了便利之门,但危机矿山问题的存在,只有具有勘查实例的地质勘查单位介入,才能够实现技术与资金的优势互补,达到互赢互惠的目的,侧面上也推动了勘查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跨越式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地质勘查单位一是培育地质勘查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打开市场,创造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培育企业的经营理念,能够促进广大干部职工适应企业的发展,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确立经营发展的思路。二是塑造良好的形象,地质勘查单位要从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融入到地方经济当中,参加地方经济的建设,树立市场竞争中的良好形象。总而言之,地质勘查单位的企业改革与创新离不开理念、创新能力、形象和产品定位,我们只有从与时俱进的角度进行勘查单位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才能推进我国地质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兵.对地勘单位企业化过程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1):98-101.
[2]杨成智.地质勘查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65-67.
[3]张荣科.地质勘查单位质量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1999(1):36-39.
[4]董西谦.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分析[J].金融经济,2011(24):41-46.
作者简介:刘芳存(1970-),男,汉族,天津人,任职于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工程师,研究方向:地勘行业的企业管理和浅层地热能的应用。
(责任编辑:李娜)
【关键词】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创新
一、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进行了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试点,总共经过了多种经营、放权让利的阶段。前者是改革发展的开端,以打破计划经济制度为切入口,在地质经济结构中引入了桩基基础工业、工程勘查业、机械加工业、机械制造业、酒店服务业等,使得地质勘查在技术层面上注入了全新的力量。后者则是以承包责任制、事业单位和企业分体的运行模式,以及勘查企业的组建,将地质单位的部分权利分散,引入社会的各种力量为地质勘查单位改革任务进行分担。然而,二十多年的地质勘查经济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距离预期的改革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笔者究其原因,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在纳入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之前,我国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设,在此之前,地质勘查单位呼吁了建国后的能源战略发展需求,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致使一定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等靠要”和“官本位”思想观念,譬如对地质勘查费用的依赖性,也有部分地质勘查单位员工的心态依然沉浸在事业单位观念中,忽略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靠的是体制和制度,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体制和制度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构成了改革的风险因素。譬如在早期的企业化改革中,管理模式依然以事企混合的模式存在,企業的经营管理者不是择优而选,而是直接任命,但这种管理模式又难以适应集体经济亏损的现状,造成了单位的体制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差甚远,无法真正融入到现代经济社会的竞争中去。(3)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的优势,那就是单位能够开发出市场独一无二的产品,这些产品即为地质勘查过程中的地质资料、报告等信息成果,属于知识范围内的产品。但这些资料信息的成果产权往往被同认为类似于探矿权,譬如在探矿结束后,这些地质报告和资料等会被当成国家无偿占有、转让、拍卖、转移等。地质资料等产权产品的流失,等于地质勘查单位失去了本金,失去了走入市场的必要条件,企业化的改革创新也就难以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二、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改革创新的思路
(一)端正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思想观念
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思想观念的转变,要进一步的思想解放,摒弃安于现状的思想,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进行地质事业改革的探究。首先要适当减少和停止地质事业单位的国有资金投入,从根本上消除以国家为后盾的依赖思想,从主客观上提高改革创新的意愿,转变不适应地质找矿工作发展的思想观念。其次是利用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金融危机对地质找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上游产业,其影响是首当其冲的,但这同时也是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改革创新的良好契合点,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兼并或者重组矿工企业,目前我国工业化对能源需求的增大,无疑是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创新的良好机会。再次是利用危机感和紧迫感刺激地质勘查单位寻找发展中潜在的商机,一旦地质勘查单位遇到了生存与发展难题,就会主动去研究问题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创新,主观上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二)体制与制度的与时俱进
国务院在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以企事分开为原则,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在体制与制度方面,地质勘查单位要彻底做到事企分开,让更多人投入到企业化经营中去,按照企业的投资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适应地质勘查的企业管理制度。首先要在投资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我国目前的地质找矿空间非常大,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地质勘查的深度在500米以上,甚至有些地质仅为300米,也就是说,我国地质找矿在500米以下目前依然是块处女地。但如何才能以良性的地质投资循环机制规范和活跃找矿市场呢,目前国家已经成立了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这对地质勘查投资无疑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在投资方面,笔者认为要以独资找矿与合作找矿两种模式进行,主要这对风险较大而且社会资源较少的特殊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符合规定资质的各类地质勘查单位和谁企业参加投标,共同分担找矿风险。另外,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要自行承担投资损失,而找到矿了,双方要按照合同约定分享权益。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继续保持地质找矿的密度,以上基金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地质勘查投资不足的问题,目前也有很多社会游资深入地质勘查中,在资金优势的情况下,地质找矿要与国家长期战略发展同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
(三)坚持“走探采”相结合的地质勘查模式
关于“走探采”相结合的地质勘查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地指出要鼓励国有矿山企业实行探采结合的地质勘查模式,并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工业和企业集团,增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能力。地质勘查单位组建矿业公司参与矿产的开发,实际上是形成“走探采”相结合的地质勘查模式的基础,也是形成地质勘查单位产品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关于矿业公司的组建,实际上也是融入地方经济拉长产业链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掌握了大量地质资料和数据的矿业公司,在开发上能够提高效益,加快地质成果的变现,提高勘查投入的回报率。其次是鉴于目前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的大量需求的迫切性,要鼓励地质勘查单位参与矿业的开发,地质勘查单位作为勘查工作的主题,具有得天独厚勘查技术优势,而勘查单位依靠市场的资金进行运转,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同时获得了勘查工作所需的资金,从而推动了勘查的良性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也规定了矿山企业对矿产地的需求必须通过市场方式有偿取得,这样给矿山企业自主找矿打开了便利之门,但危机矿山问题的存在,只有具有勘查实例的地质勘查单位介入,才能够实现技术与资金的优势互补,达到互赢互惠的目的,侧面上也推动了勘查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跨越式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地质勘查单位一是培育地质勘查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打开市场,创造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培育企业的经营理念,能够促进广大干部职工适应企业的发展,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确立经营发展的思路。二是塑造良好的形象,地质勘查单位要从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融入到地方经济当中,参加地方经济的建设,树立市场竞争中的良好形象。总而言之,地质勘查单位的企业改革与创新离不开理念、创新能力、形象和产品定位,我们只有从与时俱进的角度进行勘查单位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才能推进我国地质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兵.对地勘单位企业化过程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1):98-101.
[2]杨成智.地质勘查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65-67.
[3]张荣科.地质勘查单位质量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1999(1):36-39.
[4]董西谦.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分析[J].金融经济,2011(24):41-46.
作者简介:刘芳存(1970-),男,汉族,天津人,任职于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工程师,研究方向:地勘行业的企业管理和浅层地热能的应用。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