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的视角下译者主体性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ey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理论忽略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和重要作用。一直以来,翻译的最高标准就是"忠实"和"对等",译者必须完全忠实并服务于原文和作者,完美的译者应该是透明和隐形的,译文和译者长期处于派生和附属的地位。随着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升温,人們渐渐认识到翻译所牵涉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翻译研究开始摆脱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译者主体作用日益凸显。译者主体的发现,一方面得益于翻译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得益于翻译理论的发展,比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正迎合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查明建和田雨将译者主体性界定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与性别以及翻译的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Louis von Flotow, Sherry Simone, L.Chamberlain, B.Godard等等,理论内容有:改写和推翻翻译中的性别隐喻,重塑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和道德观,强调译者主体性等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等现代学派中汲取营养,从特有的性别角度出发,主张女性通过翻译找回自己的声音和地位,而不应该在翻译中被消声,从而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从理论上讲,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推翻了传统翻译观中的二元对立关系,强调原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平等地位。一直以来,译者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在传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标准中,译者的重要作用却往往得不到重视和认可。译者和译作只处于从属和隐形的地位,必须完全服从并忠实于作者和原作。与此类似的是女性在父权文化中所遭受的附属地位,因此,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试图颠覆译文和原著,译者和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这些两级对立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衡的,统一的写作项目。在这个共同的写作项目中,译者忠实的是译者和作者共同参与的写作方案,而并非原文和作者。作者和译者享有平等的地位,都积极参与意义的创造。哈伍德就指出:"这种分享的共同创作给独自工作的女性作者创造了一种共谋。虽然让人精疲力竭,但和女性作者一起工作的环节却充满了兴奋,也带来让人惊异的发现"(de Lotbiniere-Harwood, 1991:156)。因此,可以说译者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那里得到了解放,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肯定和极大的张扬。
  除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支持,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家们从实践上也彰显着女性译者的主体性。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具有两大特点: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译者主体性。首先,女性主义译者通常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带有强烈性别意识的作品来翻译。有些译者会选择同性作家的作品,因为在她们看来,男性作家的作品会不自觉透露出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对于这些作品,女性主义译者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和厌恶情结。例如,哈伍德在翻译完男性中心的诗人的作品之后,就决定不再翻译男性作家的文本。因此,对于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出了女性主义译者的自主意识,译者不再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自主选择翻译文本。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还体现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上。1991年,弗洛图对此进行了探讨,指出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主要包括弥补,前言和脚注以及劫持等。弥补意为"补偿语言间的差异或者对文本的唯意志行为"(Flotow, 1991:75)。一些西方语言具有性别标志,分阴阳性,比如法语,西班牙语等等。故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有意地将隐形的女性带入译文中,避免绝对化的男性语言,避免一些轻蔑的具有性别歧视的话语。比如以"chairperson"来代替"chairman"等等。前言和脚注是女性主义译者用来解释原作背景和意图的翻译方法。例如,哈伍德在其翻译作品的前言里面阐述道:"我的翻译实践是一种政治活动,目的是为了让语言为女性说话......。这本翻译作品尽可能使用每一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来使女性在语言中显形...."(Flotow, 1997:29)。此外,劫持也被称为挪用,是另一种主要的女性主义翻译方法。在翻译一些带有性别歧视意味的文本时,女性主义译者有意地进行操纵和劫持,破坏干涉文本的形成,从而减化原文的性别歧视。例如,莱文在翻译"No one man can rape a woman"这样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语时,将原文修改为"No wee man can rape a woman",意为没有一个小男人可以强奸女人。又如,哈伍德在Le Desert Mauve译文中, 将"auteure"和"amante"译为"auther"和"shelove"。通过在英语中创造一个阴性的新词,哈伍德挪用非女性主义文本,对原文进行调整和干涉,使女性在语言中得到彰显。
  总之,女性主义翻译从理论内容和实践上都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基础。接下来通过分析孔慧怡《荒山之恋》的英译案例,来探讨在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影响下,中国语境中的女性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二、《荒山之恋》英译案例分析
  (一)作者和译者
  《荒山之恋》是由新时期文坛常青树王安忆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一篇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品。小说大胆地描写了女性的心理,将女性置于主动位置,颠覆了男权文化意识的统治地位,呈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而译者孔慧怡作为国内著名的女性译者,翻译了大量的女性作品,比如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和《荒山之恋》,西西的《浮城志异》等等。本文试图分析《荒山之恋》中,孔慧怡所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
  (二)译本分析
  1、翻译选材
  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在自主选择翻译作品方面体现出了强烈的译者主体性。孔慧怡认为,由于具有相同的女性经验,大多数女性译者更倾向于选择同性作家的作品来进行翻译。因此,她比较倾向于选择女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引起她的共鸣,让她有种"每一个细胞都投入的感觉"(穆雷,2008:68)。纵观孔慧怡翻译过的作品,大多均出自女性作家,如上所述,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和《荒山之恋》,香港女作家西西的《浮城志异》和《我城》等等。在翻译《小城之恋》时,孔慧怡曾因为与作者有了共鸣,而感动得边翻译边哭。因此,选择女性作家的作品来翻译,更能钻进她们的心里,更能真实地表达出作者的感受。在自主选材方面,孔慧怡体现出了其强烈的性别意识,也证明了女性主义意识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2、翻译策略
  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多采用"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策略,主要有增补,加写前言和脚注,劫持等等,来体现其女性主义意识和强烈的译者主体性。部分中国女性译者也深受这种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面以《荒山之恋》英译本为案例进行分析。
  (三)增补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增补"的策略,在原文的基础之上增补一些符合原文逻辑的话语,并在译文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译者在译文中的增补策略不仅不属于翻译误差,反而体现了译者认真严谨负责的精神,更能真实的扩展原文的意图,传达作者的主旨。译者这种在译文中的痕迹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
  例:他大声吞泣着反复说:"给我一次机会,给我一次机会。"(王安忆,2002:102)
  译文:....he cried loudly,saying repeatedly, "Give me a chance, give me a chance." He was helplessly ashamed of himself; he despised himself. And because of that she seemed too lofty for him, too distant. He too was alone.(孔慧怡,1992:128)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向妻子坦承其婚外情并恳求原谅。但作者并没有描写出男主人公此刻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在译文中,译者采用"增补"策略,自主地加入了其对于男主人公当时心态的理解,描写除了两个人的孤独感。
  例:她们从未见过面,可却深深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在作着一场无声的较量。为了一个软弱、懦弱的男人,其实,这男人配不上她们的挚爱。
  译文:They had never met, but they could sense each other's presence, that they were in silent combat. They were fighting for a weak, cowardly man, a man who was in fact not worthy of their love.(孔慧怡,1992:201)
  这个例子生动的体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在原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一个主谓结构"they were fighting for....",从而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了原文中两个女人争夺同一个男人的事實,彰显了女人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决心。
  (四)加写前言和脚注
  通过加写前言和脚注,译者可以解释原作的意旨和背景等等。孔慧怡在此译本中加写了前言,用来向读者说明对原作的理解,并彰显出原作的女性主义意识。如她在前言中写道:"王安忆坚信,在爱情里,女人总比男人要更坚强;而当他们感情遇到危机的时候更是如此。在这本小说里,男主人公不仅情感上具有依赖性,体格也十分纤弱。"(孔慧怡,1990:XI)从前言中,可以看到孔慧怡从原作中读出的女性主义意识,于是将这种理解写在前言里,引导了读者的视线,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关于脚注应有例证)
  三、结语
  译者主体性是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女性主义译者在选材和翻译策 略方面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性。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一些女性译者。通过《荒山之恋》英译本案例分析,我们看到了译者作为女性译者的身影在翻译过程中的显现。译者对于女性作品的关注,在翻译过程中选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前言中对于原作品的理解,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展现了译者的性别意识。
  
  参考文献:
  [1]耿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述评[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3).
  [2]葛晓琴.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J].外语研究,2003,(6).
  [3]穆雷.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安忆.荒山之恋[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5]王雪梅.《嬉雪》和《荒山之恋》中女性主义意识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2008.
其他文献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在谈到这两者的关系时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种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他还指出:"文化可以理解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应该说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历代智慧的积累,是文化的结晶体
期刊
我们知道当置于某磁场中载流体的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会产生一横向电场,这就是霍尔效应。如今霍尔效应不但能测量电学材料电学参量,而且广泛应用于考察磁场特性、非电量测量、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等领域。通过实验测量半导体材料的霍尔系数和电导率可以判断材料的导电类型、载流子浓度、载流子迁移率等主要参数。若能测得霍尔系数和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还可以求出半导体材料的杂质电离能等特
期刊
根据Skehan"人们可能正在研究不同的学习者为了学习必须开口说话的意愿,这种非认知个体差异(变量)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Maclntyre,Baker和Clement等认为Skehan和其他人所找的变量就是第二语言交际意愿。Maclntyre是从母语交际意愿构建转到二语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第二语言交际意愿概念化为包括状态和特性的情境构想并提出了多层的金字塔模型(如下图所示)
期刊
一、引言  去年冬天至今,中国刮起了一股强大的"山寨风"。"山寨"成为最流行的网络新词,谷歌关于"山寨"的检索结果数量超过了3000万条,红火的"山寨"现象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媒体的眼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研究社会上新产生的流行语,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其中所负载的社会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新词语是词汇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试通过语言实例对"山寨"一词兴起和流行的原因、语义演变、语用价值等方面
期刊
一、引言  在整个翻译史上大致交织着三种翻译倾向:一是以作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二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三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中心论。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的文本,人们会倾向于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此,在17至19世纪,巴特曾经提出"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地再现原文;纽曼也曾经说过"(翻译的)评判标准在于读者而非专家"[1],這些都是以作者和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理论。
期刊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学者们将林语堂研究的重点放到了对其独特文化观的阐释上,但对林语堂的翻译及编译作品的文本选择的研究仅仅限于从某个文化特性或某个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本着手,如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译者中心论与翻译的文本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等。林语堂对翻译的文本选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理解过程,而是将其理解的主观性
期刊
1. Introduction  In the times full of infinite possibilities, our life can't avert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Each of the Cyber catchwords relates closely to people's life. The seemingly inexplicable
期刊
事件树分析法是风险分析的基本技术,基于事件树分析法,可以更加直观、详尽的分析出可能导致的事故。通过利用事件树分析评价法对发电厂二次电缆未采用屏蔽电缆进行风险分析,以说明此方法的应用价值。  一、事件树分析法  任何事故都是一个多环节事件发展变化的结果,事件树分析常称为事故过程分析,其实质是利用逻辑思维的初步规律和逻辑思维的形式,分析事故形成过程。  通常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初始事件;识别能消除初发事
期刊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图书的宣传、教育作用,激发大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倡导全院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提高我院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我院借世界"读书日"活动之际,图书馆与学工部、团委联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充满校园" 首届大学生"读书月"活动。  一、什么是免责还书  在读书月期间,图书馆组
期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力量。对于文化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人的所有创造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狭义的文化,是指人在精神领域的创造物,是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相对应的精神文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知识体系和价值系统两大系统[1]。  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的中国。本文主要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