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源型城市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城市至今依然承担着能源供给的重要角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的可耗竭性问题的凸显,资源型城市经济经济转型则成为城市本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成为政府及学界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典型性资源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淮南市经济转型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揭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耗散结构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3003305
收稿日期:2013-08-25
基金项目:淮南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2013A4019)
作者简介:梁海龙(1983-),男,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主政治及城市发展。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taking the example of Huainan city
LIANG Hai-l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Resources-based cities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me cities still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energy supply. With the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inence of resources depletion issues in resources-based cities, resources-based urban economy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city itself,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Therefore, the study on typical resources-based cit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crucial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by taking the examp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Huainan city with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 reveals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and proposes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Key words:resources-based cities; economic transi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dissipative structures
一、资源型城市概念界定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发展以某一种或几种可耗竭的自然资源(矿产、森林等)的开发、生产、加工为主要支柱产业,并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产生依耐性的城市。基于自然资源开发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要求,以及资源本身的可耗竭性,资源型城市一般都要经历成长、成熟和衰退这样一个生命周期,如图1<sup>[1]</sup>所示。根据有关研究,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共有118座,占全国城市的比重为18%,其中44座已经资源枯竭。
淮南市是一个以煤炭开发、生产、加工为主要经营活动的城市,煤炭探明储存量153亿吨,远景储量444亿吨,从2002年起,先后建成张北、顾桥、顾北、丁集等6对现代化特大型矿井,设计产
能4 600多万吨,实现了城市煤炭工业的超常规发展。2007年前后6对矿井先后达产,煤炭新增产能逐步释放,2007~2009年三年全市原煤产量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原煤产量9 100万吨。淮南煤炭生产中电煤的比重较大,超过60%,煤电的发展也成为淮南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发电量525亿千瓦时。以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2002年《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资源型城市的四个界定标准: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10%以上;采掘业产值规模达2亿元以上;采掘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以上;本文以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万人以上为标的,参照淮南市2012年原煤产量9 100万吨,增加值4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85.3%,及2011年淮南市城镇单位非私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2.9万人产业数据,并以煤电产业比重核算,其就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比重及规模均已超出后两项指标。得出淮南市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城市,且处于能源型城市发展的成熟期(见图1)。 图1 能源城市发展分期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共性及淮南市个性耗散结构分析
布鲁塞尔学派的耗散结构理论,是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揭示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运动规律的一门具有强烈方法论功能的新兴学科,其理论、概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同时也适用于解释社会现象。资源型城市自成一个发展系统,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具备开放系统
的属性,由于资源型城市主要依赖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
混沌无序状态,需要系统内部参量(产业结构)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参量变化取决于系统的不确定状况,在热力学系统中,采用状态函数熵 S来度量系统宏观分布几率与混乱程度,它的变化由系统内部不可逆性引起的熵产生项 dis以及系统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引起的熵流项des组成<sup>[2]</sup>,即有:ds = des+dis,ds越大,代表系统的无序程度越大。资源型城市仅能向外界输出正熵(发展接续产业) 或者引入负熵(发展替代产业),即当des < 0时,资源型城市引入的负熵越多,其产业结构越合理,才能确保产业顺利转型<sup>[3]</sup>,形成新的耗散结构。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是从无序的远离平衡态达到新的有序宏观态的手段。从城市发展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城市还是发展中城市,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总结如下:
1.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远离平衡态现状。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直接表现为一二三产业比例在城市GDP中严重失衡,城市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优势产业,资源型城市高度依赖资源支柱产业的增长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城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如若其他产业发展不足,支柱产业又起不到足够的拉动效用,一旦资源面临枯竭,城市经济将急速溃败,就会诱发诸多社会问题,但远离平衡性又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系统
优化的有序之源,为获得有序耗散结构奠定了基础条件。当前淮南市正处于这样一个混沌状态中,淮南市2007~2011年度产业发展数据(见表1):
对淮南市2007~2011年度产业发展相关数据以柱状图的形式展示,如图2,结合淮南市2007~2011年一二三产业比例数据:10.57∶55.51∶33.92;8.69∶61.11∶30.20;8.2∶62.8∶29;7.8∶64.4∶27.8;7.9∶65∶27.1。可知淮南市面临者严峻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2.经济发展线性增长稳固,ds值小,难以摆脱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资源型城市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都采取了粗放式的规模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可以带来GDP的快速增长,但是会带来资源浪费、环境高度污染、就业率低、劳动力外流等问题。淮南市虽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优化产业机构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9771”及“一优六统”的发展目标,但从各产业发展的速度来看,依然没有摆脱依靠开发能源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见表2)。
从折线图分析得知:淮南市GDP的增长2007~2009年虽有波动,但2009年以后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且第二产业中煤电占有较大的比重,这样三产业结构失衡的境况将进一步拉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略优于第一产业,但发展潜力不足,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发展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因此淮南依然面临摆脱依靠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困境。
3.系统涨落值小,产业系统之间非线性作用较弱,产业内优化困境难以突破。
产业优化是指对既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展农业,则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经营等增加农业产值为目的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提升农业发展空间;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优化产业链,发展产业经济,促进新兴工业发展,在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开发新项目、做优既有项目,寻求新生经济增长点等。
淮南市2005~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产业比重偏低,2008~2012年非煤电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14.7%提高到19%,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4%提高到17%,但依然比重较低,工业产业优化程度低。
淮南市2008~2012年度农业投资及增长数据柱状折线图如图4所示,从投资增长率、产业增长率的角度看,已遇瓶颈,前景不容乐观,图4中投资曲线与增长曲线所对应的投资力度和增长潜力并不成正比,投资的边际收益2009至2010年递减,结果是2010年投资增长率疲软,但产值却保持了平稳的增长,于是2011年投资又有了大幅度增加,但2011至2012年度依然显现出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结果。淮南旅游行业的发展一直被诸多学者看作是发展第三产业的突破口,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淮河中游,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城市地域范围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集聚,自然风光秀美,山、水、洞兼备,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独具魅力,类型多、影响大,特别是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众多,但开发利用不足,例如八公山风景区既是独特的地貌景观,亦是淮南饮食文化及民俗的对外窗口,但规模较小,市场混乱,交通状况也有待提升;上窑宗教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区、万人坑侵华日军暴行展示区、淮河风情旅游资源带、毛集特色城镇旅游资源区等也缺乏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的开发。自2009年以来,文化旅游消费不断升温,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2011年全年旅游收入达42.4亿元,虽有较大的增长幅度,但产值依然较同类城市低。 图4 淮南市2008~2012农业投资及发展状况示意图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共性及淮南经济转型形成新非均衡态有序耗散结构策略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提出“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阐明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三种方式:一是政府主导;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三是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耐性。三种方式存在着内在统一性,缺一不可。
1.政府主导,促进子系统dis涨落,增强系统活力。
政府主导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意为在城市发展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及微观的参与影响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究其本质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功利主义观念的指引,优先发展了第二产业,使得第一产业欠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形成对劣势产业的投资开发趋势,但社会资本的流向以利益为先导,在一、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环境下,社会资本很难自行投资,因此需要政府的主导,引入负熵发展替代产业。以经济转型为目标的政府主导需要政府转变发展理念,从长远利益出发。
淮南市从2008年开始围绕实施“9771”提升行动计划,及 “一优化、六统筹”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的拉开了经济转型的序幕,从发展的成果来看,虽然并未彻底改变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但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和第三产业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输出正熵,发展接续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在我国经济建设达到特定阶段提出的一个命题,资源型城市在初期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基地为我国社会的总体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城市主体的经济结构失衡、环境压力、就业问题、贫富分化以及资源的枯竭使得经济转型成为城市化及持续发展的关键。
(1)做精农业,提升第一产业。
首先,农业生产为提升第一产业的前提,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初始农产品在市场上很难获得竞争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因此首先要做好农业生产支持政策输出,如生产资料的补贴,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保障等;
其次,加强农业产业化调控。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政府投资或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淮南的豆制品虽已获得初步的发展,但产业链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产业化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做好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工作。做精农业需要农业科技人才的储备,将普通农业转化为创新型农业人才需要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从农业劳动者投资收益的偏好分析,这个投资过程依然需要政府主导牵动。
(2)做优第二产业,实现产业内部优化。
避免单纯的资源开发,把资源开发同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废水、废气、废渣和采煤沉陷等问题十分突出,淮南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煤基甲醇制烯烃、硝酸、化肥、替代燃料、煤焦化、乙炔精细化工等大型产业链就是较好的循环经济模式。但做优的基本思路就要求在优化产业链的过程中避免盲目追求规模经济。2009年,淮南市正式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转化策略,即建设“两型”城市,经过两年的发展,2011年淮南工业化率跃升至57.6%、城镇化率达到63%、万元生产总值耗能下降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分别消减1.5%、3.3% 、1.5%,“两型城市”已显雏形,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做大第三产业,开发资源型城市旅游项目。
资源型城市发展之所以依靠能源产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三产业缺乏直接可利用的特色资源,但资源的可开发性又为发掘第三产业潜能奠定了初步基础。目前淮南旅游业缺乏特色,难以形成竞争力,因此,探索在特色景点中间带发展以绿色生态园区为主,以饮食、住宿、休闲为辅的绿色旅游,将现有旅游资源链接起来,有助于形成地方特色。
3.引入负熵,发展替代产业,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耐性。
降低对资源的依耐性必然要求寻求新生经济产业,一个产业的兴起需要一定时期的培养,并与其它产业、行业对接才能形成,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给资源型城市的一级政府提出了一个关键命题。现代城市的发展或为城市化进程必然要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信息、现代物流、现代旅游、先进文化等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淮南2005年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4%提高到17%,高新技术产业对原煤的依赖在淮南市的表现并不占主导性,新兴工业正在形成,由于工业的外部性溢出较为突出,因此淮南两型城市的建设依然需要在农业产业化和交通运输及旅游业的发展上发掘更多的可利用资源。
总之,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型城市向外界输出正熵( 发展接续产业) 或者引入负熵( 发展替代产业),才能确保产业顺利转型,应该充分发掘城市存在的再生性可利用资源,虽绝非易事,但要充分把握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周期特性,一旦进入衰退期,留给城市发展的时机将很迫切,成熟期是城市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 杨丹丹.成长中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考--以贵州福泉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1(32):69-72.
[2] 汤正仁.耗散结构论的经济发展观[J].经济评论,2002(2):32-35.
[3] 吕萍.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耗散结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4):192-194.
[责任编辑:范 君 李 丽]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耗散结构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3003305
收稿日期:2013-08-25
基金项目:淮南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2013A4019)
作者简介:梁海龙(1983-),男,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主政治及城市发展。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taking the example of Huainan city
LIANG Hai-l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Resources-based cities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me cities still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energy supply. With the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inence of resources depletion issues in resources-based cities, resources-based urban economy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city itself,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Therefore, the study on typical resources-based cit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crucial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by taking the examp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Huainan city with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 reveals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and proposes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Key words:resources-based cities; economic transi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dissipative structures
一、资源型城市概念界定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发展以某一种或几种可耗竭的自然资源(矿产、森林等)的开发、生产、加工为主要支柱产业,并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产生依耐性的城市。基于自然资源开发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要求,以及资源本身的可耗竭性,资源型城市一般都要经历成长、成熟和衰退这样一个生命周期,如图1<sup>[1]</sup>所示。根据有关研究,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共有118座,占全国城市的比重为18%,其中44座已经资源枯竭。
淮南市是一个以煤炭开发、生产、加工为主要经营活动的城市,煤炭探明储存量153亿吨,远景储量444亿吨,从2002年起,先后建成张北、顾桥、顾北、丁集等6对现代化特大型矿井,设计产
能4 600多万吨,实现了城市煤炭工业的超常规发展。2007年前后6对矿井先后达产,煤炭新增产能逐步释放,2007~2009年三年全市原煤产量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原煤产量9 100万吨。淮南煤炭生产中电煤的比重较大,超过60%,煤电的发展也成为淮南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发电量525亿千瓦时。以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2002年《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资源型城市的四个界定标准: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10%以上;采掘业产值规模达2亿元以上;采掘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以上;本文以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万人以上为标的,参照淮南市2012年原煤产量9 100万吨,增加值4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85.3%,及2011年淮南市城镇单位非私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2.9万人产业数据,并以煤电产业比重核算,其就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比重及规模均已超出后两项指标。得出淮南市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城市,且处于能源型城市发展的成熟期(见图1)。 图1 能源城市发展分期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共性及淮南市个性耗散结构分析
布鲁塞尔学派的耗散结构理论,是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揭示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运动规律的一门具有强烈方法论功能的新兴学科,其理论、概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同时也适用于解释社会现象。资源型城市自成一个发展系统,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具备开放系统
的属性,由于资源型城市主要依赖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
混沌无序状态,需要系统内部参量(产业结构)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参量变化取决于系统的不确定状况,在热力学系统中,采用状态函数熵 S来度量系统宏观分布几率与混乱程度,它的变化由系统内部不可逆性引起的熵产生项 dis以及系统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引起的熵流项des组成<sup>[2]</sup>,即有:ds = des+dis,ds越大,代表系统的无序程度越大。资源型城市仅能向外界输出正熵(发展接续产业) 或者引入负熵(发展替代产业),即当des < 0时,资源型城市引入的负熵越多,其产业结构越合理,才能确保产业顺利转型<sup>[3]</sup>,形成新的耗散结构。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是从无序的远离平衡态达到新的有序宏观态的手段。从城市发展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城市还是发展中城市,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总结如下:
1.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远离平衡态现状。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直接表现为一二三产业比例在城市GDP中严重失衡,城市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优势产业,资源型城市高度依赖资源支柱产业的增长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城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如若其他产业发展不足,支柱产业又起不到足够的拉动效用,一旦资源面临枯竭,城市经济将急速溃败,就会诱发诸多社会问题,但远离平衡性又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系统
优化的有序之源,为获得有序耗散结构奠定了基础条件。当前淮南市正处于这样一个混沌状态中,淮南市2007~2011年度产业发展数据(见表1):
对淮南市2007~2011年度产业发展相关数据以柱状图的形式展示,如图2,结合淮南市2007~2011年一二三产业比例数据:10.57∶55.51∶33.92;8.69∶61.11∶30.20;8.2∶62.8∶29;7.8∶64.4∶27.8;7.9∶65∶27.1。可知淮南市面临者严峻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2.经济发展线性增长稳固,ds值小,难以摆脱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资源型城市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都采取了粗放式的规模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可以带来GDP的快速增长,但是会带来资源浪费、环境高度污染、就业率低、劳动力外流等问题。淮南市虽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优化产业机构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9771”及“一优六统”的发展目标,但从各产业发展的速度来看,依然没有摆脱依靠开发能源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见表2)。
从折线图分析得知:淮南市GDP的增长2007~2009年虽有波动,但2009年以后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且第二产业中煤电占有较大的比重,这样三产业结构失衡的境况将进一步拉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略优于第一产业,但发展潜力不足,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发展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因此淮南依然面临摆脱依靠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困境。
3.系统涨落值小,产业系统之间非线性作用较弱,产业内优化困境难以突破。
产业优化是指对既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展农业,则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经营等增加农业产值为目的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提升农业发展空间;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优化产业链,发展产业经济,促进新兴工业发展,在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开发新项目、做优既有项目,寻求新生经济增长点等。
淮南市2005~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产业比重偏低,2008~2012年非煤电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14.7%提高到19%,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4%提高到17%,但依然比重较低,工业产业优化程度低。
淮南市2008~2012年度农业投资及增长数据柱状折线图如图4所示,从投资增长率、产业增长率的角度看,已遇瓶颈,前景不容乐观,图4中投资曲线与增长曲线所对应的投资力度和增长潜力并不成正比,投资的边际收益2009至2010年递减,结果是2010年投资增长率疲软,但产值却保持了平稳的增长,于是2011年投资又有了大幅度增加,但2011至2012年度依然显现出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结果。淮南旅游行业的发展一直被诸多学者看作是发展第三产业的突破口,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淮河中游,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城市地域范围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集聚,自然风光秀美,山、水、洞兼备,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独具魅力,类型多、影响大,特别是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众多,但开发利用不足,例如八公山风景区既是独特的地貌景观,亦是淮南饮食文化及民俗的对外窗口,但规模较小,市场混乱,交通状况也有待提升;上窑宗教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区、万人坑侵华日军暴行展示区、淮河风情旅游资源带、毛集特色城镇旅游资源区等也缺乏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的开发。自2009年以来,文化旅游消费不断升温,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2011年全年旅游收入达42.4亿元,虽有较大的增长幅度,但产值依然较同类城市低。 图4 淮南市2008~2012农业投资及发展状况示意图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共性及淮南经济转型形成新非均衡态有序耗散结构策略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提出“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阐明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三种方式:一是政府主导;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三是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耐性。三种方式存在着内在统一性,缺一不可。
1.政府主导,促进子系统dis涨落,增强系统活力。
政府主导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意为在城市发展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及微观的参与影响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究其本质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功利主义观念的指引,优先发展了第二产业,使得第一产业欠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形成对劣势产业的投资开发趋势,但社会资本的流向以利益为先导,在一、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环境下,社会资本很难自行投资,因此需要政府的主导,引入负熵发展替代产业。以经济转型为目标的政府主导需要政府转变发展理念,从长远利益出发。
淮南市从2008年开始围绕实施“9771”提升行动计划,及 “一优化、六统筹”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的拉开了经济转型的序幕,从发展的成果来看,虽然并未彻底改变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但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和第三产业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输出正熵,发展接续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在我国经济建设达到特定阶段提出的一个命题,资源型城市在初期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基地为我国社会的总体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城市主体的经济结构失衡、环境压力、就业问题、贫富分化以及资源的枯竭使得经济转型成为城市化及持续发展的关键。
(1)做精农业,提升第一产业。
首先,农业生产为提升第一产业的前提,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初始农产品在市场上很难获得竞争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因此首先要做好农业生产支持政策输出,如生产资料的补贴,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保障等;
其次,加强农业产业化调控。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政府投资或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淮南的豆制品虽已获得初步的发展,但产业链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产业化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做好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工作。做精农业需要农业科技人才的储备,将普通农业转化为创新型农业人才需要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从农业劳动者投资收益的偏好分析,这个投资过程依然需要政府主导牵动。
(2)做优第二产业,实现产业内部优化。
避免单纯的资源开发,把资源开发同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废水、废气、废渣和采煤沉陷等问题十分突出,淮南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煤基甲醇制烯烃、硝酸、化肥、替代燃料、煤焦化、乙炔精细化工等大型产业链就是较好的循环经济模式。但做优的基本思路就要求在优化产业链的过程中避免盲目追求规模经济。2009年,淮南市正式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转化策略,即建设“两型”城市,经过两年的发展,2011年淮南工业化率跃升至57.6%、城镇化率达到63%、万元生产总值耗能下降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分别消减1.5%、3.3% 、1.5%,“两型城市”已显雏形,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做大第三产业,开发资源型城市旅游项目。
资源型城市发展之所以依靠能源产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三产业缺乏直接可利用的特色资源,但资源的可开发性又为发掘第三产业潜能奠定了初步基础。目前淮南旅游业缺乏特色,难以形成竞争力,因此,探索在特色景点中间带发展以绿色生态园区为主,以饮食、住宿、休闲为辅的绿色旅游,将现有旅游资源链接起来,有助于形成地方特色。
3.引入负熵,发展替代产业,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耐性。
降低对资源的依耐性必然要求寻求新生经济产业,一个产业的兴起需要一定时期的培养,并与其它产业、行业对接才能形成,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给资源型城市的一级政府提出了一个关键命题。现代城市的发展或为城市化进程必然要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信息、现代物流、现代旅游、先进文化等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淮南2005年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4%提高到17%,高新技术产业对原煤的依赖在淮南市的表现并不占主导性,新兴工业正在形成,由于工业的外部性溢出较为突出,因此淮南两型城市的建设依然需要在农业产业化和交通运输及旅游业的发展上发掘更多的可利用资源。
总之,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型城市向外界输出正熵( 发展接续产业) 或者引入负熵( 发展替代产业),才能确保产业顺利转型,应该充分发掘城市存在的再生性可利用资源,虽绝非易事,但要充分把握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周期特性,一旦进入衰退期,留给城市发展的时机将很迫切,成熟期是城市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 杨丹丹.成长中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考--以贵州福泉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1(32):69-72.
[2] 汤正仁.耗散结构论的经济发展观[J].经济评论,2002(2):32-35.
[3] 吕萍.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耗散结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4):192-194.
[责任编辑:范 君 李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