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累校外实习经验,让学生很好的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并且使职业学校养殖专业与当地养殖场很好的对接,现就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实训谈谈自己的看法及意见。
【关键词】职业学校 专业课 校外实习实训
一、明确综合实习的目的
养殖专业的校外实习是养殖专业学生走入社会从事本专业必须的教育教学环节,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深化理论知识和熟练所掌握技能的同时,发现自己原来存在的专业上的一些问题,及时通过实践来完成解决。同时,学生在采集标本、参观种畜场等实际接触中,获取与养殖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信息,增强对养殖专业的直观性认识,并能从客观上加以分析,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自己毕业后进入社会从事养殖专业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经过校外实习要达到如下的具体目的:
1.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实习实训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了解和熟悉养殖专业所设立的岗位运行。 对养殖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生产岗位,走入社会市场。故本专业在综合实习的安排上侧重于一线生产经营,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实际的养殖专业生产实况,熟悉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实际体会一般养殖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3.预演和储备就业能力。通过实习,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学生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储备,形成自己的比较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校外实习要求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角色
1.以正式生产工作人员的身份实习。实习期间要求学生不得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各项实习任务,从小事做起,虚心向有经验的生产工作人员请教,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2.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安排在某一具体的生产岗位,工作可能很琐碎。我们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部门的安排,与此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高远,从生产管理工作的全局出发,了解实习场所或实习单位的管理工作运行的基本规律、行政人员与生产人员的基本心态和行政管理的原则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熟悉行政,增强适应能力。
三、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校外实习
1.校外实习时间的安排:应与学科实习实训具有同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2.实习前的准备 :作好实习前的指导工作,明确角色转换的诸多要求和注意事项。
3.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包括: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掌握生产工作人员的礼仪等。心理准备主要是注意角色转换,形成必要的心理预期,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做出适应性调整,力求以一个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投入生产实习过程。
4.实习的日常管理:一方面,作为在校学生,要接受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管理;另一方面,在实习场所或实习单位,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实习活动加以必要的指导,并及时发现问题,在学生实习期间,应专门指定了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应与生产单位定期进行联系。另外,还应强调实习期间学生的自我管理,相互督促。
四、实习的效果与经验
1.实习促进了养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应根据用人单位和实习生反馈的情况增设并调整课程,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
2.实习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经过相应的实习之后,要让学生感到不仅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管理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结合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3.实习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培养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实习配合了生产单位的工作。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各自的生产实习岗位积极工作,从小事做起,不怕脏不怕累。实习学生的精神风貌及工作能力受到了生产单位领导与生产工作人员的普遍好评。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赵军
【摘要】培养学生体育课的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本文研究的内容,即是如何培养中职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从而提高中职学生身体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职学生 兴趣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技能型人才,本人自毕业一直在西北工业学校任教体育,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处于15-17岁之间,正是生理及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学习基础差、意志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够,缺乏兴趣,上课积极性不高,认为上与不上一个样,出现了很多不愿意动,不肯跟老师的节奏走等现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让喜欢运动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如何让不喜欢运动的学生对运动感兴趣,我们中职体育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希望对以后的中职生上课起到一点作用。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首先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时代的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学科的新理论知识,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信息,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教师的作用就是传授最新的、最好的知识给自己的学生,假如总是在说一些陈旧的东西,作为传授人本身都会觉得慢慢变得乏味,那就更加不要说能让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作为教师,一定要克服惰性心理,一定不要对自己上的课程存在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觉得上课只要不出意外,上好上坏都一样的心理,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下达的任务而忽视了学生自身所喜好的运动项目,评价方法单一,所有学生一个标准,挫伤了先天素质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对于自身就没有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何谈能教好学生。所以教师是课堂的灵魂,要给学生灌输理念,要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改变教学方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如果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反而师生情感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平时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交流和沟通,一句:你能行、你可以做到、我保护你,可能会对同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是学生之间表达语言的一种交流。要成为学生的朋友,遇事不能急于批评学生,要先了解情况,巧用批评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更不能随意打击学生,而应多表扬多鼓励。我们体育教师还要转变角色,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互教互学、相互尊重,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
2.耐心灌输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兴趣。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有许多种,比如:(1)教育体制的原因。(2)老师自身的因素。(3)学生本身的因素。(4)教材内容的因素。(5)运动场地的因素。综合以上几种,对待不同学生找出缺乏兴趣的因素,因材施教。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质不高,有的认为体育是简单的身体活动,认为是可上可不上的课,针对这种认识,上课的时候就需要给学生讲解、灌输体育文化,使他们明白体育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体育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我们生活质量的关系等,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没有健康的体质是不能适应和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上好体育课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调节身体、促使精力旺盛,学好文化知识课的需要。从而从心里接受,一个好身体是美好未来的资本。
3.游戏教学、创设情景教学。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课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对课的及格部分限制,从而体现了课堂的呆板、单一。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限制的手脚,一味的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而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活动作为课堂里的主导因素。让学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维护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些趣味性强、组织简单、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游戏竞赛中,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微笑体育、快乐体育”。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信息、各种方法找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游戏类型。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课外开始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开展快乐体育,让学生们在快乐中运动,在运动中快乐,再从教学模式、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的业务素质上进行改变提高。对于中职类学校,学生年龄小,并且面临就业,走向社会,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学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体育工作。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学校)
编辑/赵军
【关键词】职业学校 专业课 校外实习实训
一、明确综合实习的目的
养殖专业的校外实习是养殖专业学生走入社会从事本专业必须的教育教学环节,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深化理论知识和熟练所掌握技能的同时,发现自己原来存在的专业上的一些问题,及时通过实践来完成解决。同时,学生在采集标本、参观种畜场等实际接触中,获取与养殖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信息,增强对养殖专业的直观性认识,并能从客观上加以分析,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自己毕业后进入社会从事养殖专业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经过校外实习要达到如下的具体目的:
1.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实习实训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了解和熟悉养殖专业所设立的岗位运行。 对养殖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生产岗位,走入社会市场。故本专业在综合实习的安排上侧重于一线生产经营,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实际的养殖专业生产实况,熟悉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实际体会一般养殖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3.预演和储备就业能力。通过实习,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学生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储备,形成自己的比较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校外实习要求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角色
1.以正式生产工作人员的身份实习。实习期间要求学生不得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各项实习任务,从小事做起,虚心向有经验的生产工作人员请教,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2.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安排在某一具体的生产岗位,工作可能很琐碎。我们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部门的安排,与此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高远,从生产管理工作的全局出发,了解实习场所或实习单位的管理工作运行的基本规律、行政人员与生产人员的基本心态和行政管理的原则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熟悉行政,增强适应能力。
三、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校外实习
1.校外实习时间的安排:应与学科实习实训具有同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2.实习前的准备 :作好实习前的指导工作,明确角色转换的诸多要求和注意事项。
3.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包括: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掌握生产工作人员的礼仪等。心理准备主要是注意角色转换,形成必要的心理预期,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做出适应性调整,力求以一个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投入生产实习过程。
4.实习的日常管理:一方面,作为在校学生,要接受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管理;另一方面,在实习场所或实习单位,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实习活动加以必要的指导,并及时发现问题,在学生实习期间,应专门指定了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应与生产单位定期进行联系。另外,还应强调实习期间学生的自我管理,相互督促。
四、实习的效果与经验
1.实习促进了养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应根据用人单位和实习生反馈的情况增设并调整课程,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
2.实习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经过相应的实习之后,要让学生感到不仅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管理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结合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3.实习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培养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实习配合了生产单位的工作。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各自的生产实习岗位积极工作,从小事做起,不怕脏不怕累。实习学生的精神风貌及工作能力受到了生产单位领导与生产工作人员的普遍好评。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赵军
【摘要】培养学生体育课的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本文研究的内容,即是如何培养中职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从而提高中职学生身体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职学生 兴趣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技能型人才,本人自毕业一直在西北工业学校任教体育,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处于15-17岁之间,正是生理及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学习基础差、意志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够,缺乏兴趣,上课积极性不高,认为上与不上一个样,出现了很多不愿意动,不肯跟老师的节奏走等现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让喜欢运动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如何让不喜欢运动的学生对运动感兴趣,我们中职体育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希望对以后的中职生上课起到一点作用。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首先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时代的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学科的新理论知识,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信息,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教师的作用就是传授最新的、最好的知识给自己的学生,假如总是在说一些陈旧的东西,作为传授人本身都会觉得慢慢变得乏味,那就更加不要说能让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作为教师,一定要克服惰性心理,一定不要对自己上的课程存在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觉得上课只要不出意外,上好上坏都一样的心理,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下达的任务而忽视了学生自身所喜好的运动项目,评价方法单一,所有学生一个标准,挫伤了先天素质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对于自身就没有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何谈能教好学生。所以教师是课堂的灵魂,要给学生灌输理念,要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改变教学方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如果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反而师生情感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平时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交流和沟通,一句:你能行、你可以做到、我保护你,可能会对同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是学生之间表达语言的一种交流。要成为学生的朋友,遇事不能急于批评学生,要先了解情况,巧用批评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更不能随意打击学生,而应多表扬多鼓励。我们体育教师还要转变角色,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互教互学、相互尊重,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
2.耐心灌输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兴趣。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有许多种,比如:(1)教育体制的原因。(2)老师自身的因素。(3)学生本身的因素。(4)教材内容的因素。(5)运动场地的因素。综合以上几种,对待不同学生找出缺乏兴趣的因素,因材施教。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质不高,有的认为体育是简单的身体活动,认为是可上可不上的课,针对这种认识,上课的时候就需要给学生讲解、灌输体育文化,使他们明白体育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体育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我们生活质量的关系等,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没有健康的体质是不能适应和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上好体育课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调节身体、促使精力旺盛,学好文化知识课的需要。从而从心里接受,一个好身体是美好未来的资本。
3.游戏教学、创设情景教学。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课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对课的及格部分限制,从而体现了课堂的呆板、单一。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限制的手脚,一味的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而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活动作为课堂里的主导因素。让学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维护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些趣味性强、组织简单、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游戏竞赛中,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微笑体育、快乐体育”。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信息、各种方法找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游戏类型。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课外开始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开展快乐体育,让学生们在快乐中运动,在运动中快乐,再从教学模式、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的业务素质上进行改变提高。对于中职类学校,学生年龄小,并且面临就业,走向社会,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学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体育工作。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学校)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