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新材料做白酒”营销层面的感悟
1.新材料白酒企业多:
“新材料”涉及荔枝、杨桃、龙眼、杨梅、青梅、猕猴桃等水果,涉及青稞(黑青稞)、苦荞(红荞)、绿豆等杂粮,涉及石斛、黄秋葵等蔬菜。
全国,估计有3000多家吧。
2.对于笔者,有经验,没偏见。
作为咨询公司,必须看透成功,看透失败,并上升到“规律”层面。
不能简单地划“雷区”、修建“路标”。那是经验。
经验,只有在“分析框架”中才是经验。
不能纳入“分析框架”进行“复盘”的经验都是“偏见”。
3.强烈的企图心,刻意的追求,是“成功必须”。
新材料白酒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它没有被喝掉的现成理由。
白酒有,啤酒有,葡萄酒有,保健酒有,药酒有。
就是新材料白酒没有:水果蔬菜没有,粗粮石斛没有。
简单的“健康”诉求,支撑不起新材料的高成本。况且,还不如药酒。
新材料白酒企业中,实力强大如天佑德(互助)、如毛铺者,又毕竟再也没有。
所以,没钱教育市场。诉求要狠,不能手软。
4.高价,高价。定不出高价,就去死吧(趁早散伙吧)。
(1)以高价抵消成本。
新起步的品种,没有规模,包材高成本、生产高成本,必须高价。
没有高价,怎能抵消高成本。
(2)以高价指引高价值。
企业没有大规模的市场投入,就得依赖口碑。所以,原材料往往高于“畅销品”企业。
例如,苦荞酒的发源地监利,很多酒厂使用红荞,成本高于毛铺黑荞很多倍。
藏区许多青稞酒,采用的是高原甜青稞。亩产才100多斤,种子却需要消耗40多斤。成本远远高于低海拔地区的普通青稞。
不定高价,你怎么愿意了解我的高成本?
5.价值呈现系统。
高价用什么支撑?
没有人愿意做冤大头。高端人群更不会做冤大头:成为高端的一定善于忽悠,善于忽悠者怎能再被你忽悠。
从品名,到包装,体现我们所刻意追求的价值。
还要什么?
第一要联想,第二要联想……只说两遍了。
建立各种角度的高端联想!
不要将就,不要委曲求全。
以其昏昏者,绝不可能使人昭昭!
感悟深,感悟痛。
非敏感而亲历者,不会强调这一环节。
6.核心能力:技術营销。
以“品鉴师+品鉴会”为核心的“技术营销”。
认真策划好这个环节,包括这个环节的每个细节。
多少以讹传讹,多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多少画虎不成反类犬,都在这个环节,
丢掉电商幻想,丢掉终端营销幻想。
不受其他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诱惑。
7.渠道建设:从自己做起。
新材料企业,企业的品牌只配做三线,产品高价又必须指向一线。
怎么办?
你都不知道怎么办,或者仅仅知道,不能证明,还能招商?
赶紧丢掉“招商”的幻想。
30年的猫鼠游戏,经销商已经“成熟”:
即使是成熟品类,经销商也如惊弓之鸟,开出恐慌性的自保条件。
何况“不知道消费理由”的、企业品牌与产品高价错位的
新材料白酒!
自己做,检验我所策划的,检验你所刻意的,所选择所针对的,再改进。
驱动市场,撬动市场,而不是满足市场,然后,经销商只是搬运工。
8.以“倒着做市场”为导向的价值链规划。
企业内部价值链、供应链,等等。
这里,不再展开了。
新品类白酒的相对论
1.相对容易成功。
证据:毛铺苦荞酒、天佑德青稞酒。如果他们做普通的粮食白酒,他们能取得如此迅速的巨大的成功吗?
生在湖北、青海等地,如果做普通白酒,最多也就是一个地方品牌。
2.相对难以生存。
证据:普通粮食白酒,在本地县级市场做个几千万那都不是个事。
而新品类白酒,比如葡萄烈酒、黄秋葵酒、杨梅荔枝桑椹大枣等等水果酒,销量不足千万的可就太多了。能过亿的,估计就毛铺、互助两家。
3.两个极端,没有中间状态。
新品类,没有现成的需求,消费者没有现成的消费理由。这就迫使企业在两个极端之间选择:
培育市场,从而独占市场,大规模销售;
不做市场、热衷于销售,始而在亏损边缘挣扎,进而边际效益递减,最终消失在大海尽头。
我对葡萄酒经常规律的最新理解(从消费规律到业绩规律)
一.十万个为什么。
1.中国市场,为什么白酒总量超出葡萄酒这么多?
2.为什么白酒企业强大,葡萄酒企业弱小?
3.为什么强大的白酒企业兼营葡萄酒,却体现不出其强大?
4.品牌为什么?
五粮液有品牌优势,运作了许多进口葡萄酒,茅台也有品牌优势,生产了“茅台葡萄酒”,但是,白酒品牌优势在葡萄酒行业几乎没有作用。
5.渠道为什么?
泸州老窖、洋河大曲,渠道强大。洋河大曲进入葡萄酒行业之初,行业抱有希望。但是,白酒渠道,几乎无助于葡萄酒!
二.消费者的逻辑:白酒别人的,红酒自己的。
也许可以说,红与白,都有社交属性。但是:
1.家庭自斟自酌时,葡萄酒的场景要比白酒顺。 一个人在家里开一瓶五粮液或全兴,有点奇怪。开一瓶葡萄酒,则顺理成章。
小两口或者老夫老妻,在家里吃饭,开一瓶葡萄酒很正常,但开一瓶茅台?似乎有病。
2.即使是宴会,葡萄酒与白酒还是不同的。
即使是社交场所,白酒和葡萄酒同时作为社交工具使用,它们的社交属性,还是显然不同。
一群人就坐,男人们共同喝一个品牌的白酒,女士开红酒,则男士们在社交,女士们在社交场所观察男人们社交。
一桌男人,个别人喝红酒,则似乎不在社交圈。
一桌女人或一桌男人,都喝葡萄酒,则她们/他们在品鉴酒,在自己领悟或做技术交流,不是社交。
3.总是,两者的社交属性,存在极大的强弱区别。
三.所以,购买理由不同。
1.挑选葡萄酒的“性价比”。
比口感,比香气、回味。
看产地、年份、保质期。
对比品质、是否有机葡萄、食品安全程度。
当然,再对照价位,判断“价差”,渠道长短、渠道成本。
2.白酒没有“质量价格比”。
无论农副产品、机械电子、药品农药,都有个“性价比”:什么样的功效、功用、使用寿命,该卖多少钱。
消费者(客户)可以比质比价。
但是,白酒是“价值价格比”,不仅仅是质量价格,更主要的是价值价格。
价值的主要构成还不是品质。
品质仅仅是基础。
决定作用在“包括品质在内的整体价值”,统称“品牌”。
3.红白行业迥然不同的“价格需求弹性”的表现。
澳大利亚逐年迈向零关税了,人们觉得澳洲葡萄酒性价比高了,于是热情。
可是,白酒降价不一定增加销量,涨价说不定反而可以提高销量。
原价如果卖不掉,则降价加速死亡。
如果飞天茅台恢复到2006年前的零售价275元,销量会增加吗?
更大的可能是收藏者拋售,价格崩溃。
水井坊2012年的低谷期,主力产品250元,总销售额8000万。
每年涨价,主力产品达到1600元,于是销售额30多亿了。 为什么涨价促进高速发展?因为白酒是“价值价格比”,价格是价值的指示器、路牌路标。涨价指引新的价值高度之后,只要能证明新的价值高度,就能增加“价值感”,于是就能提高销量。
葡萄酒,有这个能力吗?
四.所以,白酒做品牌(价值),红酒做性价比。
白酒行业,几乎所有品牌,都有自己的“USP”(独特价值主张)。
茅台:权力。
五粮液:富有。
青花郎:对标飞天,品质更好、价格才一半。
水井坊:有文化的富人。有权喝茅台,儒商喝水井坊。
地方酒厂:承载本地历史文化(古井贡、文王贡、醉三秋……)
葡萄酒,则致力于“性价比”。
例如张裕:解百纳,中档中的最高性价比、性价比的标杆;醉诗仙,百元以下葡萄酒中的最高性价比、性价比的标杆……
五.为什么白酒企业没做好葡萄酒?
1.品牌优势难以发挥。
买茅台是因为茅台的社交价值,买葡萄酒是因为性价比。所以,茅台葡萄酒,消费者依然依据性价比来选择,而不顾茅台的品牌。五粮液的国邑、柏漠,等等,道理也是这样。
2.原有渠道难以利用。
如果消费者选择葡萄酒是选择性价比,则“品质的品鉴”,也就是葡萄酒行业现在普遍的方式,就是必须的。
而白酒的经销商,大多是不屑于做这些琐碎事情的。重新招商,则原有的渠道难以利用,新渠道不占优势,反而不如葡萄酒原有企业。
六.高兴就好。
我们也曾尝试过采用白酒的方法做葡萄酒。
当消费者追捧拉菲、追捧奔富时,葡萄酒行业似乎也看到了葡萄酒做品牌的可能性。
可是,原产地的产量、标准化程度,限制了品牌化的能力。
而一旦转移地点,比如法国拉菲酒庄在烟台生产,品质立即成为“烟台酒”的认知。
产地原因导致的品质认知,品牌是没有能力掩护的。五粮液在河北、河南,都收购了酒厂,而这些酒厂都只是河北酒、河南酒,也无法分享五粮液的认知。
就是说,如果原产地的产量有限,就难以品牌化。在另外地方建厂,于事无补。
既然如此,就顺应自然吧。
1.新材料白酒企业多:
“新材料”涉及荔枝、杨桃、龙眼、杨梅、青梅、猕猴桃等水果,涉及青稞(黑青稞)、苦荞(红荞)、绿豆等杂粮,涉及石斛、黄秋葵等蔬菜。
全国,估计有3000多家吧。
2.对于笔者,有经验,没偏见。
作为咨询公司,必须看透成功,看透失败,并上升到“规律”层面。
不能简单地划“雷区”、修建“路标”。那是经验。
经验,只有在“分析框架”中才是经验。
不能纳入“分析框架”进行“复盘”的经验都是“偏见”。
3.强烈的企图心,刻意的追求,是“成功必须”。
新材料白酒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它没有被喝掉的现成理由。
白酒有,啤酒有,葡萄酒有,保健酒有,药酒有。
就是新材料白酒没有:水果蔬菜没有,粗粮石斛没有。
简单的“健康”诉求,支撑不起新材料的高成本。况且,还不如药酒。
新材料白酒企业中,实力强大如天佑德(互助)、如毛铺者,又毕竟再也没有。
所以,没钱教育市场。诉求要狠,不能手软。
4.高价,高价。定不出高价,就去死吧(趁早散伙吧)。
(1)以高价抵消成本。
新起步的品种,没有规模,包材高成本、生产高成本,必须高价。
没有高价,怎能抵消高成本。
(2)以高价指引高价值。
企业没有大规模的市场投入,就得依赖口碑。所以,原材料往往高于“畅销品”企业。
例如,苦荞酒的发源地监利,很多酒厂使用红荞,成本高于毛铺黑荞很多倍。
藏区许多青稞酒,采用的是高原甜青稞。亩产才100多斤,种子却需要消耗40多斤。成本远远高于低海拔地区的普通青稞。
不定高价,你怎么愿意了解我的高成本?
5.价值呈现系统。
高价用什么支撑?
没有人愿意做冤大头。高端人群更不会做冤大头:成为高端的一定善于忽悠,善于忽悠者怎能再被你忽悠。
从品名,到包装,体现我们所刻意追求的价值。
还要什么?
第一要联想,第二要联想……只说两遍了。
建立各种角度的高端联想!
不要将就,不要委曲求全。
以其昏昏者,绝不可能使人昭昭!
感悟深,感悟痛。
非敏感而亲历者,不会强调这一环节。
6.核心能力:技術营销。
以“品鉴师+品鉴会”为核心的“技术营销”。
认真策划好这个环节,包括这个环节的每个细节。
多少以讹传讹,多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多少画虎不成反类犬,都在这个环节,
丢掉电商幻想,丢掉终端营销幻想。
不受其他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诱惑。
7.渠道建设:从自己做起。
新材料企业,企业的品牌只配做三线,产品高价又必须指向一线。
怎么办?
你都不知道怎么办,或者仅仅知道,不能证明,还能招商?
赶紧丢掉“招商”的幻想。
30年的猫鼠游戏,经销商已经“成熟”:
即使是成熟品类,经销商也如惊弓之鸟,开出恐慌性的自保条件。
何况“不知道消费理由”的、企业品牌与产品高价错位的
新材料白酒!
自己做,检验我所策划的,检验你所刻意的,所选择所针对的,再改进。
驱动市场,撬动市场,而不是满足市场,然后,经销商只是搬运工。
8.以“倒着做市场”为导向的价值链规划。
企业内部价值链、供应链,等等。
这里,不再展开了。
新品类白酒的相对论
1.相对容易成功。
证据:毛铺苦荞酒、天佑德青稞酒。如果他们做普通的粮食白酒,他们能取得如此迅速的巨大的成功吗?
生在湖北、青海等地,如果做普通白酒,最多也就是一个地方品牌。
2.相对难以生存。
证据:普通粮食白酒,在本地县级市场做个几千万那都不是个事。
而新品类白酒,比如葡萄烈酒、黄秋葵酒、杨梅荔枝桑椹大枣等等水果酒,销量不足千万的可就太多了。能过亿的,估计就毛铺、互助两家。
3.两个极端,没有中间状态。
新品类,没有现成的需求,消费者没有现成的消费理由。这就迫使企业在两个极端之间选择:
培育市场,从而独占市场,大规模销售;
不做市场、热衷于销售,始而在亏损边缘挣扎,进而边际效益递减,最终消失在大海尽头。
我对葡萄酒经常规律的最新理解(从消费规律到业绩规律)
一.十万个为什么。
1.中国市场,为什么白酒总量超出葡萄酒这么多?
2.为什么白酒企业强大,葡萄酒企业弱小?
3.为什么强大的白酒企业兼营葡萄酒,却体现不出其强大?
4.品牌为什么?
五粮液有品牌优势,运作了许多进口葡萄酒,茅台也有品牌优势,生产了“茅台葡萄酒”,但是,白酒品牌优势在葡萄酒行业几乎没有作用。
5.渠道为什么?
泸州老窖、洋河大曲,渠道强大。洋河大曲进入葡萄酒行业之初,行业抱有希望。但是,白酒渠道,几乎无助于葡萄酒!
二.消费者的逻辑:白酒别人的,红酒自己的。
也许可以说,红与白,都有社交属性。但是:
1.家庭自斟自酌时,葡萄酒的场景要比白酒顺。 一个人在家里开一瓶五粮液或全兴,有点奇怪。开一瓶葡萄酒,则顺理成章。
小两口或者老夫老妻,在家里吃饭,开一瓶葡萄酒很正常,但开一瓶茅台?似乎有病。
2.即使是宴会,葡萄酒与白酒还是不同的。
即使是社交场所,白酒和葡萄酒同时作为社交工具使用,它们的社交属性,还是显然不同。
一群人就坐,男人们共同喝一个品牌的白酒,女士开红酒,则男士们在社交,女士们在社交场所观察男人们社交。
一桌男人,个别人喝红酒,则似乎不在社交圈。
一桌女人或一桌男人,都喝葡萄酒,则她们/他们在品鉴酒,在自己领悟或做技术交流,不是社交。
3.总是,两者的社交属性,存在极大的强弱区别。
三.所以,购买理由不同。
1.挑选葡萄酒的“性价比”。
比口感,比香气、回味。
看产地、年份、保质期。
对比品质、是否有机葡萄、食品安全程度。
当然,再对照价位,判断“价差”,渠道长短、渠道成本。
2.白酒没有“质量价格比”。
无论农副产品、机械电子、药品农药,都有个“性价比”:什么样的功效、功用、使用寿命,该卖多少钱。
消费者(客户)可以比质比价。
但是,白酒是“价值价格比”,不仅仅是质量价格,更主要的是价值价格。
价值的主要构成还不是品质。
品质仅仅是基础。
决定作用在“包括品质在内的整体价值”,统称“品牌”。
3.红白行业迥然不同的“价格需求弹性”的表现。
澳大利亚逐年迈向零关税了,人们觉得澳洲葡萄酒性价比高了,于是热情。
可是,白酒降价不一定增加销量,涨价说不定反而可以提高销量。
原价如果卖不掉,则降价加速死亡。
如果飞天茅台恢复到2006年前的零售价275元,销量会增加吗?
更大的可能是收藏者拋售,价格崩溃。
水井坊2012年的低谷期,主力产品250元,总销售额8000万。
每年涨价,主力产品达到1600元,于是销售额30多亿了。 为什么涨价促进高速发展?因为白酒是“价值价格比”,价格是价值的指示器、路牌路标。涨价指引新的价值高度之后,只要能证明新的价值高度,就能增加“价值感”,于是就能提高销量。
葡萄酒,有这个能力吗?
四.所以,白酒做品牌(价值),红酒做性价比。
白酒行业,几乎所有品牌,都有自己的“USP”(独特价值主张)。
茅台:权力。
五粮液:富有。
青花郎:对标飞天,品质更好、价格才一半。
水井坊:有文化的富人。有权喝茅台,儒商喝水井坊。
地方酒厂:承载本地历史文化(古井贡、文王贡、醉三秋……)
葡萄酒,则致力于“性价比”。
例如张裕:解百纳,中档中的最高性价比、性价比的标杆;醉诗仙,百元以下葡萄酒中的最高性价比、性价比的标杆……
五.为什么白酒企业没做好葡萄酒?
1.品牌优势难以发挥。
买茅台是因为茅台的社交价值,买葡萄酒是因为性价比。所以,茅台葡萄酒,消费者依然依据性价比来选择,而不顾茅台的品牌。五粮液的国邑、柏漠,等等,道理也是这样。
2.原有渠道难以利用。
如果消费者选择葡萄酒是选择性价比,则“品质的品鉴”,也就是葡萄酒行业现在普遍的方式,就是必须的。
而白酒的经销商,大多是不屑于做这些琐碎事情的。重新招商,则原有的渠道难以利用,新渠道不占优势,反而不如葡萄酒原有企业。
六.高兴就好。
我们也曾尝试过采用白酒的方法做葡萄酒。
当消费者追捧拉菲、追捧奔富时,葡萄酒行业似乎也看到了葡萄酒做品牌的可能性。
可是,原产地的产量、标准化程度,限制了品牌化的能力。
而一旦转移地点,比如法国拉菲酒庄在烟台生产,品质立即成为“烟台酒”的认知。
产地原因导致的品质认知,品牌是没有能力掩护的。五粮液在河北、河南,都收购了酒厂,而这些酒厂都只是河北酒、河南酒,也无法分享五粮液的认知。
就是说,如果原产地的产量有限,就难以品牌化。在另外地方建厂,于事无补。
既然如此,就顺应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