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封信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them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和唐玖再次接受了同学们尴尬眼神的洗礼。起因很简单,英语老师布置了短演讲,我和唐玖被分到同一组,唐玖作为组长,提议每人准备一个主题再投票。
  我觉得欧美电影中的复古服装是个可行选题,女生都对漂亮衣服没有抵抗力。可唐玖想做关于我国造纸工艺的演讲,最终主题在我们之间僵持不下。我直接反对:“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大家历史课都学过,把中文造纸的资料翻译成英语,费时费力还未必讨好。”
  “复古服装资料的确好收集,但说不定和你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不能图省事就和别人交一样的作业吧。”唐玖也毫不留情。
  我和唐玖各有各的道理,等意识到时,其他组员已沉默良久。“不如听听英语老师的意见?”同桌打破了沉默。
  也对。和唐玖走去办公室的时候,我已做好独自交作业的准备。组员们不过是碍于唐玖的组长头衔才不敢说真话,和组长关系好,听写单词时就可以放些水,写错的单词可以少罚抄几遍。脱离小组的滋味不好受,但要是能赢唐玖,我接受。后来同桌说,我走向办公室时的神情,堪比金庸剧里心怀大义的豪侠。
  记得刚上初中的堂妹曾一脸不安地问我,不能和每个人成为朋友怎么办,我想也没想就回答:“不要勉强自己,也不要勉强别人。”
  气场不合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就像同极磁石,无论再怎么努力也靠近不了,用蛮力还会遭到反弹。我和唐玖就像是两块同极磁石,从初中起我们就是同班同学,却不是朋友。
  2
  初二时,我的一篇周记获得了语文老师的表扬,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全班都認为老师根本不会仔细看内容,收周记上去只是为了检查我们有没有按时完成。
  可老师不仅在全班面前表扬了这篇周记,还要我重新誊写,她要贴在班级的展示区。
  这篇周记是我写来纪念爷爷的,那时他去世不久,我心里诸多情绪无法排解,因此写周记时一气呵成。
  爷爷喜欢剪纸,当别人家的爷爷领着孙辈在树下做观棋不语的真君子时,他却安静地端坐在家里,握着颇有年月的剪刀,在窗前画图样、剪纸,顺便看我做兴趣班的作业。
  每当空间几何题使我抓耳挠腮时,他会拿起剪子,干脆利落地给我做一个立体模型出来。在我的恍然大悟中,他笑得比我还开心。
  我没有跟他学剪纸,他也没提过。有一年,爷爷在做过年用的窗花,冬日的阳光像是剔透的糖浆,穿过玻璃落在他的身上,给他整个人披上了一层富有动漫色彩的奇幻外衣。我顿时心血来潮,想试一试剪纸。
  于是,我们俩唯一合作的作品诞生了,图案是我的生肖——马。其实,我剪了个轮廓就失去耐心溜走了,是爷爷将它完成并交给我,嘱咐我贴在窗户上,因为那年是我的本命年。
  “春节最后一支鞭炮停响,我小心翼翼地把剪纸从窗户上揭下来,夹在书页里。我十分庆幸自己妥善留存着它。爷爷离开后,无人再以剪纸的方式默默关爱着家人,但我可以借此怀念他。”周记的结尾,我这样写道。
  作文贴在展示区第三天,有同学问我:“你爷爷会剪纸,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触到了我的盲区。我没问过爷爷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他的手艺是自学的,还是师从哪位长辈。因此我保持了沉默。
  虚荣心作祟吗?不,当时我打算回去后问爸爸,推开家门后转念想,提到爷爷会令他伤心,而且展示区一周换一次内容,大家慢慢会淡忘,所以我就把问题搁置了。
  同学认为我的沉默等于默认,直到另一位同学查资料,说本地没有和剪纸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击碎了我话里的肥皂泡。有人提出要欣赏我的剪纸,被我果断拒绝,这更加证实了我的谎言。说“不”后,我周围的空气仿佛凝滞了,有尴尬的目光落在我和那位热爱考证的同学身上。
  这位认真的同学就是唐玖。
  3
  初一开学不久,多数同学和老师最先记住的是唐玖这个名字。上课时,只要老师板书一错,唐玖便会告知老师改正。不是没有其他同学出声,是没人能盖过唐玖。久而久之,这个“职务”专门留给了她。
  不知谁先起的头,有同学觉得她烦,抱怨她嗓门大,老师写板书并不经常出错,她的反应有些咄咄逼人,不愧是从农村来的孩子。关于她的对话总是以带有“农村”结束,伴着些许轻笑,拿她开玩笑像是最解压的课余活动。
  我没有参与这种“活动”,但因为周记,我也成了另一个被议论的主角。
  无非是说我根本没有窗花,我爷爷也不会剪纸,我看了几部纪录片,觉得“匠人精神”极受追捧,就给爷爷编造了个老手艺人的身份。
  他们猜得没错,剪纸的确不在了。
  我按照爷爷的叮嘱把剪纸贴在窗户上,为了贴牢固些,特意多用了些胶带。过年期间我随父母拜年,一整天都不在家,不可能随时留意窗花。
  有天晚上回来,我发现剪纸无力地掉在地上,胶带仍然黏在窗户上,粘连的地方留有红纸的碎片,窗花毁了。围绕在马周围的梅花不再凌寒盛开,马失去了神采。
  “白天太阳出来,结了一晚的霜和冰肯定会化。窗户上有了水汽,时间久了纸就会掉色变脆,这是难以避免的。”丢掉窗花前,爸爸安慰我道。
  爷爷也答应,等马年再次到来我俩再合作一张。但随着他的离去已然无法做到,我唯有惋惜当初连一张照片都没拍。
  写周记是为了纪念爷爷,可我的一个犹豫动作搞砸了一切,终以拙劣的表演收场。
  这样那样的杂音没给我和唐玖带来实质的伤害,不过,我们不约而同地没有留在学校的高中部读书,而是去了市区的大学附中。
  我和一个初中朋友还有联系,她同我和唐玖关系都不错。聊天时,她偶然提起:“之前唐玖把一封写好的信放在你的桌肚里,我猜因周记的事她想和你道歉。但她说,你好像没看到。”
  “不小心掉了吧。”我轻描淡写地结束对话,“有什么可道歉的?都过去多久了。”
  实际上我清楚,唐玖同我一样没能忘记过去,性格里的某些成分亦因此改变。在新环境里找到新朋友,需要时间和友谊的积累,这不容易,但我们没有因对方是旧同学而拉近距离。   有个知道你“黑历史”的人,新生活都少了些鲜度。
  现在的唐玖学会了低调,不急着给老师的板书和口误纠错。她大概是意识到,小小的失误不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我不止一次看到,她趁着休息在校园里捡落叶,怀里抱着从图书馆借来的百科全书和图鉴。我以为她要立志成为现代达尔文,还佩服过她能看进去大部头。
  要不是英语演讲的争论,我都要忘记她是唐玖了。
  我不喜欢唐玖和纸关联到一起,甚至希望分班早点到来,尽量少和她见面。
  4
  英语老师做出了公正的判断,把我和唐玖的两个主题都保留了。欧美电影有很多主角写信的镜头,老师建议唐玖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
  “我想讲的是专门用來修缮我国古籍书画的纸张,”唐玖明显急了,“画风不一样!”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们只能匆匆赶回教室。
  不得不承认,唐玖选的主题挺新颖。仔细听完她对老师的阐述,我也产生了想全部听完的念头。说到底,我对她存有不满才急着去否定。
  我调整好心态,站在唐玖面前:“电影里有研究文献古籍的剧情,我可以帮你找图片,至于转折衔接需要你安排。”
  唐玖答应了。
  老师给演讲打了个不错的分数,我们得到了同学们的理想反馈,之前的种种不快可以忽略不计。
  高一结束,文理分班,唐玖学了理科,和我再无交集。我们在不同的教室里,走在通往不同结果的路上,可每当想要偷懒的时候,我难免会想到她。假如是唐玖,肯定会把这道题吃透再找易混淆知识点的题来做吧。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不敢放松。
  高考前的春节,爸爸在贴窗花。爷爷走后,家里一直没贴过剪纸窗花。我和同学吐槽,家长们为了助力高考,纷纷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却没料想在这个时节,爸爸选择了窗花。
  我过去帮忙,发现每张窗花都有“金榜题名”的寓意。
  “你爷爷剪的,他千叮咛万嘱咐,要在今年贴好、贴牢,保证不掉。”爸爸冲我笑笑。
  借着剪纸,我竟再次收到了来自爷爷的无声祝愿!我惊讶道:“爷爷什么时候剪的?”
  “你读初中后他每年会剪一部分,剪了新的就换掉旧的,直到他剪不动为止。”爸爸似乎感慨着什么,“纸太脆弱,不知道能存多久,不到今天我不舍得捧出来。”
  这回我不敢马虎,贴好剪纸后,拿出手机将它们一一拍照留存。
  坐在书桌前,我的脑海中像老电影回放般浮现出唐玖的演讲。已过去近两年,她讲的造纸工艺我依然记得。据说古法工艺使用的材料全是天然的,所以历经千年时光不腐不朽。可惜这种纯手工技艺难度极高,造出来的纸专用于古籍修复。
  也是因为这个演讲,我明白了她为什么喜欢研究植物。我还设想过,爷爷要能用这种纸做剪纸,窗花就不会损坏。
  我拉开底层抽屉,翻到一封信,是唐玖初中时写给我的。她把信放在了我不常用的旧笔记本里,过了几天我才发现,之后一直没拆,也一直没有丢掉。我怕她道歉,怕她鼓励我,怕她倒鸡汤,让我快些从爷爷的突然离世中走出来。
  有个小小的我沉浸在过往的遗憾中,而我始终无法向那个我伸出手,把她从遗憾里拽出来。唐玖不过是和遗憾的我在现实里产生了一部分交集。我拿她们无可奈何,但终究需要面对。也许是时隔多年看到爷爷的剪纸,给了我拆开信的力量。
  信上有行简短的字:周五大扫除我在操场等你。
  5
  周五,我主动推开理科班的门。
  唐玖对我的到来感到意外,又瞬间恢复了往常的冷静。她看看手表,又看了看外面的天色,跟我约定了时间,说:“操场见。”
  她领我爬上操场看台的最高处,我不解:“为什么来这里?”
  “你看了那么多电影,居然不知道?”唐玖毫不留情地“怼”我,又解释,“听说黄昏是一天中最为神奇的时刻,有什么想倾诉的,说出来或许会实现,或许会放下,或许有奇迹发生。”
  我环顾空荡荡的四周,这天刚下过小雪,没人愿意来操场。我好似站在天地的中间线上,又宛若伸手就能触碰到落日与云。
  年年岁岁,落日总相似。我从爷爷病房离开的傍晚,夕阳也是这样,在天边画了一道笔直的线。
  那个周末,我提着我们都爱吃的黄桃罐头去看他。盖子打开后,爷爷要我用干净的勺子舀出半个黄桃,放在干净的小瓷碗里,然后边听我说话边吃。
  直到我离开,他都没吃完那半个黄桃。但爷爷要我把余下的拿回家。
  “你读书用脑要补充糖分。”他坚持说。
  记得我笑着说,爷爷居然知道补充糖分,好潮。第二天我就在学校收到爸爸的消息,爷爷走了。
  我说了爷爷的很多事,前言不搭后语,说给黄昏和唐玖,更多的是说给那个浸泡在遗憾里的我。天色逐渐变暗,我说完后,眼前却一点点明亮起来。
  “我读完你的周记,就搜了本省的剪纸工艺,转发了几篇文章。真没想到会被传成我在搜集你‘说谎’的证据。”唐玖的语气中蕴含着歉意,“感情的真实虚伪大家怎会看不出来?不然老师也不会表扬你。”
  唐玖对纸张的执着,源于一封信。到城里读中学前,教她六年的班主任给她写了封长信。她将信看得无比重要,然而越珍惜就越不知如何保存,她把信夹在课本中,遇到令人难过的音符就从头翻看。一次雨后,信掉进了水洼,沾满泥浆的纸被无情地分解成无数纤维。
  难怪我淡淡察觉到,她和我有相似的一面。我们不喜欢对方的点,是映照在彼此眼中的另一个自己。我们需要有仪式感的告别,和过去挥手。
  “考完试的假期,我会去贵州的纸镇学习造纸。”唐玖自信地说道。
  “把图鉴倒背如流并不能说明你可以心手合一,别想得太简单。”我不客气地回她。
  我和唐玖都笑了。太阳在地平线消失不见,我和她背对背,朝相反的方向迈出步伐。
  我和她注定成不了知心朋友,但至少能相互理解。
  6
  假期,唐玖真的拜访了纸镇。临近开学,我收到了她的信。
  纸不大且薄,是她亲手做的,读信时我的呼吸不由自主地变轻。因为没经验,唐玖只能跟着师傅,从基础的处理树皮原料起步,练习好久才勉强做出张像样的纸。
  末尾,她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写道:“你说得没错,心手合一不是读书就能做到的,很可能这是我造的最后一张纸。我特意用绝版纸给你写开学前的最后一封信,你不用太感动。”
  我打开专用文件夹,把信放了进去,同时,里面还存着爷爷的“金榜题名”剪纸。
  “大胆地踏上旅途吧,我不知道路途的前方究竟有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迈出了步伐,我们仍在旅途之中。”
  这不会是她给我的最后一封信,我确信。不仅是唐玖,我的未来也有封长信要写。密封的信,就寄给无数个黄昏吧。
  创作谈
  看到这个命题时,我首先想到了一句话:我们往往不曾好好说再见,就毫无预兆地迎来了同某些事某些人的最后一次交集。我们总是有很多遗憾,为了不让类似的事发生,我们痛苦、挣扎、改变,可有些事仍无力挽回,比如这篇文章中亲人的突然离世。
  在这里我构思了三封信件,分别是唐玖写的两封以及唐玖的老师赠予唐玖的鼓励信。但其实,唐玖可以回去探望过去的老师,可以继续与“我”保持来往,所以这些信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最后”。爷爷留下的高考祝福剪纸,才是真正的最后一封“信”。在唐玖的启发下,“我”得以在黄昏这个神奇的时刻里,好好地回复了这封“信”。“我”和唐玖的关系,就像是青春里不少女生间常有的剧情,彼此都有些佩服对方,但又暗暗不服输。回过头来才发现,她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不肯向对方低头,其实是不愿向自己妥协;敢于向她说出真心话,其实是一种自我原谅。与此同时,我们悄无声息地长大了。编辑/胡雅琳
其他文献
我至今都没有弄明白为什么长汀人对于薯饼有着如此特殊的执念。  小的时候总是喜欢在街边小巷的昏黄路灯下,一边就着茶油往嘴里大口大口地吞入薯饼,一边和同学高谈阔论。摆摊阿姨的油锅里发出“嗞啦嗞啦”的声响。夜晚的小城,喧嚣里透露出一股苍凉。  薯饼的美味毋庸置疑。长汀人很喜欢坐在某条巷子口摆着的塑料椅上,乘着夏夜微凉的风,来上两份热气腾腾的煎薯饼。老城墙上还有斑驳的痕迹,桥下的汀江河水在静静地流动,刚刚
期刊
那个狭小逼仄的庭院中央,从容地立着一棵大榕树。春去秋来,高过房顶的茂盛枝叶像是撑起了这方小小空间的天与地,执着地庇护着一寸宁静光阴。  他坐在厅堂一侧的榆木椅上,门大敞着,拐杖倚靠在一旁的茶几上,青瓷杯中的铁观音已有了些许凉意。榕树树荫下,几个孩子在嬉戏打闹,微风轻轻扬起窗帘一角,蝉鸣声此起彼伏,好不聒噪。  初夏午后的阳光是炽烈的。石砖铺成的小路至少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砖缝间长满了青涩的小草,爬
期刊
1  “阿宝。”她听见一声呼唤。  年轻的女孩缓缓回头,她看见,在空荡荡的实验室另一头,轮椅上的老婆婆把皱纹笑成了一朵花。老婆婆又唤了一声,像是咀嚼回味,或是索要一颗糖果。  “阿宝。”她笑。  女孩子慢慢地走过去,在老人跟前蹲下,用自己那双明亮的眼睛搜寻着老人的目光。她轻轻地、轻轻地应声:“哎,我在。”  2  “老师,老师!”女孩在走廊上狂奔,她的花衬衫蝴蝶般鼓起。她冲进休息室,试图翻动黏在躺
期刊
小城的街,盛住剔透的阳光,路旁青葱的行道树随风招摇,安静地昭示着远行者的归来。远行者慢慢走着,衣角落下的沙唱着浪花拍打海滩时哼的眠歌,乱发上一片顽固的叶诉说着北欧陆之尽头一棵树不弃的夜曲。他的双眼深处,藏了小城人所不能读懂的荒凉大漠,或是峭冷冰川。  人们好奇地围上来,听远行者讲一些旅行的见闻,每个人都安安静静的。然而这时,戴着厚如瓶底的眼镜的少年站了起来,大声说:“不,你去周游了世界,但我在内心
期刊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把农村老家随处可见的泡桐树称之为梧桐树,后来我才知道,泡桐和梧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树种。泡桐树看似粗壮,枝繁叶茂,却是外强中干,其木材一点儿也不像梧桐树那般厚重结实,只能用作烧火的木柴。  泡桐好像知道自己徒有其表,所以只能靠数量取胜。农村的房前屋后、道路两旁,都生长着大大小小的泡桐树,好像只要有水和土,被风吹落的种子就能生根发芽,经过短短的一个夏天,就能长成一株株小树苗。
期刊
在四川盆地,每一个晴朗的日子都像是节日。  早晨的时候,明亮的天光像潮水一样漫上来,一寸一寸地吻过大理石的阶梯,和褚红色砖墙上大簇大簇的迎春花映衬著,倾泻出一大片明丽的春光。鸟儿啁啾起来了,行人的步子慢下来了,无论是广场还是街心花园,任何一个坝子上都坐着男女老幼,大家无所事事地晒太阳、喝茶、搓牌。明明是一幅市井到不行的画面,从另一个角度讲,却令我怀疑这里遍地皆是第欧根尼。  怨就怨这春光太过旖旎,
期刊
秋天的雨飘过山梁  还是秋天的雨  打下秋天的叶子  却不见明年梢头  春天  十个海子只剩下一个  秋天  最后最后一个  消失在铁轨上  诗人没有生辰  诗人只有忌辰  秋天的雨拂过村庄  还是秋天的雨  然而然而  鄉村变得空虚寒冷  再不见十个海子  秋天之后是冬天  秋天的雨终于下到了冬天  如此如此  如此便尸骨难收  人间尚未失格  然而然而  雨是一生的过错  雨是悲欢离合
期刊
我苍白,在你面前  你遥远,如河水汤汤  我们对望着,什么也不说  如石头与风,花与铁  我们习惯了这沉默  梦中的夏夜就要来临  月亮会盛开  繁星会从水底浮起  草丛有蝉在吟诵  我们却习惯沉默  在每一粒草结出种子以前  请施给他一些温柔  彩虹,害羞的动物  人們指着他欢呼  我们仍然习惯沉默
期刊
用正能量感染身边的人  何老师,我最近发现,我和我爸爸的观念好像不太一样。平时相处的时候,他总会跟我说一些类似于社会黑暗面的东西,我认为这些东西有必要知道一些,但不必每天讨论,甚至是因为这些而担忧。所以每次我爸談论起这些话题,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回答,而且我听着也觉得很烦躁。想问问何老师,如果是您的话,您会怎么处理呢?  ——章鱼丸子  何炅回复:我明白这个感受,有些问题其实很难解决,每天聊也不会改善
期刊
Part1.电影  《钢琴家》  战火燃起的那些年,是最为沉重的历史。自由、梦想,甚至活着本身,在硝烟中都会变得一文不值。有什么能在炮弹的轰炸下仍然顽强地活下来?导演罗曼·波兰斯基说:《钢琴家》昭示了一种音乐的力量,爱的力量,以及反抗一切罪恶的勇气。  二战中的华沙,犹太人被迫带上标明身份的袖章,只允许在窄小的生活区内活动,饥饿、歧视,让他们越来越麻木地看着身边的人死去。很快,这样的生活都成了奢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