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作文教学,囿于旧教材的体系,依附于阅读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按文体循环教学的模式。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作文教学方法陈旧;批改方式单一;作文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项任务而已。这样的作文教学怎能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呢?
一、把快乐作为作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与快乐还给学生。避免出现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
要快乐作文,首先得给学生一份写作的自主权,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可自由些。教师可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学会感悟。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让其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其次,呵护和点燃一份激情。教师有责任将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再次,学会分享成功,这是快乐作文的最大奥秘。在写作点评时可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思想碰撞和逆耳忠言。多去关注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转变态度,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惟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教师的快乐也莫过于此吧。
二、注重积累素材,强化语言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着重要抓语言。它是教学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而积累词汇,灵活地运用,是能增加高考作文中的亮点的。如何积累?
如,中国古典诗词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其中有些名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对我们的写作帮助很大。因而可要求学生要以课堂为基础,做好积累,集腋成裘。挖掘文化宝库,古为今用。
三、注重作文交流意识的培养,减少作文中的“硬伤”。
考场作文是一次不见面的交流。有命题人与考生的交流,还有考生与是与阅卷老师的对话。这更为直接,更为关键。如果你的作文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阅卷老师,阅卷老师不明白你的意思,那么这样的作文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很多考生的失误,就在于不能很快地、有效地跟阅卷老师进行交流。说起话来是答非所问、不着边际,让人不知所云,或者呑呑吐吐、闪烁其辞,让人如坠雾中,甚至使阅卷老师感觉到有的考生总在回避,不情愿与别人交流,致使交流产生障碍。这当然也不会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样一个不见面的交流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仔细审题,从容应对。学会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能丝毫不顾命题者的意图,那就纯粹成了自言自语,不能形成有效的交流。也就是说要认真审题,按要求做答,不另起炉灶,不转移话题。
2、真挚坦诚,不自欺欺人。写出自己的真话,抒真情。用情打动别人。提倡平实作文,不要故弄玄虚,故作高深。
作文教学工作不可急于求成,它需要一个细化咀嚼的过程,因而对于作文教学,一定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外部的教学指导是一种方法指导,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指导。然而写作主体的心理也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
审题时的困惑心理、迷惘心理、厌烦和侥幸心理,常会障碍、迷乱学生审题的目光。如果我们了解和把握了这些心理规律,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防止这些心作祟,就打破了审题时难于下笔的僵局,就会引发灵感。
学生在作文训练中跨越了审题关,迎面而来的是立意构思。构思中也会遇到障碍。如采用什么结构、选取那些材料、如何组织语言,这些无疑是属于基本功的问题,但伴随着基本功的训练,始终存在着一个心理问题,如消极定势心理、惰性心理以及机械运用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
构思好了一篇文章,将其由“脑贮”“翻印”到纸上不成问题,但并不是“完事大吉”,针对可能出现的“成品”——文章的质量问题,要检查,要修改。叶圣陶在谈写作时说:“写完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但不少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常是“一挥而就,”他们对待作文修改存在“不愿改”的惰性心理和“不知何处须改”的盲目心理,有这两种心理作怪,使许多学生从根本上取消了写作训练中“修改”这一重要环节。其实,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对劳动成果的珍视,认为写完就大功告成,这是一种懒于思索的怠惰心理。有修改的愿望,但不知何处修改,有的是盲目自足,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我们明白了学生在作文时存在以上方面的心理障碍,不妨按照以下的步骤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以期学生作文能够克服有些方面的困难。
1、指导学生审清题意,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出学生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或组织学生有意的观察,深刻的感受,形成新的表象,产生写文章的激情和欲望。
2、帮助学生对观察和感受到的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3、再根据文章主旨的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并对他们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内部联系和规律性,使文章主旨进一步明确和深化。
4、按提纲帮助他们选择表达方式,组织语言,写成文章的初稿。以更好的表达主旨为准绳,通过集体的或个别的评点,指导他们对初稿进行修改。
5、作文可尝试采取分层教学。
学生作文是学生心理活动的综合过程,既有孕育文章的心理反映过程,又有表达中的心理需要,既有写作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有心理情绪的变化过程,高中作文教学只有掌握高中生作文的这些心理,顺势而动,发动写作主体的内部能动性,才能正确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才能帮助学生达到“享受写作”的最佳心理状态。
一、把快乐作为作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与快乐还给学生。避免出现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
要快乐作文,首先得给学生一份写作的自主权,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可自由些。教师可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学会感悟。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让其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其次,呵护和点燃一份激情。教师有责任将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再次,学会分享成功,这是快乐作文的最大奥秘。在写作点评时可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思想碰撞和逆耳忠言。多去关注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转变态度,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惟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教师的快乐也莫过于此吧。
二、注重积累素材,强化语言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着重要抓语言。它是教学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而积累词汇,灵活地运用,是能增加高考作文中的亮点的。如何积累?
如,中国古典诗词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其中有些名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对我们的写作帮助很大。因而可要求学生要以课堂为基础,做好积累,集腋成裘。挖掘文化宝库,古为今用。
三、注重作文交流意识的培养,减少作文中的“硬伤”。
考场作文是一次不见面的交流。有命题人与考生的交流,还有考生与是与阅卷老师的对话。这更为直接,更为关键。如果你的作文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阅卷老师,阅卷老师不明白你的意思,那么这样的作文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很多考生的失误,就在于不能很快地、有效地跟阅卷老师进行交流。说起话来是答非所问、不着边际,让人不知所云,或者呑呑吐吐、闪烁其辞,让人如坠雾中,甚至使阅卷老师感觉到有的考生总在回避,不情愿与别人交流,致使交流产生障碍。这当然也不会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样一个不见面的交流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仔细审题,从容应对。学会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能丝毫不顾命题者的意图,那就纯粹成了自言自语,不能形成有效的交流。也就是说要认真审题,按要求做答,不另起炉灶,不转移话题。
2、真挚坦诚,不自欺欺人。写出自己的真话,抒真情。用情打动别人。提倡平实作文,不要故弄玄虚,故作高深。
作文教学工作不可急于求成,它需要一个细化咀嚼的过程,因而对于作文教学,一定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外部的教学指导是一种方法指导,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指导。然而写作主体的心理也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
审题时的困惑心理、迷惘心理、厌烦和侥幸心理,常会障碍、迷乱学生审题的目光。如果我们了解和把握了这些心理规律,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防止这些心作祟,就打破了审题时难于下笔的僵局,就会引发灵感。
学生在作文训练中跨越了审题关,迎面而来的是立意构思。构思中也会遇到障碍。如采用什么结构、选取那些材料、如何组织语言,这些无疑是属于基本功的问题,但伴随着基本功的训练,始终存在着一个心理问题,如消极定势心理、惰性心理以及机械运用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
构思好了一篇文章,将其由“脑贮”“翻印”到纸上不成问题,但并不是“完事大吉”,针对可能出现的“成品”——文章的质量问题,要检查,要修改。叶圣陶在谈写作时说:“写完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但不少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常是“一挥而就,”他们对待作文修改存在“不愿改”的惰性心理和“不知何处须改”的盲目心理,有这两种心理作怪,使许多学生从根本上取消了写作训练中“修改”这一重要环节。其实,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对劳动成果的珍视,认为写完就大功告成,这是一种懒于思索的怠惰心理。有修改的愿望,但不知何处修改,有的是盲目自足,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我们明白了学生在作文时存在以上方面的心理障碍,不妨按照以下的步骤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以期学生作文能够克服有些方面的困难。
1、指导学生审清题意,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出学生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或组织学生有意的观察,深刻的感受,形成新的表象,产生写文章的激情和欲望。
2、帮助学生对观察和感受到的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3、再根据文章主旨的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并对他们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内部联系和规律性,使文章主旨进一步明确和深化。
4、按提纲帮助他们选择表达方式,组织语言,写成文章的初稿。以更好的表达主旨为准绳,通过集体的或个别的评点,指导他们对初稿进行修改。
5、作文可尝试采取分层教学。
学生作文是学生心理活动的综合过程,既有孕育文章的心理反映过程,又有表达中的心理需要,既有写作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有心理情绪的变化过程,高中作文教学只有掌握高中生作文的这些心理,顺势而动,发动写作主体的内部能动性,才能正确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才能帮助学生达到“享受写作”的最佳心理状态。